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作家小说论文-丽丽

蒙古族作家小说论文-丽丽

导读:本文包含了蒙古族作家小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当代蒙古族作家,汉文长篇小说,民族文化源缘

蒙古族作家小说论文文献综述

丽丽[1](2019)在《当代蒙古族作家汉文长篇小说民族文化源缘研究(1949-1978)》一文中研究指出玛拉沁夫、扎拉嘎胡、乌兰巴干、照日格巴图4位作家作为蒙古族汉文小说领域中杰出的一代,他们的作品既有蒙古族文学的共性,又有其独特性。在多元文化充分交融的当今社会,笔者认为关注蒙古族作家汉文创作的群体有着特殊的时代意义。论文由导论、正文(叁章)、结语等五个部分组成。第一章从当代蒙古族汉文长篇小说作家们成长的人文环境和蒙古族传统文学的熏染中去考察小说创作的历史背景。当代蒙古族汉文长篇小说作家们生长于革命年代,因革命工作的需要和自身的种种原因,先后都纷纷踏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使得他们的小说作品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民族性。第二章主要从独特的地理人文景观,即风景画、风俗画的描写、现当代蒙古民众现实生活画卷的艺术再现、小说人物形象承载的民族文化内涵、现当代蒙古民众观念文化的独特呈现等四个方面来解析当代蒙古族汉文长篇小说民族文化内涵。第叁章从对蒙古族英雄史诗与民歌传统的传承与发扬、对蒙古族传统文学中独特意象的继承与发展、在表现方法、艺术技巧等方面的传承与创新、对外来文学艺术的学习借鉴及民族化追求等四个方面来解析当代蒙古族作家汉文长篇小说民族文学源缘。结语部分,主要对论文中阐述的观点进行了总结。认为玛拉沁夫、扎拉嘎胡、乌兰巴干、照日格巴图四位作家虽用汉语写作,但其小说作品独具民族特色。推本溯源,是作家们继承了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并积极学习借鉴汉、俄苏等外来文化精髓的结果。(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3)

乌日嘎[2](2019)在《当代蒙古族作家汉文中短篇小说民族文化源缘研究(1949—1978)》一文中研究指出蒙古族中短篇小说是在“十七年”时期迅速成长起来的文体。1949—1978年间的蒙古族汉文中短篇小说作品不仅将蒙古族文学中的中、短篇小说文体催化成熟,并且以细致、绚烂的蒙古族文化内涵体现出了深远的民族文化源缘。本论文在广泛参阅先行研究的基础上,以1949—1978年间最具代表性的十一位蒙古族作家的163篇汉文中短篇小说作品为研究文本,具体从这一倾向生成的历史背景,作品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以及所体现出的民族文学源缘等叁个方面为切入点进行研究。本论文主要由导论、正文(叁章)、结语、参考文献、附录等几部分组成。导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缘由、先行研究概况、研究价值、研究意义、研究对象以及研究方法等。正文部分由叁个章节组成。第一章主要对当代蒙古族汉文中短篇小说创作情况作简单述评。首先概述了在蒙古族当代文学前30年的创作情况;随后将这一写作倾向出现的原因追溯到作家们成长的多元化人文环境以及特殊的斗争生活经历上;最后分析了蒙古族传统文化对作家作品的熏染陶冶并简单介绍了作家们的文学尝试。第二章主要解读了小说中的民族文化内涵,首先概述了小说中对草原风景、风俗的描写;其次分析了小说的内容;随后分析了小说中地道的蒙古人形象;最后研究了小说蕴含的蒙古族观念文化。第叁章主要追溯了这些小说中的民族文学源缘,首先挖掘了小说对英雄史诗等蒙古族传统文学的传承与发扬;其次解析了小说中的蒙古族传统文学意象,如“春”、“骏马”等意象;随后分析了作家作品在蒙古族传统文学艺术上的创新,如“比、兴”手法的运用等等;最后解读了作家作品对外来文学艺术的借鉴以及民族化追求,例如现代抒情小说的影响和俄苏文学的影响。结语部分主要对正文部分的论述作概括总结。其后附带参考文献、致谢词、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等。附录部分主要是归纳整理的1949—1978年蒙古族汉文中短篇小说作品目录索引。(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3)

姜丹[3](2018)在《内蒙古新时期蒙古族作家长篇历史小说的民族话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内蒙古新时期蒙古族小说创作是内蒙古新时期各少数民族小说创作中数量最多,成就最高的一部分,而其中蒙古族作家的长篇历史小说创作更是成绩斐然,小说创作中恢宏的历史场景,独具风情的生活习俗,英雄形象的塑造,以及厚重的历史感,不仅让读者了解到蒙古族历史文化的变迁,更是表达了作者想要传达的蒙古族话语。如今现代话语分析已经成为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但结合话语分析理论进行研究的少数民族文学还相对较少,故笔者以当下比较热门的话语理论为切入点,对内蒙古新时期蒙古族作家的长篇历史小说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阐释,这样的研究首先突破了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传统模式,以新的理论视角来审视内蒙古新时期蒙古族长篇历史小说,以期达到多方位了解少数民族文学的目的;其次,有助于梳理随着历史发展少数民族文学中民族话语的诉说与变化,进而了解文本向话语接受者传达了哪些话语内涵,达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最后,现代话语理论是由西方引入的,以这一角度分析少数民族文学,对话语研究的本土化实践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本论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结语叁个部分。引言部分对内蒙古新时期蒙古族作家长篇历史小说的作家及作品做简要介绍,阐释“民族话语”的概念及理论依据,梳理其研究现状,并对以话语理论研究少数民族小说的意义进行总结。正文第一部分详细阐述了内蒙古新时期蒙古族作家长篇历史小说的民族话语是如何建构的,按照作品中的话语主旨将主要的民族话语分为“十七年”革命话语的延续,寻根话语以及现代性话语,“十七年”革命话语的延续主要从革命中的启蒙话语和民族关系言说两方面进行阐述;寻根话语主要是对蒙古族文化之“根”的探寻,包括蒙古族历史记忆、传统的风情民俗以及民族品格生成的追溯和再现;最后是现代性话语的构建,包括对蒙古族历史文化的理性批判,和作品中所渗透的对现代性的民族想象与反思。这叁大话语的言说让话语接受者在文本的背后看到了文化语境以及话语生产机制的演变。第二部分在建构的基础上,将民族话语的嬗变分为话语主体、话语内容和话语叙事的嬗变,通过分析作品主体,内容题材以及形式特征的变化,总结出内蒙古新时期蒙古族作家长篇历史小说民族话语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本质上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变革,全球化的影响,少数民族作家们的民族自觉意识逐渐觉醒,从迎合民族国家话语到走上文化自觉,再到民族认同危机的出现,蒙古族文学的话语主体经历了一个嬗变的过程。而小说中的话语内容和话语形式的变化更是凸显了现代性的多样化内涵,它要求文学更加关注人的生存状态,更注重体会人的细微感受,同时作品中出现的商品化趋势也是不容忽视的。结语对整篇论文进行总体观照,对作为“话语现象”的内蒙古新时期蒙古族文学进行反思:首先,作为文化话语的蒙古族文学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整个少数民族文学甚至中国及世界文学话语关系网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次,我国历史上最为辽阔的疆域就是蒙古族的铁骑征战出来的,通过文学话语,我们可以用审美的方式更深入地了解蒙古族历史文化传统;最后,关注和反思全球化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学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文化生态与生存处境。(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8-05-14)

阿荣[4](2016)在《少数民族母语文学的翻译与接受——以蒙古族作家阿云嘎的小说《满巴扎仓》汉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异化与归化是翻译理论研究中的重要话题,两者不是绝对独立的,可以相互补充并存,特别是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应考虑读者的接受,对不同因素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本文以蒙古族作家阿云嘎的小说《满巴扎仓》的汉译研究为例,从语言、文化、文体等层面入手探讨译者的翻译策略以及读者接受情况,力图对少数民族母语文学这一处于边缘状态的文学形式的翻译与影响做一客观的分析。(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3期)

阿荣[5](2016)在《本土文化的叙述与建构——以蒙古族作家乌·宝音乌力吉的母语小说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文化"和"叙事"的相关理论,梳理蒙古族作家乌·宝音乌力吉的母语小说的文化叙事观,同时指出将文化和叙事结合在一起建构民族文化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对"文化叙事"的意义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并在这个意义上,提出了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中文化建构的一些重要问题。(本文来源于《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孙国军[6](2016)在《困顿与突破——论蒙古族作家孙书林的长篇小说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土作家孙书林,对于赤峰文坛乃至内蒙古文坛,都是一个奇异复杂的存在。我们看到,困顿与突破,伴随孙书林长篇小说创作的整个过程:固守本土又不安于本土;崇尚传统美学风格,又不拘于传统;焦虑成为他的"隐形伴侣",苦难书写让他抱有负罪感;构建属于人类共有的"桃花源",却又陷入孤芳自赏;不满足于写实,人物塑造总有他挥之不去的影子……(本文来源于《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7期)

郭秀琴[7](2016)在《新时期蒙古族作家的小说生态书写与民间文学关系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蒙古民族历史上一直处身于边疆,与大自然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长期依赖自然生存的生命体验使得他们的意识深处都铭刻着敬畏生命、感恩自然的生存理念。这些蕴含在民间文学中的生态智慧和理念就如同深埋在地底的宝藏,为新时期蒙古族作家在书写小说时奠定了绿色的基调,在为作家提供丰富的生态创作素材的同时,还赋予了作家的生态创作以特有的民族风情。(本文来源于《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韩艳霞[8](2016)在《当代蒙古族女作家蒙古文小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是以当代蒙古族女作家蒙古文小说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当代蒙古族女作家蒙古文小说的题材及女性人物形象的特点,试图探寻出其发展演变的轨迹。论文由导论、正文(叁章)、结语等叁部分组成。导论中交代了选题缘由、选题意义、前期研究以及研究方法等。第一章,通过文本解读,对“17年”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蒙古族女作家蒙古文小说进行了研究。主要从当代蒙古族女性文学兴起、“17年”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蒙古族女作家蒙古文小说的题材与女性人物形象塑造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究。第二章,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蒙古族女作家蒙古文小说的题材与女性人物形象着眼,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蒙古族女作家蒙古文小说的题材和女性人物形象进行了对比分析,试图找出不同时间段蒙古族女作家蒙古文小说的发展变化。第叁章,着重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和20世纪八、九十年代蒙古族女作家蒙古文小说的题材和女性人物形象进行了具体的对比分析,从而探究出21世纪蒙古族女作家蒙古文小说的题材与女性人物形象的扩展与演进。结语部分归纳了以上叁章内容的同时,概括提出了叁个不同时期中蒙古族女作家蒙古文小说的总体演进趋向。(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6-06-16)

郭秀琴[9](2016)在《浪漫还乡与诗意栖居——新时期蒙古族作家小说创作的生态救赎之途》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代化语境中,自然生态的破坏与人文精神的颓败是相伴而生的。面对自然生态和人类精神领域的严重失衡现象,新时期以来一批蒙古族作家在他们的小说创作中通过对"浪漫还乡"、"诗意栖居"的理想构建,表达了对现代社会自然生态修复和人类精神救赎的良好愿望。他们对原始生态理想境界的诗意描绘,构筑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乌托邦",表达了生态危机时代人类对"诗意栖居"生存家园的向望和追寻。(本文来源于《齐鲁学刊》期刊2016年02期)

八十叁[10](2015)在《蒙古族作家郭雪波生态小说主题意蕴的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文学发展迎来了新的繁荣时期,当代文坛上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作家,比如莫言、贾平凹等,这些作家至今仍是我国文坛的主力军。在这些优秀的作家中,有一个作家非常独特,他就是郭雪波。他创造了大量优秀的生态小说,在文坛具有重要地位。本文结合作品,对蒙古族作家郭雪波生态小说的主题意蕴进行解读。(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5年21期)

蒙古族作家小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蒙古族中短篇小说是在“十七年”时期迅速成长起来的文体。1949—1978年间的蒙古族汉文中短篇小说作品不仅将蒙古族文学中的中、短篇小说文体催化成熟,并且以细致、绚烂的蒙古族文化内涵体现出了深远的民族文化源缘。本论文在广泛参阅先行研究的基础上,以1949—1978年间最具代表性的十一位蒙古族作家的163篇汉文中短篇小说作品为研究文本,具体从这一倾向生成的历史背景,作品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以及所体现出的民族文学源缘等叁个方面为切入点进行研究。本论文主要由导论、正文(叁章)、结语、参考文献、附录等几部分组成。导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缘由、先行研究概况、研究价值、研究意义、研究对象以及研究方法等。正文部分由叁个章节组成。第一章主要对当代蒙古族汉文中短篇小说创作情况作简单述评。首先概述了在蒙古族当代文学前30年的创作情况;随后将这一写作倾向出现的原因追溯到作家们成长的多元化人文环境以及特殊的斗争生活经历上;最后分析了蒙古族传统文化对作家作品的熏染陶冶并简单介绍了作家们的文学尝试。第二章主要解读了小说中的民族文化内涵,首先概述了小说中对草原风景、风俗的描写;其次分析了小说的内容;随后分析了小说中地道的蒙古人形象;最后研究了小说蕴含的蒙古族观念文化。第叁章主要追溯了这些小说中的民族文学源缘,首先挖掘了小说对英雄史诗等蒙古族传统文学的传承与发扬;其次解析了小说中的蒙古族传统文学意象,如“春”、“骏马”等意象;随后分析了作家作品在蒙古族传统文学艺术上的创新,如“比、兴”手法的运用等等;最后解读了作家作品对外来文学艺术的借鉴以及民族化追求,例如现代抒情小说的影响和俄苏文学的影响。结语部分主要对正文部分的论述作概括总结。其后附带参考文献、致谢词、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等。附录部分主要是归纳整理的1949—1978年蒙古族汉文中短篇小说作品目录索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蒙古族作家小说论文参考文献

[1].丽丽.当代蒙古族作家汉文长篇小说民族文化源缘研究(1949-1978)[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

[2].乌日嘎.当代蒙古族作家汉文中短篇小说民族文化源缘研究(1949—1978)[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

[3].姜丹.内蒙古新时期蒙古族作家长篇历史小说的民族话语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8

[4].阿荣.少数民族母语文学的翻译与接受——以蒙古族作家阿云嘎的小说《满巴扎仓》汉译为例[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5].阿荣.本土文化的叙述与建构——以蒙古族作家乌·宝音乌力吉的母语小说为例[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

[6].孙国军.困顿与突破——论蒙古族作家孙书林的长篇小说创作[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7].郭秀琴.新时期蒙古族作家的小说生态书写与民间文学关系解读[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6

[8].韩艳霞.当代蒙古族女作家蒙古文小说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

[9].郭秀琴.浪漫还乡与诗意栖居——新时期蒙古族作家小说创作的生态救赎之途[J].齐鲁学刊.2016

[10].八十叁.蒙古族作家郭雪波生态小说主题意蕴的解读[J].青年文学家.2015

标签:;  ;  ;  

蒙古族作家小说论文-丽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