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须论文-周霞

黄连须论文-周霞

导读:本文包含了黄连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黄连须,黄连生物碱,非特异性免疫,鲤鱼

黄连须论文文献综述

周霞[1](2016)在《黄连须及其主要生物碱对非特异性免疫及鲤鱼抗病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黄连为清热燥湿类中药,因其具有抗菌和解热等活性而被广泛应用在临床兽医学上,然而,关于其对巨噬细胞功能和鲤鱼非特异性免疫活性的影响还未见报道。黄连须为附着在黄连根茎上的不定根,大部分被农民当作废弃物丢弃在田间,本研究以黄连须及其生物碱为研究对象,对其调控非特异性免疫,增强鲤鱼抗病力的作用机制做了初步探索,旨在促进黄连的综合开发利用。方法和结果:(1)采用HPLC法对黄连须中生物碱类成分进行了含量测定,运用高速逆流色谱技术对黄连须中主要生物碱进行提取分离。(2)通过测定黄连须提取液及其主要生物碱对嗜水气单胞菌和副溶血弧菌的最小抑菌浓度探究它们的抑菌活性。结果显示,黄连须、总碱、小檗碱和黄连碱在体外对嗜水气单胞菌和副溶血弧菌均有一定的抗菌活性,而且,黄连总生物碱的抑菌作用要优于小檗碱、黄连碱和黄连须。(3)在细胞水平初步探究黄连生物碱对体外培养的小鼠巨噬细胞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4种黄连生物碱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小檗碱效果最好;小檗碱、黄连碱和巴马汀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呼吸爆发活性具有正向调节作用。体外细胞实验结果表明,黄连生物碱具有潜在的调节非特异性免疫的药理活性。(4)通过在鲤鱼基础饲料中添加一定比例的黄连须及其主要生物碱,探讨黄连须及其主要生物碱对鲤鱼血清非特异性免疫指标(溶菌酶、髓过氧化物酶和补体C3)、头肾巨噬细胞吞噬和呼吸爆发功能的影响。实验分为7组,NC、FRC-L(12.5 g/kg黄连须)、FRC-M(25 g/kg黄连须)、FRC-H(50 g/kg黄连须)、TA(0.78 g/kg总碱)、BBR(0.78 g/kg小檗碱)和Cop(0.78 g/kg黄连碱)组。结果显示,在饲喂饲料第14天,与对照组相比,血清溶菌酶和补体C3活性的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没有显着性的差异,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呼吸爆发和吞噬活性只有FRC-M组显示出了显着性地提高。在饲喂饲料第21天,与对照组相比,FRC-M、FRC-H、TA、BBR和Cop对血清溶菌酶活性、髓过氧化物酶活性以及巨噬细胞的呼吸爆发活性均有显着性的提高。对于血清补体C3活性和巨噬细胞吞噬活性,与对照组相比,FRC-M组,TA组和BBR组达到了显着性的差异。(5)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了黄连须及其主要生物碱对鲤鱼头肾和脾脏免疫相关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FRC-M、FRC-H、TA和BBR能显着上调鲤鱼头肾中IL-1β的表达;对于头肾中TNF-αmRNA的表达,FRC-L、FRC-M、FRC-H、TA、BBR和Cop对其有显着性地上调作用;另外,FRC-M、FRC-H、TA、BBR和Cop能显着上调鲤鱼头肾中lysozyme-c基因的表达;对于头肾中C3 mRNA,FRC-M、TA和BBR对其表现了显着性的上调作用;而且,FRC-L、FRC-M和FRC-H能够显着下调鲤鱼头肾中IL-10的表达。(6)采用人工感染嗜水气单胞菌攻毒试验,研究了黄连须及其主要生物碱对鲤鱼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存活率的影响。结果显示,用嗜水气单胞菌攻毒10天后,与对照组相比,FRC-M组、FRC-H组、TA组、BBR组和Cop组的存活率有显着性的提高。结论:黄连须可以抑制嗜水气单胞菌的生长,增强鲤鱼非特异性免疫,提高鲤鱼对感染嗜水气单胞菌的抵抗力,生物碱可能是其药效物质基础。结果表明,黄连须是一类潜在的鲤鱼饲料添加剂,在水产养殖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6-04-15)

孙建彬,王欣,阳勇,覃瑶,王德江[2](2015)在《黄连须中五种生物碱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测定黄连须中盐酸药根碱、盐酸表小檗碱、盐酸黄连碱、盐酸巴马汀和盐酸小檗碱的含量,制定2015年版《中国药典》中黄连须的质量标准。方法以十八烷基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乙腈-0.25 mol/L乙酸铵和8 mmol/L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水溶液(氨水调节p H=9.3)(36∶64),流速1 ml/min,检测波长270 nm,柱温35℃。结果盐酸药根碱、盐酸表小檗碱、盐酸黄连碱、盐酸巴马汀、盐酸小檗碱的线性范围依次为0.028~1.781,0.041~2.638,0.079~5.046,0.005~0.302,0.071~4.547μg;加样回收率依次为99.44%99.42%98.69%100.31%98.91%,RSD依次为0.65%,0.44%,0.54%,0.48%,0.74%。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可靠、可作为201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黄连质量标准中的含量测定方法。(本文来源于《时珍国医国药》期刊2015年07期)

牟绍霞[3](2015)在《黄连须和小檗碱对草鱼出血病的预防作用及其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出血病,主要症状为体表出血,烂鳃,溃疡,脓肿,突眼和腹胀。该疾病具有传染性强、发病快和死亡率高的特点。目前,国内外主要使用抗生素来抵制细菌引起的疾病,但是长期应用抗生素会导致细菌耐药性和药物残留等一系列问题。虽然接种疫苗可以有效的预防鱼类感染疾病,但是它的使用不便是限制其应用于在水产养殖业中的主要因素。渔用中草药的复方配伍是近年来研究的一个热点,资源丰富、低毒、低残留等优点。因此,从中药中筛选出可以有效防治出血病的药物对于养殖业来说意义十分重大。黄连作为一种常用的传统药材已有数千多年的历史,主要活性成分为小檗碱、黄连碱、巴马汀、表小檗碱和药根碱等其他生物碱。黄连生物碱具有相同的母核结构,可能表现出相似的药理性质。实验以草鱼作为实验动物,研究黄连须和小檗碱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抗菌作用以及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功能,而增强草鱼抵抗出血病的能力,并初步探讨了黄连生物碱对对草鱼相关免疫因子的影响作用。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黄连须和小檗碱对嗜水气单胞菌的体外抑制作用的检测,采用二倍稀释法。最小抑菌浓度(MIC)的结果显示,黄连须和小檗碱均表现出较强的抑制效果。最小抑菌浓度分别是3.125 mg/mL和39.062 mg/L 。2.在研究黄连须和小檗碱对感染嗜水气单胞的草鱼存活率影响的实验中,随机将体重大致相同的健康草鱼分成7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1.00%黄连须组,0.50%黄连须组,0.25%黄连须组,0.10%黄连须组和0.05%小檗碱组。实验分为治疗性实验和预防性试验2个部分。在2次实验期间,对照组和模型组的草鱼始终投喂基础饲料。实验组的草鱼投喂相应的含药饲料,每天2次。在预防性实验中,喂养14天后,除了对照组外,其它各组的草鱼均腹腔注射0.2 mL嗜水气单胞菌的菌悬液,对照组腹腔注射0.2 mL无菌的生理盐水。记录感染细菌14天后各组的死亡情况。实验重复3次,最终取3次存活率的平均值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各实验组均提高了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后的草鱼存活率。0.50%黄连须组效果最好,存活率为74.29%。对照组没有死亡情况出现。在治疗性实验一开始时,实验组的所有鱼均腹腔注射0.2 mL嗜水气单胞菌的菌悬液,对照组注射0.2 mL无菌的生理盐水。记录喂养14天后各组的死亡情况。实验重复3次,最终取3次的存活率的平均值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与模型组比较,实验组的存活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存活率最高的是0.05%小檗碱组67.14%。对照组没有死亡情况出现。2次实验表明,黄连须和小檗碱可以增强草鱼抵抗感染嗜水气单胞菌的能力。3.在研究黄连须和小檗碱对草鱼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中,体重大致相同的健康的草鱼被随机且平均地分成6组:对照组,1.00%黄连须组,0.50%黄连须组,0.25%黄连须组,0.10%黄连须组和0.05%小檗碱组。实验期间,对照组的草鱼始终投喂基础饲料,5个实验组的草鱼投喂相对应的含药饲料,每天2次,为期28天。在第14和第28天,从所有组中随机选取6条鱼进行尾静脉取血,用于血清溶菌酶活性、NBT活性和补体C3水平的测定。结果发现,实验期间,与对照组比较,各实验组草鱼的免疫指标均有所提高。在第14天,1.00%黄连须组的血清溶菌酶活性与对照组比较达到显着性差异(P<0.05)。在第14天,0.50%黄连须组增加的NBT活性最高。在第28天,仅1.00%黄连须组的补体C3水平与对照组相比较表现出显着性差异(P<0.05)。结果表示,饲料中添加黄连须和小檗碱可以提高草鱼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4.在研究黄连生物碱对草鱼相关免疫因子影响的实验中,健康的草鱼被随机分成5组:对照组,0.05%小檗碱组,0.05%黄连碱组,0.05%表小檗碱组和0.05%巴马汀组。实验期间,对照组的草鱼始终投喂基础饲料,4个实验组的草鱼投喂相对应的含药饲料,每天2次,为期14天。14天后,检测草鱼3种免疫因子:白介素-1p(IL-1p)、干扰素(IFN)和肿瘤坏死因子0[(TNFα)在肝脏、肠和脾脏中的水平。检测IL-1p的结果中发现,巴马汀对肝脏、肠和脾脏中的IL-1p的水平表现出提升的作用;黄连碱对肝脏和肠中的IL-1β的水平表现出提升作用;而小檗碱仅对肠中的IL-1β的水平具有提高作用。检测IFN的结果中发现,各实验组肝脏中的IFN的水平均表现出降低作用;而各实验组脾脏中的IFN的水平均表现出提升作用;仅巴马汀对肠中的IFN的水平具有提高作用。检测TNFα的结果中发现,巴马汀和黄连碱对肝脏中的TNFα的水平表现出升高作用;各实验组对脾脏中的TNFα的水平均表现为降低作用;巴马汀和黄连碱对肠中的TNFα的水平表现为提升的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5-03-26)

牟绍霞,周霞,彭耀宗,李学刚[4](2015)在《黄连须和小檗碱对草鱼非特异性免疫系统的影响及对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抵抗作用(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评估黄连须(FRC)和小檗碱(BBR)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的非特异性免疫及对抵抗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影响,鱼喂食含1.00%、0.50%、0.25%,0.10%,0.00%的FRC和0.05%BBR的饲料28d。喂养28d后,鱼注射嗜水气单胞菌,记录感染14d后的存活率。检测NBT活性、血清溶菌酶活性、吞噬活性和补体C3水平来评价药物对草鱼的免疫反应。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喂养饲料含有FRC和BBR的各组提高NBT活性、血清溶菌酶活性、吞噬活性和草鱼补体C3水平。喂食0.50%FRC组感染细菌后的存活率最高,与模型组比较增加44%。FRC和BBR的体外抗菌活性采用最小抑菌浓度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并显示出较强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FRC和BBR可以用作免疫刺激剂以提高草鱼非特异性免疫和对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疾病的抵抗。(本文来源于《水生生物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孙建彬,王欣,覃瑶,阳勇,丁刚[5](2014)在《黄连及其炮制品和黄连须的薄层鉴别》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黄连及其炮制品和黄连须的薄层鉴别方法。方法采用二次展开薄层色谱法。结果在同一薄层板上以环己烷-乙酸乙酯-异丙醇-乙腈-水-叁乙胺(2.5∶3∶1∶2∶0.5∶1)第一次展开、乙酸乙酯-乙腈-浓氨水(2∶7∶1)第二次展开,薄层色谱的斑点清晰,重复性好。结论所用方法专属性及重复性均较好,可为2015年版《中国药典》黄连须质量标准中的薄层鉴别方法的建立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华西药学杂志》期刊2014年06期)

孙建彬[6](2014)在《黄连须质量标准研究和黄连及其炮制品质量标准提升》一文中研究指出黄连为毛莨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叁角叶黄连Coptis deltoidea C. Y. Cheng et Hsiao.或云连Coptis teeta Wall.的干燥根茎。《中国药典》2010版一部“黄连”中收载了“性状”、“鉴别”、“检查”、“浸出物”和“含量测定”,其鉴别项下的TLC鉴别,可同时鉴别出五中生物碱成分,在研究黄连须质量标准的过程中发现,药根碱与其同分异构体非洲防己碱斑点处于同一位置,专属性和客观性不强;含量测定项下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四中生物碱的含量,但已有文献报道可以同时测定六种生物碱的HPLC方法,改进含量测定方法,增加指标成分的种类,更有利于黄连及其炮制品的质量控制。黄连须为毛茛科植物黄连的干燥须根。本品作为黄连加工附产物,历年《中国药典》均未收载黄连须,仅《广东省中药材标准》(第二册)将其收载为地方标准,其中收载了“性状”、“鉴别”、“检查”、“浸出物”和“含量测定”,但其“鉴别”项下的薄层鉴别中供试品制备方法和展开剂均较复杂,操作不简便;且薄层鉴别和含量测定项下仅以小檗碱为指标成分,专属性和客观性较差,难以全面地反映和控制黄连须药材的质量。本次黄连须质量标准的制定以《中国药典》2010版一部黄连质量标准及《广东省中药材标准》(第二册)为基础,并进行了一些提高。本次制定的标准中含量项比《中国药典》201O版一部中黄连标准增加了药根碱和非洲防己碱的含量测定方法,更有利于其质量的全面控制。本次标准研究中主要完成了如下工作:1根据黄连须样品描述性状,建立其性状项;完成黄连须质量标准的“鉴别”项的显微鉴别和薄层鉴别。2按《中国药典》2010版一部附录ⅨH水分测定法第一法、附录Ⅸ K总灰分测定法、附录XA浸出物测定法,分别制订了黄连须药材的水分、总灰分等[检查]项和醇溶性[浸出物]项限度规定。3建立了外标法与一测多评两种含量测定方法:包括以药根碱、非洲防己碱、表小檗碱、黄连碱、巴马汀、小檗碱六个指标性成分的HPLC外标法和以小檗碱为对照品的一测多评HPLC含量测定方法;同时制定了黄连须中药根碱、表小檗碱、黄连碱、巴马汀、小檗碱五种生物碱含量限量和黄连及其炮制品中药根碱、非洲防己碱、表小檗碱、黄连碱、巴马汀、小檗碱六种生物碱含量限量。(本文来源于《成都中医药大学》期刊2014-05-01)

吴飞燕[7](2014)在《山银花枝叶和黄连须质量标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山银花枝叶和黄连须都为药材的副产物,量大物廉。且根据相关文献报道,二者均具有和原药材相似的有效成分和药理作用,将其利用于兽药领域不仅可以节约资源而且对于减少动物用药与人用药争夺资源有着重要意义。2015年版《中国兽药典》已批准对山银花枝叶和黄连须进行兽用质量标准的研究。本课题主要承担这个项目的相关药学研究。一、山银花枝叶的兽用质量标准本试验所研究药材为山银花枝叶,按照2010年版《中国兽药典》二部相关要求,分别从来源、性状、鉴别、水分、灰分、浸出物、重金属检测、含量测定等方面对药材进行了质量标准研究。其中含量测定选取绿原酸和木犀草苷为指标成分。二、黄连须的兽用质量标准本试验所研究药材为黄连须,按照2010年版《中国兽药典》二部相关要求,分别从来源、性状、鉴别、水分、灰分、浸出物、重金属检测、含量测定等方面对药材进行了质量研究。其中含量测定选取小檗碱、表小檗碱、黄连碱和巴马汀四种生物碱为指标成分。叁、金银花和山银花的鉴别与归属研究本试验采用生物学性状比较、扫描电镜观察花表皮结构、标识成分差异对金银花(忍冬)和山银花(灰毡毛忍冬)进行鉴别,以及对2种药材的归属问题进行探讨,得出花基部叶状苞片、花外表皮腺毛、灰毡毛忍冬皂苷乙和川续断皂苷乙两个特征成分可以作为区分忍冬和灰毡毛忍冬的鉴别依据,建议恢复作为“药食同源”植物使用。四、山银花不同部位中绿原酸和木犀草苷的含量测定本试验采用HPLC法测定山银花中不同部位中绿原酸和木犀草苷的含量。结果显示山银花中不同部位中绿原酸的含量为花>叶>枝,木犀草苷的含量为叶>花>枝。此结果为山银花副产物的利用提供了数据的支撑。(本文来源于《湖南中医药大学》期刊2014-05-01)

高倩[8](2014)在《黄连须中生物碱含量测定及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连为重庆道地药材,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黄连的药用价值,本文利用2010年版药典规定的测定生物碱方法,对黄连的副产物特别是黄连须的生物碱含量进行了测定,研究了黄连生物碱提取分离工艺,本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不同年限黄连植株及不同产地黄连须中生物碱含量测定取石柱产两年生、叁年生、四年生、五年生黄连植株,取下须、茎叶和黄连须根置于60℃的烘箱内,待样品烘干之后结合HPLC指纹图谱测定黄连茎叶、黄连须、黄连须根中生物碱含量,结果显示黄连植株在生长到第二年的时候根茎开始累积黄连生物碱,到第五年的时候根茎的生物碱增加到11.158%,而黄连须和黄连茎叶中生物碱由3.965%、2.136%减少到了2.798%、1.376%,说明黄连植株中的生物碱随着生长不断向根茎转移。选取了六个不同产地9、10、11叁个月份的黄连须,分析了其中的黄连生物碱含量,结果显示9月时悦崃产黄连须中生物碱含量较高,总生物碱含量为2.580%;10月时黄水产黄连须生物碱含量最高,为2.620%;11月时利川产黄连须生物碱含量最高,为2.764%。所以以此可以选择黄连须的优质产区。选取黄连优质产区黄水产5年生的黄连须,分别测定了其在一年中每个月的生物碱含量,探究了同一产地的黄连须生物碱在不同月份的含量分布,结果显示在一月时,黄连须中总生物碱为0.887%,到了10月时累积量达到最大,为2.620%;而随后11月与12月黄连生物碱不增反减,所以对于黄水产区的黄连须的最佳采收月份为10月份。2、黄连副产物生物碱含量测定参照2010年版药典,采用HPLC法建立黄连生物碱的含量测定方法,结合HPLC指纹图谱对黄连副产物进行生物碱含量进行测定,分别测出各部位的总生物碱含量,优化选择综合利用的材料。结果表明:黄连叶生物碱含量很低,总生物碱含量只有1.114%,黄连须的生物碱含量较高,其中所含的总生物碱达到了2.324%,表明黄连须的药用价值较高,而叶的利用价值较小,故可将黄连须作为黄连废弃资源综合利用的研究对象。3、黄连生物碱的提取工艺探究实验利用单因素试验法,分别对提取酸度、料液比和提取次数进行试验,本实验设置了3个酸度、3个料液比、3个提取时间做正交实验,最后选择出在酸度为1.5%、料液比为1:15、提取时间为1h的条件下黄连须提取率最大,为3.098%。4、黄连生物碱中单体的制备本实验采用沉淀剂和梯度洗脱的方法,将提取液浓缩至100毫升,加入5%的氯化钠和20%的Na2S04经重结晶后得到小檗碱和黄连碱,然后合并母液上上聚酰胺柱,用1mol/L的氨水梯度洗脱,并用TLC跟踪,减压浓缩之后重结晶,得到表小檗碱和药根碱。(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4-03-28)

庞婕,王德珍,邹宗尧,王燕枝,高倩[9](2014)在《黄连须生物碱时空分布及产地加工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黄连须生物碱含量的时空分布,以及黄连须产地加工工艺。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采收时间、不同生长部位黄连须中生物碱含量,并研究了水洗对黄连须鲜品和干品生物碱含量的影响。结果:不同采收时间的黄连须总生物碱含量基本不变,为2.5%~2.9%。其中,小檗碱和黄连碱含量较高,达1%左右,巴马汀含量很低,仅0.1%;靠近黄连主根的黄连须(近须)总生物碱含量较高,近4%,远离主根(远须)的总生物碱含量较低,为2%左右;黄连须鲜品洗涤后生物碱含量几乎不变,干品洗涤后生物碱大大减少。结论:灰渣中的近须的利用价值大于丢弃在田间的远须;水洗对黄连须鲜品生物碱含量没有影响。(本文来源于《中药材》期刊2014年03期)

张亦筑[10](2012)在《“黄连须散”将减少抗生素滥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日前从重庆市科委了解到,由西南大学牵头研制的二类新中兽药“黄连须散”,日前已获得临床试验批件。该药预计2014年完成临床研究并获得新药证书,上市后,将有利于减少抗生素在养殖业中的滥用,降低养殖户饲养成本。   据悉,“黄连须散”的主要原料为黄连(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报》期刊2012-10-28)

黄连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测定黄连须中盐酸药根碱、盐酸表小檗碱、盐酸黄连碱、盐酸巴马汀和盐酸小檗碱的含量,制定2015年版《中国药典》中黄连须的质量标准。方法以十八烷基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乙腈-0.25 mol/L乙酸铵和8 mmol/L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水溶液(氨水调节p H=9.3)(36∶64),流速1 ml/min,检测波长270 nm,柱温35℃。结果盐酸药根碱、盐酸表小檗碱、盐酸黄连碱、盐酸巴马汀、盐酸小檗碱的线性范围依次为0.028~1.781,0.041~2.638,0.079~5.046,0.005~0.302,0.071~4.547μg;加样回收率依次为99.44%99.42%98.69%100.31%98.91%,RSD依次为0.65%,0.44%,0.54%,0.48%,0.74%。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可靠、可作为201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黄连质量标准中的含量测定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黄连须论文参考文献

[1].周霞.黄连须及其主要生物碱对非特异性免疫及鲤鱼抗病力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6

[2].孙建彬,王欣,阳勇,覃瑶,王德江.黄连须中五种生物碱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J].时珍国医国药.2015

[3].牟绍霞.黄连须和小檗碱对草鱼出血病的预防作用及其机理[D].西南大学.2015

[4].牟绍霞,周霞,彭耀宗,李学刚.黄连须和小檗碱对草鱼非特异性免疫系统的影响及对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抵抗作用(英文)[J].水生生物学报.2015

[5].孙建彬,王欣,覃瑶,阳勇,丁刚.黄连及其炮制品和黄连须的薄层鉴别[J].华西药学杂志.2014

[6].孙建彬.黄连须质量标准研究和黄连及其炮制品质量标准提升[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4

[7].吴飞燕.山银花枝叶和黄连须质量标准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4

[8].高倩.黄连须中生物碱含量测定及分布研究[D].西南大学.2014

[9].庞婕,王德珍,邹宗尧,王燕枝,高倩.黄连须生物碱时空分布及产地加工工艺研究[J].中药材.2014

[10].张亦筑.“黄连须散”将减少抗生素滥用[N].中国畜牧兽医报.2012

标签:;  ;  ;  ;  

黄连须论文-周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