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中部城市群论文-王惟一

辽宁中部城市群论文-王惟一

导读:本文包含了辽宁中部城市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部城市群,水资源监控,决策支持

辽宁中部城市群论文文献综述

王惟一[1](2019)在《辽宁中部城市群水资源监控决策支持系统设计与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水资源监控决策支持系统是水资源监控管理的核心部分,本文从系统实际需求出发,以辽宁省中部城市群重点输水工程为依托,开展系统总体架构与功能设计,构建了水资源监控决策支持系统,为辽宁省中部城市群水资源监控管理提供全方位决策支撑。(本文来源于《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期刊2019年05期)

洪也,马雁军,王喜全,杨婷,关颖[2](2018)在《辽宁中部城市群灰霾天气的外来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MODIS卫星资料、空气质量监测资料、地面气象资料及后向轨迹方法,分析研究了2011年10月28-29日辽宁中部城市群一次灰霾天气过程,并对辽宁中部城市群代表性城市沈阳2009年发生的API指数为3级及以上污染过程的天气形势及气流来向轨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辽宁中部城市群灰霾过程主要受京津冀外来灰霾污染的影响;在高压后部弱西南风气流天气形势控制下,近地面的西南气流通过辽西走廊和海上通道,将京津冀地区灰霾污染物传输至辽宁中部地区,从而造成辽宁中部城市群灰霾污染过程;MODIS卫星图和后向轨迹图显示的灰霾范围、传输路径及PM_(10)浓度跃变点自南向北推移的时间变化也支持了这一结论。统计分析显示,辽宁中部城市群灰霾污染过程的外来影响主要有两个来向,即一是西南方向京津冀来向,二是偏北方向的内蒙和长春来向;2009年沈阳36天API指数3级及以上污染日当中,受来自京津冀方向影响的污染日达22天之多,占污染总天数的61%,主要天气型为均压场型、低压前(内)部型和弱梯度场型,其中属于华北地形槽和高压后均压场型的为9天,为受京津冀影响的天气型,占总影响天数的25%。从京津冀地区外来影响约占1/4的比例来看,辽宁中部城市群空气质量的改善与临近区域的改善紧密相关,这给今后我国区域污染调控战略提出了挑战。虽然联防联控是治理区域灰霾污染的重要手段,但也要看到区域灰霾污染的跨区域影响问题。(本文来源于《201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期刊2018-08-03)

吴冰[3](2018)在《辽宁中部城市群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辽宁中部城市群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的现状如何、阻碍因素何在、其演化路径有何特殊之处?本文旨在通过数理模型建构,实证分析辽宁中部城市群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的现状与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有针对性地提出推动辽宁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地方财政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王迪[4](2018)在《辽宁中部城市建成区空间形态对生活性碳排放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我国城市在面临着两种压力,一方面是由于粗放建设城市而产生的大量问题亟需解决,城市需转型发展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随着居民在生活上的能耗增加而逐渐超越了工业碳排放,从而成为城市碳排放的主要增长源的压力。然而,这两种压力则存在着密切联系。城市的空间形态可以通过影响居民出行行为、城市热环境等方式对居民生活能耗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城市的生活性碳排放。那么通过调节城市空间形态要素的配置,就能够有效降低城市的生活性碳排放。但是城市空间形态对生活性碳排放的影响是复杂的,一方面不同城市空间形态要素对生活性碳排放的影响机制不同;另一方面,在不同地区,由于其气候地质条件的影响,同一种空间形态要素对生活性碳排放的影响方向和能力也不同。因此,只有在对空间形态对生活性碳排放影响的定性分析基础上,对某一地域条件下城市的空间形态要素与生活性碳排放的影响关系加以定量分析与实证,才能因地制宜的制定相应的策略,达到减少生活性碳排放的目的。本文在分析城市空间形态要素对生活性碳排放影响机制的基础上,以辽宁中部城市建成区为实证对象,对建成区的空间形态要素进行分类和测算,研究不同空间形态要素对生活性碳排放量不同影响,并提出辽宁中部城市建成区空间形态的调控建议,为“低碳化”城市的建设提供理论借鉴。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1.构建影响生活性碳排放的空间形态指标体系。通过分析国内城市空间形态定量研究,总结出城市空间形态类别和测度指标。在对国内外学者关于空间形态对碳排放影响研究进行分析总结,得到影响生活性碳排放的各类空间形态测度指标,构建研究生活性碳排放的空间形态指标体系,包括城市密度、外部形态、内部功能和整体开发强度四类指标,而城市密度指标包括人口密度、经济密度和道路密度;外部形态选取分形维数;内部功能包括功能紧凑度、用地多样性和公交覆盖率;而整体开发强度包括容积率、建筑密度和建成区绿地率。2.探究建成区空间形态对生活性碳排放的影响机制。完善Ewing城市空间形态对居民能耗影响的分析框架,得出城市建成区空间形态通过影响城市居民出行、城市热环境,对城市居民生活能源消耗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城市生活性碳排放,并以此为依据,分别对城市规模、外部形态、内部功能和开发强度四个方面的空间形态指标对生活性碳排放的影响机制进行具体分析。3.实证研究辽宁中部城市建成区空间形态指标对生活性碳排放的影响作用。以辽宁中部7个城市建成区作为研究对象,对选定的城市空间形态测度和生活性碳排放进行计算,建立回归模型,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对辽宁中部城市建成区空间形态各测度指标对生活性碳排放的影响关系进行实证,并对实证结果与影响机制的差异性进行分析,最后得到与辽宁中部城市生活性碳排放相关的空间形态要素有城市密度方面:人口密度与道路面积率,都与生活性碳排放正相关;外部形态方面分形维数与公交碳排放负相关,与城市用电碳排放正相关,与供热碳排放负相关,总体呈正相关;内部功能方面,用地多样性与城市生活性碳排放负相关,公交覆盖率与生活性碳排放正相关;整体开发强度方面,容积率与生活性碳排放呈正相关,绿地率与生活性碳排放呈负相关。4.提出低碳视角下辽宁中部城市建成区空间形态的调控建议。根据建成区空间形态对生活性碳排放的影响机制和实证结果,分别提出以低碳为目的的城市密度调控建议,包括基于精明增长的人口密度调控建议,基于道路的交通功能和通风功能提出了道路面积率调控建议;外部形态调控建议包括:基于各类城市内部交通模式提出了城市拓展模式的调控建议,根据城市的主导风向提出了各类城市“枝岬”延伸和风廊的调控建议;内部功能调控方面,提出了基于各类城市特征的公共交通发展建议,以降低居民出行距离为目的,对用地多样性提出了调控建议;整体开发强度方面,针对容积率,从住房供给入手,提高小面积户型的比例,尽量减少大面积户型尤其是别墅的建设,针对城市热环境调控,提出了在城市尺度上,以绿地固碳释氧为基础,构建“叁源绿地”,在绿地斑块尺度上,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尽量采用较舒展的平面形态,例如条带状绿地、楔形绿地等。(本文来源于《沈阳建筑大学》期刊2018-06-01)

季冰[5](2018)在《基于人类福祉的辽宁中部城市群生态位测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作为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地点,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城市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反应了人们生活的幸福度。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之间的竞争和利益关系也变得更加激烈,由此对人类福祉产生深刻影响。辽宁中部城市群是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核心城市沈阳的经济辐射和吸引,与周围社会经济活动联系紧密的地区,形成“区域经济共同体”,是辽宁省的经济核心地带。本文以城市生态位的基本理论为基础,以辽宁中部城市群为研究对象,结合人类福祉的定义,选取了能反映人类生活幸福度的经济、资源、环境和社会四个维度49个指标,通过对城市生态位宽度、分异指数和重迭指数进行定量计算,最终得出辽宁中部城市群2001-2016年城市生态位大小的数据,由此进行分析比较,最终得出以下结论:(1)2001-2016年间,辽宁中部城市群中沈阳的城市综合生态位得分最大,是0.3121,辽阳的城市综合生态位得分最小,为0.0808,约为沈阳的1/4。分别从各维度分析,沈阳的综合生态位得分最大,阜新经济维度生态位得分最小,本溪资源维度生态位得分最小,辽阳环境维度和社会维度生态位得分最小。可以看出,辽宁中部城市群城市生态位具有不平衡特征,各城市发展不平衡,对人类福祉有一定影响。(2)通过对城市生态位分异指数进行计算,发现城市发展过程中,社会维度的影响因子最大,即各城市社会服务体系差别较大;环境维度影响因子最小,说明辽宁中部城市群在发展过程中,各城市的环境治理和保护相对平衡,为人们提供健康的生产生活条件,有利于人类福祉的发展。同时社会维度生态位和环境维度生态位差距逐渐减小,说明城市群发展过程中社会因子和环境因子在空间上的不平衡得到了改善,差异逐渐缩小。(3)选取8个城市的主导产业,利用生态位重迭指数进行计算分析,发现辽宁中部城市群各城市之间生态位重迭指数较大,说明城市产业结构较为相似。结合实际发现,辽宁中部城市群大都是以原料导向型工业为主导产业,消耗资源的同时会严重污染生态环境,对人类福祉有不利影响。(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卢盛甲,卢盛仕,卢秉卿,卢秉骜[6](2017)在《辽宁中部城市同城化构想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的交通工具,不同交通方式,用于不同的目的。本文根据辽宁中部城市的特点,提出同城化概念。在分析了这些城市同城化有利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为实现同城化目标,建议城市间应选择运行速度大于绿皮火车、低于动车,即时速160公里/小时的轨道交通车辆(以下简称准高铁),与地铁互联,形成所谓的大地铁,大地铁与这些城市的地面公交有机结合,形成所谓的大公交。本文根据我国目前地铁、高铁建设和运营成本,对大地铁建设投资及运行成本做了初步分析和判断,认为大地铁实现辽宁中部城市同城化经济可行,且类似辽宁中部城市情况我国其他的城市,如长叁角、珠叁角等亦适用。(本文来源于《辽宁经济》期刊2017年06期)

陈如铁,马健[7](2017)在《辽宁中部城市群城市体系中规模与距离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城市人口规模、城市间距离为指标,通过多元回归模型,定量分析辽宁中部城市群中城市规模与空间距离的关系,以及城市与"最近城市"的距离和"距离位序"之间是否存在类似"城市位序-规模律"的定量关系。研究发现:(1)城市i的规模Pi与"最近城市"n的规模Pn、距离D_(i-n) 以及区域中心城市c的距离D_(i-c) 有关,与首位城市的规模和距离无关,其中Pn、D_(i-n) 为正向影响,D_(i-c) 为负向影响。就影响力而言,区域中心城市c的影响大于"最近城市"n,这一点区别于国内其他城市群。(2)城市群中存在"城市距离-位序律"的定量关系。(3)利用城市规模与距离的定量关系可以测算理论人口规模和影响范围,为辽宁中部城市群的人口预测和空间结构划分提供有益参考。(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期刊2017年06期)

佟建,荆习文[8](2017)在《辽宁中部城市群旅游文化形象品牌塑造与传播》一文中研究指出辽宁是我国东北部的以工业为主的现代化大省,但随着时代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也成为辽宁的重要产业,为辽宁地区的国民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区域旅游形象塑造的浪潮下,辽宁旅游业的发展也应注重文化形象品牌的塑造与传播。本文将对辽宁中部城市群的旅游文化形象品牌塑造与传播进行探讨。(本文来源于《明日风尚》期刊2017年09期)

石羽,运迎霞,刘冲,初亚奇[9](2017)在《辽宁中部城市群建筑碳足迹》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建筑消费大量的材料和能源,如何计算建筑碳足迹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应用碳足迹的方法,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和高分遥感手段对辽宁中部城市群进行碳足迹评估.结果表明:辽宁中部城市群的建筑相关碳足迹系数为269.16 kg·m~(-2).基于遥感影像提取建筑面积的方法能够有效提取建筑面积总量和空间分布,提取精度达到89%,对累积碳足迹计算和空间分布评估起到重要作用.辽宁中部7个城市建筑面积和累积碳足迹由高到低依次为沈阳、鞍山、抚顺、辽阳、营口、铁岭和本溪;2011—2013年,年均碳足迹增长由高到低依次为沈阳、本溪、抚顺、鞍山、铁岭、营口和辽阳.准确计算建筑碳足迹总量并分析其空间分布,对于碳减排和空间格局优化或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魏红梅[10](2016)在《大气污染对城镇居民健康危害的研究——以辽宁中部城市群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大气污染对人民健康的危害。方法:采用调查方法分析大气污染的现状和产生的原因。结果:大气污染不但给社会经济造成重大损失,也带来医药费支出的提升。结论:医疗卫生机构应在预防大气污染防止疾病发生方面发挥应有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市场》期刊2016年34期)

辽宁中部城市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MODIS卫星资料、空气质量监测资料、地面气象资料及后向轨迹方法,分析研究了2011年10月28-29日辽宁中部城市群一次灰霾天气过程,并对辽宁中部城市群代表性城市沈阳2009年发生的API指数为3级及以上污染过程的天气形势及气流来向轨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辽宁中部城市群灰霾过程主要受京津冀外来灰霾污染的影响;在高压后部弱西南风气流天气形势控制下,近地面的西南气流通过辽西走廊和海上通道,将京津冀地区灰霾污染物传输至辽宁中部地区,从而造成辽宁中部城市群灰霾污染过程;MODIS卫星图和后向轨迹图显示的灰霾范围、传输路径及PM_(10)浓度跃变点自南向北推移的时间变化也支持了这一结论。统计分析显示,辽宁中部城市群灰霾污染过程的外来影响主要有两个来向,即一是西南方向京津冀来向,二是偏北方向的内蒙和长春来向;2009年沈阳36天API指数3级及以上污染日当中,受来自京津冀方向影响的污染日达22天之多,占污染总天数的61%,主要天气型为均压场型、低压前(内)部型和弱梯度场型,其中属于华北地形槽和高压后均压场型的为9天,为受京津冀影响的天气型,占总影响天数的25%。从京津冀地区外来影响约占1/4的比例来看,辽宁中部城市群空气质量的改善与临近区域的改善紧密相关,这给今后我国区域污染调控战略提出了挑战。虽然联防联控是治理区域灰霾污染的重要手段,但也要看到区域灰霾污染的跨区域影响问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辽宁中部城市群论文参考文献

[1].王惟一.辽宁中部城市群水资源监控决策支持系统设计与开发[J].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2019

[2].洪也,马雁军,王喜全,杨婷,关颖.辽宁中部城市群灰霾天气的外来影响[C].201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2018

[3].吴冰.辽宁中部城市群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研究[J].地方财政研究.2018

[4].王迪.辽宁中部城市建成区空间形态对生活性碳排放影响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8

[5].季冰.基于人类福祉的辽宁中部城市群生态位测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8

[6].卢盛甲,卢盛仕,卢秉卿,卢秉骜.辽宁中部城市同城化构想与实现[J].辽宁经济.2017

[7].陈如铁,马健.辽宁中部城市群城市体系中规模与距离关系的研究[J].地理科学.2017

[8].佟建,荆习文.辽宁中部城市群旅游文化形象品牌塑造与传播[J].明日风尚.2017

[9].石羽,运迎霞,刘冲,初亚奇.辽宁中部城市群建筑碳足迹[J].应用生态学报.2017

[10].魏红梅.大气污染对城镇居民健康危害的研究——以辽宁中部城市群为例[J].中国市场.2016

标签:;  ;  ;  

辽宁中部城市群论文-王惟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