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基础与上部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超高层建筑,风荷载,共同作用,桩顶反力
基础与上部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孔娟[1](2019)在《风荷载下超高层建筑上部结构与桩筏基础共同作用桩顶反力计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共同作用分析是考虑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相互影响的动态调整过程,基于上部结构—桩筏基础-地基土的相互作用进行风荷载下共同作用的流固耦合数值计算。借助流体动力学采用大涡模拟方法,建立考虑风—结构流固耦合数值计算模型,并运用MpCCI软件进行流固耦合面上的数据传递,以实现流体、固体相互作用。计算结果表明,较静载相比,风荷载引起的桩顶反力变化值不超过静载下的5%。计算方法和计算结果可以为风荷载作用下对地基基础的研究和流固耦合问题分析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结构工程师》期刊2019年04期)
肖先波,胡丽珍,鲍华[2](2019)在《超厚软土地基重型设备厂房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某高铁动车检修地基工程为例,构建桩土作用简化模型,并采用m法计算各土体弹簧水平及竖向刚度,进行可靠性分析。基于该桩土作用简化模型,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采用有限元方法从动力特性、位移及结构内力3方面,对比分析静调库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的整体模型与独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考虑共同作用有利于抗震作用;结构相对变柔使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位移量相对增大;基础不同主要影响钢柱柱底及与之相连的基础梁梁端弯矩。(本文来源于《施工技术》期刊2019年12期)
李子豪[3](2019)在《拓宽桥梁新旧基础不均匀沉降及其对上部结构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公路拓宽工程中的混凝土梁式桥拓宽,本文系统研究了其扩建、运营中因基础不均匀沉降导致的问题。通过有限元软件建立了拓宽桥梁桩土模型以及上部拓宽结构模型,模拟了新桩施工过程对旧桥基础的影响以及沉降差产生后上部结构的内力变形情况。通过土体Mesri蠕变模型模拟了拓宽桥梁新旧基础沉降发展,主要工作与成果如下:(1)归纳总结了梁式桥拓宽工程中的拓宽方案、新旧桥连接状态与新旧桥间横向连接方式,结合现有拓宽工程的后续病害状态,根据不同拓宽方案与连接方式的结构特点,给出了相应的适用建议;(2)通过ABAQUS软件建立拓宽桥梁新旧桩与土体有限元模型计算分析得知,新桩钻孔施工对邻近旧桩附加作用较小,成桥后新建桥梁对旧桩的附加作用较大。新桥上部荷载施加后,旧桩桩顶横向产生朝向新桩方向的变形,桩身与墩身产生附加弯矩。随新旧桩桩距增大,新桥成桥对旧桥产生的横向附加作用与附加沉降随之减小;(3)提取拓宽桥梁桩土有限元模型中的附加应力计算结果,利用Mesri蠕变模型计算了桩底土的蠕变变形,并利用既有实桥沉降数据,确定模型中的部分未知参数。通过模型预测得新旧桩5年后沉降差值将达4.3mm,接近5mm限值;(4)根据沉降差预测计算结果与前人关于沉降差容许值的研究,取新旧桥间相对沉降差为5mm,建立不同横向连接下的T梁拓宽有限元模型,分析不同沉降工况下拼接结构与主梁受力变形情况。新桥产生相对沉降后,强刚接情况下的拓宽桥梁整体性较好,新桥各主梁由拼接处边梁向外侧主梁逐渐下沉,横向各主梁下沉曲线近似二次抛物线。(5)采用强刚接拓宽的桥梁,在新旧桥产生沉降差后,拼接处结构受力情况最不利。在5mm沉降差下,采用强刚接的拓宽桥梁支座截面拼接处的拉应力可能超过了混凝土限值,而弱刚接情况下的拉应力与剪应力均处于安全水平。(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9-05-27)
潘胜弘,余永康[4](2019)在《浅谈高层建筑上部结构与基础和地基共同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上部结构与基础和地基共同作用的整体分析概念,逐一阐述了目前针对该相互共同作用所采取的研究方法以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并重点分析了上部结构与基础和地基共同作用体系中起到主次作用的排序。(本文来源于《建材与装饰》期刊2019年05期)
王磊,任彦华[5](2018)在《高层建筑结构桩筏基础-地基-上部结构共同作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有限元法对高层建筑桩筏基础-地基-上部结构共同作用和相互影响进行分析研究。分析结果显示:与不考虑共同作用对比,上部结构中柱轴力减小,角柱和边柱轴力增大,考虑共同作用下,上部结构柱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弯矩,基础平均沉降和差异沉降均有所减小,由差异沉降引起的筏板内力减小。工程桩桩顶反力角桩最大、边桩次之、中心桩最小,角桩、边桩、中心桩桩顶反力与所有工程桩的桩顶反力平均值的比值为:1. 33,1. 06,0. 68。随着上部楼层的增加,基础中心沉降基本上呈线性增大。当上部结构施工至8层时,作用在桩顶的荷载达到了工程桩的单桩承载力特征值。上部结构层数不高于8层时,由于桩土刚度差异大,大部分上部荷载由桩承载,地基土荷载分担比例保持在15%~16%之间;上部结构高于8层后,桩顶荷载达到了工程桩的承载力特征值,基础沉降加大,地基土更多的参与分担上部荷载。(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期刊2018年S2期)
何淼[6](2018)在《调桩距变刚度群桩基础与上部结构共同工作模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群桩基础作为现代高层建筑基础的主要形式,其设计与施工在整个工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前工程领域主流的设计方法通常不考虑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间的共同工作,将两者分隔开来单独计算,且大多采用等刚度均匀布桩的方式,这会使得基础产生不均匀的碟形沉降和马鞍形的基底反力分布,并在承台和上部结构中产生次应力,不仅造成较大的浪费,甚至可能影响到建筑的使用功能和寿命,专家学者们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抑强补弱”的变刚度调平设计概念,但其在实现的具体方法上依然存在着较大的研究空间。桩距是影响群桩效应的主要因素,调整桩距不仅具备改变基础刚度、减小差异沉降的能力,还具有更加灵活多变的优点,可以通过对桩距的合理调整,实现群桩基础的变刚度调平。为此,本文拟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着重研究调桩距变刚度群桩基础与上部结构共同工作的基本性能,研究内容及取得成果大致分为以下五个方面:(1)根据模型试验的相关数据建立了有限元模型,并通过对比有限元计算结果和模型试验结果,验证了数值模拟方法的可行性;(2)建立了六个不同桩距的低承台群桩基础有限元模型,并考虑了两种不同的变桩距方式,通过对比得出了桩距变化对群桩基础工作性能影响的规律;(3)结合工程实例,建立了框架核心筒结构—等桩距桩筏基础—地基共同工作的叁维有限元模型,分别从上部结构内力、桩筏基础沉降特性、筏板内力、筏底土反力分布、桩顶反力分布、筏板与群桩的荷载分担六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比较分析了考虑共同工作与否两种情况下该体系工作性能的差异;(4)根据上部结构荷载施加和刚度形成方式的不同,选取了叁种不同的施工加载工况,着重研究了在考虑共同工作的条件下,施工过程对框架核心筒结构—等桩距桩筏基础—地基共同工作体系的影响;(5)通过抽减桩数改变桩距的方法,设置了四种不同的变桩距布桩方案,并考虑了施工过程的影响,研究分析了逐层加载计算模式下调整桩距对框架核心筒—桩筏基础—地基共同工作体系中上部结构内力、桩筏基础沉降特性、筏板内力、筏底土反力分布、桩顶反力分布、筏板与群桩的荷载分担等方面的影响。本文所研究的群桩基础变桩距方案可以有效地优化共同工作体系的工作性能,且相较于调整桩长和桩径,其具有更强的工程适用性和可操作性,能够为变刚度调平优化设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8-12-01)
许文贤,孙肃[7](2018)在《某教学楼基础托换、顶升复位及上部结构补强加固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某中学教学楼为例,分析了人工挖孔桩基础产生不均匀沉降的原因,阐述如何通过基础托换的方法解决桩端持力层承载力不足的问题,采用顶升纠偏的方法使上部结构恢复原位,在顶升复位完成后对上部结构进行加固。(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建筑物建设改造与病害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8-11-25)
张建同,陈顺军,刘素梅,林鲁生,徐礼华[8](2018)在《隐伏岩溶条件下的上部结构-基础-地基共同作用数值模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龙岗区某超高层大夏,建立岩溶地基-基础-上部结构共同作用的有限元计算模型,模拟分析溶洞的应力、应变、位移及桩基础受力性能,并将分析结果与传统设计方法(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分离成两部分计算)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岩溶地基条件下传统设计方法的局限性。其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岩溶地基而言,共同作用对柱产生的次应力较小,但个别角柱次应力较大;剪力墙的次应力较大,且其布置方式对共同作用有较大影响,此应力随楼层的增加衰减很快;针对岩溶地基,筏板基础是比较适合的基础形式,在共同作用中起很大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岩溶》期刊2018年05期)
李辉[9](2018)在《超大型冷却塔考虑地基-基础-上部结构相互作用的地震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火电厂冷却塔为例,建立了刚性地基和考虑地基、基础、上部结构相互作用的叁维有限元模型。通过输入不同的地震动,采用时程分析方法对冷却塔进行地震反应分析,得到了冷却塔在两种情况下节点最大水平位移、绝对加速度随X支柱、塔筒高度变化的规律;并对两种情况下的地震响应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类构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相互作用的影响不容忽略。(本文来源于《价值工程》期刊2018年28期)
刘金洋[10](2018)在《软土地基—桩筏基础—上部结构共同作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与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不得不在软土上修建各种复杂建筑物的问题以及通过共同作用来达到优化结构、节约资源的目的,逐渐成为热点问题。本文对软土地基-桩筏基础-上部结构共同作用进行研究,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本文研究的主要思路有两条:第一条思路是在结构整个体系受常规荷载作用下,研究软土地基变形模量、上部结构层数、软土地基粘聚力以及软土地基内摩擦角对软土地基-桩筏基础-上部结构共同作用的影响;第二条思路是在第一条思路的基础上增加地震荷载的作用,研究软土地基变形模量、上部结构层数、软土地基粘聚力、软土地基内摩擦角以及不同地震荷载作用下对软土地基-桩筏基础-上部结构共同作用的影响。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有限元数值模拟,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传统设计与共同作用设计对比,传统设计具有一定的不合理性;(2)增大软土地基的变形模量,可以有效减小基础沉降问题,改变粘聚力,对基础沉降的影响较小;(3)上部结构的水平位移随着软土地基变形模量、软土地基粘聚力以及软土地基的内摩擦角增大而减小,随上部结构层数、地震荷载的增大而增大;(4)上部结构的刚度在逐层形成中,其刚度的贡献并不是线性增加的,上部结构对差异沉降的调节是有限的;(5)中柱的柱底轴力随软土地基的变形模量、粘聚力和内摩擦角的增大而增大,边柱的柱底轴力随软土地基的变形模量、粘聚力和内摩擦角增大而减小,出现中柱加载,边柱减载,边柱的荷载逐渐转向中柱的现象;(6)在软土地基上,地震荷载作用后,一边的柱底轴力在增加,另一边的柱底轴力在减小,最大轴力出现在边柱,另外,地震荷载是来回往复的荷载,因此,两边的边柱都将会产生最大轴力,所以,边柱是一个比较危险的结构构件,设计工作者在抗震设计时,需要着重对边柱进行设计。(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8-06-01)
基础与上部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某高铁动车检修地基工程为例,构建桩土作用简化模型,并采用m法计算各土体弹簧水平及竖向刚度,进行可靠性分析。基于该桩土作用简化模型,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采用有限元方法从动力特性、位移及结构内力3方面,对比分析静调库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的整体模型与独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考虑共同作用有利于抗震作用;结构相对变柔使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位移量相对增大;基础不同主要影响钢柱柱底及与之相连的基础梁梁端弯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基础与上部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孔娟.风荷载下超高层建筑上部结构与桩筏基础共同作用桩顶反力计算研究[J].结构工程师.2019
[2].肖先波,胡丽珍,鲍华.超厚软土地基重型设备厂房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分析[J].施工技术.2019
[3].李子豪.拓宽桥梁新旧基础不均匀沉降及其对上部结构影响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9
[4].潘胜弘,余永康.浅谈高层建筑上部结构与基础和地基共同作用[J].建材与装饰.2019
[5].王磊,任彦华.高层建筑结构桩筏基础-地基-上部结构共同作用分析[J].建筑结构.2018
[6].何淼.调桩距变刚度群桩基础与上部结构共同工作模拟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
[7].许文贤,孙肃.某教学楼基础托换、顶升复位及上部结构补强加固设计[C].第十二届建筑物建设改造与病害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2018
[8].张建同,陈顺军,刘素梅,林鲁生,徐礼华.隐伏岩溶条件下的上部结构-基础-地基共同作用数值模拟分析[J].中国岩溶.2018
[9].李辉.超大型冷却塔考虑地基-基础-上部结构相互作用的地震反应分析[J].价值工程.2018
[10].刘金洋.软土地基—桩筏基础—上部结构共同作用分析[D].重庆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