项春艳
(朝阳市双塔区医院122000)
【摘要】目的探讨心脏性猝死的相关危险因素,得出其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56例心脏性猝死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表征、既往病史、猝死诱发因素、猝死时间、相关辅助检查和治疗结果。结果引发心脏病猝死的基础病因主要有冠心病、糖尿病以及高血压,其中冠心病者最多(46.4%)。患者死亡时间集中在冬春两季,以中午至凌晨多见。猝死前23例(41.1%)患者出现心电图异常,16例(28.6%)患者出现心室率加快,血氧饱合度下降5例(8.9%),血压下降5例(8.9%),意识丧失7例(21.4%)。低钾患者49例,高钾7例。
【关键词】心脏性猝死临床治疗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5-0137-02
心脏性猝死是一种由心脏功能异常引起的以意识突然丧失为主要表征的自然死亡。心脏猝死患者大多数患有不同程度的心脏病,比如冠心病、心脏瓣膜病、心肌炎、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等[1]。本文主要对心脏性猝死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从药理学角度探究心脏性猝死的治疗方法,现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56例心脏性猝死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男性32例,女性24例。年龄范围在46~75岁,平均年龄为(55.3±7.6)岁。疾病类型:冠心病26例,高血压14例,糖尿病10例,肺源性心脏病2例,心肌炎1例,心脏瓣膜1例。
1.2方法:对心脏性猝死患者的既往病史、基础病因、诱发因素、发病时间、死亡时间、心电图、血压、心室率等临床资料进行详细的分析与整合。
2.结果
2.1诱发因素
56例患者中,15例(26.8)无明显诱因,25例(44.6%)因过度劳累或运动,12例(21.4%)因情绪过分激动,4例(7.1%)受凉诱发心衰后起病。
2.2心脏性猝死与时间的关系
56例患者中22例发生在冬季(12~2月),20例发生在春季(3~5月),7例发生在夏季(6~8月),7例发生在秋季(9~11月)。起病时间:12:00~0:00有39例(69.4%),其余发生在6:00~11:59。
2.3心脏性猝死与基础病因的关系
56例患者中,基础病因冠心病患者有26(46.4%)例,高血压14例(25%),糖尿病10例(17.9%),肺源性心脏病2例(3.6%),心肌炎1例(1.9%),心脏瓣膜1例(1.9%)。
2.4心脏性猝死与各种临床监护特征的关系
56例患者中,猝死前23例(41.1%)患者出现心电图异常,16例(28.6%)患者出现心室率加快,血氧饱合度下降5例(8.9%),血压下降5例(8.9%),意识丧失7例(21.4%)。低钾患者49例(87.5%),高钾7例(12.5%)。
3.讨论
3.1危险因素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冠心病、糖尿病和高血压是引发心脏性猝死的三大基本病因,而心脏扩大、心功能不全以及心室率异常是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因此必须重点监测心脏性猝死的高危人群,积极做好心电图、心室率、脉搏以及血压的监测。其中低血钾也是直接导致心律失常的关键因素之一,低血钾能够抑制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的发挥,因此在心脏病患者进行常规检查时着重检测血钾指标。
3.2药物治疗方法
(1)β-受体阻滞剂。有关研究报道指出β-受体阻滞剂具有降低心室早搏和缓解心室率过快的作用,能通过抑制少儿茶酚胺的分泌,从而减少对血压、心肌收缩率的阻碍作用,有效避免冠状动脉内血栓的形成,恢复冠状动脉循环能力[2]。
(2)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该药物主要是高血压患者出现血管紧张时转换血管紧张素,不灭活缓激肽,并能够有效产生降血压的作用。
(3)抗心律失常制剂。有关研究认为抗心律失常制剂主要以胺碘酮和索他洛尔效果最佳,两种药物在抑制交感神经活性方面具有明显效果,在抑制反复性持续心律失常和心跳异常方面比其他药剂更有效。除了要进行相关药物治疗外,必须重点监测心脏性猝死的高危人群,积极做好心电图、心室率、脉搏以及血压的监测。
4.结论
冠心病、糖尿病和高血压是引发心脏性猝死的三大基本病因,而心脏扩大、心功能不全以及心室率异常是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因此必须重点监测心脏性猝死的高危人群,积极做好心电图、心室率、脉搏以及血压的监测,及时发现先兆症状并利用防止心律失常的临床药物进行治疗,减少心脏性猝死发生概率。
参考文献
[1]华伟.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在心脏性猝死的一级预防的应用[J].中国循环杂志,2012,27(6):403-405.
[2]金丽芬,朱珂漫,戴乙,等.心脏性猝死患者护理可预见性危险因素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20):1843-1845.
[3]赵玉伟,董平栓.心肌梗死并发心脏破裂的研究进展[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12,30(3):23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