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朱子易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朱子,易学,“四圣一心”
朱子易学论文文献综述
朱光镐[1](2018)在《“四圣一心”与朱子易学体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般认为朱子把《易经》和《易传》分开,规定《易经》为一部占卜之书,而《易传》是义理之书,然而他又结合象数和义理。不过,这结合并不意味阐释《周易》文本时皆用象数和义理体系的意思。因为他所说的象数并不是汉易体系,而是所谓《先天易学》和《河图洛书》。朱子主张《周易》经过伏羲、文王、周公和孔子等四位圣人而成,他们的工作中既有差异又有脉络,这就是所谓"四圣一心"说。若只按朱子对《周易》文本的注释以及相关的文献资料,则是朱子对《周易》的看法是一贯地"占卜之书"。但是,其中没有《先天易学》和《河图洛书》的位置。(本文来源于《朱子学刊》期刊2018年01期)
李讷[2](2019)在《《朱子语类》易学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朱熹作为宋代大儒,理学的集大成者,对古代经书考辨尤为用力,在易学研究方面亦是构建了致广大而又尽精微的思想体系。朱熹易学思想作为他哲学体系的重要内容,其中对《易》追本溯源的考究,对太极、阴阳、理气等范畴的具体运用,以及兼综象数、义理和图书学派的发展,可谓是宋以来对易学思想一次推陈纳新的大总结。“《易》本为卜筮之书”作为朱熹易学思想最为显着的特点,是成就朱熹易学思想体系构成的基石。朱熹认为《易》历经至今已是本象尽失,《易》洁净精微的价值内涵不是后人牵强附会也不是百家之言的万千道理,而是以“易本是空底物事”的独特言说方式开物成务!朱熹认为只有持虚明宁静之心、以前人先贤之指引与身经事变之实相结合才能够切身体会到《易》的智慧所在。在朱熹的易学思想体系中“太极”概念在卜筮象数、宇宙生成论、本体论中都有不同的涵义和定位。太极与阴阳的关系,以及阴阳的变化朱熹则始终坚持以“一体两分,两体合一”的逻辑关系进行解读。朱熹对于理与气的关系的理解,从本体论而言是理先气后的逻辑关系,从宇宙论而言则是理与气的统一。朱熹认为“太极即理”,其有“理一分殊”的统一性和特殊性。对于“太极动静”的辨析,朱熹则认为静之理为体,动之理为用。朱熹易学思想深邃的哲学内涵在《朱子语类》一书中可谓体现的淋漓尽致。(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9-06-01)
谢辉[3](2019)在《朱子易学在南宋后期的流传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朱子辞世至南宋灭亡这一历史时期,朱子易学作为一门新兴之学,已经广泛地传播开来。朱门后学成为传习朱子易学的主要力量,但已开始分化为尊朱与不尊朱两派。非朱门后学的学者,则以不盲从朱子,发明补正朱说为特色。搜集整理朱子文集、语录中论《易》遗文的着作,在此时期纷纷出现,成为研究热点。此外还有学者开展了将程朱易学着作合编为一书的尝试。以上几方面内容,均下启元代的相关研究。(本文来源于《历史教学(下半月刊)》期刊2019年02期)
谢辉[4](2019)在《朱子易学着作宋刻考略》一文中研究指出朱子早年所成的《易传》,可能为书贾盗印。《易本义》在朱子生前并未刊刻,可考的最早刻本为嘉定四年胡泳刻本,今传七行本中保存了部分早期版本的面貌,较吴革本更值得注意。《易学启蒙》为朱子生前亲命刊刻,并曾修版重印,但已不传,今传诸本在卷帙编排上已失原貌。(本文来源于《古籍整理研究学刊》期刊2019年01期)
孔凡曦[5](2017)在《略探《朱子语类》中的易学观》一文中研究指出《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宋代的黎靖德分门别类编排成《朱子语类大全》140卷,收录了朱子及其弟子对于当时儒家经典核心命题以及当时理学重要问题的言论。关于《朱子语类》的经学思想价值,存在两种意见,一是《朱子语类》不能代表朱熹的思想,因为《朱子语类》的形式类似于《论语》,所以《朱子语类》的不足在于片段化的对话形式,片段化导致其思想表达不成系统,对话的形式,导致了朱子及其弟子(本文来源于《华夏文化》期刊2017年04期)
白发红[6](2017)在《朱子易学与理学会通研究的典范之作——张克宾《朱熹易学思想研究》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张克宾副教授的《朱熹易学思想研究》一书以"《易》本卜筮之书"为基源问题,一方面深刻地把握了朱子先天、后天的象数之学;另一方面则致思于易学与理学的关系问题,上达了朱子哲学中太极阴阳的义理架构。除此之外,还反映出了朱子易学思想的发展与形成。该书有力推动了朱子学研究的纵深拓展。(本文来源于《上饶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张善文[7](2016)在《朱子易学揭要》一文中研究指出与程子一样,朱子的整个理学思想也是以易学为根柢,而就其易学思想的内涵来分析,则全然贯注着与程氏易学一脉相承的融会儒学哲理以阐《易》的学术基因。同时,朱熹还汲取了周敦颐、邵雍、张载、朱震等人的理学及易学观点,认真思考了先秦以来的易学发展历程,辨伪存真,弃粗取精,丰富并扩展了他承自程颐的易学体系,成为宋代《周易》义理学之主体的全面完成者。(本文来源于《推进朱子学与闽学的深入研究——朱子闽学与亚洲文化论坛文集》期刊2016-12-05)
赖贵叁[8](2016)在《韩儒田愚艮斋宗本朱子之易学析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前言心涵明命,彻表彻里。无时无处,盍皆顾諟。理有显微,精察专守。事有是非,慎思明剖。用志不分,乃凝于神。久久成熟,德合圣仁。六经万言,其要则一。一处乃透,四通八达。~①朱子(1130—1200),名熹,字元晦,号晦庵。性理学约于高旬丽末朝鲜初(约1300年),东传至韩国,其后受到朝鲜李朝(1392—1910)重视,以之为建国安邦的理念基础,而为儒者所独尊,因而开创了朝鲜李朝的新儒学时代,其(本文来源于《推进朱子学与闽学的深入研究——朱子闽学与亚洲文化论坛文集》期刊2016-12-05)
成中英[9](2015)在《从朱子理气、心性之学到朱子《本义》《启蒙》易学》一文中研究指出朱子继承二程之理学,并据张载的气学来认识理气间的关系,对于张载以"气"为宇宙本体之说有深刻认识,此即朱子有过于二程之处。朱子看重"气",以其为宇宙所以发展为宇宙的动能之所在。不过,对于朱子而言,"理"也是事物之所以能成为事物的原理,具有重要地位。所以,他继张载而说"理一分殊"(本文来源于《朱子学刊》期刊2015年01期)
尉利工[10](2011)在《朱子《易》学诠释思想的形成与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易》为群经之首。在儒家经典中,朱子对《易》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对《易》的诠释在他对整个儒家经典的诠释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朱子主张探求《易》之经文本意,并通过经之大义进而理解(本文来源于《哲学动态》期刊2011年10期)
朱子易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朱熹作为宋代大儒,理学的集大成者,对古代经书考辨尤为用力,在易学研究方面亦是构建了致广大而又尽精微的思想体系。朱熹易学思想作为他哲学体系的重要内容,其中对《易》追本溯源的考究,对太极、阴阳、理气等范畴的具体运用,以及兼综象数、义理和图书学派的发展,可谓是宋以来对易学思想一次推陈纳新的大总结。“《易》本为卜筮之书”作为朱熹易学思想最为显着的特点,是成就朱熹易学思想体系构成的基石。朱熹认为《易》历经至今已是本象尽失,《易》洁净精微的价值内涵不是后人牵强附会也不是百家之言的万千道理,而是以“易本是空底物事”的独特言说方式开物成务!朱熹认为只有持虚明宁静之心、以前人先贤之指引与身经事变之实相结合才能够切身体会到《易》的智慧所在。在朱熹的易学思想体系中“太极”概念在卜筮象数、宇宙生成论、本体论中都有不同的涵义和定位。太极与阴阳的关系,以及阴阳的变化朱熹则始终坚持以“一体两分,两体合一”的逻辑关系进行解读。朱熹对于理与气的关系的理解,从本体论而言是理先气后的逻辑关系,从宇宙论而言则是理与气的统一。朱熹认为“太极即理”,其有“理一分殊”的统一性和特殊性。对于“太极动静”的辨析,朱熹则认为静之理为体,动之理为用。朱熹易学思想深邃的哲学内涵在《朱子语类》一书中可谓体现的淋漓尽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朱子易学论文参考文献
[1].朱光镐.“四圣一心”与朱子易学体系[J].朱子学刊.2018
[2].李讷.《朱子语类》易学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19
[3].谢辉.朱子易学在南宋后期的流传与发展[J].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9
[4].谢辉.朱子易学着作宋刻考略[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9
[5].孔凡曦.略探《朱子语类》中的易学观[J].华夏文化.2017
[6].白发红.朱子易学与理学会通研究的典范之作——张克宾《朱熹易学思想研究》述评[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7
[7].张善文.朱子易学揭要[C].推进朱子学与闽学的深入研究——朱子闽学与亚洲文化论坛文集.2016
[8].赖贵叁.韩儒田愚艮斋宗本朱子之易学析论[C].推进朱子学与闽学的深入研究——朱子闽学与亚洲文化论坛文集.2016
[9].成中英.从朱子理气、心性之学到朱子《本义》《启蒙》易学[J].朱子学刊.2015
[10].尉利工.朱子《易》学诠释思想的形成与特点[J].哲学动态.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