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组分孔隙流体介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孔隙流体介质,单元体组合,反演,最小二乘法
组分孔隙流体介质论文文献综述
许福萍[1](2011)在《孔隙流体介质组分弹性参数的反演数值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代油气勘探的发展中,地震勘探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经典的地震波理论大部分工作以研究单相介质为基础。然而,无论砂岩储层还是碳酸盐储层,都是由固体和流体组成的双相甚至是双相多组分介质。因此,就需要进一步对双相介质模型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研究,才能更准确的揭示地下介质的组分弹性特征,提取和研究骨架固体和孔隙流体的属性。孔隙流体介质是岩石地层介质的一种重要模型,可以将它视为由岩石颗粒的固体介质与孔隙中所充填的流体介质两部分组成。纵观孔隙流体介质的研究,关键问题是力图寻找更为合理有效的方法把骨架固体和孔隙流体两个局部组分组合在一起,以此表述整体介质的弹性特征。在这方面许多学者曾取得了卓有见识的成果。导师牛滨华教授基于组分孔隙流体介质模型及其组分方程做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工作,把临界孔隙度模型中的密度、体积和剪切模量组分方程转换为可用于数据反演的密度、横波和纵波速度关于孔隙度的线性方程,得到了一种针对于孔隙流体介质的组分弹性参数的数值计算方法。本文是以导师牛滨华教授提出的孔隙流体介质组分弹性参数的数值计算方法为基础,结合DeHua Han于1986发表论文中的岩石样品实测数据,对该岩石样品进行反演数值计算,提取组分参数信息。HAN岩石样品为孔隙介质,其骨架固体是由石英和黏土组成的复合骨架。首先,将样品遍历分组,对每一种样品的组合进行最小二乘法线性反演,得到骨架和流体的弹性参数信息;其次,对弹性参数进行统计分析,选择具有统计意义的特征主峰值作为弹性参数的估算值,从而得到岩石样品的每一采样点的组分参数信息;最后,结合复合骨架的组分方程,对复合骨架做同样的处理,提取骨架石英和黏土的参数信息。由此便实现了对HAN这组岩石样品的组分信息提取。通过对反组分参数反演结果的评价,进一步验证孔隙流体介质组分弹性参数数值反演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该方法有效性的成功验证,以及在实际储层预测中的应用,对于油气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1-05-01)
刘思思[2](2011)在《基于组分孔隙介质理论的储层流体预测研究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为了降低油气勘探的风险,提高油藏钻井的成功率,许多研究者都在寻找能够直接有效地识别油气储层的方法。流体敏感因子是油气识别的重要方法。本文以牛滨华教授的组分孔隙介质理论为基础,应用流体密度作为识别储层油气的重要因子,针对川西和云南保山两个工区开展了应用研究工作,验证该方法在油气储层识别方面的有效性和普适性。本文主要内容包括叁个方面:构建岩石物理模型、确定流体密度反演方法和流体密度的储层预测应用。孔隙流体介质骨架和流体弹性参数的反演数值计算是岩石物理学的重要课题。孔隙流体介质可以视为固体和流体两种组分按照某种特殊规律的复合,牛滨华教授运用等效力学原理引入转换点即临界孔隙度概念,独创了弹性组分孔隙流体介质模型并提出了密度、体积模量和剪切模量组分方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组分孔隙介质理论将储层整体的密度信息可以拆分为骨架密度和孔隙中流体密度两部分,其中流体密度能够很好的反映储层孔隙介质中不同流体的比例结构,可以作为流体敏感因子,能够直接有效地用来识别储层。流体密度的反演流程:首先结合井中的孔隙度和密度数据,利用组分孔隙介质模型理论中的密度组分方程,应用最小二乘法求取井中储层的骨架密度和流体密度;然后利用具有回归、判别和聚类功能的概率神经网络的反演方法对井中流体密度和叁维地震数据,由点及面,反演整个储层叁维空间的流体密度,通过先验信息的多次训练学习和回归判别,可以有效地降低反演的多解性。以川西深层致密碎屑岩工区和云南保山高孔隙度砂泥岩工区为研究目标,将上述流体密度反演方法应用到实际的储层流体预测中。首先进行流体密度的计算及反演,然后根据储层的地温、地压等地质信息,制定相应的流体密度值油气水识别标准来进行实际的储层流体识别,预测结果与钻井信息基本吻合。该方法在这两个工区取得了很好的预测效果,为储层的气水识别、气藏描述、井位部署、储量计算等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该成果不仅验证了理论和方法的可靠性,也进一步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普适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1-05-01)
李阿伟[3](2009)在《弹性组分孔隙流体介质系统函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基于含转换点的弹性组分孔隙介质理论,应用有限差分法实现了双相组分型的弹性孔隙流体介质的波场数值模拟,并分析总结了地震波在弹性组分孔隙流体介质模型中传播的波场特性。本文研究成果可拓展到和孔隙介质储层有关的石油、天然气和水资源等相关领域的地震勘探与开发中,对人们认识及理解含流体孔隙介质中波传播的规律以及表示地下介质的构造与岩性特征等各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在导师的指导和前人的基础上,主要学习及实现了以下内容:1、含转换点组分型弹性孔隙介质的理论研究和弹性模量的研究。学习了在全孔隙度区间内给出矢量弹性及标量弹性的转换点,且得出基于转换点的组分型弹性孔隙介质的弹性模量表达式。2、波场数值模拟之交错网格差分方法。学习了波场模拟所用交错网格差分方法,掌握了应用时对应的初始条件、稳定性条件、边界条件、完全匹配层、通量校正传输方法等。3、应用VC++编程实现了弹性组分孔隙流体介质模型中的波场数值模拟,模拟出了不同孔隙度下的理论地质模型中地震波传播快照图及振动图,分析解释这些图形中观测到的纵、横波,分析了振动图、频谱图的差异,从而总结出弹性组分孔隙流体介质中不同孔隙度下地震波传播的规律。4、在上述工作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不同孔隙度情况下,地震波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根据模拟出的振动图,做出相应的频谱图、相位图,并由初始波的振动图、频谱图、相位图,可得不同孔隙度下介质的系统响应函数及其频谱图,分析系统函数及其频谱图的差异,给出初步的解释。5、在给定模型及相同的激发条件下,对于相同的接收点,分别接收其X分量与Y分量,比较分析它们的纵横波振动图、频谱图、相位图、系统函数及其频谱之间的异同,既可对波在弹性组分孔隙流体介质中传播的规律有深刻而全面的认识,又有了理论研究的完备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09-05-01)
闫国英[4](2009)在《弹性组分孔隙流体介质组分属性提取方法研究及应用实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基于导师牛滨华教授独立自主创新性地提出的组分孔隙流体介质模型,对各向同性均匀弹性孔隙流体介质(即线性介质)的正反演数值计算方法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首先,结合美国劳伦斯-利物莫国家实验室(Lawrence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Livermore,CA 94550)的含水、含气砂岩实测样品数据,依据组分方程对其分别进行了正演数值计算,理论数据与实测数据的相关系数都大于90%,这表明了组分模型及组分方程的正确性。其次,探索了基于组分方程的四种线性反演数值计算公式和方法,其中很明确地提出了计算转换点孔隙度的方法,这是牛老师提出的理论中很大的创新点之一。对该实验室的样品数据实现了反演数值计算,提取的组分信息与实测值的相对误差均小于10%,因此证明了组分理论的合理有效性。然后,论文还对实际测井数据进行了密度反演数值计算,也得到了比较切合实际的满意结果。最后,研究了叁相组分介质的弹性性质随流体饱和度的变化规律。在导师指导帮助并结合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本文主要取得的成果如下:1、双相组分型弹性孔隙流体介质的弹性参数正演数值计算方法研究。结合实验室样品数据,基于本文的孔隙介质组分方程法,对整体介质的弹性参数作了理论计算并将其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组分模型的合理性。2、基于密度、体积模量和剪切模量的组分方程,推导出了用于反演数值计算的叁个线性方程。并探索研究了正向、逆向、双向和混合四种线性反演数值计算方法及其公式以及比较精确地确定转换点孔隙度的方法。结合实验室数据,进行了反演数值计算,提取的组分信息与实测值的相对误差均在10%以内。这说明了四种反演数值计算方法的可行性与可靠性。3、在实验室数据反演验证的基础上,还对实际野外测量数据进行了密度参数反演,反演数值计算结果都比较符合实际情况。4、构建了叁项组分模型,研究了组分介质的弹性信息随流体饱和度的变化规律。(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09-05-01)
牛滨华,徐天吉,孙春岩[5](2004)在《弹性组分孔隙流体介质及其速度参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孔隙介质与地震波的传播始终是地震学的主体内容和前沿。比奥(Biot)基于波动物理学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比奥孔隙介质理论。时至今日,比奥理论的许多成果已经应用于实际。比奥理论是孔隙介质理论中一种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本文继承前人成果基础上,研究弹性组分孔隙流体介质的速度方程和速度平方比。(本文来源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期刊2004-10-01)
徐天吉,牛滨华,孙春岩[6](2004)在《弹性组分孔隙流体介质泊松比与骨架泊松比和孔隙度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弹性组分孔隙流体介质的纵波和横波速度模型出发,根据速度与泊松比以及速度与孔隙度的关系,建立弹性组分孔隙流体介质泊松比与骨架泊松比和孔隙度之间的关系,并计算分析整体介质泊松比的特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期刊2004-10-01)
组分孔隙流体介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为了降低油气勘探的风险,提高油藏钻井的成功率,许多研究者都在寻找能够直接有效地识别油气储层的方法。流体敏感因子是油气识别的重要方法。本文以牛滨华教授的组分孔隙介质理论为基础,应用流体密度作为识别储层油气的重要因子,针对川西和云南保山两个工区开展了应用研究工作,验证该方法在油气储层识别方面的有效性和普适性。本文主要内容包括叁个方面:构建岩石物理模型、确定流体密度反演方法和流体密度的储层预测应用。孔隙流体介质骨架和流体弹性参数的反演数值计算是岩石物理学的重要课题。孔隙流体介质可以视为固体和流体两种组分按照某种特殊规律的复合,牛滨华教授运用等效力学原理引入转换点即临界孔隙度概念,独创了弹性组分孔隙流体介质模型并提出了密度、体积模量和剪切模量组分方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组分孔隙介质理论将储层整体的密度信息可以拆分为骨架密度和孔隙中流体密度两部分,其中流体密度能够很好的反映储层孔隙介质中不同流体的比例结构,可以作为流体敏感因子,能够直接有效地用来识别储层。流体密度的反演流程:首先结合井中的孔隙度和密度数据,利用组分孔隙介质模型理论中的密度组分方程,应用最小二乘法求取井中储层的骨架密度和流体密度;然后利用具有回归、判别和聚类功能的概率神经网络的反演方法对井中流体密度和叁维地震数据,由点及面,反演整个储层叁维空间的流体密度,通过先验信息的多次训练学习和回归判别,可以有效地降低反演的多解性。以川西深层致密碎屑岩工区和云南保山高孔隙度砂泥岩工区为研究目标,将上述流体密度反演方法应用到实际的储层流体预测中。首先进行流体密度的计算及反演,然后根据储层的地温、地压等地质信息,制定相应的流体密度值油气水识别标准来进行实际的储层流体识别,预测结果与钻井信息基本吻合。该方法在这两个工区取得了很好的预测效果,为储层的气水识别、气藏描述、井位部署、储量计算等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该成果不仅验证了理论和方法的可靠性,也进一步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普适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组分孔隙流体介质论文参考文献
[1].许福萍.孔隙流体介质组分弹性参数的反演数值计算[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
[2].刘思思.基于组分孔隙介质理论的储层流体预测研究及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
[3].李阿伟.弹性组分孔隙流体介质系统函数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
[4].闫国英.弹性组分孔隙流体介质组分属性提取方法研究及应用实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
[5].牛滨华,徐天吉,孙春岩.弹性组分孔隙流体介质及其速度参数研究[C].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2004
[6].徐天吉,牛滨华,孙春岩.弹性组分孔隙流体介质泊松比与骨架泊松比和孔隙度的关系研究[C].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