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热带异常对流活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历史极值,西太平洋副高,我国气候,东亚季风
热带异常对流活动论文文献综述
赵彦哲[1](2012)在《台风活跃源于热带对流异常活动》一文中研究指出今年汛期,台风频繁“光顾”我国沿海地区,台风登陆比例颇高。中央气象台台风首席预报员许映龙认为,今年登陆我国的台风具有登陆个数多、强度强、登陆时间集中、路径复杂等特点。 截至9月26日,今年共有18个台风(含热带风暴及以上强度)生成,已有7个在我国登(本文来源于《中国气象报》期刊2012-09-28)
宋大伟,管兆勇[2](2011)在《热带海洋性大陆区域冬半年对流活动异常与中国东部地区降水异常的联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近30年NOAA卫星观测OLR资料、NECP再分析资料和HADISST海表温度资料以及中国160站降水资料,采用EOF方法定义了热带海洋性大陆区域冬半年对流活动异常指数(I_(MC1)),结果表明I_(MC1)对中国东部地区降水异常存在显着影响。MC区域的对流活动通过局地经圈环流和大气对热带加热强迫的Gil1型响应机制与中国东部降水异常相联系。冬半年MC区域整体对流活动(I_(MC1))异常弱(强)时,MC区域降水偏少(多),中国东部地区降水偏多(少)。而MC区域冬季OLR异常变化亦与ENSO有关。(本文来源于《第八届长叁角气象科技发展论坛论文集》期刊2011-11-30)
胡桂芳,张璇,顾伟宗[3](2008)在《与前期秋冬季热带对流活动异常相关联的东亚冬春季大气环流及山东4月降水》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79~2006年月平均OLR、850hPa、200hPa风场等资料,分析了山东4月降水异常年的前期秋、冬季热带地区对流活动特征,发现前冬12月的热带西太平洋地区对流活动异常与山东4月降水的关系最为密切,进一步分析其与东亚大气环流关系,结果表明西太平洋暖池上空的对流活动异常与冬春季东亚大槽、东亚局地的Hadley环流以及Walker环流的强弱紧密相连,且对流活动强(弱)年相伴随的东亚大气环流异常特征恰与山东4月降水异常少(多)年的特征相吻合,因此,12月热带西太平洋对流活动强弱可作为山东4月降水预测的一条重要依据。(本文来源于《热带气象学报》期刊2008年03期)
蔡学湛,王岩,许金镜[4](2002)在《热带对流活动异常对华南前汛期旱涝影响的诊断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月平均OLR资料,分析了影响华南前汛期旱涝的前期与同期中低纬对流活动异常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菲律宾附近海域与赤道中东太平洋对流活动的异常是影响前汛期旱涝的重要因子;前期冬季西太平洋暖池附近对流活动异常变化则是旱涝前期一个强的征兆信号,分析中还揭示了东亚太平洋中低纬Hadley环流的异常直接影响到华南前汛期旱涝。为了探讨前汛期旱涝成因,文中进一步分析了北半球大气环流动力结构对菲律宾附近海域对流活动异常的响应,提出该海域对流活动的异常可通过影响大气环流的遥相关波列而影响华南前汛期旱涝的可能途径。(本文来源于《热带气象学报》期刊2002年02期)
胡增臻,黄荣辉[5](1997)在《冬季热带西太平洋对流活动异常的年际变化及其对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诊断分析指出,80年代菲律宾周围的对流活动2~4年周期振荡比较明显;北太平洋风暴轴中心有线性增强、偏北、偏东的趋势,2~4年周期振荡也比较明显;在2~4年时间尺度上,菲律宾周围对流活动的变化与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变化有密切联系:当菲律宾周围对流活动强(弱)时,北太平洋风暴轴中心偏强(弱)、偏东(西)、偏北(南)。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表明,产生这种联系的物理机制是,当菲律宾周围对流活动强(弱)时,在东亚-北太平洋-北美地区产生一个距平波列(ANA),位于美国西海岸的正(负)距平及其北侧的负(正)距平,使气压梯度增大(减小),北太平洋急流和风暴轴中心强度增强(减弱)、北抬(南退)、东伸(西退)。(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1997年05期)
黄荣辉,孙凤英[6](1994)在《热带西太平洋暖池的热状态及其上空的对流活动对东亚夏季气候异常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1978-1989年热带西太平洋暖池的表层与次表层海温、高云量与降水等观测资料分析了热带西太平洋暖池的热状态及其上空的对流活动对东亚夏季气候异常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热带西太平洋暖他的热状态及其上空的对流活动对东亚夏季气候异常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增暖时,从菲律宾周围经南海到中印半岛上空的对流活动将增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偏北,我国江淮流域夏季降水偏少;反之,则菲律宾周围的对流活动减弱,副热带高压偏南,江淮流域的降水偏多,黄河流域的降水偏少,易发生干旱。观测事实还表明,当热带西太平洋暖池上空的对流增强后,从东南亚、经东亚到北美西海岸上空大气环流的异常呈现出一个遥相关型-东亚太平洋型。(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1994年02期)
潘益农,陆菊中,徐建军[7](1993)在《热带对流活动、双元态结构及其在厄尔尼诺年的异常》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1979—1984年的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分析了热带对流活动的周期变化特征、水平结构、30—50天振荡的活动特点,并详细讨论了冬季对流活动在厄尔尼诺年(1982年)的异常。研究指出:对流的季节平均活动能反映出气候系统的双元态特征;对流的扰动活动不具有双元态特征。在厄尔尼诺年的东太平洋地区,扰动活动相对增强,但在日界线以西同样具有扰动活动中心。对流的30—50天振荡在赤道上具有自西向东的纬向传播,厄尔尼诺年传播可以通过日界线到达东太平洋地区,而正常年传播一般在日界线以西的地区出现截陷。(本文来源于《南京气象学院学报》期刊1993年03期)
热带异常对流活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近30年NOAA卫星观测OLR资料、NECP再分析资料和HADISST海表温度资料以及中国160站降水资料,采用EOF方法定义了热带海洋性大陆区域冬半年对流活动异常指数(I_(MC1)),结果表明I_(MC1)对中国东部地区降水异常存在显着影响。MC区域的对流活动通过局地经圈环流和大气对热带加热强迫的Gil1型响应机制与中国东部降水异常相联系。冬半年MC区域整体对流活动(I_(MC1))异常弱(强)时,MC区域降水偏少(多),中国东部地区降水偏多(少)。而MC区域冬季OLR异常变化亦与ENSO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热带异常对流活动论文参考文献
[1].赵彦哲.台风活跃源于热带对流异常活动[N].中国气象报.2012
[2].宋大伟,管兆勇.热带海洋性大陆区域冬半年对流活动异常与中国东部地区降水异常的联系[C].第八届长叁角气象科技发展论坛论文集.2011
[3].胡桂芳,张璇,顾伟宗.与前期秋冬季热带对流活动异常相关联的东亚冬春季大气环流及山东4月降水[J].热带气象学报.2008
[4].蔡学湛,王岩,许金镜.热带对流活动异常对华南前汛期旱涝影响的诊断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2002
[5].胡增臻,黄荣辉.冬季热带西太平洋对流活动异常的年际变化及其对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影响[J].大气科学.1997
[6].黄荣辉,孙凤英.热带西太平洋暖池的热状态及其上空的对流活动对东亚夏季气候异常的影响[J].大气科学.1994
[7].潘益农,陆菊中,徐建军.热带对流活动、双元态结构及其在厄尔尼诺年的异常[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