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香港中国历史教科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部编版,雅集版,课文辅助系统,比较研究
香港中国历史教科书论文文献综述
高萍[1](2019)在《内地与香港初中中国历史教科书课文辅助系统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历史教科书的结构可以分为课文系统和课文辅助系统两部分。课文系统是教科书的主体内容,课文辅助系统则起到工具性的作用,两者都是教科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目前,学术界在教科书比较研究方面,关于内地和香港中国历史教科书课文系统的研究成果较多,因而本文从课文辅助系统角度,对两地初中中国历史教科书进行比较分析。本文以香港雅集版和内地部编版初中中国历史教科书为例,将两版教科书进行分析和比较,以此深化对课文辅助系统的认知与理解。除绪论和结语外,文章总共分为四章内容:第一章内容为两版初中中国历史教科书导学系统的比较。本文从编辑说明、目录和课前提要等方面,比较两版教科书导学系统的异同点。总体而言,雅集版导学系统生动有趣,部编版则简明扼要。第二章内容是两版初中中国历史教科书阐释系统的比较。对两版教科书阐释系统进行比较,主要选取了文献资料、注释和图表资料等栏目。通过比较发现,雅集版的阐释系统形式多样,部编版则倾向于典型性和针对性。第叁章主要是两版初中中国历史教科书巩固拓展系统的比较。通过课内思考题、课后习题和拓展活动的分析,探讨两版教科书巩固拓展系统的特点。雅集版巩固拓展系统注重探究能力的培养,部编版侧重基础知识的掌握。第四章是对内地初中中国历史教科书课文辅助系统教学和编写的启示。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学习香港雅集版课文辅助系统的优点,使历史教师课堂教学更加完善,也希望对历史教科书课文辅助系统的编写有所启发。(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5)
吴桂碧[2](2018)在《香港青少年历史教育的国家认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问题不仅是一个政治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现实问题。香港回归前,由于学校教育避免政治话题,使香港人的国家认同先天不足,近年来,由于香港青少年对中国历史、基本国情缺乏深入的了解、对“一国两制”和基本法缺乏足够的认识,加上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部分香港青少年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的抵触情绪有所增加,香港认同与中国认同出现冲突,民族归属感和国家认同感在不断弱化。国家认同教育传递国家意识,国家历史教育是国家认同教育的重要途径,而历史教科书又是国家历史教育的主要载体,因此,历史教科书所体现的国家认同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认同感。鉴于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现状以及历史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以香港初中历史教科书《新理念中国历史》(第二版)为例,分析香港初中历史教科书所体现的国家认同,对进一步分析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缺失的原因有重要的意义。文中一共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研究香港初中历史教科书《新理念中国历史》所体现国家认同的缘由、意义、研究述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部分是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现状及原因分析,包括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第叁部分是介绍香港历史教育的国家认同分析,首先分析历史教学外部的影响因素,其次从总体和四个不同的维度去分析香港初中历史教科书所体现的国家认同;第四部分是加强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教育的探索和思考,包括对香港初中历史教科书编写、历史教学和教育合力的一些思考。(本文来源于《深圳大学》期刊2018-05-15)
石晓璐[3](2016)在《香港中国历史教科书特色研究——以龄记版《新探索中国史》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世界课程改革的大趋势下,内地和香港都开展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教科书改革。本文通过探讨香港中国历史教科书的编写特色,以期促进两地历史教育互动发展和历史教科书编写工作的进步。(本文来源于《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方晨[4](2015)在《香港与内地高中中国历史教科书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21世纪初,我国内地与香港都进行了课程改革。课程改革重视基础教育,在此过程中,两地都使用了新版本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两地同处中华文化大背景下,但是由于的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历史背景、社会因素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而本文重点关注两地课程改革之后所使用的中国历史教科书的对比。本文选取两地较为有影响力的两套高中中国历史教科书作为蓝本,即香港龄记出版有限公司《新探索中国史》与内地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进行比较。本文首先介绍了两地的教科书制度,然后从编写理念及原则、教科书结构进行了比较,重点比较了两地教科书的内容,涵盖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两大部分。本文试图从多角度对两地高中中国历史教科书进行较为系统的比较和探讨,以期在教学多元化的今天,为教师教学提供一种视角,为实际教学提供一种思路,以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更希望对两地中国历史教科书的编写,特别是对内地的中国历史教科书编写有所裨益。全文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教科书编写比较。在教科书制度方面,香港选用的教科书制度比内地更灵活自由;而在编写理念及原则上,两地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公民教育作为课程目标,编写原则也非常相近。第二部分为教科书结构比较。由于两地对历史课程定位不同,其课程安排及课文编排各有特色;在外观设计上,香港优于内地。第叁部分为教科书内容比较,也是本文的重点部分。本节分为古代史与近代史两大部分,细致比较了每一部分的知识点差异,在两套教材中各选取了一篇具有代表性的课文进行具体比较,在这一方面两地各有千秋;最后进行了习题部分的比较,香港的习题偏重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具有鲜明的特色。本文最后总结了两地中国历史教科书的优长及特点,并对内地教科书的编写提出了几点建议。(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5-05-01)
姚丹婷[5](2014)在《教育改革背景下的香港高中中国历史教科书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999年,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曾广泛资讯公众,提出香港的整体教育目标。以此为基础,香港教育改革拉开帷幕。在此背景下,高中中国历史科的课程理念一改过去只注重历史知识的建构,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了学生的学习上,强调掌握历史研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与整体教育目标相呼应。随着教育改革的启动和教育观念的革新,教育教学各环节变化显着,而教科书作为主要的教育资源以及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教育改革带来的影响尤为明显。本文以2009年现代教育研究社出版的高中中国历史课本为例,在研究香港教育改革进程的基础上,分析香港高中中国历史教科书的结构,探讨在教育改革背景下香港高中中国历史教科书的结构变化,从而探索对于内地历史教科书编写的启示,以期能为内地教科书的编写提供一定的参考,丰富教科书研究的理论体系。全文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与目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以及相关研究成果。第二部分介绍了新世纪以来的香港教育改革背景及其过程,以及高中中国历史科在香港教育改革中的变化。第叁部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分析了教科书的结构。宏观结构包括内容体系和编排体例;微观结构分为前言、目录、教材正文和附录四部分。第四部分通过教科书结构的分析得出“现代版”高中中国历史教科书的结构特点是:增设校本评核栏目,体现香港学业评价新趋势:学习活动多元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多种史料,训练学生高阶思维能力;贴近香港社会现状,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该套教科书尚有两个不足之处:其一缺乏对历史研究方法的系统性指导;其二,与香港史的联系较少。在得出以上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对优化内地教科书编写的启示:第一,美化历史教科书的外观,博得学牛的印象分;第二,增加探究性课文的比重,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4-05-31)
章燕红[6](2008)在《香港中国历史教科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九七回归后,香港中小学重视对学生进行国民教育,中国历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1997年,香港课程发展议会下属的中学历史科科目委员会编订了新的初中《中国历史科课程纲要》。本课题研究根据新纲要编写的香港中国历史教科书,选取了2004年香港教育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新理念中国历史》,研究了该书的编写背景、编写理念、结构体例和版式风格等,概括了其编写的特色和反映出的历史教学新理念,提出了对内地历史教科书编写的启示。本文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香港中国历史教科书的研究丰富中学历史教科书实践,为内地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修订工作提供借鉴,促进历史教科书编写质量的提高;通过研究可以丰富和充实中学历史学科教育理论,为教学提供思考的角度和改革的思路与视野,提高历史教师的教学效率,促进历史教学,更好地体现本次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对新课程的深入实施大有裨益。(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8-09-01)
李莉[7](2007)在《香港与内地中国历史教科书史料运用之不同》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近代着名历史学家梁启超曾经说:"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可言。史料者何也?过去人类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迹,有证据传留至今日者(本文来源于《历史教学(中学版)》期刊2007年08期)
李莉[8](2006)在《香港与内地初中中国历史教科书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香港和内地初中都开设了中国历史课程。然而,由于历史原因,两地的社会背景和教育理念不完全相同,致使初中中国历史课程在课程设置、课程宗旨、课程目标以及课程内容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初中中国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已成为两地历史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鉴于此,本文选取香港和内地较有影响的两套初中中国历史教科书作为比较研究的蓝本,先对与教科书编写相关的几个问题,如教科书制度、教科书编写原则等进行阐释,然后对两种版本教科书体例结构及版面设计等进行比较,最后对两种版本教科书经济史、政治史、文化史的编写,以及史料运用、历史人物选择进行比较和分析,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多角度对两地初中中国历史教科书进行较为系统的比较和探讨,以期对两地中国历史教科书的编写,特别是对内地中国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有所裨益。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两地教科书制度和编写原则。在对香港和内地教科书制度和编写原则进行比较后认为,香港较内地自由度大,两地教科书制度和编写原则各有长短。 第二部分着重分析两地初中中国历史教科书的体例结构。教科书的体例结构是指教科书从前封到后封之间所有的组成部分。两地初中中国历史教科书的体例结构各有特色。 第叁部分探讨两地教科书的版面设计。教科书的版面设计主要是指图、文设计。好的版面设计,能高效地传递信息,达到最佳学习效果。香港教科书版面设计优于内地教科书版面设计。 第四部分比较分析两地教科书中经济史、政治史、文化史的编写,以及史料运用及历史人物的选择。经济史、政治史、文化史是历史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香港教科书中没有将经济史作为独立的学习板块,但实际上政治史和文化史中都渗透着经济史内容,而且在内容取舍上有其特点。史料和历史人物是经济史、政治史和文化史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两地教科书关于史料的取舍和史料在教科书中的功能均有所不同,而关于历史人物的选择则大同小异。 文章的最后简要论述编写初中中国历史教科书应处理好的几个问题。(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06-05-01)
李莉[9](2005)在《香港与内地初中中国历史教科书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龄记版”和“人教版”中国历史教科书为“蓝本”,以秦汉史为例,比较香港与内地中国历史教科书在编写上的异同,分析各自在中国历史教科书编写上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不足之处,以资相互借鉴。(本文来源于《黄冈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05年05期)
李莉[10](2005)在《引入全新教育理念的香港高中《新理念中国历史》教科书》一文中研究指出2004年初,香港教育图书公司出版了一套全新的高中中国历史教科书———《新理念中国历史》。该书由杜振醉、区达仁、梁国雄、胡志伟、甄锦棠编着,全套叁册,供香港高中(中四至中五)教学及学生参加中学会考之用。《新理念中国历史》是按照2003年香港课程发展议会与(本文来源于《历史教学》期刊2005年06期)
香港中国历史教科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问题不仅是一个政治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现实问题。香港回归前,由于学校教育避免政治话题,使香港人的国家认同先天不足,近年来,由于香港青少年对中国历史、基本国情缺乏深入的了解、对“一国两制”和基本法缺乏足够的认识,加上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部分香港青少年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的抵触情绪有所增加,香港认同与中国认同出现冲突,民族归属感和国家认同感在不断弱化。国家认同教育传递国家意识,国家历史教育是国家认同教育的重要途径,而历史教科书又是国家历史教育的主要载体,因此,历史教科书所体现的国家认同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认同感。鉴于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现状以及历史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以香港初中历史教科书《新理念中国历史》(第二版)为例,分析香港初中历史教科书所体现的国家认同,对进一步分析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缺失的原因有重要的意义。文中一共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研究香港初中历史教科书《新理念中国历史》所体现国家认同的缘由、意义、研究述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部分是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现状及原因分析,包括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第叁部分是介绍香港历史教育的国家认同分析,首先分析历史教学外部的影响因素,其次从总体和四个不同的维度去分析香港初中历史教科书所体现的国家认同;第四部分是加强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教育的探索和思考,包括对香港初中历史教科书编写、历史教学和教育合力的一些思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香港中国历史教科书论文参考文献
[1].高萍.内地与香港初中中国历史教科书课文辅助系统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2].吴桂碧.香港青少年历史教育的国家认同研究[D].深圳大学.2018
[3].石晓璐.香港中国历史教科书特色研究——以龄记版《新探索中国史》为例[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
[4].方晨.香港与内地高中中国历史教科书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
[5].姚丹婷.教育改革背景下的香港高中中国历史教科书结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6].章燕红.香港中国历史教科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7].李莉.香港与内地中国历史教科书史料运用之不同[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7
[8].李莉.香港与内地初中中国历史教科书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
[9].李莉.香港与内地初中中国历史教科书比较研究[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5
[10].李莉.引入全新教育理念的香港高中《新理念中国历史》教科书[J].历史教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