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善恶论文-袁辉

道德善恶论文-袁辉

导读:本文包含了道德善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康德,道德严格主义,折中主义,德性

道德善恶论文文献综述

袁辉[1](2018)在《善恶是分明的吗?——康德道德哲学中的“严格主义”和“折中主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康德在《纯然理性界限内的宗教》中持"道德严格主义"立场,认为道德必须善恶分明,没有中性状态。但是,他在其他着作中却持"折中主义"立场,认为善恶有程度差异,甚至认为存在道德中性状态。这两种不同的立场所基于的是两种不同的道德判断,它们不仅互不冲突,而且可以统一。第一种立场所基于的道德判断标准的是道德的理想,对象是人在本体世界的意念,意念不纯即为恶;而第二种的标准是道德力量的强弱,对象是人在现象世界的德性或恶习,大小因人而异。两种立场涉及人在理想和现实两个层面的道德本质,因此它们并不矛盾。现实生活中折中的道德判断最后还要经受理想层面的严格的审判与指引,因此它们可以统一。(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赵增韬,李玲[2](2018)在《泯灭还是重生?——解析《叁体》对于人性善恶和道德标准的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幻小说《叁体》因其对女性地位、生态环保、人性善恶、当今人类社会制度所存在的顽疾等问题的关照,体现出浓厚的人文主义与写实主义特色。在宇宙智慧生命大社会这一宏大背景下,整部小说在反思人类社会和宇宙智慧社会中道德与科技脱节、善恶受制于本能的同时,始终坚持善恶可以相互转化道德可以重建的正面立场与乐观精神。因此,人类的自我超越、自我救赎与涅盘重生是小说中人性观和道德观的基调。(本文来源于《东岳论丛》期刊2018年06期)

谢更好[3](2017)在《善恶脑中寻:道德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者——记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刘超》一文中研究指出"也许就像宇宙的本质一样,道德的本质永远不能完全准确的被揭示,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我们此时投身在这个让人激动的领域,为这个问题的揭示做了自己的贡献,为人们的幸福生活或直接或间接的做出了指引。对于一个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者来说,这样就足够了。"刘超说。(本文来源于《科学中国人》期刊2017年25期)

费丹乙[4](2017)在《“人性”何以言道德善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性问题在中外伦理思想史上始终是其理论建构的起点和核心,中西方结合自身特点,从探讨人性开始,展现了各自不同的人性观并逐步建构了自己的伦理思想体系。王海明以其独创的思想对人性予以精妙的阐释,他认为,人性是人生而固有的普遍本性,既包含自然本性,也包含社会本性。同时,他将人性分为体用结构,并将人性类型分为固有的动物性和人所特有的属性。只有对人性概念有一个基本把握后,才能进一步厘清人性与道德善恶的关系。人性何以言道德善恶,是一定的社会主体依据道德目的,对属于道德现象的可言道德善恶的部分人性内容作出的描述、判断以及评价。(本文来源于《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3期)

陈水长[5](2017)在《道德善恶与道德正误——关于汉斯·莱纳的现象学价值伦理学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汉斯·莱纳是20世纪中后期现象学价值伦理学的代表人物。他在结合康德与舍勒伦理学的基础上构建了独特的现象学价值伦理学,并称之为"伦理学新体系"。莱纳这种伦理学新体系继承了舍勒的价值概念并对价值种类进行重新区分,类似康德的结构形式在此基础上对道德价值进行的重新规定。莱纳不仅区分了道德善恶,而且区分了道德正确和道德错误,并且为了确保道德正确提出了十一条价值优选原则。(本文来源于《现代哲学》期刊2017年02期)

袁今雅[6](2017)在《浅谈《道德经》中的善恶观》一文中研究指出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判断善恶的依据主要是什么?怎么让人们去从善除恶?本文主要论述了作为中国最高哲学智慧的《道德经》中的善恶观以及这种观念对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7年08期)

李军,钟志金[7](2016)在《蒙古族动物图案中的道德善恶与祥瑞象征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伦理道德及祥瑞观念是蒙古族传统动物图案的重要象征范畴。在这个范畴内,特定的图式化"符号"是某些观念和思想得以标识化、形象化、人格化的转化方式。通过这种转化方式使其所具有的社会文化内涵和实际意义更好地被阐释和实现,并成为一种具有规范体系的、约定俗成的群体性价值标准和理念,体现出在精神陶冶与伦理教化等多方面的价值导向作用和社会性功能。(本文来源于《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3期)

魏乐博,吴科平[8](2015)在《“善”“恶”界限的多重性:中国道德体系中的包容性及其后果》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的宗教实践中,善与恶之间的互动形态可能千差万别,而这些差异则会导致极为不同的宽容形式。本文分析了叁个在划分善恶的方式上极为不同的案例。首先是一位灵媒的案例,揭示了有时候在道德上模棱两可的做法对于善恶的调和是多么重要。其次是一位真耶稣教传道人的例子。这位真耶稣教传道人通过和鬼的战斗创造出一种非常独特的善恶划分方式。在此,善恶二者都不可或缺,同时又必须泾渭分明,如此方能捍卫教团和自身的清白。最后,是一幅近来在众多语境中都处于主导地位的图景:一种普世性的,以个体为单位的,世俗的"新自由主义"的善。和以前绝大部分关于善的理念不同,这种善不承认有形式上与之对应的恶——这个宇宙是个无止境的爱的世界。大型的佛教和基督教慈善组织都是具有此种图景的案例,它们在国家所规范的民间这个范围内强调普世的爱。这种"善"不给真实存在的差异留有任何余地,因此也是最不宽容的。作为根本差异的一种形式的恶被否定、排除和压抑。然而,不同的观点依然存在,就算在一个弥漫着普世之爱的世界里,恶也不曾消失。在越来越多元的社会里,恶的存续或许是有用的。(本文来源于《宗教人类学》期刊2015年00期)

阎丰[9](2015)在《庄子超道德善恶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超道德价值视角,深入揭示庄子伦理学中,超越善恶观念的主线,提出庄子的善恶观是基于对道德价值的超越,体现个体生命的价值。超道德价值发端于对人与生命终极意义的追寻。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称为超道德价值。超道德价值是将个人与宇宙联系在一起。个人与社会是道德价值,而天与人的理论属于超道德价值。第一章,首先是庄子善恶观的背景与起源。庄子善恶观的形成主要从两个方面阐释:首先从当时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下,阐释庄子善恶观发展的时代土壤。其次庄子学派的善恶观受到老子及其他道家人物的深刻影响。第二章论述的是庄子超道德性善恶观中的理论依据。庄子善恶观的理论基础——“道”作为伦理思想的本体论依据。庄子的善恶观以“与道合一”作为终极价值追求,“道”作为本体论依据,将个人与宇宙联系在一起,超越于社会价值之上,具有超道德价值。庄子齐物论的“善恶齐一”体现了超道德性善恶观的方法论的认识方法。庄子的“齐物论”是要泯除善恶二者的对立,使之相同为一。第叁章论述的是庄子超道德性善恶观的内涵。首先,庄子“逍遥游”体现了善恶观的本质,即以自由生命为超道德价值追求,先在于道德价值。其次,庄子善恶观的特征即是“大善不善”,庄子的善恶观不标榜“善”作为社会道德规范,真正的“大善”、“至善”蕴含在“道”本身,庄子在超道德价值层面提出“大仁不仁”、“至孝无亲”是对世俗意义上的孝亲思想的超越。最后,庄子理想人格的归宿是天地境界超越善恶,庄子的理想人格是超越善恶道德价值的,是具有超道德价值的“天地境界”。(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15-06-01)

陈波,王海立[10](2015)在《善恶之间:道德法律化的现实与法律道德化的理想及其相互矫正》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怎样至善?又怎样除恶?这既是一个目的问题,也是一个手段问题。为了规范人类社会本身,人类发明了道德和法律两种利器,其目的就是为了在善恶之间寻找平衡。善恶是人性的一体两面。法律道德化与道德法律化只是呈现在人类面前的理想与现实的镜像化。(本文来源于《江汉论坛》期刊2015年02期)

道德善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科幻小说《叁体》因其对女性地位、生态环保、人性善恶、当今人类社会制度所存在的顽疾等问题的关照,体现出浓厚的人文主义与写实主义特色。在宇宙智慧生命大社会这一宏大背景下,整部小说在反思人类社会和宇宙智慧社会中道德与科技脱节、善恶受制于本能的同时,始终坚持善恶可以相互转化道德可以重建的正面立场与乐观精神。因此,人类的自我超越、自我救赎与涅盘重生是小说中人性观和道德观的基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道德善恶论文参考文献

[1].袁辉.善恶是分明的吗?——康德道德哲学中的“严格主义”和“折中主义”[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2].赵增韬,李玲.泯灭还是重生?——解析《叁体》对于人性善恶和道德标准的反思[J].东岳论丛.2018

[3].谢更好.善恶脑中寻:道德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者——记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刘超[J].科学中国人.2017

[4].费丹乙.“人性”何以言道德善恶[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5].陈水长.道德善恶与道德正误——关于汉斯·莱纳的现象学价值伦理学的研究[J].现代哲学.2017

[6].袁今雅.浅谈《道德经》中的善恶观[J].青年文学家.2017

[7].李军,钟志金.蒙古族动物图案中的道德善恶与祥瑞象征探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8].魏乐博,吴科平.“善”“恶”界限的多重性:中国道德体系中的包容性及其后果[J].宗教人类学.2015

[9].阎丰.庄子超道德善恶观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

[10].陈波,王海立.善恶之间:道德法律化的现实与法律道德化的理想及其相互矫正[J].江汉论坛.2015

标签:;  ;  ;  ;  

道德善恶论文-袁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