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磷酸转运蛋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脂肪酸合成,甘蓝型油菜,NTT,CRISPR,Cas9
磷酸转运蛋白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1](2019)在《叁磷酸核苷酸转运蛋白调控甘蓝型油菜油脂合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油菜种子的含油率是油菜的重要农艺性状之一,提高油菜的含油率可以增加油菜产油量,提高油菜种植效益。植物中脂肪酸的生物合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调控网络,不仅受到植物体内多种酶、底物、能量和转录因子等的调控,还受到外界环境因素如光、温度、氧气浓度等的影响。叁磷酸核苷酸转运蛋白(NTT)可以将胞质ATP转运至质体中,满足脂肪酸合成和其他代谢活动需要,而植物NTT是否通过输送ATP参与调控种子油脂合成还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基于脂肪酸代谢通路,从能量代谢与脂质生物合成的关系入手,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探究甘蓝型油菜BnNTT基因参与调控脂肪酸生物合成的机制。首先,本研究运用生物工程技术构建过表达和CRISPR/Cas9基因编辑体系载体。然后,以甘蓝型油菜Westar材料为受体进行遗传转化,获得转基因植株。再借助GC-MS分析转基因植株成熟种子的含油率和脂肪酸组成。最后结合种子脂质合成过程中的基因表达量数据,从而综合性分析BnNTT基因对甘蓝型油菜种子中油脂积累调控作用。研究发现,在转基因植株中利用CaMV 35S启动子驱动BnNTTA7-1基因过量表达,植株成熟种子的油脂含量显着性降低,暗示BnNTTA7-1对甘蓝型油菜种子中的脂肪酸合成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另外,由CaMV 35S启动子分别驱动BnNTTC6-1、BnNTTC6-2和BnNTTC8基因在转基因植株中超表达,结果显示成熟种子的含油率均有显着性升高,因此我们推测BnNTTC6-1、BnNTTC6-2和BnNTTC8在一定程度上正向调控甘蓝型油菜种子油脂的积累。此外,通过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获得的BnNTTA7-1、BnNTTC6-1和BnNTTC6-2叁个基因均被编辑的转基因植株,发现突变体A7C6~(Mutant)植株的含油率与野生型相比没有显着的差异。研究结果还显示,CRISPR突变体材料的脂肪酸组成与35S过表达载体的转基因植株材料的脂肪酸组成相比存在显着的差异,表明BnNTTA7-1、BnNTTC6-1、BnNTTC6-2和BnNTTC8 4个基因对甘蓝型油菜油脂合成的调控机制不尽一致。本研究通过探究NTT转运体在油菜种子油脂积累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填补了脂质合成代谢中NTT转运体分子机制的空白,为油菜高油育种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植物油脂合成研究提供新思路。(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白洁,罗磊,梁晨,郑素军,段钟平[2](2019)在《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A1基因和溶质载体阴离子转运蛋白家族1B基因突变与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GT1A1)基因是与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有关的最重要的基因。溶质载体阴离子转运蛋白家族1B基因(SLCO1B)在胆红素代谢过程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被认识到。本研究旨在探讨UGT1A1和SLCO1B基因的突变对中国成人轻度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纳入148名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患者和158名正常对照,收集其临床资料,并检测(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9-05-16)
文钟,青玉凤,周京国,谢文光,易婷[3](2019)在《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叁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蛋白G2变化情况及其意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痛风不断攀升的高发病率已经成为重大的公共健康问题。叁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蛋白G2(ABCG2)在尿酸代谢中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广泛关注,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因此,针对ABCG2的研究有利于发现痛风发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为痛风的诊断、治疗提供新的思路。目的观察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 ABCG2表达水平的变化情况,探究ABCG2在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中可能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2月于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门诊就诊及住院的男性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GA组)82例,其中急性期痛风(AGA亚组)和间歇期痛风(IGA亚组)患者各41例。依据患者血尿酸水平进一步分为血尿酸<420μmol/L痛风亚组(NUA亚组)31例、血尿酸≥420μmol/L痛风亚组(HUA亚组)51例。另选取同期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体检中心的男性健康体检者(HC组)46例。检测患者血尿酸水平、肌酐水平、胱抑素C(Cys-C)水平、红细胞沉降率(ES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采用RT-qPCR、Western blotting法分别检测受试者PBMCs ABCG2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GA组PBMCs ABCG2 mRNA表达水平高于HC组(P<0.05)。IGA亚组PBMCs ABCG2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高于AGA亚组(P<0.05);HC组PBMCs ABCG2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低于IGA亚组(P<0.05);AGA亚组与HC组PBMCs ABCG2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UA亚组PBMCs ABCG2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高于NUA亚组(P<0.05);HC组PBMCs ABCG2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低于HUA亚组(P<0.05);NUA亚组与HC组PBMCs ABCG2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ABCG2 mRNA表达水平与血尿酸水平呈正相关(r=0.235,P=0.033),与肌酐水平、Cys-C水平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27、-0.229,P值分别为0.044和0.043),与ESR、hs-CRP水平无直线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181、0.027,P值分别为0.112、0.824)。结论 ABCG2在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PBMCs中高表达,并参与尿酸的转运,但未发现其与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炎症过程相关;且肾功能异常的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PBMCs ABCG2表达下调。(本文来源于《中国全科医学》期刊2019年15期)
马志华,黄静静,陈园,陆玲,张石柱[4](2018)在《烟曲霉中焦磷酸硫胺素转运蛋白TpcA参与铁调控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铁是近乎所有生物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其作为一种必要的辅因子参与了一系列重要的生物学过程。宿主内免疫系统可通过代谢反应如形成乳铁蛋白及转铁蛋白限制病原微生物对宿主体内铁的利用。因而,微生物从宿主(低铁环境)获取铁是其成为病原菌的必要条件。研究表明铁吸收相关基因同时也是病原菌的重要毒力因子。本研究以条件致病真菌烟曲霉为材料,通过农杆菌介导的方法构建了T-DNA随机插入突变体文库,通过对文库的筛选、基因克隆等手段发现具有焦磷酸硫胺素转运功能的基因tpcA参与了烟曲霉铁吸收。将tpcA基因敲除后严重影响烟曲霉在低铁环境中的生长和产孢。位点突变实验表明TpcA中参与焦磷酸硫胺素转运的保守位点同时参与了铁吸收。tpcA能够调控烟曲霉中铁吸收关键转录因子hapX的表达和铁载体的合成,在tpcA敲除菌中超表达hapX能够部分恢复其在低铁环境中的生长缺陷和铁载体的合成。动物实验表明,tpcA缺失显着降低了烟曲霉对小鼠的致病能力。(本文来源于《中国菌物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8-08-11)
王聪,刘守胜,廖宋龄,岳海燕,辛永宁[5](2018)在《青岛地区部分汉族人群叁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蛋白A1基因多态性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青岛地区部分汉族人群叁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蛋白A1(ATP binding cassette subfamily A member 1,ABCA1)基因多态性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1月至2017年8月于青岛市市立医院治疗的265例NAFLD患者为NAFLD组,126例健康者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γ-谷氨酰转肽酶(γ-glutamyl transferase,γ-GG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血糖(glucose,Glu)、甘油叁酯(triglycerides,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等指标,采用多聚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飞行质谱法(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 MS)检测ABCA1基因rs2515629和rs4149341位点的基因型,比较各组研究对象上述各指标的差异。结果 NAFLD组与对照组ABCA1 rs2515629位点和rs4149341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经混杂因素校正后,Logisi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两位点突变等位基因未增加NAFLD的发生风险。对于rs4149341位点,在全部样本中,携带C等位基因者与携带T等位基因者相比,收缩压和舒张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健康对照组中,携带rs4149341 C等位基因者碱性磷酸酶水平更高(t=1.983,P=0.049)。结论青岛地区部分汉族人群ABCA1rs2515629和rs4149341的基因多态性未增加NAFLD的患病风险。(本文来源于《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期刊2018年02期)
李爽[6](2018)在《盐芥磷酸转运蛋白基因的克隆和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磷是植物生长发育重要的矿质元素,也是核酸、磷脂和ATP等生物分子的关键成分。土壤中磷的存在方式有很多种,但分布不均而且常以难溶性化合物形式存在,难以满足植物的生长需求。植物PHT1基因家族主要调控植物根系对土壤中磷的吸收以及植物体内细胞间磷的转运。因此,为了提高植物在磷缺乏时的耐受力,获得能够高效吸收利用磷的植株,本研究从对非生物胁迫有高耐受力的盐芥中,克隆到2个PHT1基因,并将其转入植物体内,以探讨基因功能并获得具有耐低磷胁迫的植株。本论文在前期研究基础上,通过实时定量PCR分析盐芥PHT1基因家族14个成员在盐芥体内的表达模式,筛选并克隆了低磷条件下高表达的Thhalv10003186m和Thhalv10009424m,分别命名为TsPHT1;1和TsPHT1;8基因。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化拟南芥和大豆,获得了转35S:TsPHT1;8的拟南芥、转35S:TsPHT1;1的拟南芥和大豆。用不同磷浓度的培养基处理转35S:TsPHT1;8拟南芥,测定其根长、侧根密度、磷含量等。结果发现,与野生型植株相比,转基因植株的根长和磷含量等在低磷环境中均有增加,侧根密度有所下降。用不同磷浓度的Hoagland营养液处理转35S:TsPHT1;1的拟南芥和大豆。结果发现,受低磷胁迫时,转基因植株的生长状况优于野生型,叶片中总磷和无机磷含量也显着提高。综上所述,在低磷条件下,盐芥TsPHT1;1和TsPHT1;8基因可以提高拟南芥和大豆吸收磷的效率,增强转基因植株耐低磷胁迫的能力。本研究不仅为进一步阐明植物PHT1基因对磷素吸收利用的调控机理奠定了基础,也为获得磷高效利用型转基因植物提供了两种有潜力的候选功能基因。(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8-06-01)
文钟[7](2018)在《叁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蛋白G2的基因多态性及表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叁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蛋白G2 rs2231142(C>A)多态性在川东北汉族痛风人群的研究目的:分析叁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蛋白G2(ABCG2)基因rs2231142(C>A)多态性不同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在川东北汉族人群的分布频率并比较差异,探讨该多态性与痛风发病的相关性。方法:(1)收集169例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及193例健康体检者的外周血及临床资料;(2)对痛风组中临床资料齐全的119例痛风患者按照有无痛风石分为:有痛风石痛风组14例与无痛风石痛风组105例;以40岁为界,按照痛风发病早晚,分为早发性痛风组(<40岁)52例和晚发性痛风组(≥40岁)67例;(3)采用TaqMan○R探针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受试者的基因型。(4)采用SPSS 22.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组间差异采用χ2检验,并计算相关优势比(odds ratio,OR)及95%置信区间(95%confidenve interval,95%CI);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所有受试者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P>0.05)。(2)AA基因型在痛风组分布频率显着高于对照组[36.1%,5.7%;P<0.01;OR=9.345,95%CI(4.712,18.534)],CA基因型在痛风组分布频率显着高于对照组[45.0%,32.6%;P<0.05;OR=1.686,95%CI(1.100,2.585)],CC基因型在痛风组分布频率显着低于对照组[18.9%,61.7%;P<0.01;OR=0.145,95%CI(0.090,0.235)]。A等位基因与C等位基因在痛风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8.6%,22.0%;41.4%,78.0%;P<0.001;OR=5.008,95%CI(3.623,6.923)]。(3)AA基因型在有痛风石痛风组分布频率显着高于无痛风石痛风组[71.4%,33.3%;P<0.01;OR=5.000,95%CI(1.464,17.080)],CA基因型及CC基因型在有痛风石痛风组与无痛风石痛风组分布频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A等位基因与C等位基因在有痛风石痛风组与无痛风石痛风组分布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5.7%,57.1%;14.3%,42.9%;P=0.004;OR=4.500,95%CI(1.508,13.427)]。(4)AA基因型在早发性痛风组分布频率显着高于晚发性痛风组[51.9%,26.9%;P<0.01;OR=20.622,95%CI(9.728,43.716)]。CA基因型在早发性痛风组分布频率显着低于晚发性痛风组[32.7%,53.7%;P<0.05;OR=0.418,95%CI(0.197,0.888)]。CC基因型在早发性痛风组与晚发性痛风组分布频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等位基因与C等位基因在有早发性痛风组与晚发性痛风组分布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6.4%,53.7%;33.6%,46.3%;P=0.047;OR=1.698,95%CI(1.004,2.872)]。结论:ABCG2 rs2231142(C>A)的多态性可能与我国川东北地区汉族人群原发性痛风的发病相关。携带A等位基因的AA基因型、CA基因型个体更易诱发痛风,而CC基因型、C等位基因则可能对痛风的发病具有保护作用。亚组分析提示AA基因型的个体更易发生痛风石并增加早发性痛风的发病风险,C等位基因则可能对痛风石的形成具有保护作用,CA基因型、C等位基因则降低了早发性痛风发病风险。第二部分叁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蛋白G2在原发性痛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研究目的:检测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Gouty arthritis,GA)患者和健康体检者(healthy control,HC)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s)叁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蛋白G2(ATP-binding cassette sub-family G member 2,ABCG2)的转录水平及蛋白水平并比较差异,探讨ABCG2在GA发病中可能的作用。方法:(1)收集82例GA及46例HC外周血、临床及实验室资料;(2)根据痛风患者临床症状分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41例(AGA组)、间歇期痛风性关节炎41例(IGA组);根据血尿酸(s UA)将以上痛风患者分为UA<420μmol/L痛风组(NUA组)31例、UA>420μmol/L痛风组(HUA组)51例;(3)采用RT-q PCR和Western blot技术分别检测PBMCs中ABCG2 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4)采用SPSS 22.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检测组间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方差分析或秩和检验,采用Spearman进行相关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ABCG2在PBMCs的m RNA、蛋白水平在IGA组均显着高于AGA组(P<0.05,P<0.01)与HC组(P<0.01,P<0.05),AGA组与H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PBMCs ABCG2 m RNA表达水平与蛋白水平在HUA组均显着高于NUA组(P均<0.01)与HC组(P<0.01,P<0.05),而在NUA与H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PBMCs的ABCG2 m RNA水平与s UA呈正相关(r=0.235,P<0.05),与肌酐(r=-0.227,P<0.05)呈负相关,与血沉(r=-0.181,P>0.05)、超敏C反应蛋白(r=0.027,P>0.05)无相关性。(4)GA组和HC组在年龄构成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A组WBC、中性粒细胞(GR)、单核细胞(Mo)、TG、TC、LDL、s UA、GLU、肌酐及hs CRP均显着高于HC组(P均<0.05),而HDL则显着低于HC组(P<0.01)。结论:(1)ABCG2在PBMCs中表达并参与尿酸的转运,未发现与痛风的炎症相关;(2)ABCG2与肌酐呈负相关,提示存在肾功能异常痛风患者,可能会下调ABCG2在PBMCs的表达,这可能有利于肾脏的保护,其具体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3)痛风患者比正常人群更易发生血脂、血糖及肾功能异常。痛风患者血脂改变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脂改变相似,可能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本文来源于《川北医学院》期刊2018-05-01)
孙丽静,张哲,刘茜,胡梦芸,张颖君[8](2018)在《小麦组氨酸磷酸转运蛋白TaHP4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胞分裂素在植物生长发育和抵御盐、干旱等非生物胁迫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研究小麦细胞分裂素信号转导途径中组氨酸磷酸转运蛋白基因的功能和在植物逆境响应中的分子机制,以电子克隆结合RT-PCR的方法,从小麦中克隆了组氨酸磷酸转运蛋白基因Ta HP4。该基因的开放阅读框为456 bp,编码的蛋白长度为151个氨基酸,推测的蛋白分子量为17.71 ku,等电点为9.09,属于碱性蛋白,具有一个HPt结构域和一个负责磷酸基团传递的保守的组氨酸位点。多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Ta HP4与水稻和玉米中不含保守组氨酸位点的Os PHP1-Os PHP3和Zm HP4亲缘关系较近,相似性为62.3%~88.7%;而与小麦中前期已经克隆的Ta HP1-Ta HP3亲缘关系较远,相似性仅为32.2%~34.2%。Ta HP4基因表达模式具有较强的组织特异性,在叶、穗、茎等地上部表达量较高,而在根中则表达量很低。另外,Ta HP4基因受盐、干旱和ABA抑制表达,初步推测该基因可能在小麦抵御逆境胁迫的生物学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华北农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罗永莉[9](2018)在《犬弓首蛔虫腺苷叁磷酸结合盒G5转运蛋白的原核表达、分布及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弓首蛔虫病(Toxocariasis)主要是由犬弓首蛔虫(Toxocara canis,T.canis)寄生于犬的小肠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人和多种动物可通过摄入犬弓首蛔虫的感染性虫卵或者感染性幼虫而感染。T.canis的感染性幼虫在终末宿主的小肠内发育为成虫,在非特异性宿主体内不能发育为成虫,而是穿过肠壁并迁移到各种组织中,造成弓首蛔虫病。人感染后,幼虫移行到身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中,引起内脏幼虫移行症(visceral larva migrans,VLM)、眼睛幼虫移行症(ocular larve migrans,OLM)、神经弓首蛔虫病(neurological toxocariasis,NT)和隐性弓首蛔虫病(covert toxocariasis,CT),造成各组织和器官的损害,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腺苷叁磷酸结合盒转运蛋白(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s,ABC转运蛋白)是一类以ATP为驱动能的跨膜糖蛋白,负责转运内源性和异源性的生物大分子及小分子化合物包括糖、氨基酸、多肽、细胞代谢产物、金属离子、和药物等。ABC转运蛋白在维持机体渗透压稳定、营养吸收、多药耐药、抗原加工、细胞分裂、孢子形成、繁殖等多种生物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该蛋白已在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和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等多种原虫和蠕虫中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是对犬弓首蛔虫ABC转运蛋白的研究还未见报道。本研究克隆了犬弓首蛔虫腺苷叁磷酸结合盒G5基因(Tc-abcg-5基因),对犬弓首蛔虫腺苷叁磷酸结合盒G5蛋白(TcABCG5)的组织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并利用RNA干扰技术对Tc-abcg-5的功能进行了探讨,试验结果总结如下:1.Tc-abcg-5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本研究以T.canis总RNA为模板,克隆了Tc-abcg-5基因的完整编码区(coding sequence,CDS)序列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Tc-abcg-5基因的序列长度为1902bp,预测编码633个氨基酸,编码蛋白质为TcABCG5,理论分子量为71.42 kDa,等电点为8.07。功能结构域分析显示,TcABCG5蛋白包含1个ABC转运蛋白结构域(第43-188位)和6个跨膜区(分别位于第350-372位,第387-409位,第422-453位,第468-490位,第497-514位,第600-622位)。亲疏水性分析表明,TcABCG5蛋白为疏水性蛋白。信号肽预测TcABCG5为非分泌型蛋白。多重序列分析表明TcABCG5的氨基酸序列与秀丽隐杆线虫(C.elegans)、猪蛔虫(Ascaris suum)、捻转血矛线虫(Haemonchus contortus)、魏氏棘唇线虫(Acanthocheilonema viteae)和单一异尖线虫(Anisakis simplex)的ABCG5氨基酸序列在Walker A和Walker B模体处高度保守。系统发育分析表明Tc-abcg-5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猪蛔虫(A.suum)的ABCG5位于同一分支,其进化关系较近,与人(Homo sapiens)、牛(Bos taurus)、绵羊(Ovis aries)、白眉猴(Cercocebus atys)、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布氏鼠耳蝠(Myotis brandtii)等哺乳动物的进化关系较远。生物学功能预测显示,TcABCG5具有广泛的底物结合功能,参与内源性和异源性的生物大分子及小分子化合物的转运。2.TcABCG5的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本研究克隆了Tc-abcg-5基因的ABC转运蛋白结构域,构建了Tc-abcg-5/pET28a(+)原核表达载体,测序结果显示插入pET28a(+)载体中的序列长度为794 bp。重组质粒转化Transetta(DE3)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感受态细胞后,含有Tc-abcg-5/pET28a重组质粒的阳性菌在IPTG诱导下以包涵体形式表达TcABCG5重组蛋白,蛋白大小约为30 kDa。对诱导表达条件进行优化,最优的表达条件为0.8 mM的IPTG诱导,30℃培养12 h。通过镍离子亲和层析介质(Ni-NTA)对目的蛋白进行纯化,并用此蛋白制备了兔抗TcABCG5多克隆抗体。经检测,制备的多克隆抗体的浓度为0.86 mg/mL,抗体效价为1:512000左右,纯度在90%以上。蛋白质印记(Western Blot)显示制备的TcABCG5多克隆抗体与TcABCG5蛋白特异性结合,表明制备的兔抗TcABCG5多克隆抗体的特异性较好。3.Tc-abcg-5的差异表达及TcABCG5的组织定位研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技术对Tc-abcg-5在T.canis雌、雄虫以及雌虫各组织中的转录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Tc-abcg-5基因在雌虫中的转录水平较高,特别是雌虫的生殖道中高量表达,而在肠道和体壁中的转录水平较低。采用间接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ndirect fluorescence immunohistochemical analysis)对TcABCG5在雌、雄虫各组织中的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TcABCG5主要分布在T.canis的生殖组织和肠道中,特别是在雌虫的卵巢、子宫和雄虫的储精囊中高表达,表明TcABCG5蛋白可能参与T.canis的生长、发育或繁殖等相关过程。4.Tc-abcg-5基因的RNA干扰研究采用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技术干扰T.canis成虫Tc-abcg-5基因的转录,利用qRT-PCR技术对Tc-abcg-5基因进行干扰后的分析。结果显示,干扰24 h、48 h后siRNA-744组Tc-abcg-5的相对表达量比siRNA-1024组和siRNA-466组显着性降低,表明siRNA-744有较高的沉默效率。随后采用电穿孔法和浸泡法对siRNA-744的递送效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浸泡法更有利于将siRNA-744导入到T.canis虫卵内。用siRNA-744经浸泡法干扰T.canis感染性虫卵,经口灌服小鼠,感染后第七天对小鼠的肝脏、脑和肺脏组织进行病理学研究,结果显示RNA干扰使T.canis感染性虫卵的感染力下降,从而降低了肺脏、肝脏的病变程度,表明TcABCG5蛋白可能通过影响虫卵的发育从而参与T.canis的生长、发育过程。(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8-04-20)
罗雪梅,姚瑶,葛卫红[10](2017)在《细胞色素P450 3A4~* 1G与腺苷叁磷酸结合转运蛋白G超家族成员2基因多态性对羟氯喹血药浓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体内细胞色素P450(CYP)450 3A4与腺苷叁磷酸结合转运蛋白G超家族成员2(ABCG2)基因多态性对羟氯喹(HCQ)血药浓度的影响。方法收集4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羟氯喹全血药物浓度测定数据,通过Sanger法测定患者的CYP3A4~*1G(rs2242480)与ABCG2(rs2231142)基因型,分析每个基因的多态性对羟氯喹血药浓度的影响。结果患者CYP3A4~*1G各基因型组中,野生纯合子(~*1/~*1)组、突变杂合子(~*1/~*1G)组、突变纯合子(~*1G/~*1G)组的羟氯喹血药浓度分别为(807.2±455.9),(705.4±331.9)和(229.5±89.8)ng·mL~(-1),依次降低。GG组和GA组较AA组的羟氯喹血药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BCG2基因的野生纯合子(GG)组、突变杂合子(GT)组和突变纯合子(TT)组的羟氯喹血药浓度分别为(732.2±424.4),(764.5±371.9)和(271.0±148.5)ng·mL~(-1),各基因型组之间的羟氯喹血药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CYP3A4~*1G等位基因突变可使羟氯喹血药浓度降低,而ABCG2等位基因突变对羟氯喹的血药浓度无明显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期刊2017年24期)
磷酸转运蛋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GT1A1)基因是与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有关的最重要的基因。溶质载体阴离子转运蛋白家族1B基因(SLCO1B)在胆红素代谢过程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被认识到。本研究旨在探讨UGT1A1和SLCO1B基因的突变对中国成人轻度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纳入148名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患者和158名正常对照,收集其临床资料,并检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磷酸转运蛋白论文参考文献
[1].李晓.叁磷酸核苷酸转运蛋白调控甘蓝型油菜油脂合成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9
[2].白洁,罗磊,梁晨,郑素军,段钟平.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A1基因和溶质载体阴离子转运蛋白家族1B基因突变与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相关性研究[C].第十届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大会论文汇编.2019
[3].文钟,青玉凤,周京国,谢文光,易婷.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叁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蛋白G2变化情况及其意义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9
[4].马志华,黄静静,陈园,陆玲,张石柱.烟曲霉中焦磷酸硫胺素转运蛋白TpcA参与铁调控机制研究[C].中国菌物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8
[5].王聪,刘守胜,廖宋龄,岳海燕,辛永宁.青岛地区部分汉族人群叁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蛋白A1基因多态性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相关性[J].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2018
[6].李爽.盐芥磷酸转运蛋白基因的克隆和功能分析[D].天津大学.2018
[7].文钟.叁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蛋白G2的基因多态性及表达研究[D].川北医学院.2018
[8].孙丽静,张哲,刘茜,胡梦芸,张颖君.小麦组氨酸磷酸转运蛋白TaHP4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J].华北农学报.2018
[9].罗永莉.犬弓首蛔虫腺苷叁磷酸结合盒G5转运蛋白的原核表达、分布及功能研究[D].西南大学.2018
[10].罗雪梅,姚瑶,葛卫红.细胞色素P4503A4~*1G与腺苷叁磷酸结合转运蛋白G超家族成员2基因多态性对羟氯喹血药浓度的影响[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