蔗糖磷酸合酶论文-张莉,荐红举,杨博,张翱翔,张超

蔗糖磷酸合酶论文-张莉,荐红举,杨博,张翱翔,张超

导读:本文包含了蔗糖磷酸合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甘蓝型油菜,蔗糖磷酸合酶,全基因组鉴定,表达分析

蔗糖磷酸合酶论文文献综述

张莉,荐红举,杨博,张翱翔,张超[1](2018)在《甘蓝型油菜蔗糖磷酸合酶(SPS)基因家族成员鉴定及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蔗糖磷酸合酶(sucrose phosphate synthase,SPS)是调控植物蔗糖合成的限速酶,对光合产物的转运和积累有重要影响。利用拟南芥SPS蛋白保守结构域在甘蓝型油菜基因组数据库鉴定出11个甘蓝型油菜SPS基因家族成员,根据系统进化分析将其分成A、B和C共3个亚家族。基因结构预测表明,SPSC-1有5个外显子,其他SPS基因均有11~15个外显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表明,油菜SPS基因除含基本的启动子保守元件外,还含有许多与逆境和激素响应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Bn SPSA1在花中表达量最高,Bn SPSA2在各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Bn SPSB只在叶、蕾和花中表达,BnSPSC在叶中表达量最高,在蕾和花中有少量表达而在其他组织中基本不表达,说明SPS基因在甘蓝型油菜中的表达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Bn SPSA1和BnSPSC在高生物产量油菜叶片中的表达高于低生物产量油菜,Bn SPSB则在低生物产量油菜中的表达量更高,说明SPS基因与油菜生物产量密切相关。本研究为油菜SPS基因的功能研究和利用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侯健[2](2016)在《小麦蔗糖合酶和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基因在籽粒形成中的遗传效应及全球育种选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小麦产量的提升主要归因于单产的提升,单产主要依赖叁个因素,即亩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淀粉占到籽粒的65%到80%,因此淀粉合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小麦的千粒重。在籽粒中,淀粉合成途径上的蔗糖合酶和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是两个关键酶。本研究通过两个酶基因的单元型与产量性状(主要是千粒重)的相关性分析,寻找与高千粒重相关的单元型,并研究这些单元型在小麦育种过程中的变化情况。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同源克隆获得6个小麦蔗糖合酶基因Ta Sus2-2A/2B/2D和Ta Sus1-7A/7B/7D,其中Ta Sus2-2A、Ta Sus2-2B、Ta Sus1-7A、Ta Sus1-7B编码区存在多态性位点,分别形成2、2、5、2种单元型。针对这些单元型分别开发了有效分子标记,并扫描群体。在348份我国小麦育成群体中,单元型Ta Sus2-2A-Hap-A的叁年千粒重均极显着高于-Hap-G(P<0.001),Ta Sus1-7B-Hap-T的叁年千粒重极显着高于-Hap-C(P<0.001),这两个优异单元型在我国小麦60多年的育种过程中比例提升了40%。通过近等基因系检测,发现Ta Sus2-2B-Hap-H与Ta Sus1-7A-Hap-1/2为优异单元型。在地方品种到育成品种的演化过程中,这些优异单元型的比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近等基因系中,Ta Sus2-2A和Ta Sus1-7A的优异单元型在花后15天的籽粒中相对表达量高于非优异单元型,这与酶活测定结果相吻合。Ta Sus1-7A-Hap-1/2在地方品种及育成品种中的比例都超过95%,其非优异单元型的连续两个氨基酸变异可能造成该酶结合底物能力的下降;该基因可能在四倍体中就受到选择作用。上述四个基因的优异单元型在全球6个小麦产区的比例都很高,表明全球小麦育种对Ta Sus优异单元型的正向选择。2.同源克隆获得9个小麦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TaAGP-S1-7A/7B/7D、Ta AGP-S2-5A/5B/5D和Ta AGP-L-1A/1B/1D,其中Ta AGP-S1-7A和Ta AGP-L-1B编码区和启动子区均存在多态性位点,分别形成4种单元型。近等基因系检测发现Ta AGP-S1-7A-1/2和Ta AGP-L-1B-Hap-1/2/3与高千粒重关联,为优异单元型(-Hap-I)。开发了它们的有效分子标记,在我国微核心群体及育成群体中进行验证得到了相同的结论。Ta AGP-S1-7A非优异单元型的一个外显子突变造成了酶结合底物的不稳定;Ta AGP-L-1B非优异单元型-122处的SNP使启动子驱动能力下降,在转基因水稻中验证了该结论。在我国小麦育种过程中,两个基因优异单元型的比例均提升了50%以上,优异单元型组合也受到了显着的正向选择。Ta AGP-S1-7A可能在四倍体中受到选择作用。3.六种优异单元型(Ta Sus2-2A-Hap-A、Ta Sus2-2B-Hap-H、Ta Sus1-7A-Hap-1/2、Ta Sus1-7B-Hap-T、Ta AGP-S1-7A-1/2和Ta AGP-L-1B-Hap-1/2/3)组合在千粒重上具有明显的加性效应,优异单元型数随育种过程逐渐增多,但最优组合的比例与欧美群体还有一定差距,表明我国小麦育种在这些基因上还有选择空间。(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6-06-01)

倪照君,高志红,顾林平,章镇,黄蕾芳[3](2010)在《枇杷果实蔗糖磷酸合酶基因cDNA片段的克隆及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GenBank中已登录的多种植物的蔗糖磷酸合成酶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采用RT-PCR方法,从枇杷果实中扩增出该基因的cDNA片段并测序,分别为386 bp和383 bp。序列分析表明,枇杷果实蔗糖磷酸合成酶基因与桃果实蔗糖磷酸合成酶基因相似性达91%。半定量RT-PCR分析表明,该基因在枇杷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表达量逐渐增加。所得基因片段已在GenBank中注册,386 bp和383 bp登记号分别为HM122759和HM146926。(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学报》期刊2010年09期)

李建平[4](2010)在《甜菜蔗糖磷酸合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遗传转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甜菜是重要的经济作物,蔗糖合成效率的高低是评判甜菜品种好坏的标准之一,因此,研究与蔗糖合成相关的酶也是非常必要的。蔗糖磷酸合酶(SPS)是植物蔗糖合成的关键酶,它在调控光合产物的最终分配、促进库细胞中蔗糖的积累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对蔗糖磷酸合酶基因的研究。1. RT-PCR克隆得到甜菜蔗糖磷酸合酶基因(BvSPS1)的克隆,对该基因的序列分析表明:BvSPS1开放阅读框全长3138 bp,编码1045个氨基酸,所推导的蛋白质分子量为118 kDa,所推测的BvSPS1氨基酸序列跨膜区域位于第561-593位氨基酸之间。与酿酒葡萄(Vitis vinifera)的序列同源性是75.45%、烟草(Nicotiana tabacum)为74.59%。2.利用半定量RT-PCR分析了BvSPS1基因在甜菜中的表达,结果显示,该基因在根部的表达水平远远高于叶柄及叶,表达方式属于组织特异性表达。对甜菜各部位的SPS酶活性分析同样表明该酶在根部的活性高于其它部位。葡萄糖及蔗糖对BvSPS1基因的表达产生不同的影响,葡萄糖能够强化BvSPS1基因的表达,且表达量与处理时间相关。3.建立了甜菜的遗传转化体系,研究结果表明叶柄的再生能力较强,甜菜叶柄在6-BA 1.0 mg/L与IAA 0.3 mg/L激素组合的培养基上,再生率较高,均提高至约14.0%。利用农杆菌介导方法将BvSPS1基因导入甜菜,并获得了转基因植株,PCR结果为阳性。本研究得出的结论从分子水平初步阐述了BvSPS1基因的特性和功能,同时通过将该基因导入甜菜获得转基因甜菜,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功能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大学》期刊2010-06-01)

李建平,危晓薇,陈勋基,郝晓燕,葛峰[5](2010)在《甜菜蔗糖磷酸合酶基因(BvSPS1)的克隆、表达及酶活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蔗糖磷酸合酶是植物中控制蔗糖合成过程中催化6-磷酸果糖转化为蔗糖的关键酶。为了研究该基因的表达特性,本实验采用RT-PCR方法从甜菜中克隆甜菜蔗糖磷酸合酶基因(BvSPS1)。BvSPS1开放阅读框为3138bp,编码1045个氨基酸。推测BvSPS1氨基酸序列跨膜区域位于第561~593位,与酿酒葡萄(Vitis vinifera)和烟草(Nicotiana tabacum)的序列同源性分别为75.45%和74.59%。利用半定量RT-PCR对BvSPS1进行组织特异性表达检测,结果表明该基因主要在主根及侧根表达,在叶和叶柄中表达较弱,酶活性分析结果与之相同。离体叶片在10%葡萄糖溶液中培养6~12h后,BvSPS1基因表达水平提高,在10%蔗糖中培养相同时间则无变化。(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0年03期)

蔗糖磷酸合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我国小麦产量的提升主要归因于单产的提升,单产主要依赖叁个因素,即亩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淀粉占到籽粒的65%到80%,因此淀粉合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小麦的千粒重。在籽粒中,淀粉合成途径上的蔗糖合酶和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是两个关键酶。本研究通过两个酶基因的单元型与产量性状(主要是千粒重)的相关性分析,寻找与高千粒重相关的单元型,并研究这些单元型在小麦育种过程中的变化情况。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同源克隆获得6个小麦蔗糖合酶基因Ta Sus2-2A/2B/2D和Ta Sus1-7A/7B/7D,其中Ta Sus2-2A、Ta Sus2-2B、Ta Sus1-7A、Ta Sus1-7B编码区存在多态性位点,分别形成2、2、5、2种单元型。针对这些单元型分别开发了有效分子标记,并扫描群体。在348份我国小麦育成群体中,单元型Ta Sus2-2A-Hap-A的叁年千粒重均极显着高于-Hap-G(P<0.001),Ta Sus1-7B-Hap-T的叁年千粒重极显着高于-Hap-C(P<0.001),这两个优异单元型在我国小麦60多年的育种过程中比例提升了40%。通过近等基因系检测,发现Ta Sus2-2B-Hap-H与Ta Sus1-7A-Hap-1/2为优异单元型。在地方品种到育成品种的演化过程中,这些优异单元型的比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近等基因系中,Ta Sus2-2A和Ta Sus1-7A的优异单元型在花后15天的籽粒中相对表达量高于非优异单元型,这与酶活测定结果相吻合。Ta Sus1-7A-Hap-1/2在地方品种及育成品种中的比例都超过95%,其非优异单元型的连续两个氨基酸变异可能造成该酶结合底物能力的下降;该基因可能在四倍体中就受到选择作用。上述四个基因的优异单元型在全球6个小麦产区的比例都很高,表明全球小麦育种对Ta Sus优异单元型的正向选择。2.同源克隆获得9个小麦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TaAGP-S1-7A/7B/7D、Ta AGP-S2-5A/5B/5D和Ta AGP-L-1A/1B/1D,其中Ta AGP-S1-7A和Ta AGP-L-1B编码区和启动子区均存在多态性位点,分别形成4种单元型。近等基因系检测发现Ta AGP-S1-7A-1/2和Ta AGP-L-1B-Hap-1/2/3与高千粒重关联,为优异单元型(-Hap-I)。开发了它们的有效分子标记,在我国微核心群体及育成群体中进行验证得到了相同的结论。Ta AGP-S1-7A非优异单元型的一个外显子突变造成了酶结合底物的不稳定;Ta AGP-L-1B非优异单元型-122处的SNP使启动子驱动能力下降,在转基因水稻中验证了该结论。在我国小麦育种过程中,两个基因优异单元型的比例均提升了50%以上,优异单元型组合也受到了显着的正向选择。Ta AGP-S1-7A可能在四倍体中受到选择作用。3.六种优异单元型(Ta Sus2-2A-Hap-A、Ta Sus2-2B-Hap-H、Ta Sus1-7A-Hap-1/2、Ta Sus1-7B-Hap-T、Ta AGP-S1-7A-1/2和Ta AGP-L-1B-Hap-1/2/3)组合在千粒重上具有明显的加性效应,优异单元型数随育种过程逐渐增多,但最优组合的比例与欧美群体还有一定差距,表明我国小麦育种在这些基因上还有选择空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蔗糖磷酸合酶论文参考文献

[1].张莉,荐红举,杨博,张翱翔,张超.甘蓝型油菜蔗糖磷酸合酶(SPS)基因家族成员鉴定及表达分析[J].作物学报.2018

[2].侯健.小麦蔗糖合酶和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基因在籽粒形成中的遗传效应及全球育种选择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

[3].倪照君,高志红,顾林平,章镇,黄蕾芳.枇杷果实蔗糖磷酸合酶基因cDNA片段的克隆及表达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10

[4].李建平.甜菜蔗糖磷酸合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遗传转化[D].新疆农业大学.2010

[5].李建平,危晓薇,陈勋基,郝晓燕,葛峰.甜菜蔗糖磷酸合酶基因(BvSPS1)的克隆、表达及酶活性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2010

标签:;  ;  ;  ;  

蔗糖磷酸合酶论文-张莉,荐红举,杨博,张翱翔,张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