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私营经济政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私营经济理论和政策,五位一体总布局,经济建设
私营经济政策论文文献综述
曹金举[1](2019)在《总布局视阈下私营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时代,新时期以来党和国家关于私营经济的理论和政策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有力推进了五位一体战略总布局的进程。同时,我国私营经济发展也面临着新时代的新环境。为了顺利推进战略总布局及应对经济新常态对私营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挑战,通过对新时期以来党和国家关于私营经济理论和政策的梳理及私营经济发展成果的研究,以期了解我国私营经济发展的四十年之曲折伟大历程,增强对新时代发展私营经济重要性的认识。(本文来源于《北方经贸》期刊2019年09期)
徐祝申[2](2019)在《中央苏区私营经济政策的制定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1931年中央苏区建立后,为了打破蒋介石的经济封锁,保障苏区经济发展,中央苏区制定了允许私营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包括保护私营工商业、鼓励私人投资、支持私人租赁等。这些政策巩固了红色政权,改善了群众生活,为以后抗战和新中国的经济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本文来源于《西部学刊》期刊2019年02期)
刘倩[3](2018)在《鼓励支持个体户自愿转为企业》一文中研究指出广东为广大个体户送出“个转企”优惠政策大礼包。为促进广东经济结构优化,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经省政府批准,省工商局等十一部门联合印发《广东省推进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 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措施》),出台推进广东个体工商户转型为企业(以下简(本文来源于《南方日报》期刊2018-01-30)
罗忠勇[4](2015)在《共产党执政以来中国私营经济政策的演变及其机制——基于分配冲突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分配冲突的视角,本文考察了共产党执政后中国私营经济政策的演变过程及其动力机制。结果表明,私营经济政策经历了由"扶持、利用与限制",经"改造与取缔",到"默许与鼓励"这样一个"肯定—否定—再肯定"的复杂而充满矛盾的变革过程;这一极富革命性的政策演变并非共产党政府"唯意志"的结果,而是作为理性行动者的政府及公有经济部门与私营经济部门之间相对力量关系变化的产物。(本文来源于《社会主义研究》期刊2015年05期)
吴梓萌[5](2015)在《社会和谐视阈下新中国初期私营经济政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中国初期(1949——1952),党对私营经济采取扶植、利用、限制、引导的政策,这一政策以其灵活性、有效性的特点盘活了国民经济,改善了公民的生活;帮助私营业主建立企业,解决了大量社会人员的就业问题,稳定了社会秩序;调整了资本家的心态,缓和了劳资双方的矛盾,为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大作用。新中国初期私营经济政策在对社会建设有上述方面的影响恰恰契合了当前阶段党和政府对社会和谐稳定建设探索的要求。现阶段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途径,对新中国初期党的私营经济政策进行以上方面的针对性研究,可对当前阶段的社会和谐建设提供现实意义。本文共分为四部分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第一章探讨了新中国初期党的社会和谐方面的社会建设思想的思想渊源与理论渊源。古今中外的思想家自身的理想社会的构想中,反映了古今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人民利益的代表者——中国共产党应时刻关注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未来社会的情形的构想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途径。新中国初期的国家、社会背景对中国共产党制定私营经济政策产生的影响。第二章阐述了在以上宏观背景下党对于私营经济政策进行的选择需要遵循的要求,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所安排的主要内容。第叁章对新中国初期党的私营经济政策实践的效果进行了评述,在对社会和谐建设方面的影响来看,新中国初期党的私营经济政策在盘活国民经济,奠定和谐社会物质基础;协调社会关系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应该看到,正确的政策在贯彻实施的过程中,也需要真正懂政策、懂国情的高水平党政干部来执行。以便更好地解决好各种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第四章基于以上论述总结了党在新中国初期为促进社会和谐实践的历史经验,对当前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为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必需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认识具体国情的基础之上,以人民利益为导向,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党政干部的政策水平,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繁荣有序,人民幸福。(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5-05-20)
韩晓婷[6](2013)在《沙特阿拉伯私营经济劳工“沙特化”政策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沙特是中东地区最大的劳力输入国,数百万外籍劳工遍布沙特私营经济的各个部门。沙特政府实施的劳工"沙特化"政策旨在通过各种促进人力资源发展的有效措施,适度与合理控制外籍劳工的增长,并逐步由本国劳动力取而代之。该政策的大方向符合该国持续和稳健发展的客观需要。但从根本上看,大量外籍劳工的存在是由沙特经济发展规模和总量的不断膨胀,以及劳动力供求关系所决定的,同时也受其他主、客观多种因素的制约。故此,沙特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大量雇佣外籍劳工的现状,劳工沙特化政策将经历一个渐进的演化过程。(本文来源于《西亚非洲》期刊2013年06期)
马亚鹏[7](2013)在《建国初期工业化战略视阈下私营经济政策演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私营经济作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国家的进步。然而,由于历史原因以及外部文化的侵袭,使得有些认识仍旧摆脱不了苏联意识形态的羁绊与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想的缠绕,这种杂糅的思维困境难免对私营经济定位以及公私安全边界的划分产生脱离实际的影响,结果就是在一些时期中国私营经济的发展要么停步不前要么剧烈震荡,难以使一些关乎私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政策落到实处。从历史来看,这些问题的出现,最主要是对私营经济政策的历史发展脉络理解不够清晰,进一步说也就是忽略了私营经济原本发展的一个重大历史背景,那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实现国家工业化制定的不同工业化战略。根据各国经验,工业化是推动各国经济社会不断进步的必经阶段,私营经济在各国的工业化过程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工业化作为一种对传统生产方式的突破,它的战略实施过程会逐步改变与传统生产方式相配套的经济体制,而经济体制的改变又会使私营经济政策得到调整。因此,在工业化战略背景下分析私营经济政策的演变,可以清楚认识工业化战略与私营经济政策的联动关系,在这个基础上深刻的把握私营经济发展的原本历史脉络,从而有助于纠正私营经济定位不准以及公私安全边界模糊的问题,同时也能够客观把握私营经济在国家发展中应有的地位和历史作用,使私营经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真正释放它该有的活力。循着历史的轨迹,本文通过考察1949-1956年工业化战略实施中私营经济政策的演变,了解这段时期工业化战略与私营经济政策的联动关系,在明晰私营经济原本发展历史轨迹同时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私营经济准确定位以及公私安全边界的重要性,最后通过总结经验教训提出如何在当下的改革中不断的创新与完善私营经济政策的建议。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价值、研究现状、文章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工业化战略下私营经济政策的演变在这一时期,面对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重大挑战,党中央在《共同纲领》框架内,确定了以恢复国民经济为顺利过渡到社会主义奠定物质基础为目的,以工业为主导,农业为基础,农轻重相互促进为手段,通过市场与计划双重调节以推动工业化发展为途径,成为了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工业化战略的主要内容。在工业化战略实施背景之下,私营经济的政策演变主要有以下几点:1、调整公私关系为主要内容;2、调整产销关系;3、调整公私关系的同时也在积极调整劳资关系,要做到劳资两利。通过政府在“利用、限制”这个政策框架的调整下,各种经济成分都得到了发展,到1952年底中国的经济得到了恢复。与此同时农轻重比例发展比较协调,国营经济的比重逐步扩大,私营经济整体得到积极发展的同时比例逐步减低。第叁部分主要阐述了过渡时期工业化战略下私营经济政策演变由于冷战格局的形成与西方国家的封锁,需要苏联的援助以及各种现实的选择,落后薄弱的工业基础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矛盾以及对世界工业化道路的认识与比较,在过渡时期形成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业化战略。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主要以重工业建设为中心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为目的,以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为实现为途径,优先配置重工业、农轻重的非协调发展为手段,成为了过渡时期工业化战略的主要内容。在工业化战略实施背景之下,私营经济的政策演变主要有以下几点:1、由部分公私合营到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全行业合并改组;2、由“四马分肥”到定息政策。在这种战略下私营经济政策调整导致的后果:1、使我国工业体系具备了雏形;2、国家迅速完成了所有制的改造,私营经济退出了历史舞台。第四部分对工业化战略下私营经济政策演变的评析由1949-1956年工业化战略下私营经济政策的一系列演变,逐步显现了工业化战略与私营经济政策是以经济体制的调整及变化而联动发展的。通过比较两时期对私营经济定位及公私边界的划分,可以发现,私营经济定位由具有积极作用的经济力量变为必须改造的经济力量,公私边界的划分也由前一时期的界限比较清晰到后一时期的边界迅速消失。再看工业化战略下私营经济政策的历史演进,其遵循了马克思恩格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推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同时奠定了我国工业化基础。但也出现了在工业化战略实施过程中私营经济的定位模糊,政策实际操作的偏差过大这些教训。第五部分主要是对当下的一些启示:结合历史及当代国情对私营经济发展有如下启示:1、运用“顶层设计”为私营经济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2、私营经济在发展中应以准确定位来促进自身健康可持续发展;3、在国家新型工业化战略的视野下需再次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安全边界。(本文来源于《西南财经大学》期刊2013-10-01)
万立明[8](2013)在《中共私营经济政策在陕甘宁边区的实践探略》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贯彻中国共产党保护和发展私营经济的政策,陕甘宁边区建立了一个较完善的政策保障体系,包括总体规划、税收制度、奖助、贷款投资和劳动政策等。事实也证明,这些地方政策和相关配套措施是正确而有效的。中共的私营经济政策的提出以及在陕甘宁边区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次成功尝试,对于今天在构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发展私营经济仍不失其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2期)
熊辉,吴晓,谭诗杰[9](2013)在《改革开放以来党关于私营经济理论政策的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私营经济在我国重新孕育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伴随着私营经济的发展,党对私营经济的政策也逐步成熟和完善。党的私营经济理论、政策演变过程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回顾和梳理这个演变历程,总结其历史经验,从中汲取有益的启示,对于进一步推动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一、第一阶段:从"不承认、不允许"到"看一看、等一等",在私营经济政策上由消极限制到允许存在(本文来源于《北京党史》期刊2013年01期)
张立影[10](2012)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党私营经济政策的历史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传统社会主义理论中,私营经济是具有剥削性质的资本主义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原则相违背的。如何看待改革之后重新出现的具有资本主义特征的私营经济,这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实践中不断开拓对私营经济的理论认识,由对私营经济采取"看一看"的方针,到将私营经济看作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再到视私营经济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最终作出了私营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地位平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战略决策。(本文来源于《理论月刊》期刊2012年11期)
私营经济政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931年中央苏区建立后,为了打破蒋介石的经济封锁,保障苏区经济发展,中央苏区制定了允许私营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包括保护私营工商业、鼓励私人投资、支持私人租赁等。这些政策巩固了红色政权,改善了群众生活,为以后抗战和新中国的经济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私营经济政策论文参考文献
[1].曹金举.总布局视阈下私营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J].北方经贸.2019
[2].徐祝申.中央苏区私营经济政策的制定及意义[J].西部学刊.2019
[3].刘倩.鼓励支持个体户自愿转为企业[N].南方日报.2018
[4].罗忠勇.共产党执政以来中国私营经济政策的演变及其机制——基于分配冲突的视角[J].社会主义研究.2015
[5].吴梓萌.社会和谐视阈下新中国初期私营经济政策研究[D].扬州大学.2015
[6].韩晓婷.沙特阿拉伯私营经济劳工“沙特化”政策探析[J].西亚非洲.2013
[7].马亚鹏.建国初期工业化战略视阈下私营经济政策演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8].万立明.中共私营经济政策在陕甘宁边区的实践探略[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9].熊辉,吴晓,谭诗杰.改革开放以来党关于私营经济理论政策的演变[J].北京党史.2013
[10].张立影.改革开放以来我党私营经济政策的历史演变[J].理论月刊.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