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胺酯论文-陈嘉雯

聚胺酯论文-陈嘉雯

导读:本文包含了聚胺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酶促化学偶联,Chol-g-PMSC-PPDL,基因治疗,p53

聚胺酯论文文献综述

陈嘉雯[1](2018)在《酶促化学偶联构建胆固醇-g-聚胺酯载体介导p53基因递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世界范围内,各国的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使之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亟待解决的恶性疾病。近年来,在肿瘤疾病的研究中,利用基因载体来递送特殊基因并促进所需治疗性蛋白质表达的方法,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有望为未来肿瘤治疗提供新的安全有效的技术手段。基于上述考虑,在本论文中首先将N-甲基二乙醇胺,癸二酸二乙酯和ω-十五内酯通过脂肪酶催化聚合成阳离子聚胺酯,然后利用季铵化反应将疏水性N-(2-溴乙基)氨基甲酰基胆固醇接枝到其主链上,制备出新型两亲共聚物Chol-g-PMSC-PPDL。该载体材料能够与DNA进行良好的组装,形成稳定的纳米复合物,同时由于疏水性片段的引入,该载体表现出利于细胞摄取的特性并且有效地促进p53质粒的转染。我们以宫颈癌HeLa细胞(p53野生型)、人前列腺癌PC-3细胞(p53缺失型)为细胞模型,系统评价该载体介导p53基因递送、诱导肿瘤细胞增殖、迁移及浸润的效果与分子机制。递送48小时后,由于p53蛋白的大量表达,两种细胞系均产生明显的增殖抑制现象。同时,该纳米载体复合物(Chol-g-PMSC-PPDL/p53)能够通过外源基因的表达,增强HeLa细胞和PC-3细胞的凋亡和周期阻滞效果。此外,载体介导的p53递送还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迁移和浸润过程,有效地阻止癌细胞扩散与转移。最后,分子机制研究表明,Chol-g-PMSC-PPDL介导p53转染后,pro-caspase 3、pro-caspase 9蛋白表达含量下降,表明该体系通过Caspase-3和Caspase-9的激活介导肿瘤细胞凋亡。同时,由于线粒体膜电位下降,证明载体介导p53递送能够激活线粒体凋亡途径,进而实现对肿瘤细胞增殖的有效抑制。综上,通过酶促化学偶联合成胆固醇接枝的聚胺酯两亲性共聚物作为新型载体能够成功地实现基因的递送,通过目的基因在胞内表达产生大量的治疗性蛋白质,极大地增强了对恶性肿瘤细胞的抑制和杀伤能力,以此来提高治疗效果。总体而言,这项研究不仅为生物相容性的聚胺酯衍生物的构建提供了一种新型的绿色合成策略,同时这些衍生物能够实现治疗基因的精准递送,为恶性肿瘤基因治疗的研究与临床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5-01)

[2](2016)在《聚胺酯树脂真空导流工艺成功浇铸叶片大梁》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德国城市Stade的德国宇航中心,项目合作方SAERTEX和树脂商Covestro相互配合成功浇铸了第一支45米长的风电叶片大梁。风电场的不断扩容随之而变是更大型的风电设备部件。能满足未来要求,部件的质量和工艺性能必须不断地优化。因此,需要我们优化玻璃纤维、碳纤维增强材料,复合材料,轴向布铺层系统和生产技术之间的关系。SAERTEX无弯曲玻纤织物之前被环氧树脂体系浸透,现在又开创性地适应了树脂商Covestro的聚氨酯树脂体系。(本文来源于《玻璃钢/复合材料》期刊2016年01期)

夏梦琴[3](2014)在《超支化聚胺—酯改性硅橡胶/纳米银导电胶的制备、结构与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柔性导电胶是指由柔性高分子基体及导电填料组成,在弯曲、扭曲甚至弯折的情况下仍然具有良好导电性的导电复合材料,有望应用在可穿戴设备、柔性显示屏、柔性传感器等新型柔性电子产品领域。硅橡胶作为柔性导电胶的聚合物基体之一,具有良好的韧性、耐热性、疏水性;但由于硅橡胶的主链为非极性的—Si—O—Si—,内聚能低,且对被粘基材的润湿性差,易导致其固化后的粘结性和导电性较差。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利用含丙烯酸基的超支化大分子聚胺-酯(HBP3-MA),在硅橡胶导电胶(ICAs)体系中原位生成纳米银,利用纳米粒子在固化温度下低温烧结的特性,来提高硅橡胶ICAs的综合性能。本论文首先研究了硅橡胶ICAs的固化工艺和配方组成,并考察了导电填料镀银铜粉对ICAs导电性能、粘结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导电填料含量的增大,有利于提高ICAs的导电性,但其粘结性能则随之下降;ICAs表现出一定的柔性,体积电阻变化率随弯曲内径的增大而减小,随老化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合成了端丙烯酸基超支化聚胺-酯(HBP3-MA),并利用红外光谱(FTIR)、元素分析(EA)和核磁共振光谱(NMR)对HBP3-MA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将HBP3-MA加入到硅橡胶体系中,制备了HBP3-MA改性硅橡胶ICAs。与未改性硅橡胶ICAs相比,HBP3-MA改性硅橡胶ICAs粘结性能有所提高,主要是由于HBP3-MA中的端丙烯酸基参与硅橡胶的固化反应,在体系中引入了大量的极性基团,使得导电胶对被粘基材的润湿性增强,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导电胶的粘结性能。以HBP3-MA为模板,采用原位还原法在改性硅橡胶ICAs复合体系中原位生成纳米银,并在固化时实现纳米银的低温烧结。对ICAs复合体系的导电性能和粘结性能研究发现,改性后体系的导电性和剪切强度得到提高;当醋酸银用量为4.4phr时,体积电阻率和剪切强度均达到最佳值,分别为3.1×10-3Ω cm和0.47MPa;此外,HBP3-MA改性硅橡胶/纳米银ICAs还具有更好的耐老化性能。利用紫外可见光(UV-Vis)、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银纳米粒子的形貌和复合体系的界面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证明,HBP3-MA为模板能原位生成粒径为25nm的银纳米粒子,并在156℃、140min的固化条件下实现在镀银铜粉表面的低温烧结,从而降低了镀银铜粉之间的接触电阻,表现为ICAs的体积电阻率降低;此外,烧结的银纳米粒子实现对镀银铜粉的再包覆,在镀银铜粉表面形成保护层,有效的防止了镀银铜粉的电化学腐蚀,使得HBP3-MA改性硅橡胶/纳米银ICAs表现出更好的耐老化性能。(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4-05-20)

彭磊[4](2012)在《二茂铁基超支化聚(胺)酯的抗迁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二茂铁基超支化聚(胺)酯(HPAE-Fc)添加到端羟基聚丁二烯(HTPB)中老化,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了HTPB基体中二茂铁基团含量,并计算了HPAE-Fc迁移率,与二茂铁、叔丁基二茂铁的迁移率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HPAE-Fc的迁移率远低于二茂铁、叔丁基二茂铁,迁移率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减小,迁移率由高到低的顺序为二茂铁、叔丁基二茂铁、HPAE-Fc;各物质的迁移率随时间延长或温度提高而增加。实验结果表明:与二茂铁和叔丁基二茂铁相比,HPAE-Fc在HTPB中具有较强的抗迁移性能。HPAE-Fc在HTPB中抗迁移性的机理为高的相对分子质量、化学组成与结构、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良好的相容性和与HTPB形成氢键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来源于《化学推进剂与高分子材料》期刊2012年06期)

刘占清[5](2012)在《环氧改性水性聚胺酯的合成及其在碳纤维上胶剂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上胶剂是碳纤维工业生产中的一种重要助剂,在保护纤维和改善纤维表面性能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常用的上胶剂类型是乳液型上胶剂。乳化剂虽然能够提高纤维表面的浸润性,但是乳化剂的粘结性差,使用大量的乳化剂会影响复合材料的耐水性和力学性能。因此,本论文研究制备了一种具有自乳化和自固化性能的水性上胶剂。本文以甲苯二异氰酸酯(TDI),聚乙二醇(PEG,200/400),二羟甲基丁酸(DMBA)和2,3-环氧-1-丙醇等为原料,合成了两种不同类型的环氧改性水性聚氨酯(EPU1和EPU2)。用1HNMR和IR分别对二者的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温度、溶剂、加料方式以及体系的pH等因素对合成预聚体反应的影响,确定最佳反应参数。用TGA和DSC对EPUs的热性能和自固化反应进行了研究。TGA分析结果表明EPU2的热稳定比EPU1高,且它们的起始热分解温度都在250℃以上。DSC测试结果表明EPUs的自固化反应发生140℃以上,其固化机理为羧酸与环氧之间的反应。将EPUs配制成两种水性上胶剂(s-EPU1和s-EPU2),并对碳纤维进行上胶,研究了上胶剂对碳纤维上胶率、吸水率、耐磨性、集束性、纤维表面以及界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s-EPU2上胶剂处理的碳纤维性能优于环氧类上胶剂和s-EPU1上胶剂,其上胶率稳定;胶液能在碳纤维表面形成了完整的胶膜,从而有效地保护碳纤维;减少丝束的毛丝量,降低了吸水率,提高了纤维的耐磨性和集束性;另外在纤维表面还出现了凹凸不平物,增加了表面极性和粗糙度,提高了复合材料的界面剪切强度。与未上胶碳纤维复合材料相比,经s-EPU1上胶处理后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强度达到了最大值(75.5MPa),提高了17%;经s-EPU2上胶处理后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强度达到了71.2MPa,提高了12%。首次将s-EPU2上胶剂与混酸处理后的碳纳米管混合,制备导电型上胶剂,即e-EPU2。对碳纤维进行上胶,研究上胶后复合材料的电性能和界面性能。结果表明,碳纤维经e-EPU2上胶处理后,复合材料的电导率达到了17.7×102S/m,层间剪切强度达到了66MPa。(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2-05-20)

徐磊[6](2011)在《超支化聚(胺—酯)为核的星型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利用乙醇胺与丙烯酸甲酯通过迈克尔加成反应生成N-羟乙基-3-胺基-N,N-二丙酸甲酯单体,丙二酸与上述单体通过酯化反应、酯交换反应分别生成第一代与第二代的酯端基超支化聚(胺-酯),酯端基超支化聚(胺-酯)与2-溴乙醇再次通过酯交换反应生成ATRP的大分子引发剂也称中心核溴端基超支化聚(胺-酯()简称HPE)。利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以溴化亚铜及2’2联吡啶作为催化剂和配位剂,丙烯酸及单烯丙基聚乙二醇甲基醚为单体,二次水为溶剂,分步进行聚合反应,在上述合成的中心核上接枝梳型链,合成超支化星型聚羧酸系减水剂(Hyperbranched-star type Polycarboxylate Superplasticizers,简称HPC)。HPC将多条普通聚羧酸系减水剂分子接枝在一个大分子上,形成星型发散状的结构,既增加了减水剂与水泥颗粒的接触面积,提高了减水剂和水泥颗粒之间的键合力,也大大提高了减水剂的位阻效应,使水泥颗粒具有更好的分散性,防止水泥颗粒的团聚,这是对现有聚羧酸系减水剂结构的一次突破。本论文利用正交试验优化实验方案,对溴端基超支化聚(胺-酯)的最佳合成条件进行了探讨,并以普通硅酸盐水泥(Ordinary Portland Cement,简写为OPC)的初始净浆流动度为评价指标,得出了HPC合成的最佳工艺条件。得到的最佳实验条件为:合成溴端基溴端基的超支化聚(胺-酯)时,对甲苯磺酸用量为5%,反应时间是7h,反应温度为110℃。合成超支化星型聚羧酸系减水剂时,两种单体的最优比为n(AA):n(CPEG) = 3.5:1.0,单烯丙基聚乙二醇甲基醚的聚合度n = 27。使用红外光谱(IR)和核磁光谱(1~HNMR)元素分析以及表面张力等手段对所得的N-羟乙基-3-胺基-N,N-二丙酸甲酯单体、酯端基超支化聚(胺-酯)以及超支化星型聚羧酸减水剂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成功合成了HPC。本论文分别使用了OPC和硫铝酸盐水泥(Sulpho-Aluminate Cement,简写为SAC)两种常用水泥,探讨了单烯丙基聚乙二醇甲基醚含量及其聚合度对HPC性能的影响。对HPC在OPC和SAC中的吸附量和Zeta电位进行了测试,以探讨HPC在两种水泥中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吸附在水泥颗粒表面的减水剂分子提供的空间位阻作用是该种超支化星型减水剂HPC的主要作用机理。为进一步评价合成出的产品HPC的性能,对一种阴离子型商用混凝土减水剂也做了力学性能及吸附量的测试,结果表明:HPC在OPC及SAC中的减水率、净浆流动度、表观吸附量及力学性能等均要大于商用减水剂。(本文来源于《济南大学》期刊2011-05-29)

王战思,马家举[7](2011)在《可聚合端羧基超支化聚胺酯的合成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丙烯酸甲酯、二乙醇胺、叁羟甲基丙烷、马来酸酐等为原料,通过3步合成反应合成了一种可聚合端羧基超支化聚胺酯。通过羟值和酸值监测反应进行的程度,确定其最佳合成条件为:反应温度为70℃,催化剂用量为1%,反应时间为3.5 h,并用红外光谱对产物结构进行表征。(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工》期刊2011年03期)

董振华[8](2010)在《多壁碳纳米管接枝超支化聚(胺—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碳纳米管因其具有极高的机械强度、独特的光电特性、超强的吸附能力等优异的性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由于碳纳米管在溶剂中难分散的特点,制约了其更广泛的应用与发展。碳纳米管的表面功能化修饰就是在碳纳米管表面引入功能性的基团,从而达到增加其在溶剂中分散性的目的,同时还可以赋予其新的性能。本研究以多壁碳纳米管为原料,采用气相纯化与液相纯化相结合的方法,利用XRD和TGA-DSC表征证明了该纯化方法能有效除去掺杂在碳纳米管中的碳类杂质以及残留的金属催化剂颗粒。然后采用混酸氧化,使其表面产生羧基,再分别以接出法(grafting from)的方式采用乙二醇对羧基化的碳纳米管进行扩链,生成羟基化碳纳米管(MWNTs -OH),并以MWNTs-OH为核在碳纳米管表面“长出”超支化大分子;以接入法(grafting to)的方式将由“一步法”合成的超支化聚(胺-酯)通过酯化反应接枝到氧化后的碳纳米管表面。通过SEM、FTIR、TGA-DSC以及XRD等表征手段并结合酸碱滴定法测定修饰后的碳纳米管表面的羟基密度,对功能化修饰后的碳纳米管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混酸氧化可以高效的在碳纳米管表面产生羧基和羟基,适当控制反应温度和时间,可以达到既不破坏碳纳米管的自身结构,又在其表面产生大量氧化性基团的效果。以“grafting from”的方式修饰碳纳米管,除了能接枝超支化大分子外,还会在其表面“长出”大分子区域,具有较高的接枝效率;以“grafting to”的方式修饰碳纳米管,可以将具有特定结构的聚合物引入碳纳米管表面,使碳纳米管的功能化高度可控。超支化聚合物具有末端功能团丰富,分子间不易发生缠绕等特点。分别以“grafting from”和“grafting to”方式接枝超支化聚(胺-酯)后,碳纳米管表面的羟基密度分别为24.74 mmol/g,20.04 mmol/g;在水中的溶解度分别为2.67,2.49。修饰后的碳纳米管分散性能明显提高,同时末端丰富的官能团为碳纳米管的进一步功能化修饰创造有利条件。(本文来源于《河南工业大学》期刊2010-03-01)

于婧[9](2009)在《超支化聚胺酯型助剂的制备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超支化聚合物是一类具有叁维椭球状立体构造的高度支化聚合物。与相应的线型分子相比,超支化聚合物具有不易发生链缠结、熔体和溶液的粘度都很低、容易成膜、分子内存在空腔等特点,这些特性使超支化聚合物在诸多领域均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同时,由于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相对简单,可以用“一步法”和“准一步法”合成,具有较高的工业应用价值,因而近年来超支化聚合物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受到广泛的重视。目前探讨超支化聚合物在制革工业中的应用已成为皮化领域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综述了超支化聚合物的研究进展;依据聚合物分子设计的原理分别制备了超支化聚(胺-酯)型助鞣剂HP-1、超支化聚(胺-酯)型甲醛捕获剂HP-2,对其结构进行了确认和表征,研究了其结构和应用性能的关系。相信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对于超支化聚合物助剂的制备以及在制革生产中的应用都具有积极意义。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1)以丙烯酸甲酯和二乙醇胺为主要原料,通过Michael加成反应制备了单体N,N-二羟乙基-3-胺基丙酸甲酯,以1,1,1-叁羟甲基丙烷为核,经过缩合聚合反应,得到了端基为羟基的超支化聚(胺-酯),再用顺丁烯二酸酐对聚合物端基进行改性,制备了一种新型多官能团的超支化聚(胺-酯)型助鞣剂HP-1。利用在线红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光谱和凝胶渗透光谱等对单体的合成过程及聚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2)将超支化聚(胺-酯)型助鞣剂HP-1应用于铬鞣及铬复鞣,探讨了聚合物的结构对坯革性能及鞣制废液中的叁氧化二铬含量等方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助鞣剂HP-1能很好地促进铬盐吸收,当其用量为2%时,废液中叁氧化二铬的含量可以降到0.21g/L,同时还能赋予坯革良好的丰满性和柔软度。(3)以丙烯酸甲酯和乙醇胺为主要原料,通过Michael加成反应制备了单体N-羟乙基-3-胺基-N,N-二丙酸甲酯,以丁二酸酐为核,经过缩合聚合反应,得到端酯基超支化聚(胺-酯),再用水合肼对聚合物端基进行改性,制备了肼封端的超支化聚(胺-酯)型甲醛捕获剂HP-2。将其应用于制革生产过程中,探讨其捕获坯革纤维中游离甲醛的能力。应用结果表明:HP-2可明显降低坯革中游离甲醛的含量。当HP-2的用量为2%时,第四代聚合物可将革样中的游离甲醛含量降至70mg/kg以下;并且,其对皮革中游离甲醛的捕获率可达55.6%。因此,本实验合成的肼封端的超支化聚合物对皮革纤维中游离甲醛的捕获效果较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山东轻工业学院》期刊2009-06-10)

蒋明[10](2009)在《超支化聚(胺—酯)及其改性聚合物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两亲性共聚物可以在选择性溶剂中通过疏水段和亲水段相互作用,自组装成为具有疏水性内核和亲水性外壳的胶束结构。随着高分子科学的发展进步,超支化聚合物成为了高分子学科的重要分支,在制备新型载药体系上的显着优势受到了科学家的广泛关注。为深入探讨超支化高分子胶束的载药和药物释放特性,本文以一种多羟基封端的超支化聚(胺-酯)HPAE-OHs作为引发中心及亲水段,通过接枝共聚反应,合成了一系列两亲性接枝共聚物HPAE-PLA m:n;此外,又将HPAE-PLA m:n与二棕榈酰磷脂酰乙醇胺(DPPE)反应合成了另一种超支化聚合物HPAE-PLA-PE,用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谱(~1H NMR、~(13)CNMR和~(31)P NMR)表征了共聚物的结构和组成。荧光光谱分析表明,各种亲疏水段比例不同的共聚物均具有较低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值;动态光散射(DLS)和电子显微镜(EM)结果表明,胶束呈现经典的球形形态,在14天内可以保持粒径分布不变,说明共聚物胶束具有较强的热力学稳定性。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表明,与原有材料相比,内核和外壳共同作用使胶束更具立构稳定性,而药物对于胶束的热稳定性并没有影响。降解实验表明,在超支化聚合物多通道作用下,共聚物与PLA均聚物相比,降解速度更快。为了解共聚物与药物包合作用的规律和机理,以牛血清蛋白(BSA)和阿霉素(DOX)两种药物作为模型,用纳米沉淀法和乳化-固化法,制备了包载药物的共聚物载药胶束。利用紫外光谱,研究了包载条件对药物包封率(EE)和粒径的影响,测定了药物的体外释放行为并研究了动力学机理。采用圆二色光谱(CD)、荧光光谱和凝胶渗透电泳(SDS-PAGE)研究了载药胶束、包载方法和释放过程对于BSA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上述因素对于BSA并没有破坏性。采用二甲基噻锉蓝染色法(MTT法)和流式细胞仪分别研究了胶束化DOX的细胞毒性和细胞内吞机制。结果表明与F-DOX相比,M-DOX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更强,更易于在肿瘤细胞中累积。(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09-06-01)

聚胺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德国城市Stade的德国宇航中心,项目合作方SAERTEX和树脂商Covestro相互配合成功浇铸了第一支45米长的风电叶片大梁。风电场的不断扩容随之而变是更大型的风电设备部件。能满足未来要求,部件的质量和工艺性能必须不断地优化。因此,需要我们优化玻璃纤维、碳纤维增强材料,复合材料,轴向布铺层系统和生产技术之间的关系。SAERTEX无弯曲玻纤织物之前被环氧树脂体系浸透,现在又开创性地适应了树脂商Covestro的聚氨酯树脂体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聚胺酯论文参考文献

[1].陈嘉雯.酶促化学偶联构建胆固醇-g-聚胺酯载体介导p53基因递送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8

[2]..聚胺酯树脂真空导流工艺成功浇铸叶片大梁[J].玻璃钢/复合材料.2016

[3].夏梦琴.超支化聚胺—酯改性硅橡胶/纳米银导电胶的制备、结构与性能[D].华南理工大学.2014

[4].彭磊.二茂铁基超支化聚(胺)酯的抗迁移性研究[J].化学推进剂与高分子材料.2012

[5].刘占清.环氧改性水性聚胺酯的合成及其在碳纤维上胶剂中的应用[D].北京化工大学.2012

[6].徐磊.超支化聚(胺—酯)为核的星型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济南大学.2011

[7].王战思,马家举.可聚合端羧基超支化聚胺酯的合成与表征[J].应用化工.2011

[8].董振华.多壁碳纳米管接枝超支化聚(胺—酯)的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0

[9].于婧.超支化聚胺酯型助剂的制备及应用[D].山东轻工业学院.2009

[10].蒋明.超支化聚(胺—酯)及其改性聚合物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9

标签:;  ;  ;  ;  

聚胺酯论文-陈嘉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