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状窦前迷路后锁孔入路论文-彭志强,徐达传,田广永,何永垣

乙状窦前迷路后锁孔入路论文-彭志强,徐达传,田广永,何永垣

导读:本文包含了乙状窦前迷路后锁孔入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乙状窦前-迷路后入路,锁孔入路,神经内镜,神经解剖学

乙状窦前迷路后锁孔入路论文文献综述

彭志强,徐达传,田广永,何永垣[1](2009)在《乙状窦前-迷路后锁孔入路的内镜解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经乙状窦前-迷路后锁孔入路的内镜解剖学特征,着重讨论内镜下定位的解剖学标识。方法取10具20侧经10%甲醛溶液固定的成人头颅标本,采用耳后"C"形切口,长度约6 cm,模拟乙状窦前-迷路后入路,神经内镜下观察显露的解剖结构。结果骨窗开口前缘与内耳道口后唇距离为(14.0±3.6)mm。通过调整内镜角度,经乙状窦前-迷路后锁孔入路可清晰显示岩斜区脑神经及附近走行血管。结论相对于手术显微镜而言,内镜对周围结构的显露更为广泛。临床实践中,应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联合使用内镜和显微镜,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本文来源于《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09年07期)

吴臣义,兰青[2](2007)在《乙状窦前经迷路锁孔入路的显微解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将微创锁孔理念融入乙状窦前入路,在神经导航辅助下,设计乙状窦前经迷路锁孔入路,观察入路显微解剖,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8具经福尔马林固定、颅内动静脉乳胶灌注的国人成人尸头,实验前建立术中导航资料。采用迷路后锁孔手术入路的7 cm"C"形切口,分层向前翻开皮瓣和肌筋膜瓣,在神经导航辅助下做耳后约3.5 cm×3.0 cm骨窗,导航下轮廓化乙状窦、骨迷路、面神经管,依次模拟迷路后、经部分迷路及岩尖、经全迷路锁孔入路,观察各步骤显露的结构,测量重要结构长度和术野角度。结果(1)神经导航可辅助精确磨除入路相关骨质,减少盲目磨除造成的重要结构的误伤。(2)同迷路后锁孔入路比较,经部分迷路及岩尖锁孔入路和经全迷路锁孔入路的术野角度、显露的斜坡长度、面神经颅内段长度均有显着增加,但后两种入路的测量值无明显差异。(3)迷路后锁孔入路可保留听力和面神经功能,但对岩斜区的显露有限;部分迷路及岩尖磨除后可广泛显露岩斜区、桥脑小脑角、桥脑前区和海绵窦后部,多角度显露Ⅲ~Ⅺ对脑神经之间的重要结构,且面、听神经功能保有率极高;全迷路磨除后观察角度更多,但进一步增加的显露有限,且需牺牲听力。结论乙状窦前经迷路锁孔入路具有可行性,可良好显露岩斜区等。神经导航可辅助精确完成入路相关的骨质磨除。部分迷路及岩尖或全迷路磨除均可显着增加术野角度和斜坡等重要结构的显露长度,经部分迷路及岩尖锁孔入路可望保留面、听神经功能。(本文来源于《中华显微外科杂志》期刊2007年03期)

吴臣义,兰青[3](2007)在《神经导航辅助幕上下乙状窦前经部分迷路锁孔入路的解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神经导航辅助下,设计幕上、下乙状窦前经部分迷路锁孔入路,探讨精确磨除入路相关骨质结构的可行性,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8具经40%甲醛固定、颅内动静脉乳胶灌注的成人尸头,实验前建立术中导航资料。在导航系统中用不同颜色标出重要结构的范围。采用迷路后锁孔手术人路的耳后7 cm"C"型切口,分层翻开皮瓣和肌筋膜瓣,做耳后约3.5 cm×3 cm骨窗,在神经导航辅助下轮廓化乙状窦、骨半规管、面神经管,磨除部分迷路及岩尖,观察部分迷路及岩尖磨除前后显露结构的差异,测量术野范围和乙状窦前间隙最大术野角度。结果 (1)迷路后锁孔入路的切口完全满足经部分迷路锁孔入路的要求。(2)神经导航可辅助精确磨除入路相关骨质,减少盲目磨除造成的重要结构的误伤。(3)该入路可广泛显露岩斜区、桥脑小脑角、桥脑前区和海绵窦后部的重要结构。(4)部分迷路及岩尖磨除后的水平视野为:左侧(18.8±1.6)mm,右侧(17.7±1.2)mm;最大术野角度为:左侧(59.3±9.2)°,右侧(57.0±11.0)°。垂直术野的增加值为:左侧(10.0±1.0)mm,右侧(10.0±0.8)mm。双侧术野范围和最大术野角度的增加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结论幕上、下乙状窦前经部分迷路锁孔入路具有可行性;磨除部分迷路及岩尖可显着增加术野范围和术野角度。(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杂志》期刊2007年09期)

王君玉,康德智,廖建春,党瑞山,刘环海[4](2006)在《内镜辅助的乙状窦前-迷路后锁孔手术入路的解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内窥镜辅助下乙状窦前-迷路后锁孔手术入路的相关解剖,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取15具30侧经福尔马林固定成人头颅标本,模拟乙状窦前迷路后手术,内窥镜下观察颅内相关解剖,测量入路相关数据。结果:岩上窦-乙状窦交点至Meckel’s囊、Dorelle’s管、内耳门、舌咽神经、舌下神经、椎动脉的距离分别为(38.41±2.49)mm(31.18~45.14mm),(48.65±2.94)mm(44.78~56.78mm),(27.32±2.55)mm(23.76~33.00mm),(31.16±3.20)mm(22.38~36.90mm),(43.71±2.54)mm(39.64~49.46mm),(48.10±2.90)mm(42.20~54.56mm)。内窥镜经小脑外侧间隙可顺利到达桥小脑角和脑干腹侧前方,清晰显示颅神经及其附近走行的血管。结论:内窥镜在桥小脑角的应用可弥补手术显微镜的不足,对显微外科手术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期刊2006年06期)

吴臣义,兰青[5](2006)在《幕上下乙状窦前迷路后锁孔入路的设计与显微解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幕上下乙状窦前迷路后锁孔手术的可行性和手术入路。方法采用8具经10%甲醛溶液固定的尸体头颅标本,于耳后做一长度约7 cm的“C”形头皮切口,上至耳郭上缘,下至耳屏间切迹水平,耳后距耳郭1 cm。磨除部分乳突后联合颞部开颅,形成一3.5cm×3cm大小的骨窗,暴露并剪开乙状窦前和颞部硬脑膜,牵开颞叶和小脑半球,显微镜下观察所显露的解剖结构。结果通过调整显微镜角度,幕上下乙状窦前迷路后锁孔入路可显露同侧桥小脑角区、脑桥前区、脑桥侧方、小脑幕上区的结构。结论幕上下乙状窦前迷路后锁孔入路可很好地显露上述结构,应用现代显微外科技术,可在不磨除迷路的情况下进行岩斜区脑膜瘤、中小型听神经瘤、脑桥腹外侧肿瘤、基底动脉瘤等手术。(本文来源于《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06年06期)

乙状窦前迷路后锁孔入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将微创锁孔理念融入乙状窦前入路,在神经导航辅助下,设计乙状窦前经迷路锁孔入路,观察入路显微解剖,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8具经福尔马林固定、颅内动静脉乳胶灌注的国人成人尸头,实验前建立术中导航资料。采用迷路后锁孔手术入路的7 cm"C"形切口,分层向前翻开皮瓣和肌筋膜瓣,在神经导航辅助下做耳后约3.5 cm×3.0 cm骨窗,导航下轮廓化乙状窦、骨迷路、面神经管,依次模拟迷路后、经部分迷路及岩尖、经全迷路锁孔入路,观察各步骤显露的结构,测量重要结构长度和术野角度。结果(1)神经导航可辅助精确磨除入路相关骨质,减少盲目磨除造成的重要结构的误伤。(2)同迷路后锁孔入路比较,经部分迷路及岩尖锁孔入路和经全迷路锁孔入路的术野角度、显露的斜坡长度、面神经颅内段长度均有显着增加,但后两种入路的测量值无明显差异。(3)迷路后锁孔入路可保留听力和面神经功能,但对岩斜区的显露有限;部分迷路及岩尖磨除后可广泛显露岩斜区、桥脑小脑角、桥脑前区和海绵窦后部,多角度显露Ⅲ~Ⅺ对脑神经之间的重要结构,且面、听神经功能保有率极高;全迷路磨除后观察角度更多,但进一步增加的显露有限,且需牺牲听力。结论乙状窦前经迷路锁孔入路具有可行性,可良好显露岩斜区等。神经导航可辅助精确完成入路相关的骨质磨除。部分迷路及岩尖或全迷路磨除均可显着增加术野角度和斜坡等重要结构的显露长度,经部分迷路及岩尖锁孔入路可望保留面、听神经功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乙状窦前迷路后锁孔入路论文参考文献

[1].彭志强,徐达传,田广永,何永垣.乙状窦前-迷路后锁孔入路的内镜解剖学研究[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9

[2].吴臣义,兰青.乙状窦前经迷路锁孔入路的显微解剖[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7

[3].吴臣义,兰青.神经导航辅助幕上下乙状窦前经部分迷路锁孔入路的解剖学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07

[4].王君玉,康德智,廖建春,党瑞山,刘环海.内镜辅助的乙状窦前-迷路后锁孔手术入路的解剖学研究[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6

[5].吴臣义,兰青.幕上下乙状窦前迷路后锁孔入路的设计与显微解剖学研究[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6

标签:;  ;  ;  ;  

乙状窦前迷路后锁孔入路论文-彭志强,徐达传,田广永,何永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