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醇溶蛋白基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偏凸山羊草,fastω-醇溶蛋白,IgE结合抗原决定簇,小麦依赖-运动诱导过敏反应
醇溶蛋白基因论文文献综述
霍冬敖,杜旭烨,朱斌,杨凡,郭娟[1](2019)在《偏凸山羊草fast ω-醇溶蛋白基因克隆及与WDEIA相关的IgE结合抗原表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克隆偏凸山羊草中的fastω-醇溶蛋白基因,并对其序列和IgE结合抗原表位进行分析,以期了解IgE结合抗原表位在D~v和M~v基因组中的分布,并为制备单克隆抗体进行IgE结合抗原表位的定量分析奠定基础。结果表明,从偏凸山羊草中克隆获得8个fastω-醇溶蛋白基因(KY368672—KY368679),其中,3个fastω-醇溶蛋白(KY368672—KY368674)由D~v基因组编码,其余5个(KY368675—KY368679)由M~v基因组编码。序列分析发现,获得的fastω-醇溶蛋白与已发表的fastω-醇溶蛋白具有相似的序列结构,KY368672为SRQ型ω-醇溶蛋白,KY368673和KY368674为TRQ型ω-醇溶蛋白,KY368675—KY368679均为SRL型ω-醇溶蛋白。另外,在M~v基因组编码的fastω-醇溶蛋白中,发现了与α-醇溶蛋白相似的多聚谷氨酰胺序列。IgE结合抗原表位分析表明,M~v基因组编码的fastω-醇溶蛋白比D~v基因组编码的fastω-醇溶蛋含有更多的IgE结合抗原表位。(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王英东[2](2019)在《小麦A基因组中γ类醇溶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其对小麦面筋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作为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可以制作成面包、馒头、蛋糕等制品,这种多样的加工品质特性主要受籽粒中面筋品质的影响。面筋品质由面筋所含的谷蛋白和醇溶蛋白共同决定,然而,编码醇溶蛋白的基因作为多基因家族,具有拷贝多、序列相似性高等特点,且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作为异源六倍体,基因组庞大、遗传背景复杂,对于醇溶蛋白多基因家族的鉴定及分析带来了困难。鉴于上述因素,本研究使用已经测序的普通小麦A基因组祖先种乌拉尔图小麦(Triticum urartu)作为研究材料,对编码醇溶蛋白主要成员之一的γ类醇溶蛋白多基因家族进行克隆,并分析其对小麦面筋品质的影响。通过简并PCR扩增及序列比对分析,共鉴定到99条γ类醇溶蛋白基因。基于基因的多序列比对和进化树构建,分析发现该类多基因家族可分为4组,两大类,其中分组1、2、3归为一类,均含有乌拉尔图小麦中已报道的γ类醇溶蛋白基因,而4单独归为一类,不含有已报道的基因,可能属于新型γ类醇溶蛋白的多基因类别。通过对这些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发现在15天小麦籽粒中,分组1、2、3、4的基因表达水平依次降低。基于多基因具有不同的表达模式,本研究利用重亚硫酸盐测序(Bisulfite Sequencing)的方法对分组1和分组4的预测启动子序列甲基化水平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分组1启动子序列甲基化水平显着低于分组4,并含有分组4没有的醇溶蛋白基因表达的核心顺式作用元件Prolamin-box,综合表明,γ类醇溶蛋白基因的表达可能受到启动子区域甲基化及顺式作用元件的调控。为了探究γ类醇溶蛋白基因对小麦面筋品质的效应,本研究使用转录组测序的方法检测这些基因在自然群体(120份不同小麦)中的表达水平(自花授粉后20天籽粒),并与该自然群体的各项面筋品质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γ类醇溶蛋白基因的表达水平与最大面筋扭矩(BEM)、面团形成时间及稳定时间表现为显着负相关,表明γ类醇溶蛋白基因的表达负向影响小麦面筋品质表现。利用γ类醇溶蛋白基因在自然群体中的表达量作为表型,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检测到86个影响γ类醇溶蛋白基因表达的显著有效位点,其中,67个分布在小麦第一同源染色体群,3个位于小麦第六同源染色体群的6A染色体上,其余16个位点则分布在染色体2A、3D、4A、5A、5B、7A、7B和7D上。(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4-01)
李欣欣[3](2019)在《玉米醇溶蛋白基因的分子进化及其转录因子Opaque2的转录与转录后调控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驯化已经持续了 9000年。醇溶蛋白是玉米种子中最主要的贮藏蛋白,但由于赖氨酸和色氨酸等必需氨基酸的缺乏,限制了玉米的营养品质。玉米的Opaque2(02)基因突变能够降低醇溶蛋白含量,增加赖氨酸水平,但也会引起胚乳粉质,出苗力弱,感虫,感病等不利表型。经过育种家的不断改良和选育,最终获得了含有o2修饰因子(mo2)的优质蛋白玉米(Quality protein maize,QPM)。QPM兼具高营养和硬质胚乳的特性,但种质资源匮乏,育种难度大。因此,阐明02和mo2基因在种子发育过程中的调控机理具有重要意义。对60个栽培玉米和野生种的6个z2醇溶蛋白基因的多态性和单倍型进行检测。发现6个z2基因的单倍型均呈现不均匀分布,而野生种具有更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并且在6个基因中z2δ18的多态性最高,z2γ15最低,说明其在种子进化过程中具有不同的作用。序列的插入缺失(indel)不仅能引起串联重复多态性,同时也会导致移码突变,而使其可作为缺失突变体。另外,中性进化检验、系统发育和群体结构分析表明,z2δ10和z2γ50在进化过程中受到了自然选择,z2γ27和z2γ16也具有自然选择的印记,而z2δ18和z2β315则倾向于中性进化。这些结果表明,在玉米驯化过程中,玉米富硫醇溶蛋白亚群的遗传多样性和进化与环境变化相适应。玉米醇溶蛋白基因属于胚乳特异性表达基因,为进一步了解玉米醇溶蛋白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对z2的DNA甲基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z2基因启动子及基因本体区域的高DNA甲基化可抑制基因的表达,而基因本体区域的中等程度的DNA甲基化却有利于基因的表达。另外,z2δ以0,z2δ18和z2y50受到DNA甲基化的调控,而z2β15,z2γ16和z2γ27则与DNA甲基化关系不大,可能受其他基因或转录因子的转录调控,表明z2基因的表达具有不同的调控机制。胚乳特异性转录因子02对玉米籽粒的发育至关重要。醇溶蛋白基因在授粉后5-10天开始转录,15天左右达到峰值。除z2γ16外,醇溶蛋白基因在野生型中的表达比o2突变体中高,同时在o2突变体中非醇溶蛋白合成量上升,表明存在一套平衡互补机制,使籽粒总蛋白量保持稳定状态。为更全面地获取02的调控网络,利用基因组预测、ChIP-Seq以及RNA-Seq数据对02的调控基因进行鉴定。共发现274个受02直接调控的基因,除了启动子区域,在基因的外显子、内含子、转录终止位点(Transcription terminal site,TTS)以及基因间区也发现了 O2的结合痕迹。O2的靶标基因包括转录因子及激酶相关基因,不仅可以进一步调控下游基因的表达,也能参与多种胁迫响应。另外,O2除了激活基因的表达,对一些基因也具有抑制效应。利用非标蛋白定量技术(Label-free quantification,LFQ)对玉米野生型、o2突变体以及QPM的差异表达蛋白进行了鉴定,其中在QPM中鉴定到恢复表达的蛋白66个,可能对硬质籽粒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eighted correlation network analysis,WGCNA)和功能研究显示,棕色和蓝色模块所涵盖的蛋白主要涉及能量和蛋白代谢,以及蛋白修饰,与醇溶蛋白含量,籽粒硬度,病虫害抗性以及发芽力等表型存在显着关联。蛋白修饰分析结果表明,贮藏蛋白的乙酰化和磷酸化可能对种子的发育和萌发具有调控作用。转录组和蛋白组联合分析进一步表明,野生型能够正常表达的抗性相关基因在o2突变体中出现了差异表达,但植物体在响应外界胁迫过程中往往需要多种抗性蛋白的协同作用,导致o2突变体表现为易感病虫害。尽管o2突变导致大量胁迫响应基因以及核糖体相关基因在转录水平的差异表达,但大部分转录本并没有引起蛋白水平的变化,表明转录后调控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揭示了栽培玉米驯化过程中的环境适应性情况,通过多组学方法构建了 O2的调控网络,揭示了O2转录因子的转录和转录后调控机理,丰富了复杂的QTL基因的研究内容,挖掘了一些可能与mo2相关的关键基因,为我国玉米高产育种目标提供理论基础,并为加快高产、优质玉米分子育种进程提供重要的基因资源信息。(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1-05)
唐娅丽,赵凌波,彭正松,廖明莉,欧阳钟鸣[4](2018)在《小麦叁雌蕊近等基因系的麦谷蛋白和醇溶蛋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充分利用小麦叁雌蕊近等基因系的优良性状,深入探索其在小麦遗传育种中的利用价值。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小麦叁雌蕊近等基因系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HMW-GS)、低分子量麦谷蛋白(LMW-GS)和醇溶蛋白进行了分析。以‘中国春’(CS)为参照,按照LMW-GS和醇溶蛋白电泳图谱条带迁移距离大小和条带多态性对供试材料进行聚类分析。麦谷蛋白的SDS-PAGE电泳结果表明,10份材料共出现了10种HMW-GS亚基类型和8种亚基组合;在Glu-A1位点,主要亚基Null的频率达60%;Glu-B1位点,主要亚基7+8的频率为50%;Glu-D1位点,主要亚基2+12的频率为60%;主要亚基组合为Null/7+8/2+12。10份材料共分离出20条LMW-GS带谱,其中共有带谱10条,比例为50%。醇溶蛋白的A-PAGE电泳结果表明,10份材料共分离出25条带谱,其中共有带谱5条,比例为20%。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0份材料的遗传距离为0.03~0.28,当遗传距离为0.26时,10份材料可分为3大类。综合麦谷蛋白和醇溶蛋白分析以及聚类分析结果可知,小麦叁雌蕊近等基因系不能用于提高小麦的品质育种,但可用于提升小麦的产量育种,其首要目标是提高千粒重。(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8年31期)
张广月[5](2018)在《节节麦和野生二粒小麦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及α-醇溶蛋白基因的克隆》一文中研究指出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2n=6x=42)是异源六倍体,起源于二倍体节节麦(Aegilops tauchii,2n=14,DD)和四倍体野生硬粒小麦(Triticum turgidum ssp.dicoccoides)。随着杂交、驯化和自交等小麦育种技术的开展,相比其野生祖先种,普通小麦的遗传变异日益狭窄,严重限制了普通小麦新品种的培育和产生。从具有更广泛遗传变异的普通小麦野生亲缘种质资源中,发掘具有独特变异的基因和种质资源,通过与普通小麦的杂交来改良和培育新的普通小麦新品系,成为普通小麦遗传改良的重要途径和方法。醇溶蛋白是小麦面筋蛋白的两大主要组分之一,是决定小麦的加工品质的两大物质基础之一,也是诱发一种慢性遗传性疾病——乳糜泻(Celieac disease,CD)的主要外在刺激因子。筛选优质低毒的醇溶蛋白基因或种质资源,无论对小麦的品质改良,还是CD预防来说,均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主要采用酸性聚丙烯酰胺(A-PAGE)和ISSR分子标记,对实验室系统收集的169份节节麦和96份野生二粒小麦开展遗传多样性分析,并选取部分材料对其α-醇溶蛋白基因进行克隆和CD毒性肽的识别分析,以期为普通小麦的加工品质改良和CD防治发掘可利用的基因或种质资源,为节节麦和野生二粒小麦种质资源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有效应用提供理论参考。主要结果如下:(1)基于A-PAGE电泳分析,对169份节节麦的醇溶蛋白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节节麦在醇溶蛋白的组成上存在广泛的遗传变异,每份材料有9-16条醇溶蛋白谱带,169份材料共得到76种醇溶蛋白谱带,共得到28条多态性条带。对76份具有不同醇溶蛋白谱带的节节麦,开展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每条ISSR引物可扩增出18~37条带,9条引物共扩增出251条带,多态性条带237条,多态性比例为94.4%。采用Ntsys软件对醇溶蛋白和ISSR分子标记的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理来源的节节麦,存在明显的遗传差异和地理分化。在相似系数约0.56处,节节麦可显着的分为两大类群(Cluster I和Cluster II),少数节节麦单独聚类形成聚类分支-Cluster II,绝大部分节节麦聚类形成较大的分支——Cluster I,并在相似系数0.65左右,Cluster I中的节节麦又依据其地理来源,形成代表中东、中亚和黄淮、新疆节节麦的不同亚群。且综合醇溶蛋白组成和ISSR分析,也发现部分中国节节麦(T002、T006、T093、T102、SL002、SX009)和国外节节麦(AY007、AY073、Y175、Y212、Y128)在醇溶蛋白的遗传组成和ISSR遗传多样性分析中均具有不同于同地区其它节节麦的独特遗传变异,可能是小麦遗传改良可利用的种质资源。(2)基于A-PAGE电泳技术对96份野生二粒小麦的醇溶蛋白组成的分析表明,野生二粒小麦在醇溶蛋白的组成上存在广泛的遗传多样性,每份材料可获得11~34条多态性条带,96份材料共获得90种不同的醇溶蛋白带型,43条多态性条带。对76份具有不同醇溶蛋白带型的野生二粒小麦开展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结果9条引物共扩增出244条带,多态性条带231个,多态性比例为94.67%。采用Ntsys软件进一步对醇溶蛋白组成和ISSR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野生二粒小麦存在广泛的遗传变异,所有野生二粒小麦可聚类形成叁大分支(I、II、III),绝大多数聚类在分支I,并形成不同的亚分支(A、B、C、D)。部分野生二粒小麦TD012、TD046、TD062、J129、J214可能是小麦遗传改良可利用的独特种质资源。(3)基于PCR策略的基因克隆技术,采用一对兼并引物从河南节节麦T093和野生二粒小麦TD93中共克隆获得78个具有独特核苷酸序列的α-醇溶蛋白基因,其中,具有完整开放阅读框的基因36个,42个因提前出现终止子而为假基因。对36个具有完整ORF基因推断氨基酸序列的比对分析、4种主要免疫优势多肽的识别分析和聚类分析表明,除T093-70a因C-末端的插入变异片段中含有一个额外的半胱氨酸残基、T093-61a和T093-88a聚类在代表B基因组起源的分支外,其它克隆基因均具有α-醇溶蛋白基因的典型特征,含有6个位置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在整个推断氨基酸序列和CD免疫肽的分布上,均具有显着的基因组来源特异性。(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8-06-01)
臧杰[6](2018)在《糖信号调控玉米籽粒醇溶蛋白基因表达的分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是重要的粮食、经济和工业作物。醇溶蛋白是玉米籽粒中含量最多的一种储藏蛋白,对整个玉米蛋白的营养特性有决定性作用。糖是植物生长发育调控的重要信号物质,但是其对醇溶蛋白的调控机制仍不清楚。研究醇溶蛋白积累的调控机制将有助于玉米品质的遗传改良。本研究以玉米小籽粒突变体small kernel 3(smk3)为材料开展研究。突变体smk3籽粒顶端皱缩、厚度变薄、粒重减小(-77%)。尽管苗期突变体植株矮小,但是成熟植株株高差异不显着。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体为隐性单位点突变。进一步的表型分析发现,与野生型籽粒相比,突变籽粒的胚和胚乳发育迟缓,淀粉粒颗粒变小,蛋白体含量增多。醇溶蛋白含量增多,其中19Kd-α醇溶蛋白、22Kd-α醇溶蛋白的含量明显增多,50Kd-γ醇溶蛋白的含量略有增多。可溶性糖含量测定发现,突变体smk3籽粒中蔗糖含量与野生型相比明显升高。图位克隆结果显示,在候选基因SMK3第二个外显子1447位鸟嘌呤突变为腺嘌呤(G→A),造成天冬氨酸(Asp)变成了天冬酰胺(Asn)。表达分析结果显示SMK3基因在籽粒中优势表达,而且在授粉后5天籽粒中表达量最高。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SMK3基因编码细胞壁转化酶,含有半胱氨酸催化位点MWECPD、糖基化基序NAT和糖基化基序NES 3个保守的结构域。SMK3基因的突变位点位于半胱氨酸催化位点保守结构域上。同时,我们还获得一个黄早四背景的等位突变体smk3-1。在smk3-1突变体中,SMK3基因第二个外显子第923位至第959位37bp的核苷酸缺失,造成了蛋白翻译提前终止。对smk3-1突变体进行分析发现,smk3-1突变体的表型与smk3突变体表型一致。等位杂交验证实验表明,SMK3基因就是Mn1基因。差异基因表达谱分析发现,4个编码19Kd-α醇溶蛋白的基因和4个编码22Kd-α醇溶蛋白的基因在突变体smk3中均上调表达,而糖代谢路径中的相关基因下调表达。序列分析发现,叁种醇溶蛋白(19Kd-α、22Kd-α和50Kd-γ)基因启动子中均含有响应糖信号的顺式作用元件。为了进一步确定糖信号对醇溶蛋白基因的调控,我们将玉米授粉后16天的胚乳分别在含有甘露醇、葡萄糖、果糖、蔗糖的MS培养基中进行培养,然后检测叁种基因表达水平。结果显示,用蔗糖处理后的籽粒中,19Kd-α、22Kd-α和50Kd-γ醇溶蛋白基因的表达量均发生显著上调。利用基因枪轰击玉米胚乳瞬时表达实验也得到了相同的结果。表达谱数据显示,WRKY转录因子SRF1(SUGAR RESPONSE FACTOR1)编码基因在突变体中表达上调。而且,该基因启动子区域(2Kb)含有4个糖信号响应元件G-box。双荧光素酶检测实验证明了SRF1能够激活α醇溶蛋白基因的表达。此外,在过表达Mn1基因的转基因籽粒中,蔗糖水平降低,SRF1基因表达减弱,醇溶蛋白的含量也明显减少。综上所述,Mn1基因的突变导致了蔗糖水平升高,糖信号又诱导了SRF1基因表达,从而促进了醇溶蛋白基因的表达,最终使突变体籽粒中醇溶蛋白含量增加。(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8-05-10)
韩小花,岳润清,郭书磊,燕树锋,卢彩霞[7](2018)在《玉米品质基因聚合对子粒氨基酸组分及醇溶蛋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玉米o2、sh2、su1、wx这4个品质基因聚合的单基因、双基因、叁基因近等基因系为研究对象,对子粒氨基酸组分与醇溶蛋白SDS-PAGE带谱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与郑58相比较,su1、wx、su1wx氨基酸组分变化较小,o2、sh2单基因以及含有o2、sh2的双基因、叁基因近等基因系中氨基酸组分变化较大,o2sh2、o2su1、o2sh2su1赖氨酸含量较高。SDS-PAGE显示,o2与sh2、su1聚合导致19 kD和22 kDα-醇溶蛋白合成受到显着抑制。(本文来源于《玉米科学》期刊2018年02期)
齐豫川,周正富,刘聪聪,吴政卿,晁岳恩[8](2017)在《小麦γ-醇溶蛋白TaWG05基因克隆、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醇溶蛋白是小麦储藏蛋白的重要组成成分,也是一种主要的食物过敏原,可引发乳糜泻和食物依赖运动激发等多种症状。本研究以郑麦004为材料,克隆得到一个γ-醇溶蛋白Ta WG05基因,该基因编码319个氨基酸,其33~40氨基酸残基位置存在Ig E抗原表位区段,可能与小麦依赖运动激发过敏症有关。制备Ta WG05蛋白的抗体,利用Western Blot技术在不同小麦品种中检测Ta WG05蛋白的表达情况,发现在郑麦366、郑麦9023和新麦26中,Ta WG05蛋白几乎无表达;而在郑麦004、矮抗58、豫麦18和偃展4110中,其表达量较高。所得数据表明该抗体可以有效的识别Ta WG05蛋白在小麦品种中的表达情况,为该蛋白过敏人群提供较好的健康指导,也为相关品种改良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7年12期)
齐豫川[9](2017)在《小麦γ-醇溶蛋白基因TaWG05克隆及其启动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作为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广的粮食作物,具有非常悠久的栽培历史,在中国,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以小麦作为主食。随着小麦育种技术以及田间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的小麦总产量已经连续实现增收,国人的总体温饱问题绝大部分已经得到解决。但是,在中国优质强筋小麦的产能还是明显不足,在中国粮食交易市场上,优质小麦的供需严重失衡,每年我国仍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优质强筋小麦来满足国人对这类面粉的需求。小麦面筋的成分和类型是影响小麦加工品质的最关键的因素,而醇溶蛋白又是小麦面筋的主要成分,因此,对醇溶蛋白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前期工作中,利用RNA-Seq(转录组测序)技术对优质强筋小麦郑麦366和优质弱筋小麦郑麦004的籽粒进行分析,得到约370个与小麦品质相关的基因。其中一个Unigene的表达在两个材料中存在显着差异,命名为TaWG05。在本研究中,我们克隆得到该基因并围绕其开展工作,得到以下结论:1.利用RACE技术结合电子克隆方法克隆得到该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其开放读码框为957bp,编码319个氨基酸。通过SignalP软件分析发现,其N端包含一个2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信号肽,推测其属于跨膜蛋白。利用BioEdit软件和PROSITE数据库对其保守结构域进行预测,发现该蛋白具有典型的γ-醇溶蛋白结构,结合进化树分析结果,证实该蛋白属于一种新型γ-醇溶蛋白。2.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该基因的时空表达模式,发现该基因仅在小麦种子中表达;为了进一步确定其在种子中的具体表达部位,分别取种皮、胚、胚乳等组织进行定量分析,发现该基因仅在小麦种皮中表达,证实TaWG05基因是小麦种皮特异表达基因。3.分离该基因的启动子,运用PlantCARE软件对Ta GW05基因核心启动子区域进行预测,发现该区域存在种子特异表达启动子元件GCN4-motif和Skn-1-motif。4.为进一步确定该基因的表达模式,我们构建了植物表达载体PMDC83-pTaWG05-GUS,利用基因枪法,将其转入商品化小麦品种郑麦103中,获得16棵阳性单株。5.通过对转基因植株的不同发育阶段的组织进行GUS染色发现,仅在种子中检测到明显的蓝色着色,通过石蜡半薄切片分析发现,该着色存在于小麦种皮,进一步证实该启动子为一个种皮特异表达启动子。(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6)
李文旭,常阳,杨攀,王美芳,何盛莲[10](2017)在《郑麦366α-醇溶蛋白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优质强筋小麦品种郑麦366α-醇溶蛋白的组成,应用简并引物进行PCR扩增,从郑麦366中扩增得到13条核苷酸序列,其中9条序列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具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进一步分析显示,克隆的9个基因(分别命名为ZM366-1—ZM366-9)编码的蛋白质均具有α-醇溶蛋白的典型结构特征,根据T-细胞毒性抗原表位数目和多聚谷氨酰胺区特征分别将ZM366-1、ZM366-2定位到6A染色体,ZM366-3、ZM366-4定位到6D染色体,ZM366-5—ZM366-9定位到6B染色体。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显示,克隆的9个α-醇溶蛋白都仅含有α-螺旋结构,其中B基因组α-醇溶蛋白的α-螺旋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基因组。同源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克隆的9个α-醇溶蛋白具有明显的基因组特异性。(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01期)
醇溶蛋白基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小麦作为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可以制作成面包、馒头、蛋糕等制品,这种多样的加工品质特性主要受籽粒中面筋品质的影响。面筋品质由面筋所含的谷蛋白和醇溶蛋白共同决定,然而,编码醇溶蛋白的基因作为多基因家族,具有拷贝多、序列相似性高等特点,且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作为异源六倍体,基因组庞大、遗传背景复杂,对于醇溶蛋白多基因家族的鉴定及分析带来了困难。鉴于上述因素,本研究使用已经测序的普通小麦A基因组祖先种乌拉尔图小麦(Triticum urartu)作为研究材料,对编码醇溶蛋白主要成员之一的γ类醇溶蛋白多基因家族进行克隆,并分析其对小麦面筋品质的影响。通过简并PCR扩增及序列比对分析,共鉴定到99条γ类醇溶蛋白基因。基于基因的多序列比对和进化树构建,分析发现该类多基因家族可分为4组,两大类,其中分组1、2、3归为一类,均含有乌拉尔图小麦中已报道的γ类醇溶蛋白基因,而4单独归为一类,不含有已报道的基因,可能属于新型γ类醇溶蛋白的多基因类别。通过对这些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发现在15天小麦籽粒中,分组1、2、3、4的基因表达水平依次降低。基于多基因具有不同的表达模式,本研究利用重亚硫酸盐测序(Bisulfite Sequencing)的方法对分组1和分组4的预测启动子序列甲基化水平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分组1启动子序列甲基化水平显着低于分组4,并含有分组4没有的醇溶蛋白基因表达的核心顺式作用元件Prolamin-box,综合表明,γ类醇溶蛋白基因的表达可能受到启动子区域甲基化及顺式作用元件的调控。为了探究γ类醇溶蛋白基因对小麦面筋品质的效应,本研究使用转录组测序的方法检测这些基因在自然群体(120份不同小麦)中的表达水平(自花授粉后20天籽粒),并与该自然群体的各项面筋品质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γ类醇溶蛋白基因的表达水平与最大面筋扭矩(BEM)、面团形成时间及稳定时间表现为显着负相关,表明γ类醇溶蛋白基因的表达负向影响小麦面筋品质表现。利用γ类醇溶蛋白基因在自然群体中的表达量作为表型,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检测到86个影响γ类醇溶蛋白基因表达的显著有效位点,其中,67个分布在小麦第一同源染色体群,3个位于小麦第六同源染色体群的6A染色体上,其余16个位点则分布在染色体2A、3D、4A、5A、5B、7A、7B和7D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醇溶蛋白基因论文参考文献
[1].霍冬敖,杜旭烨,朱斌,杨凡,郭娟.偏凸山羊草fastω-醇溶蛋白基因克隆及与WDEIA相关的IgE结合抗原表位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2019
[2].王英东.小麦A基因组中γ类醇溶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其对小麦面筋品质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9
[3].李欣欣.玉米醇溶蛋白基因的分子进化及其转录因子Opaque2的转录与转录后调控机理[D].浙江大学.2019
[4].唐娅丽,赵凌波,彭正松,廖明莉,欧阳钟鸣.小麦叁雌蕊近等基因系的麦谷蛋白和醇溶蛋白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8
[5].张广月.节节麦和野生二粒小麦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及α-醇溶蛋白基因的克隆[D].河南大学.2018
[6].臧杰.糖信号调控玉米籽粒醇溶蛋白基因表达的分子机制[D].山东农业大学.2018
[7].韩小花,岳润清,郭书磊,燕树锋,卢彩霞.玉米品质基因聚合对子粒氨基酸组分及醇溶蛋白的影响[J].玉米科学.2018
[8].齐豫川,周正富,刘聪聪,吴政卿,晁岳恩.小麦γ-醇溶蛋白TaWG05基因克隆、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制备[J].分子植物育种.2017
[9].齐豫川.小麦γ-醇溶蛋白基因TaWG05克隆及其启动子分析[D].河南农业大学.2017
[10].李文旭,常阳,杨攀,王美芳,何盛莲.郑麦366α-醇溶蛋白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2017
标签:偏凸山羊草; fastω-醇溶蛋白; IgE结合抗原决定簇; 小麦依赖-运动诱导过敏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