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射频参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信号完整性,混合模S参数,高速模数转换,差分信号
射频参数论文文献综述
王屹炜,吴铁成,阮伯栋,张桥,朱文亚[1](2019)在《射频系统中混合模S参数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数字通信系统工作频率的不断提高,在电路板设计的过程中信号完整性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在高速模数转换系统中同时存在数字与射频两种信号,对于差分形式的射频信号,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定量地确定差分线之间的间距、单根差分线的线宽、差分对的抗干扰能力以及端接匹配电阻大小等参数。而传统的S参数无法准确的表示出差分线中差模信号与共模信号之间的转换,不能很好地衡量差分传输线的性能,因此引入混合模S参数的概念。(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创新》期刊2019年26期)
王红,李荣杰,杨薇,唐鹤文,王凇[2](2019)在《肝血流参数差异对肝恶性肿瘤射频消融凝固范围的影响——前瞻性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肝硬化与正常肝组织的超声造影(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und,CEUS)血流参数差异,分析肝血流动力学对肝恶性肿瘤射频消融凝固范围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分析2015年至2018年来我院就诊的194例行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的肝恶性肿瘤患者。其中女性63例,男性131例,平均年龄57.6±10.5岁(48 (71岁)。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86例为肝硬化患者,108例患者肝背景正常。在射频消融前行CEUS检查,测量肝动脉、门静脉和肝静脉的造影剂到达时间(Arrive time,AT),并比较肝硬化与正常肝组织之间的差异。射频消融均采用3cm或4cm的Celon电极针,并在射频消融后24h采用叁维超声造影评价病灶的凝固范围,包括长度、宽度、厚度和体积,随后比较肝硬化与正常肝背景病灶的凝固范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射频消融前CEUS的结果显示,肝硬化患者肝动脉、门静脉及肝静脉的平均到达时间(AT)明显长于正常肝组织(15.5±4.7vs.14.5±3.4s,p=0.004;21.4±5.7vs.19.1±4.4s,p<0.001;28.4±6.9vs.24.4±4.9s,p<0001)。使用2个3cm射频电极针时,肝硬化背景病灶的平均凝固范围显着大于正常肝背景-长度3.6±0.6vs.3.4±0.4cm,p=0.029,宽度2.6±0.5vs.2.4±0.5cm,p=0.008;厚度2.2±0.4vs.1.9±0.4cm,p<0.001;体积94.0±47.0vs.68.4±33.0cm~3,p=0.001)。使用3个3cm射频电极针时,肝硬化背景病灶的平均凝固范围显着大于正常肝背景-长度4.2±0.6vs.3.9±0.5cm,p=0.020,宽度3.2±0.6vs.2.9±0.5cm,p=0.049;厚度2.7±0.3vs.2.5±0.4cm,p=0.006;体积157.6±72.Ovs.123.3±48.6cm~3,p=0.012)。使用3个4cm射频电极针时,肝硬化背景病灶的平均凝固范围明显大于正常肝背景-宽度3.7±0.6 vs.3.4±0.5cm,P=0.033;厚度3.4±0.6vs.2.8±0.5,p<0.001;体积267.0±95.5vs.189.7±67.8cm~3,p<0.001)。结论肝硬化患者与正常肝组织的血流参数间存在显着性差异。肝硬化背景病灶射频消融的凝固范围明显大于正常肝背景,以最短径为着-肝硬化与正常肝脏背景相差7mm)。该结果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助于治疗前指导制定射频消融方案,准确灭活肝恶性肿瘤。(本文来源于《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五届全国介入超声医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9-08-23)
张恒嘉,张博[3](2019)在《基于稳健估计的射频参数求解及抗差能力探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环境的影响使射频数据中存在粗差,这将对求解射频中对数距离路径损耗模型中的未知参数有一定的影响,使得定位时求出的距离产生偏差。针对这一问题,该项目使用稳健估计法对射频数据进行预处理,并且将稳健估计处理结果与最小二乘估计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当粗差存在时,稳健估计法计算精度优于最小二乘估计,且该方法能够有效抵抗由于粗差的存在而导致对数距离路径损耗模型的崩溃。若将稳健估计方法应用于求解对数距离路径损耗模型中未知参数,将有益于射频的室内定位。(本文来源于《华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崔庆龙,汪金新,蒋才超,谢亚红,胡纯栋[4](2019)在《射频负离子源关键参数测量系统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强流离子源是大功率中性束注入系统的关键部件之一,为了实现中性束注入系统的稳态运行,需要开展射频负离子源的实验研究。射频负离子源的负离子引出电流、引出总电流和引出电子流等关键参数的测量是射频离子源实验理论分析的基础,本系统通过信号调理隔离传输实现射频负离子源关键参数的测量。实验结果表明,系统测量采集数据精准可靠,运行稳定。(本文来源于《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期刊2019年03期)
高强,李良,葛维春,王峥,许爱军[5](2019)在《一种基于UHF射频取能及RFID通信的电力设备参数传感器电路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针对电力设备的无源无线参数传感需求,提出了射频信号供电的思路;依据射频能量传递特性分析得出能量传递效率可达6.6%;通过取能整流电路模型推导、阻抗匹配和数据实测,证实分时使用能量的充足性,论证了采用UHF术相结合解决方案的可行性。结合UHF设计架构,并给出了一种通过UHF RFID能技术应用到传感器中,制备无源无线传感器。(本文来源于《电子设计工程》期刊2019年05期)
章旭晖[6](2019)在《被动氢钟射频信道特性参数研究及FPGA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种稳定的高精度时频标准,被动氢原子钟目前已部署在“北斗叁号”项目的一些核心部件之中。如今,航天导航定位技术正在蓬勃发展,被动氢原子钟的性能参数指标也需要持续提升,而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具有完备的实验设施和仪器设备,为科研实验提供了优良条件。针对目前被动氢钟的时延参数估计与氢原子跃迁信号性能尚未达到最优的情况,本文提出了基于被动氢钟的时延指标估计算法与基于系统信噪比寻找氢钟最佳输入功率点的方法。采用Xilinx公司所生产的FPGA芯片XC4VSX35,并结合中国航天研究所生产的B2209芯片、B9764芯片与B9243芯片,外加各个功能器件构建成完整的数字电路系统模型,通过软件仿真及硬件实现相结合的方式,优化了被动氢钟的各参数性能指标,进而可以有效提高被动氢钟的时频精度。首先,针对传统的被动氢钟时延估计方法在高斯随机信号中性能低下的问题,因此提出一种基于最小二乘样本拟合的被动氢钟时延估计方法。通过给出互相关的代价函数,利用sinc内插公式与最小二乘准则最小化其代价函数,得到并接近于无偏的估计值,并给出算法的克拉美罗下界,再将该算法与互相关算法、基于最小均方误差算法进行仿真性能比较,最后通过硬件系统模型实现计算时延的估计量并画出相对应的曲线,成功验证了算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另外,基于目前被动氢钟性能仍有提高的空间,针对氢原子能级跃迁的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系统信噪比寻找氢钟最佳输入功率点以提高原子跃迁信号性能的方法。首先利用数字频率合成器得到等幅正弦扫频信号并导入至氢钟谐振腔中,获得谐振腔的幅频特性。然后通过控制谐振腔中的变容二极管电压与晶振压控电压,使其能够达到最大的原子跃迁信号能量,并将氢钟物理输出信号通过下变频后输入电路系统模型中进行计算分析,针对原子跃迁信号获得不同输入功率下的信号带宽与系统信噪比曲线,并找到最佳的输入功率点以提高原子跃迁信号的性能,最后与另一台测试氢钟作比较,成功验证设计方法的有效性。最后,将概括本文所研究的内容与结论并给出未来展望,本文的实验研究工作对被动氢钟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方法参考。(本文来源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9-03-01)
韩镇锴[7](2019)在《不同参数脉冲射频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不同参数脉冲射频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后,疼痛缓解程度、有效率及生活质量情况。研究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胸腰段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120例,根据PRF设定的不同参数随机分为A组(电压45V+时长4310600s)、B组(电压45V+时长900s)、C组(电压65V+时长600s)、D组(电压65V+时长900s),各30例。记录各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生活质量以及治疗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在患者出院后对其进行间隔1月的随访,对不同参数PRF治疗PHN的治疗效果进行生存分析。结果:PRF治疗后各组较术前疗效均显着,VAS评分:A组(1.70±0.94)、B组(1.47±0.97)、C组(1.05±0.82)、D组(0.90±0.75),高电压参数(65V)疼痛缓解效应显着:F(1,16)=14.447,P=0.000<0.05,而调整时间参数对疗效无显着效应:F(1,16)=1.434,P=0.234>0.05,且不存在交互作用。生存分析各组在术后有效率分别为:3m(A组:93.7%、B组:100.0%、C组:100.0%、D组:100.0%)6m(A组:63.6%、B组:85.0%、C组:96.2%、D组:96.2%)12m(A组:56.5%、B组:58.9%、C组:80.0%、D组:85.5%),生活质量随访评价提示C、D组优于A、B组,且提高射频时间对疗效有一定提高,D组疗效最佳。并发症短期发生率3.6%,χ~2=1.2 P>0.005与分组无关。结论:采用PRF治疗胸腰段PHN时,PRF 65V电压参数的PHN治疗效果明显优于45V,900s较之600s在生存分析中有效率更高,但尚不能证明能提高患者远期生活质量。推荐采用65V 900s射频参数治疗胸腰段PHN。(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科大学》期刊2019-03-01)
秦沐阳[8](2019)在《叁维FinFET器件射频模型及参数提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摩尔定律的推动下,场效应晶体管的特征尺寸不断缩小,以Fin FET为代表的新型立体沟道器件不断涌现。这些叁维短沟道新器件在射频环境下的寄生效应更加复杂,为了准确表征这些晶体管的高频特性,需要对器件进行精准建模。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Fin FET器件等效电路模型及一套匹配的参数提取方法。模型中所有的参数都可以通过非线性有理函数拟合提取出来。本文提出的等效电路模型在300GHz的频率范围内,其最大误差低于3.74%。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包括:本文首先分析了Fin FET器件的电学特性和平面MOSFET器件等效电路模型的局限性,证明了现有的建模手段总是不能满足新器件的要求,接着提出了一套精确的Fin FET器件射频等效电路模型及与之匹配的模型参数提取方法。通过去嵌入的思路和非线性有理函数拟合的方法,首先在关态条件下提取器件的外部栅源/漏电容,栅源电阻以及衬底网络,然后在器件开启的状态下通过Y参数拟合提取内部的电学参数。通过将等效电路模型在ADS中的仿真结果和TCAD的器件仿真结果进行比较,定量计算出本模型的最大误差低于3.74%,并通过器件射频品质因素的分析再次证明了本文提出的模型具有实际的物理意义。在此基础上,本文还通过在TCAD中改变器件的尺寸参数和栅漏的偏置电压,分析了模型参数关于偏置和尺寸的依赖性,发现了一些Fin FET射频模型参数随着偏置和尺寸的特殊变化趋势。从短沟道效应和叁维沟道结构的角度出发,分析了Cgs等模型参数的变化趋势和传统长沟道器件不同的原因及其对器件射频性能的影响。最后,本文通过改变器件的结构和掺杂条件,以及为器件模型添加陷阱,模拟并分析了实际的工艺波动对Fin FET射频等效电路模型的影响。通过精准的模型构建,本文为模拟Fin FET器件的射频性能提供了解决方法。同时,通过分析解释了新型Fin FET器件的等效电路模型参数随着器件结构和偏置电压的特殊变化趋势,这对于改进器件的工艺水平和优化后续的电路仿真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3-01)
莘海维,刘张李[9](2019)在《不同设计参数对SOI射频开关小信号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0.2μm SOI RF工艺平台,设计了串联支路、并联支路、单刀单掷、单刀双掷等电路结构,分析研究了单级宽度、级联数目、偏置电阻、偏置电压等设计参数对射频开关小信号特性的影响。通过实验数据,讨论各参数对射频开关小信号特性,主要包括射频开关的插入损耗和隔离度的影响,为射频开关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电子技术应用》期刊2019年02期)
李森军,张敏霞,李同斌[10](2018)在《射频消融术与冷冻消融术对房颤患者凝血参数及血小板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射频消融术与冷冻消融术对心律失常患者凝血参数及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86例房颤病例,按照手术方式差异分为射频消融组(n=43)与冷冻消融组(n=43),比较2组手术前后凝血参数、血小板功能,并观察2组血栓发生情况。结果术后即刻,2组a PTT明显缩短,血浆D-D、v WF明显升高(P <0.05),射频消融组缩短与升高程度更显着(P <0.05);术后24h,2组a PTT明显延长,血浆D-D、v WF明显降低(P <0.05),冷冻消融组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 0.05);术后即刻,2组GMP-140、血小板膜CD62P、CD63、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升高(P <0.05),射频消融组升高程度更显着(P <0.05);术后24h,2组GMP-140、血小板膜CD62P、CD63、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降低(P <0.05),冷冻消融组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 0.05);冷冻消融组血栓总发生率2.33%,明显低于射频消融组13.95%(P <0.05)。结论相较于射频消融术,冷冻消融术可减少对房颤患者凝血指标与血小板功能的影响,降低血栓栓塞风险。(本文来源于《血栓与止血学》期刊2018年06期)
射频参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肝硬化与正常肝组织的超声造影(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und,CEUS)血流参数差异,分析肝血流动力学对肝恶性肿瘤射频消融凝固范围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分析2015年至2018年来我院就诊的194例行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的肝恶性肿瘤患者。其中女性63例,男性131例,平均年龄57.6±10.5岁(48 (71岁)。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86例为肝硬化患者,108例患者肝背景正常。在射频消融前行CEUS检查,测量肝动脉、门静脉和肝静脉的造影剂到达时间(Arrive time,AT),并比较肝硬化与正常肝组织之间的差异。射频消融均采用3cm或4cm的Celon电极针,并在射频消融后24h采用叁维超声造影评价病灶的凝固范围,包括长度、宽度、厚度和体积,随后比较肝硬化与正常肝背景病灶的凝固范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射频消融前CEUS的结果显示,肝硬化患者肝动脉、门静脉及肝静脉的平均到达时间(AT)明显长于正常肝组织(15.5±4.7vs.14.5±3.4s,p=0.004;21.4±5.7vs.19.1±4.4s,p<0.001;28.4±6.9vs.24.4±4.9s,p<0001)。使用2个3cm射频电极针时,肝硬化背景病灶的平均凝固范围显着大于正常肝背景-长度3.6±0.6vs.3.4±0.4cm,p=0.029,宽度2.6±0.5vs.2.4±0.5cm,p=0.008;厚度2.2±0.4vs.1.9±0.4cm,p<0.001;体积94.0±47.0vs.68.4±33.0cm~3,p=0.001)。使用3个3cm射频电极针时,肝硬化背景病灶的平均凝固范围显着大于正常肝背景-长度4.2±0.6vs.3.9±0.5cm,p=0.020,宽度3.2±0.6vs.2.9±0.5cm,p=0.049;厚度2.7±0.3vs.2.5±0.4cm,p=0.006;体积157.6±72.Ovs.123.3±48.6cm~3,p=0.012)。使用3个4cm射频电极针时,肝硬化背景病灶的平均凝固范围明显大于正常肝背景-宽度3.7±0.6 vs.3.4±0.5cm,P=0.033;厚度3.4±0.6vs.2.8±0.5,p<0.001;体积267.0±95.5vs.189.7±67.8cm~3,p<0.001)。结论肝硬化患者与正常肝组织的血流参数间存在显着性差异。肝硬化背景病灶射频消融的凝固范围明显大于正常肝背景,以最短径为着-肝硬化与正常肝脏背景相差7mm)。该结果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助于治疗前指导制定射频消融方案,准确灭活肝恶性肿瘤。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射频参数论文参考文献
[1].王屹炜,吴铁成,阮伯栋,张桥,朱文亚.射频系统中混合模S参数的应用[J].科学技术创新.2019
[2].王红,李荣杰,杨薇,唐鹤文,王凇.肝血流参数差异对肝恶性肿瘤射频消融凝固范围的影响——前瞻性临床研究[C].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五届全国介入超声医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2019
[3].张恒嘉,张博.基于稳健估计的射频参数求解及抗差能力探测[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崔庆龙,汪金新,蒋才超,谢亚红,胡纯栋.射频负离子源关键参数测量系统研制[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19
[5].高强,李良,葛维春,王峥,许爱军.一种基于UHF射频取能及RFID通信的电力设备参数传感器电路系统[J].电子设计工程.2019
[6].章旭晖.被动氢钟射频信道特性参数研究及FPGA实现[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9
[7].韩镇锴.不同参数脉冲射频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观察[D].中国医科大学.2019
[8].秦沐阳.叁维FinFET器件射频模型及参数提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
[9].莘海维,刘张李.不同设计参数对SOI射频开关小信号的影响[J].电子技术应用.2019
[10].李森军,张敏霞,李同斌.射频消融术与冷冻消融术对房颤患者凝血参数及血小板功能的影响[J].血栓与止血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