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学生贷款:政策与实践的矛盾

全国学生贷款:政策与实践的矛盾

一、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与实践中的既成矛盾(论文文献综述)

于基伯[1](2019)在《大学生的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及其违约风险防范研究》文中提出国家助学贷款涉及学生、银行、高校、政府四大利益主体。就大学生而言,可以解决贫困大学生缴纳学费和住宿费困难的问题,支持其接受高等教育,顺利完成智力资本投资,实现人力资本的增值。因此,国家助学贷款一经推出就深受大学生的欢迎。随着我国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的不断健全、资助力度的不断增大、国家助学贷款申请额度提高和还款期限延长,大学生对国家助学贷款的需求有可能超出了缴纳学费和住宿费的需求,形成过度需求。这部分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如何产生,怎样识别、防范,对国家助学贷款违约风险有什么影响,该如何进行预警和管理。研究这些问题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这一思想,在需求理论、过度自信理论、从众理论、计划行为理论、行为决策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基础上,本文对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的内涵进行了界定,从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认知——产生申请意愿——形成申请需求——确定额度期限——发生申请行为——续贷申请确认——还款”的全过程综合分析了其表现、特征、产生原因、影响因素、对违约风险的影响等,初步建构了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研究的理论框架。首先,本文将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的内涵定义为:在家庭经济支持的基础上,贫困大学生申请、获批、并承诺愿意按期还款的未受学费和住宿费的用途约束而用于其它支出的国家助学贷款需求。其直接表现为:一是申请者获得了较高的奖助学金或者有较高的勤工助学兼职收入,结合家庭的经济支持,在只需要少量的国家助学贷款甚至不需要国家助学贷款支付学费和住宿费的情况下,仍然按照政策规定许可的上限额度申请国家助学贷款;二是申请者有支付学费和住宿费的能力而不缴费,把这部分资金挪作其它支出转而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用获批后的国家助学贷款冲抵学费和住宿费。大学生对国家助学贷款的过度需求具有非恶意性、非普遍性和复杂性的特征。其次,分析了导致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产生的原因是大学生在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决策中缺乏经济理性思维。第一,就政策认知阶段而言,学生不了解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未形成正确的认知,从而形成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第二,就产生申请意愿而言,主动的过度需求,归结于学生的诚信问题;非主动的过度需求要受到认知、情绪情感的影响,即政策认知、偏好等影响。第三,就形成需求阶段而言,受学生对国家助学贷款的偏好大、对未来收入的预期高、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数量多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容易对国家助学贷款产生过度需求。第四,就确定额度期限而言,一是对未来还款能力的高估;二是对贷款申请不能获得批准风险的补偿,即基于贷款后(事后)的边际收益作出判断,学生为了应对贷款不能获批的可能性,在确定贷款额度时倾向于申请较大额度的贷款。第五,就发生申请行为而言,一是大学生自己认为签订助学贷款合同时相关的决策已经完成,忽视了对以后年度助学贷款续贷申请额度调整的再思考;二是决策结果与申请的行为得到家长的支持;三是有可能受亲属、同学等其他相关者的影响。再次,建立了国家助学贷款需求与申请助学贷款行为检验模型和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检验模型,运用江苏省8所高校来自全国25个省级行政区域的大学生样本的调查数据,对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的存在情况进行了测度。实证研究发现:第一,贫困大学生对国家助学贷款存有普遍的需求。贫困生家庭中,家长的文化水平、人均收入水平、家庭接受非义务教育的人数对贫困大学生的国家助学贷款需求和实际发生申请助学贷款行为均有正向影响,家庭拥有的固定资产价值对贫困大学生的国家助学贷款需求和实际发生申请助学贷款行为均有负向影响。第二,大学生对国家助学贷款存有过度的需求。在校收入、替代贷款、贷款偏好、预期收入、申贷者数量、对助学贷款政策的认知等是贫困大学生形成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女性和非东部生源地区的贫困大学生更容易产生对国家助学贷款的过度需求。国家助学贷款还款期限延长易导致过度需求。最后,本文分析了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对违约风险的影响,评析了当前国家助学贷款风险管理实践,构建了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违约风险综合防范体系,提出了防范政策建议。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会增大助学贷款违约风险。过度需求的助学贷款,改变了国家助学贷款的用途,形成道德风险。学生毕业后若收入偏低,收入不足以支付国家助学贷款本息,或因临时性支出过大导致无力偿还该期还款额度,会陷入还款能力过度自信的陷阱,形成实际还款能力低导致的违约。应构建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违约风险综合防范体系,更新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理念帮助学生申请合适额度国家助学贷款,建立学生重要奖助等收入的备案制度,做好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学生的家庭贫困情况、奖助学金及兼职收入情况的审查,以有效管理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的违约风险。强化政策宣讲、注重经济理性教育、开展助学贷款个体咨询、加强助学贷款信贷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申请国家助学贷款,防范过度需求行为。本文有图8幅,表36个,参考文献160篇。

张迎华[2](2017)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下贫困研究生助学贷款研究 ——以K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根据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颁发的《关于深化研究生培养教育改革的意见》和《关于完善研究生培养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遵循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律,建立了新的研究生奖助体系。学校结合研究生奖助体系的实际情况,制定研究生奖助体系内容:研究生入学第一年,按照入学成绩进行奖学金分配,大部分研究生可以获得全部或半额学费的奖学金,还有少部分研究生需要负担全额学费,除设立的研究生奖助学金外,部分研究生可以通过申请国家助学贷款,以保证完成学业。研究生奖助体系的改革,打破了以前研究生大锅饭的奖助体系,与此同时研究生奖助方案和研究生助学贷款政策得到相应的完善和发展。本文以完善研究生助学贷款政策,健全研究生奖助体系机制,更好地帮助贷款研究生群体为目标,通过问卷调查对改革背景下贫困研究生群体进行分析。我国研究生助学贷款制度是在本科生助学贷款制度基础上发展而来,关于本科生助学贷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助学贷款运行保障机制、高校助学贷款资格认定、高校助学贷款诚信宣传、高校助学贷款贷后管理等研究。国外对于研究生助学贷款主要集中在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实施现状和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问题和对策研究。国内和国外对于研究生助学贷款研究较少,本文主要在前面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完善研究生助学贷款制度,进行了一些探讨。本研究通过运用人力资本理论和成本分担理论,探究研究生助学贷款政策实施效率中的研究生助学贷款的运行机制、研究生助学贷款发放、研究生助学贷款诚信宣传、研究生助学贷款毕业偿还预期和研究生助学贷款的实施效果。笔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并选取部分贷款研究生群体进行了深度访谈,从而了解研究生助学贷款政策实施的效率和效果。经过对K大学相关数据分析,在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对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下贫困研究生助学贷款政策提出了建议。

范晓婷[3](2016)在《大学生资助管理评估研究 ——基于中央直属120所高校的实证分析》文中提出作为国家“惠民工程”的重要举措之一,高校大学生资助政策的落实关系到教育公平水平的提升、人力资本竞争力的提升乃至中华民族复兴之梦的实现。自2007年以来,国家逐步建立健全了覆盖各个教育阶段的资助政策体系,我国大学生资助经费投入量及管理工作量随之急剧攀升,如何提升大学生资助管理的工作水平日渐成为社会各界极为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首先,本论文研究了我国大学生资助的背景、理论基础,并对资助政策演变及相关情况进行了分析,以“投入-活动-产出-成果”的项目成果测评模型为根基,以政策体系概念框架、资助管理工作流程及利益相关主体为支撑,采用专家评议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全国第一套被政府部门采用的大学生资助管理评估指标体系,由3项一级指标、9项二级指标和32项三级指标组成。其次,本论文以中央直属120所高校为评估对象开展评估验证。评估结果显示,2013年中央直属高校大学生资助管理水平良好,其中,“工作实施”成绩落后于“基础建设”和“工作成效”。资助管理工作取得的成效为:基础建设环节在人力、物力、财力及部分制度建设工成绩突出;工作实施环节表现出较强的政策执行力与良好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工作成效环节在困难学生就业率、资助覆盖面、贷款满足率及服务特殊领域上成绩优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基础建设环节表现为机构独立性欠缺、个别资助制度建设不足及资助网站缺乏应用;工作实施环节表现为勤工助学岗位占比差异悬殊、资助宣传重政策轻成效、育人载体缺乏创新等;工作成效环节集中体现为助学贷款“高审批低还款”问题。这些评估成效、存在问题及所得结论具有创新性。再次,本论文从管理实际需求出发,采用STATA12.0对高校类别与基础建设、工作实施及工作成效进行虚拟自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研究结论显示,“985”高校在资助管理工作中优势显着;基础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并非正比例关系,其管理效果更多地与自身重视程度有密切关系;办学层次对工作实施影响显着,本科高校相对更重视工作实施且更注重工作开展的规范性;高校是否隶属于教育部与其资助管理水平无关;等等。这些结论在同类学术成果中具有独到见解。论文针对落后高校的薄弱环节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蒋进[4](2015)在《我国商业银行经营国家助学贷款的风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家助学货款是国家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教育经费的重大措施。然而,国家助学贷款发展的十多年历程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商业银行开办国家助学货款业务面临信用风险、还款风险等一系列风险,面对这一系列的风险,商业银行必须要转变思路,分析这些风险存在的根源,从而更好的规避风险,使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能够真正为贫困生服务的同时顾及到其他方利益。本文将通过对助学贷款制度与政策、实施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国家助学贷款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探讨我国商业银行在国家助学贷款中遇到的哪些风险,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应用层次分析法,对风险的重要性进行排序进而尝试提出我国国家助学贷款风险防范的措施。论文首先分析了国家助学贷款业务风险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并对相关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提出了全文的研究目标、方法和思路。然后从助学贷款的制度与政策研究、助学贷款实施现状研究以及助学贷款的风险研究三方面对我国商业银行助学贷款业务的发展进行回顾,并指出贷款违约是助学贷款业务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接着从风险管理的一般步骤出发,对风险管理的框架进行梳理;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围绕信用风险、政策风险、管理风险和环境风险等四大风险类别,分析了国家助学贷款业务中的利益相关者构成及其行为,并对国家助学贷款业务中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和识别。在前文识别风险因素的基础上,通过专家访谈,建立了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助学贷款风险因素进行评价,从而得到信用风险和政策风险是国家助学贷款业务主要风险因素的结论。在前述风险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好信用意识和风险管理水平、完善助学贷款制度、加强助学贷款管理、降低环境风险等措施,以提高商业银行经营助学贷款业务的风险管理能力。

王逦琳[5](2016)在《《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的管理规定(试行)》的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99年,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按当年统计,全国普通高校招生160万人,比1998年增加了52万人,增幅高达48%。伴随着高校的扩招,收费体制的改革,随之而来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凸显。在此背景下,1999年初成立了由教育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三部门组成的全国助学贷款部际协调小组,并在教育部设立了全国学生贷款管理中心。由此,为使国家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贷款工作顺利进行,经国务院批准,同年5月13日正式出台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即《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的管理规定(试行)》(以下简称“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试点工作正式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沈阳、武汉、西安、南京等八个城市启动。据统计,自1999年以来,截止2013年,累计998.90万人获得助学贷款,审批金额1032.08亿元。其中537.53万人获得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审批金额535.62亿元;461.37万人获得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审批金额496.46亿元。各省份(包括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和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880.17万人办理助学贷款,审批金额850.04亿元;中央部属院校118.74万人办理助学贷款,审批金额182.04亿元。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制度本身的缺陷,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自实施至今十六年来,问题日益突出。本文通过大量阅读国内外关于助学贷款的文献,了解我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实施,结合高校贫困生的现状,从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出台背景、政策的执行、政策执行的效果等进行比较全面的论述,对该政策进行政策分析,着重分析国家助学贷款申请中贫困生认定路径和助学贷款回收中还款率低问题,旨在找出我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执行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两项创新:一、建立个人信用评价体系,此体系将与学生毕业后的个人或家庭的房贷、车贷形成一体,以解决国家助学贷款回收中还款率低的问题;二、建立科学合理的认定我国高校贫困生量化标准,让真正贫困的大学生上学,以促进我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可持续发展。

肖君丽[6](2013)在《我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利益分析》文中提出助学贷款既是现代社会民主、公平、成本分担以及人力资本等现代思想和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当今国际高等教育发展中出现的重要想象。我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利用金融手段完善高校资助政策体系,加大对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采取的重大举措。它在确保受教育者个体平等享有教育权利的同时,也积极推进了我国高等教育公平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运用文献资料法、文本分析法和比较法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首先对助学贷款、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和利益分析等选题基本概念予以界定,阐述了选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利益相关者理论,梳理了我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历史演变并将其概括为准备阶段、试点阶段和完善阶段,在此基础上划定出对我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展开利益分析的范围(主要是第二章内容);然后,从政府、高校、经办银行和贷款学生四个相关利益主体视角,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准备阶段、试点阶段和完善阶段的利益状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审视;同时,揭示出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准备阶段、试点阶段和完善阶段政府、高校、经办银行和贷款学生的利益一致性、利益差异性及其利益特点,并从政府财政能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政策相关机制完善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归因分析;最后,将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终极目标确定为以平等教育权分享为内容的公共利益,尝试性提出确保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公共利益实现的尊重利益诉求原则和明确权责关系原则,从激励约束机制、利益补偿机制、信息沟通机制和政策检测机制等四方面指出了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公共利益目标得以实现的具体路径。

赵亮[7](2012)在《我国助学贷款法律关系的宪政之维 ——从“风险控制”到“权利保障”》文中研究说明助学贷款制度建设问题是国内教育资助领域的难点,至今尚无严格意义上的法律出台,这一方面使得依靠行政手段全面推行的助学贷款政策面临着合法性危机,另一方面也使得各方主体利用政策缺陷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不利于助学贷款工作的有效推进。面对实践困境,目前国内的理论研究在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领域均取得了深入发展,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银行放贷、学生还贷,以及政府如何提高各方积极性三个方面,整体上属于“风险控制型”的研究模式。但以往研究要么过分倚重经济学上的实证分析方法,容易导向一种工具理性的研究范式,从而忽视助学贷款制度本身的价值维度;要么属于一种法律分析,运用法律来剪裁事实,不能有效应对贫困大学生的权利保障问题。由于尽快制定助学贷款相关法律已成为当前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基本共识,法又是以权利义务关系(即法律关系)为核心内容的,所以,本文确立了以助学贷款法律关系为研究领域,基于法理分析的“权利保障型”研究模式。而教育资助政策实际上体现的是一个有关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宪政问题,政府如何对待贫困大学生的受助权问题其实就是政府如何保障公民社会权的宪政问题,由此进一步确立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助学贷款法律关系之确立虽受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但更须以宪政为前提和基础,以贫困大学生受助权为原点,实现制度建设从“风险控制”到“权利保障”的根本转型。在研究领域、研究模式、中心论点的统领下,本文以社会主义宪政原理与教育资助政策的关系为主线,首先以法律关系为分类依据,对我国的助学贷款政策进行了实证分析:从政策文本上看,助学贷款行政立法呈现出一种“管理法”特征,不仅公民权利的实现以政府行政为根本前提,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完全处于政府行政权控制之下,而且政府的权力与责任存在明显偏差。从政策实践上看,助学贷款管理运作呈现出一种“对抗型”特征,包括行政与法的对抗、行政相对人与行政主体的对抗、行政主体间的对抗。其次,对国内有关助学贷款制度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了实证分析,明晰了已有研究的整体进展。并对我国助学贷款制度建设的宏观背景进行考察,从财政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对府际关系、府银关系、府校关系、校生关系的发展趋势进行总结,指出:必须在公共财政理念下完善高等教育投入体制;必须由政策性银行承担助学贷款业务;助学贷款府校关系是需要保留的内部行政法律关系;助学贷款校生关系则属于外部行政法律关系。而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的发展趋势来看,“社会法”是国内理论与实践领域所公认的、面向民生领域的最重要的法律部门。然后,对贫困生受助权的社会权属性,以及助学贷款法的社会法属性作法理分析。贫困生不仅经济贫困、心理贫困,最重要的是权利贫困,是典型的弱势群体。受教育权是我国明确的一项基本人权,但贫困生的人权问题并非是受教育权的享有意义上的,而是受教育权的保障意义上的。作为社会权的受教育权之实现,需要以贫困生的受助权之实现为前提,要求国家必须力所能及地为公民受教育权的有效行使提供充分的条件保障,以此促进个体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而助学贷款法在调整目的、手段、原则等方面都具有特殊性,不同于行政法、民商法和经济法,应属社会法部门。再次,以宪政视角重新审视了作为我国助学贷款制度建设最重要参考源的美国学生贷款制度建设。美国法律意义上的学生资助制度始于冷战时期,是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而做出的制度安排,并非完全基于受教育权之实现的考虑。美国的学生资助政策已经偏离了原定目标,脱离了低收入家庭的现实需要。近二十年美国学生贷款违约率的大幅下跌与再次上涨,其主要影响因素一是经济大环境的变迁,二是营利性高校违约率的起伏。但美国的营利性高校定位于终身教育体系,而我国助学贷款制度所覆盖的高校则是定位于高等教育大众化,两者有本质的不同。美国助学贷款的市场化运作暴露出了种种弊端,奥巴马政府也因此再度将贷款权收归政府。总体来看,美国宪政体制下的政党政治、选举制度、利益集团等因素,是美国学生贷款政策越来越偏向于中产阶级,且缺乏连贯性,并继而影响违约率的重要原因。最后,在前文已有的实证分析、法理分析、比较分析基础上,以宪政视角重新审视我国助学贷款制度建设的基本定位。首先明确了受教育权在我国所具有的独立的宪法权利地位,受教育权的实现与社会主义的政治根基紧密相连,是公民有效参与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根本前提。其次,明确宪政虽来源于西方,且在我国发展坎坷,但却是理论和实践领域公认的必然发展方向。而宪政的中国式内涵则决定了我国公民的受教育权保障问题就是宪政问题,决定着国家的义务形式和法治建设路径。再次,指出现阶段我国的贫困生受助权的保障不仅仅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问题,更是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体现,是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国家反贫困战略的关键环节。最后,通过法理分析从服务行政下的助学贷款国家给付义务、贫困生受助权的救济途径两方面阐述了有关贫困生受助权保障的宪政安排问题。

肖俊杰[8](2011)在《美国联邦助学贷款回收保障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渐进入大众化时代,一系列与之配套的关于学费改革和大学生资助等政策体系也逐渐随之发展起来。在整个资助体系中,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显然是目前主要的政策手段之一。但随着助学贷款规模的日渐扩大,贷款拖欠率却一直居高不下,因此从制度的可持续性角度考虑,贷款回收保障制度的相关研究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从世界范围内来看,美国的助学贷款体系发展时间最长,相关的研究最为充分,其相应的制度设计也最为完善。因此本文试图在全面梳理美国联邦助学贷款的基础上深入对其回收保障制度进行研究并进而对我国的政策和制度设计提供借鉴。本论文首先对两个核心概念即“助学贷款回收保障制度”与“还款能力”进行了概念界定,指出“助学贷款回收保障制度”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的两种范围,狭义的“助学贷款回收保障制度”仅仅指助学贷款制度体系内部能够促进贷款顺利回收的相关制度。“还款能力”则包括客观还款能力与主观还款能力,客观还款能力受制于借款学生毕业后的工资收入和个人的基本消费水平如抚养人口数,主观还款能力就是一般研究者所说的还款意愿。随后论文全面梳理了美国大学生资助制度的历史,指出其核心为联邦助学贷款制度并在一系列数据的基础上整理出联邦助学贷款还款拖欠的历史变化和现状并进一步对拖欠原因做了探索性分析。在上述背景基础上,本论文构建了一个理论分析的框架:即还款拖欠率主要跟学生的主观还款意愿、客观还款能力以及具体还款条款的设计等有关,而这三部分又分别跟学生的个人因素,学习和就业能力、助学贷款及回收保障等相关的制度因素以及整体经济社会状况有关。除此之外,影响学生收入的学习和就业支持制度也非常重要。在所有这些影响因素中,最核心的因素是学生的还款能力。本论文在此框架的基础上深入讨论了美国联邦助学贷款回收保障制度的四条影响借款学生还款拖欠的基本途径:途径①:联邦助学贷款制度中回收保障制度→还款拖欠。途径②:联邦助学贷款制度中回收保障制度→主观还款能力→还款能力→还款拖欠。途径③:联邦助学贷款制度中回收保障制度→客观还款能力→还款能力→还款拖欠。途径④:学习与就业支援制度→学习与就业能力→毕业后收入水平→客观还款能力→还款能力→还款拖欠。论文还详细论述了美国联邦助学贷款回收保障制度的各个方面以及各方面是如何分别通过每个途径充分发挥作用的。在上述理论框架分析和作用途径研究的基础上,论文总结了美国联邦助学贷款回收保障制度成功发展的如下几个经验:1,在确立助学贷款有关制度时尽可能从降低还款拖欠的角度着眼。如尽可能在制度设计时考虑制定方便还款者的一些具体规定或设置灵活的还款拖欠规定以及通过设置完善系统的还款减免制度等来降低还款拖欠率;2,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有效控制助学贷款的还款拖欠风险。如既强调建设完善的征信调查体系,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担保以及信用惩罚和法律惩罚体系,也强调加强全社会的诚信教育从而构建整个社会的诚信环境,只有这样综合手段的全面使用才能真正在实践操作上影响还款拖欠者的违约风险从而降低还款违约率;3,适应借款学生多元化的还款能力确立多样化的还款计划。即考虑根据学生客观还款能力的多样化特点建立多样化的灵活还款计划,如考虑建立随收入变化而变化的还款计划。这方面世界各国目前成功推行的按收入比例还款、收入敏感还款和以收入为基础的还款等制度设计都可借鉴;4,完善就业和学习支援制度,从根本上解决还款拖欠问题。如大力加强补偿教育制度、建设学习中心并进行以教学和学生为中心的课程和教学改革等来全面改善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完成程度;比如建立贯穿学习全过程的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创业教育等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客观还款能力等。只有学生的学习完成程度提高,就业能力增强,学生的收入和客观还款能力才能真正提高,贷款拖欠率的问题也才能真正得到解决。最后在深入分析美国联邦助学贷款回收保障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情况,论文提出了我国未来发展助学贷款回收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可考虑的经验启示并结合具体实践划分为短期目标、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当然,我国的国情与美国不同,助学贷款发展的阶段也有所不同,所以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要认真具体地分析各个政策和制度的适用性,但整体而言,美国助学贷款回收保障制度还是有很多的可借鉴之处。简而言之,以有利于借款学生还款为宗旨完善国家助学贷款的有关规定与完善征信体系建设和健全担保制度等事先预防措施和加强行政法律强制回收的事后惩罚措施等两个方面为短期需要和能够实现的目标,建立与借款学生毕业后的个人收入相适应的灵活的还款和回收制度是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回收保障制度建设的中期完善目标,建立能够提高大学毕业生学业和就业质量的相关制度是长期目标。

沈红[9](2010)在《学生贷款研究十年》文中认为本文对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历经10年的学生贷款研究进行了简单回溯。在全国范围实施的学生贷款1999年启动之初,我国在理论、政策、实践等各方面都准备不足,我们的学生贷款研究团队应需而生。在确定对学生贷款的要点——放贷、还贷、政府责任——进行研究之前,我们要充分明晰学生贷款运行的前提,这就是成本、学费、学生资助的类型和对象认定;在研究了学生贷款的要点之后,我们要交待学生贷款实施的结果,本文认为,其结果就是学生贷款在财政收益、社会公平、学生发展上的正面效益。本文最后归纳出本团队的研究对我国学生贷款的可持续运行在政策参考、理论发现、实践操作上的贡献。

沈红[10](2010)在《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学生贷款研究十年述评》文中指出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在国内较早系统地以团队形式开展了对学生贷款的研究。10年来该团队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培养了几十名研究生,对国内相关政策与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形成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将成本、学费、学生资助的类型和对象作为学生贷款运行的前提,对这些前提要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把对学生贷款的核心内容研究集中在起点"放贷"、终点"还贷",及中间过程中的"政府责任"上;提出并逐一研究了学生贷款的结果,包括财政收益、社会公平及学生发展。

二、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与实践中的既成矛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与实践中的既成矛盾(论文提纲范文)

(1)大学生的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及其违约风险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介绍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述评
    1.5 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的理论分析
    2.1 概念界定
    2.2 研究范畴界定
    2.3 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的表现及特征
    2.4 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的违约风险
    2.5 研究理论基础
    2.6 研究理论模型
    2.7 本章小结
3 国家助学贷款需求与申请助学贷款行为分析
    3.1 贷款需求与贷款行为影响因素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2 贷款需求与贷款行为影响因素实证研究设计
    3.3 描述性统计分析
    3.4 回归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产生的影响因素
    4.1 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影响因素分析的研究假设
    4.2 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影响因素分析的实证研究设计
    4.3 描述性统计分析
    4.4 回归结果分析与讨论
    4.5 稳健性检验
    4.6 本章小结
5 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违约风险分析
    5.1 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违约风险的识别
    5.2 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导致违约的原因及渠道
    5.3 违约风险的管理责任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违约风险防范的对策与建议
    6.1 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违约风险防范体系设计
    6.2 学生层面的建议
    6.3 高校层面的建议
    6.4 经办银行层面的建议
    6.5 政府层面的建议
    6.6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及展望
    7.1 主要研究内容和基本结论
    7.2 论文的创新点
    7.3 论文的局限性
    7.4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下贫困研究生助学贷款研究 ——以K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高校学生贷款的相关研究情况
        1.3.2 国外高校学生贷款的相关研究情况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下高校研究生助学贷款理论及现状分析
    2.1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理论基础及主要内容
        2.1.1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理论基础
        2.1.2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主要内容
    2.2 高校研究生助学贷款相关概念界定
        2.2.1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概念
        2.2.2 贫困研究生
        2.2.3 高校研究生助学贷款
    2.3 我国高校助学贷款发展现状
        2.3.1 我国高校助学贷款发展阶段
        2.3.2 我国高校助学贷款发展的特点
        2.3.3 改革以来高校研究生助学贷款政策实施成果
        2.3.4 改革以来高校研究生助学贷款政策面临的问题
3 对K高校研究生助学贷款实地调查的情况及分析
    3.1 对K高校研究生助学贷款调查设计
        3.1.1 对k高校研究生助学贷款调查的目的及意义
        3.1.2 对k高校研究生助学贷款调查问卷设计
    3.2 对K高校研究生助学贷款问卷调查描述性分析
        3.2.1 调查的整体情况
        3.2.2 样本情况
        3.2.3 研究生家庭经济状况
        3.2.4 研究生经济来源
        3.2.5 高校贷款研宄生本科贷款
    3.3 对K高校研究生助学贷款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3.3.1 高校研究生助学贷款运行机制
        3.3.2 高校研究生助学贷款发放
        3.3.3 高校研究生助学贷款诚信宣传
        3.3.4 高校研究生助学贷款毕业偿还预期
        3.3.5 高校研究生助学贷款对研究生完成学业的影响
    3.4 K高校研究生助学贷款实施面临问题
        3.4.1 研究生助学贷款政策性和商业性之间的矛盾
        3.4.2 助学贷款发放缺乏量化指标
        3.4.3 助学贷款宣传力度较小
        3.4.4 毕业研究生工资收入和还款能力之间的困境
        3.4.5 研究生学业和思想压力较大
    3.5 K高校研究生助学贷款实施问题的原因分析
        3.5.1 研究生助学贷款制度环境不完善
        3.5.2 高校缺乏甄选研究生贷款对象的量化程序
        3.5.3 贷款研究生诚信意识较弱
        3.5.4 研究生还款制度保障欠缺
        3.5.5 贷款研究生学业和经济压力较重
4 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下贫困研究生助学贷款政策建议
    4.1 加大政府的承担力度,简化高校研究生助学贷款的程序
    4.2 强化高校研究生助学贷款宣传效果,开展贷款研究生信用教育
    4.3 优化高校贷款毕业研究生偿还设计,减轻学生还款压力
    4.4 开辟多渠道的研究生助学贷款,保证贷款研究生的需求
5 结论与反思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反思
        5.2.1 研究不足
        5.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3)大学生资助管理评估研究 ——基于中央直属120所高校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概念界定
        1.3.1 大学生资助
        1.3.2 大学生资助管理
        1.3.3 大学生资助管理评估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国内研究现状
        2.1.2 国外研究现状
        2.1.3 对现有研究成果的评价
    2.2 理论基础
        2.2.1 教育公平理论
        2.2.2 教育评估理论
        2.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2.3 价值理念与原则
        2.3.1 大学生资助的本质、价值与理念
        2.3.2 大学生资助管理评估的基本原则
    2.4 本章小结
3 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演变及相关情况分析
    3.1 大学生资助政策的演变历程
        3.1.1 免费上学阶段(1949-1982年):实行人民助学金制度
        3.1.2 奖助并存阶段(1982-1986年):奖学金与人民助学金并存
        3.1.3 奖贷共行阶段(1986-1993年):奖学金和贷款制度相配合
        3.1.4 多元混合阶段(1993年至今):多种资助方式有机结合
    3.2 大学生资助的相关情况分析
        3.2.1 大学生资助管理体制
        3.2.2 大学生资助经费投入
        3.2.3 大学生资助对象规模
    3.3 本章小结
4 大学生资助管理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
    4.1 指标体系构建的相关要素分析
        4.1.1 模型支撑——投入—活动—产出—成果
        4.1.2 理论思考——政策框架、管理流程及利益主体
    4.2 基于德尔菲法的专家评议指标筛选
    4.3 三级指标的设计及其定义
        4.3.1 投入要素——基础建设指标分析
        4.3.2 执行要素——工作实施指标分析
        4.3.3 产出要素——工作成效指标分析
    4.4 指标体系的建立及权重赋值
        4.4.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4.4.2 层次分析法的计算操作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中央直属高校的大学生资助管理评估验证
    5.1 评估过程
        5.1.1 评估表的研制与发放
        5.1.2 评估标准的制定及打分
    5.2 评估结果描述性分析
        5.2.1 总分及一级指标得分分析
        5.2.2 二级指标得分分析
        5.2.3 三级指标得分分析
    5.3 大学生资助管理的成效、问题与对策
        5.3.1 资助管理工作的基本成效
        5.3.2 评估结果反映的主要问题
        5.3.3 改进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5.4 本章小结
6 高校类别与大学生资助管理水平的建模与分析
    6.1 描述性分析与显着性检验
    6.2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构建
        6.2.1 方法选取与研究假设
        6.2.2 回归模型的构建
        6.2.3 模型质量检验
    6.3 回归分析的主要结论
    6.4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7.0 研究结论
    7.1 主要创新点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大学生资助管理评估指标体系研制专家调查问卷
附录B 大学生资助管理评估指标权重赋值专家调查表
附录C 大学生资助管理评估三级指标判断矩阵
附录D 大学生资助管理评估三级指标权重
附录E 120所中央直属高校名单
附录F 大学生资助管理评估表
附录G 大学生资助管理评分标准
附录H t检验与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输出
附录I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输出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我国商业银行经营国家助学贷款的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国家助学贷款
        1.2.2 风险与信用风险
        1.2.3 风险管理和国家助学贷款风险管理
    1.3 研究目标、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
第2章 制度政策梳理及文献综述
    2.1 关于助学贷款的制度与政策研究
        2.1.1 中国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内容及发展过程
        2.1.2 世界其他国家的助学贷款制度
    2.2 关于助学贷款实施现状的研究
    2.3 关于助学贷款风险的研究
        2.3.1 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的风险因素及成因的研究
        2.3.2 关于化解国家助学贷款风险对策的研究
    2.4 研究述评
第3章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国家助学贷款的风险识别
    3.1 国家助学贷款的风险管理步骤分析
        3.1.1 风险识别
        3.1.2 风险评价
        3.1.3 风险处置
    3.2 助学贷款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3.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3.2.2 国家助学贷款中的利益相关者及其行为分析
    3.3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国家助学贷款风险因素识别
        3.3.1 信用风险
        3.3.2 政策风险
        3.3.3 管理风险
        3.3.4 环境风险
第4章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国家助学贷款的风险评价
    4.1 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4.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评价
        4.2.1 构建判断矩阵
        4.2.2 确定指标权重
        4.2.3 评价结果分析
第5章 国家助学贷款风险防范措施
    5.1 提高信用意识和风险管理水平
        5.1.1 提升信用意识
        5.1.2 建立科学的信用评价体系
    5.2 完善助学贷款制度
        5.2.1 建立健全法律规章制度
        5.2.2 助学贷款期限和偿还方式的多样化
        5.2.3 推广家庭与生源地贷款制度
        5.2.4 尝试助学贷款市场化改革
    5.3 加强助学贷款的管理
        5.3.1 加强政府的管理
        5.3.2 加强银行的管理
        5.3.3 加强高校的管理
        5.3.4 建立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体系
    5.4 出台配套措施,降低环境风险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5)《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的管理规定(试行)》的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政策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政策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对助学贷款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对助学贷款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理论依据
        1.3.1 准公共产品理论
        1.3.2 教育成本分担理论
        1.3.3 教育公平理论
        1.3.4 人力资本理论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1.4.2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1.5.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描述
    2.1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出台背景
    2.2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内容的梳理
        2.2.1 国家助学贷款纲领性政策内容的概述
        2.2.2 财政部、教育部、金融机构相关配套政策内容的概述
    2.3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补充条款概述
        2.3.1 改革财政贴息方式
        2.3.2 还贷年限延长
        2.3.3 大力发展生源地助学贷款
        2.3.4 提高助学贷款的贷款额度
第三章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执行
    3.1 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体制分析
        3.1.1 全国学生贷款部际协调小组职能分析
        3.1.2 全国学生贷款管理中心职能分析
        3.1.3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学生贷款管理中心职能分析
        3.1.4 学校学生贷款管理中心职能分析
        3.1.5 国家助学贷款指定经办银行职能分析
    3.2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执行程序分析
        3.2.1 贷款的申请条件
        3.2.2 贷款的发放办理过程
        3.2.3 贷款的偿还期限、利率
        3.2.4 贷款的贴息划拨
        3.2.5 贷款的回收方式
    3.3 当前我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执行效果分析
        3.3.1 国家助学贷款的开办情况
        3.3.2 国家助学贷款的发放情况
        3.3.3 校源地助学贷款发放情况
        3.3.4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发放情况
第四章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4.1 政策性目标与商业性属性的矛盾,惜贷凸显
        4.1.1 国家助学贷款的目标
        4.1.2 国家助学贷款的属性
        4.1.3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政策性目标与商业性属性的矛盾分析
    4.2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执行中贫困生认定难
        4.2.1 当前国家助学贷款贫困生认定主要方法
        4.2.2 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4.2.3 动态原则
    4.3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执行中贷款回收慢,还款率低
        4.3.1 国家助学贷款还款情况概述
        4.3.2 国家助学贷款还款率问题现状分析
        4.3.3 国家助学贷款还款率低的影响
第五章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执行中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5.1 缺乏统一的量化指标体系
    5.2 诚信缺乏,虚假贫困证明多
    5.3 贫困生认定工作缺乏连续性
    5.4 就业压力大,还款能力有限
    5.5 借款学生不自律,信用缺失
    5.6 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惩治措施
第六章 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执行的对策和建议
    6.1 调和政策性目标与商业性属性的矛盾
        6.1.1 全面整合国家助学贷款的政策性目标和商业性属性
        6.1.2 改变国家助学贷款主体,建立政策性银行
    6.2 完善贫困生认定程序
        6.2.1 建立科学、合理、统一的量化指标体系
        6.2.2 健全我国高校贫困生资格监督体系
    6.3 提高国家助学贷款还款率
        6.3.1 从政府角度
        6.3.2 从银行角度
        6.3.3 从高校角度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我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利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目的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文本的研究
        1.2.2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演变的研究
        1.2.3 助学贷款政策的国际比较研究
        1.2.4 简要评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第2章 我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利益分析的一般概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助学贷款
        2.1.2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
        2.1.3 利益
    2.2 理论基础——利益相关者理论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主要内容
        2.2.2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利益相关者
    2.3 我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历史演变
        2.3.1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准备阶段(1986年~1998年)
        2.3.2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试点阶段(1999年~2003年)
        2.3.3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完善阶段(2004年~今)
    2.4 我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利益分析的范围
        2.4.1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调整的相关利益主体
        2.4.2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调整的利益内容
第3章 我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不同阶段的利益透视
    3.1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准备阶段的利益
        3.1.1 政府的利益
        3.1.2 高校的利益
        3.1.3 经办银行的利益
        3.1.4 贷款学生的利益
    3.2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试点阶段的利益
        3.2.1 政府的利益
        3.2.2 高校的利益
        3.2.3 经办银行的利益
        3.2.4 贷款学生的利益
    3.3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完善阶段的利益
        3.3.1 政府的利益
        3.3.2 高校的利益
        3.3.3 经办银行的利益
        3.3.4 贷款学生的利益
第4章 我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不同阶段的利益比较
    4.1 不同阶段的利益一致性
        4.1.1 政府
        4.1.2 高校
        4.1.3 经办银行
        4.1.4 贷款学生
    4.2 不同阶段的利益差异性
        4.2.1 政府
        4.2.2 高校
        4.2.3 经办银行
        4.2.4 贷款学生
    4.3 不同阶段的利益特点
        4.3.1 各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特点
        4.3.2 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格局特点
    4.4 不同阶段利益异同的原因
        4.4.1 政府财政支付能力的提升
        4.4.2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推动
        4.4.3 政策相关机制完善的推进
第5章 我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利益实现
    5.1 我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目标定位:公共利益
        5.1.1 公共利益是政策利益主体利益均衡的终极目的
        5.1.2 政策利益主体利益均衡点在于受教育权的平等分享
    5.2 我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目标实现的基本原则
        5.2.1 尊重利益诉求的原则
        5.2.2 明确权责关系的原则
    5.3 我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目标实现的路径
        5.3.1 完善激励约束机制,避免权益模糊
        5.3.2 构建利益补偿机制,缓和利益冲突
        5.3.3 健全信息沟通机制,杜绝暗箱操作
        5.3.4 建立政策检测机制,预防政策僵化
第6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1.1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实质上调整的是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
        6.1.2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不同阶段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呈现出一致性与差异并存的特点
        6.1.3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终极目标在于确保以受教育权平等分享为标识的公共利益的实现
    6.2 研究局限
        6.2.1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文本的梳理尚待进一步细化
        6.2.2 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格局尚需进一步描绘
    6.3 研究展望
        6.3.1 增加政策文本数量,细化政策文本统计标准
        6.3.2 运用质化研究工具,描绘政策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格局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及获奖情况

(7)我国助学贷款法律关系的宪政之维 ——从“风险控制”到“权利保障”(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目录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 制度实践背景
        (二) 理论研究背景
        (三) 研究领域的确定
    二、研究综述
        (一) 助学贷款主体关系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分析
        (二) 助学贷款法律关系的法学分析
        (三) 研究现状总结
    三、研究设计
        (一) 研究模式的确立
        (二) 中心论点的确立
        (三) 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四)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我国助学贷款法律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政策文本中的法律关系
        (一) 数据来源与处理
        (二) 我国助学贷款政策制定概貌
        (三) 政策文本中的法律关系
        (四) 我国助学贷款行政立法的“管理法”特征
    二、政策实践中的法律关系
        (一) 数据来源与处理
        (二) 我国助学贷款政策实践概貌
        (三) 政策实践中的法律关系
        (四) 我国助学贷款管理运作的“对抗型”特征
第二章 我国助学贷款法律关系的影响因素与宏观背景
    一、我国助学贷款法律关系影响因素研究概况
        (一) 银行放贷的影响因素
        (二) 学生还贷的影响因素
    二、财政体制与府际关系
        (一) 财政体制改革
        (二) 财政分权体制下的府际关系
        (三) 公共财政体制与高等教育投入
    三、金融体制与府银关系
        (一) 金融体制改革
        (二) 银行体制改革下的府银关系
        (三) 政策性银行与助学贷款政策性
    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与府、校、生三方关系
        (一) 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与府校关系
        (二) 高等教育微观管理体制与校生关系
    五、社会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确立与发展
        (一) 社会法的起源与国际发展概况
        (二) 社会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第三章 以贫困生受助权为中心的助学贷款法律关系
    一、“贫困生”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辨析
        (一) 以经济能力为本位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二) 贫困生的弱势群体特征
    二、公平与效率视野下的贫困生权利
        (一) 公平、效率与倾斜保护
        (二) “管理法”与权利保护
    三、贫困生受助权的社会权属性
        (一) 贫困生受助权的人权基础
        (二) 贫困生受助权的社会权属性
    四、助学贷款法的社会法属性
        (一) 助学贷款法不同于民法
        (二) 助学贷款法不同于行政法
        (三) 助学贷款法不同于经济法
        (四) 助学贷款法的社会法本质
第四章 宪政视野下的美国学生贷款制度建设
    一、中美助学贷款比较研究概况
        (一) 特点总结
        (二) 经验借鉴
    二、美国学生贷款制度建设的宪政视角
        (一) “分权体制”下的高等教育拨款制度
        (二) “国家本位”下的高等教育资助制度
        (三) 家庭收入、贷款拖欠率与学生就学特征
        (四) 中产阶级、选票与联邦资助对象的偏离
        (五) 违约率大幅下降的背后
        (六) 贷款过度市场化的隐忧
第五章 宪政视野下的我国助学贷款法律关系
    一、受教育权保障问题就是宪政问题
        (一) 受教育权的独立宪法权利地位
        (二) 宪政的中国语境
        (三) 宪政的“中国式”内涵与受教育权保障的国家义务
        (四) 社会主义本质视阈下贫困生资助政策的反思与重构
    二、从“风险控制”到“权利保障”的宪政安排
        (一) 服务行政下的助学贷款国家给付方式
        (二) 助学贷款给付行政的启动
        (三) 助学贷款的启动与发放
附录一:助学贷款相关政策法规分类汇总(1999年-2011年)
附录二:助学贷款相关专着汇总(截止到2011年)
附录三:国家开发银行湖南省分行国家助学贷款借款合同(样式)
参考文献
后记

(8)美国联邦助学贷款回收保障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ion
序论
    一、文献综述和问题提出
    二、研究方法和过程
    三、分析的理论框架和篇章结构
第一章 美国联邦大学生资助制度分析
    第一节 来自联邦政府的贷款资助在多元资助模式中占据核心地位
        一、美国大学生资助的多元资助模式
        二、联邦政府在大学生资助制度中的核心地位
        三、联邦政府主要采取助学贷款形式对大学生进行资助
    第二节 美国联邦助学贷款制度体系的基本结构
        一、联邦帕金斯助学贷款
        二、联邦家庭教育助学贷款项目
        三、威廉·福特联邦直接学生助学贷款项目
    第三节 美国联邦大学生资助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高等教育体系的发展简史及基本结构
        二、州与联邦政府的职责分工
第二章 美国联邦助学贷款还款拖欠的现状和历史研究
    第一节 助学贷款还款拖欠概念界定
        一、助学贷款还款拖欠的相对性
        二、助学贷款还款拖欠的操作性
    第二节 美国联邦助学贷款还款拖欠现状
        一、美国联邦助学贷款还款拖欠的整体状况
        二、不同类型联邦助学贷款的还款拖欠率
        三、不同高校类型大学生的拖欠情况
    第三节 美国联邦助学贷款还款拖欠的历史
        一、规模不断扩大的联邦助学贷款
        二、曲折变化的还款拖欠趋势
    第四节 美国联邦助学贷款还款拖欠的历史与现状的基本特征
        一、与商业贷款回收相比,存在较高的还款拖欠率
        二、完善的回收保障制度是降低还款拖欠的重要保障
        三、还款拖欠率的高低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
第三章 美国联邦助学贷款还款拖欠现象的影响因素探索
    第一节 美国联邦助学贷款中影响还款的主要因素
        一、借款学生个人因素
        二、相关制度的因素
    第二节 系统分析的理论框架的构建
        一、还款能力大小是影响还款拖欠的最核心因素
        二、不同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四章 美国联邦助学贷款回收保障制度研究:直接影响助学贷款回收的有关制度
    第一节 本章分析的理论框架
    第二节 有利于减少还款拖欠的人性化制度规定
        一、为借款者还款方便的具体制度规定
        二、灵活的还款拖欠规定
    第三节 完善的还款减免制度
        一、公共服务助学贷款还款豁免制度
        二、教师还款豁免制度
        三、民间法律援助律师助学贷款还款豁免制度
第五章 美国联邦助学贷款回收保障制度研究:提高借款学生还款意愿的策略
    第一节 本章分析的理论框架
    第二节 征信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一、完备的征信体系
        二、系统的诚信教育体系
    第三节 担保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一、担保制度是现代贷款制度得以顺利进行的物质基础
        二、美国联邦助学贷款制度中的本质矛盾
        三、美国联邦助学贷款制度的多样化担保形式
    第四节 惩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一、信用惩罚制度
        二、行政与法律惩罚制度
第六章 美国联邦助学贷款回收保障制度研究:建立在客观还款能力基础上的多样化还款计划
    第一节 分析的理论框架
    第二节 多样化的还款计划
        一、借款学生的客观还款能力的多样性
        二、建立多样化还款计划
    第三节 随收入变化而变化的还款计划
        一、按收入比例还款计划
        二、收入敏感还款计划
        三、以收入为基础的还款计划
    第四节 随收入变化而变化还款计划的思想基础讨论
        一、联邦助学贷款还款拖欠的主要原因
        二、国家助学贷款还款拖欠的性质判断
第七章 美国联邦助学贷款回收保障制度研究:完善学习和就业支援制度的长期制度
    第一节 分析的理论框架
    第二节 就业和学习支援制度存在的必要性
        一、美国高校中借款大学生困难的多重性
        二、美国高校中多重支援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第三节 学习支援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一、补偿教育制度的确立与完善
        二、学习指导中心的建立与功能的发挥
        三、以教学与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改革
    第四节 就业支援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一、职业指导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二、就业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三、大力推进创业教育
第八章 美国联邦助学贷款回收保障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第一节 美国完善联邦助学贷款回收保障制度的主要经验
        一、在确立助学贷款有关制度时尽可能从降低还款拖欠的角度着眼
        二、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有效控制助学贷款的还款拖欠风险
        三、适应借款学生多元化的还款能力确立多样化的还款计划
        四、完善就业和学习支援制度,从根本上解决还款拖欠问题
    第二节 从美国经验观察我国相关制度的现状及问题
        一、整体制度迅速发展
        二、回收中还款拖欠率一直居高不下
        三、国家助学贷款回收保障制度不完善
    第三节 美国制度特征对我国完善相关制度的启示
        一、今后制度完善的目标、内容与主体
        二、短期完善目标
        三、中期完善目标
        四、长期完善目标
        五、制度完善是一个长期过程
参考文献
    一、英文文献
    二、中文文献
    三、主要网站
后记

(10)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学生贷款研究十年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研究领域的选择:
二、学生贷款的前提研究:集中于成本学费、资助类型、对象认定
    1.成本
    2.学费
    3.学生资助及其类型:奖、贷、助、补、减
    4.资助对象认定与延伸
三、学生贷款的要点研究:集中于银行放贷、学生偿还、政府责任
    1.学生贷款的银行放贷:政策与实践
    2.学生贷款的债务偿还:违约风险与还款机制
    3.学生贷款的政府责任:职能定位与制度创新
四、学生贷款的结果研究:集中于财政效益、社会公平、学生发展
    1.学生贷款具有财政效益
    2.学生贷款推进社会公平
    3.学生贷款促进学生发展
五、对学生贷款的贡献:决策参考、理论发现、实践操作兼备

四、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与实践中的既成矛盾(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学生的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及其违约风险防范研究[D]. 于基伯.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1)
  • [2]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下贫困研究生助学贷款研究 ——以K大学为例[D]. 张迎华.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2)
  • [3]大学生资助管理评估研究 ——基于中央直属120所高校的实证分析[D]. 范晓婷. 北京科技大学, 2016(08)
  • [4]我国商业银行经营国家助学贷款的风险研究[D]. 蒋进.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2)
  • [5]《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的管理规定(试行)》的政策研究[D]. 王逦琳. 电子科技大学, 2016(07)
  • [6]我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利益分析[D]. 肖君丽. 东北大学, 2013(03)
  • [7]我国助学贷款法律关系的宪政之维 ——从“风险控制”到“权利保障”[D]. 赵亮. 华东师范大学, 2012(11)
  • [8]美国联邦助学贷款回收保障制度研究[D]. 肖俊杰. 华东师范大学, 2011(06)
  • [9]学生贷款研究十年[A]. 沈红. 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0
  • [10]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学生贷款研究十年述评[J]. 沈红. 高等教育研究, 2010(09)

标签:;  ;  ;  ;  ;  

全国学生贷款:政策与实践的矛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