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方式论文-原超

动作方式论文-原超

导读:本文包含了动作方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力量训练,动作功率,次间间歇

动作方式论文文献综述

原超[1](2019)在《不同次间间歇训练方式对动作功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力量训练在竞技体育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力量训练的核心是爆发力。爆发力训练的基本目的是发展爆发功率,即通过克服一定的阻力努力提高人体的功率的输出,以获得更好的训练效果。传统大功率训练是组内连续完成规定次数,机体疲劳程度与组数成正比,动作速度会随之变慢影响动作功率的输出。因此,本文通过高翻、负重半蹲跳这两个动作,在传统训练的基础上对组内次间间歇时间进行探讨研究,进而科学设计爆发力训练的次间间歇时间。有效提高动作最大功率的输出,合理降低动作功率的损失率,切实提高运动员力量训练的的实效性。研究对象与方法:以西安体育学院体教1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对高翻、负重半蹲跳最大动作功率的最佳次间间歇时间进行测试分析。研究结果:(1)不同次间间歇对高翻、负重半蹲跳的总功率输出具有显着性影响。次间间歇0s高翻的总功率最小(2515.8W),0s和5s不存在显着性差异(0.105>0.05),0s和10s(0.012<0.05)存在显着性差异,0s和15s(0.001<0.01)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次间间歇15s高翻的总功率最大(3013.6W),15s和5s(0.054>0.05)、10s(0.314>0.05)之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次间无间歇的0s负重半蹲跳总功率最小(4870.2 W),0s和5s(0.027<0.05)、10s(0.018<0.05)、15s(0.005<0.01)都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中0s和15s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次间有间歇的15s总功率最大(6003.1 W),15s和5s(0.054>0.05)、10s(0.314>0.05)之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2)不同次间间歇对高翻、负重半蹲跳的平均率输出具有显着性影响。次间无间歇0s高翻的平均功率最小(503.2W),0s和10s(0.012<0.05)存在显着性差异,0s和15s(0.001<0.01)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0s和5s(0.105>0.05)不存在显着性差异;次间间歇15s高翻的最大平均功率最大(602.7W),15s和5s(0.054>0.05)、10s(0.314>0.05)之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次间无间歇0s负重半蹲跳的平均功率最小(608.8W),0s和5s(0.027<0.05)、10s(0.018<0.05)、15s(0.005<0.01)都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中0s和15s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次间间歇15s负重半蹲跳的平均功率最大(750.4W),15s和5s(0.519>0.05)、10s(0.637>0.05)之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3)不同次间间歇对高翻、负重半蹲跳的峰值率输出具有显着性影响。次间无间歇0s高翻的峰值功率最小(567.5W),0s和10s(0.038<0.05)存在显着性差异,0s和15s(0.006<0.01)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0s和5s(0.253>0.05)不存在显着性差异性;次间间歇15s高翻的峰值功率最大(652.7W),15s和5s(0.089>0.05)、10s(0.454>0.05)之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次间有间歇0s负重半蹲跳的峰值功率最小(667.7W),0s与5s(0.039<0.05)、10s(0.024<0.05)、15s(0.01<0.05)都存在显着性差异;次间间歇15s负重半蹲跳的峰值功率最大(805.3W),15s和5s(0.58>0.05)、10s(0.734>0.05)之间都不存在显着性差异。(4)不同次间间歇对高翻、负重半蹲跳的衰减率输出具有显着性影响。次间无间歇0s高翻的衰减率最大(22.1%)时,0s和5s(0.046<0.05)、10s(0.043<0.05)、15s(0.001<0.01)都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中和15s(0.001<0.01)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次间间歇15s高翻的衰减率最小(13%),15s和5s(0.149>0.05)、10s(0.157>0.05)不存在显着性差异。次间无间歇0s负重半蹲跳的衰减率最大(23.2%),0s和5s(0<0.01)、10s(0<0.01)、15s(0<0.01)都存非常显着性差异;次间间歇15s负重半蹲跳的衰减率最小(13%),15s和5s(0.401>0.05)、10s(0.54>0.05)不存在显着性差异。研究结论:(1)次间有间歇的高翻与负重半蹲跳动作功率保持效果优于次间无间歇。随着次间间歇时间的增加,练习动作的总功率、平均功率和峰值功率均高于无间歇训练。(2)次间间歇训练方式在一定范围内,次间间歇的时间越长,动作功率衰减率越低。当次间间歇为15秒时,高翻、负重蹲跳功率输出最大,功率衰减率最低。(3)负重自由力量爆发力训练时,如抓举、高翻、杠铃蹲跳等,次间间歇训练方式更有利于动作功率的保持,训练效果较组内连续性无间歇的训练效果更优。(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季倩倩[2](2019)在《手足两种扭腰方式肢体动作和效应肌群活动特点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通过对社区常见的扭腰器与自制扭腰器进行对比,探讨两种扭腰方式肢体动作和效应肌群的生物力学特点,以期达到扭腰器锻炼腰背肌群,预防、减少腰背部疾病发生,降低其他疾病发生风险的效果,为后续社区扭腰器的生产制造、研究发展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应用Vicon叁维红外运动捕捉系统和Delsys无线表面肌电采集系统同步采集11名上海体育学院男性大学生两种扭腰方式的运动学与表面肌电(sEMG)数据。本研究选取优势侧竖脊肌、腹外斜肌、腹直肌、臀中肌、股直肌、股二头肌、胫骨前肌、腓肠肌内侧头和腓肠肌外侧头九块肌肉采集其sEMG信号。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所有处理数据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P<0.05为显着性差异。研究结果:(1)躯干、大腿和小腿环节扭转角:两种扭腰器对比,右转时社区扭腰器小腿扭转角显着大于自制扭腰器(P<0.05)。左转时,自制扭腰器小腿扭转角显着大于社区扭腰器(P<0.05)。同一扭腰器对比,自制扭腰器小腿扭转角左转时大于右转,有显着性差异(P<0.05)。社区扭腰器躯干扭转角和小腿扭转角右转时显着大于左转(P<0.05)。(2)肩部、髋部和扭腰器最大旋转范围:左右旋转过程中,自制扭腰器肩部最大旋转范围均显着大于社区扭腰器(P<0.05)。髋部和扭腰器最大旋转范围都是社区扭腰器显着大于自制扭腰器(P<0.05)。(3)肌电均方根振幅(RMS)值:两种扭腰器对比,在完整运动周期中,自制扭腰器竖脊肌、腹外斜肌、臀中肌、股直肌、胫骨前肌及腓肠肌内外侧头的肌电RMS值均显着大于社区扭腰器(P<0.05)。右转时自制扭腰器的竖脊肌、腹外斜肌、腓肠肌外侧头明显大于社区扭腰器(P<0.05)。左转时,自制扭腰器竖脊肌、臀中肌、股直肌、股二头肌、胫骨前肌、腓肠肌内侧头和腓肠肌外侧头的RMS值大于社区扭腰器,有显着性差异(P<0.05)。同一扭腰器对比,自制扭腰器的股二头肌RMS值左转时大于右转,有显着性差异(P<0.05)。腓肠肌外侧头RMS值右转时大于左转,有显着性差异(P<0.05)。社区扭腰器右转时臀中肌RMS值大于左转的时候,有显着性差异(P<0.05)。(4)肌电贡献率:在完整运动周期内,社区扭腰器腰背部肌肉竖脊肌、腹外斜肌和腹直肌均大于自制扭腰器,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自制扭腰器下肢肌肉股直肌、胫骨前肌和腓肠肌内侧头大于社区扭腰器,有显着性差异(P<0.05)。右转时,自制扭腰器腓肠肌外侧头大于社区扭腰器,有显着性差异(P<0.05)。左转时,自制扭腰器腓肠肌内侧头大于社区扭腰器,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肌电贡献率排序上,竖脊肌、腹外斜肌肌电贡献率在扭腰器旋转过程中均处于前两位。研究结论:(1)与自制扭腰器相比,社区扭腰器在躯干扭转角、髋部最大旋转范围和扭腰器自身最大旋转范围上有着更大的活动范围。(2)自制扭腰器效应肌群激活程度大于社区扭腰器,其运动纤维的募集与动员更多,在活动范围较小的情况下肌肉用力更大。(3)相比于自制扭腰器,社区扭腰器自身旋转中表现为腰背肌群占比更高,但两种扭腰方式腰背肌群(除腹直肌)均为主要用力肌群。(本文来源于《上海体育学院》期刊2019-06-17)

李亚霏[3](2019)在《舞蹈手部动作语言的表意方式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舞蹈被称为“艺术之母”,它以人类身体最为自然、本然的载体作为表现手段,运用身体进行传情达意,在舞蹈中每一个动作都是具有生命的、是鲜活的、是会言说的。而手部动作语言更是在舞蹈艺术中不可或缺的,尤其是在东方舞蹈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论文中所指的手部动作即是以指、掌、腕,以及指掌腕带动小臂、肘、乃至肩部的动作。在生活中手部是我们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部位,手部的生理结构导致其具有灵活性、敏感性、可操作性等特质。而在舞蹈艺术的表现上,手部语言能够丰富肢体的表现力;能够为舞蹈的叙事阐释寓意;在人物的情感传达上起着“点睛之笔”;常言手的动作是撩动心灵的琴弦,使观众能够充分的感受到舞者的情感表达。在审美特征上,手臂的线条与律动能够产生细腻的视觉效果,使观众能够充分的欣赏到艺术的美。本文主要是从手部的功能和艺术的表现,进行生活上与艺术上的对比分析,研究手部动作的艺术表现价值。通过“梅派五十叁式”手势在戏曲表演中的呈现形式,并且将其手姿手形以及佛教密宗中变化多样的手印作为舞蹈创作中的手部素材,以实验作品《归素》为例,研究手部语言在舞蹈中的呈现方式,以此丰富中国古典舞表演与创作,通过独具东方艺术美感的上肢手部动作,在舞蹈中塑造形象;诉说情感;寄托夙愿。本文希望在研究舞蹈的手部动作的过程中,能够发现手部动作潜在的表现形式和发展的空间,通过对它的研究,能够有效的充实舞蹈手部动作的表意方式,从而丰富舞蹈艺术的表演与创作的发展。(本文来源于《北京舞蹈学院》期刊2019-05-04)

樊莉,杨学亮[4](2018)在《分析戏剧表演形体动作的训练方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戏剧自古以来在我国就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几千年来的演变已经使得戏剧成为了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种不可多得的艺术形式。传统的戏剧表演者通过自身形体的肢体动作表达内心的情况,在舞台上充分展现表演人员的内心世界。(本文来源于《中外企业家》期刊2018年33期)

陈英颖,李芳萍,陈丹超,周慧,王勋[5](2018)在《动作操作方式和精细程度对动宾短语学习判断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元记忆研究多使用语词性记忆材料,而个体的记忆包含很多面。动作记忆研究使用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动作事件短语(如:翻课本)为研究对象,发现个体在学习编码阶段,若对动宾短语执行动作操作会比不进行动作操作的默读条件取得更高的回忆成绩,这就是操作效应。Cohen等人早就将动作记忆材料与语词性材料相结合,探索两者在元记忆监测上的差异,但其仅关注元记忆监测的相对准确性,存在不足。因此,本研究在其基础上继续探究,首先探索个体对同属于语词性材料的物质名词和动宾短语在学习判断上的差异,随后重点关注动宾短语,考察动作操作方式和精细程度如何影响个体对动宾短语的学习判断。本研究共叁个实验,因变量都是学习判断值、回忆成绩、学习判断的绝对准确性和相对准确性。实验一为单因素被试内设计,自变量为学习内容,有物质名词和动宾短语两个水平,初步探究个体对不同学习内容的学习判断是否存在差异。实验二采用4(动作操作方式:有实物的真实动作操作、无实物的假装动作操作、想象动作操作、无动作操作)×2(动作精细程度:粗大动作、精细动作)混合实验设计来探讨不同类型的动作操作方式和不同动作精细程度对动宾短语的学习判断的影响。实验叁在实验二的基础上引入一个被动动作操作条件,采用3(动作操作方式:有实物的真实动作操作、观看他人动作操作、无动作操作)×2(动作精细程度:粗大动作、精细动作)混合实验,进一步探究动作操作方式和精细程度对动宾短语学习判断的影响。叁个实验得出的结论如下:(1)物质名词的学习判断值显着高于动宾短语。(2)有实物的真实动作操作条件在学习判断值上显着高于其他四种动作操作条件,说明个体认为结合实物执行真实的动作操作是良好的学习动宾短语的方式。(3)粗大动作短语的学习判断值显着高于精细动作短语。(4)所有动作操作条件下,个体对粗大动作短语进行学习判断的绝对准确性高。而在观看他人动作操作条件下,结果相反,其他条件则出现高估。(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11-02)

赵孟炎,洪晓彬[6](2018)在《自我谈话功能类型和表述方式对不同类型动作技能表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我谈话(self talk)是指发生在人体内部或外部的言语过程。本研究旨在探索自我谈话功能类型(指导型、激励型)和表述方式(不发声、发声)与不同技能类型(精细类、粗放类)的匹配问题。从而为自我谈话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提供指导。研究选取80名在校男性大学生,采用2x2混合实验设计,自我谈话功能类型作为组间变量,表述方式做组内变量,并使用spss21.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精细类动作技能(飞镖)表现中,自我谈话功能类型(F=1.982,P=0.175)和表述方式(F=3.848,P=0.065)均不存在主效应,但二者之间交互作用显着(F=5.868,P=0.026),进一步做简单效应分析得出,被试使用不发声指导型自我谈话时的飞镖成绩更好(均值差值=6.8,P=0.002)。而在激励型自我谈话组,不同自我谈话表述方式对技能表现并无影响(均值差值=0.55,P=0.833)。在粗放类动作技能(握力)表现中,自我谈话功能类型存在主效应(F=5.820,P=0.026),即自我谈话功能类型对握力表现有促进作用,具体表现为指导型自我谈话组的握力表现优于激励型自我谈话组,而自我谈话表述方式不存在主效应(F=0.551,P=0.467),自我谈话功能类型和自我谈话方式也不存在交互作用(F=0.404,P=0.532)。本研究进一步验证了前人研究成果,即指导型自我谈话比激励型自我谈话在促进运动表现上更为有效。研究结果并未显示出自我谈话功能类型在精细类动作和粗放类动作技能表现中存在差异。另外,在精细类动作中,不发声自我谈话更能促进运动表现。而在粗放类运动中,自我谈话表述方式对运动表现的影响效果并没有差异。(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11-02)

杨俊蕾[7](2018)在《深度身体体验与重建人的价值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用“系列最佳”来评价《碟中谍6:全面瓦解》显然不够充分,影片的思想基础、对反派一方的形绘与呈现,以及动作画面的技术营造和断奏式的剪辑风格,已经全面溢出特工片的商业类型范围。不仅又一次标记出电影工业发展的高峰点和影像技术的再次更新,而且将电影的观看体验持续(本文来源于《中国艺术报》期刊2018-09-10)

李杰[8](2018)在《一种基于多媒体方式的液压系统动作过程展示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任务引领教学模式理念指导下,液压传动教学应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加强学生对理论课程的理解,促进液压系统理论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文来源于《电子测试》期刊2018年16期)

刘钦,张洁,程亚涛,胡明一[9](2018)在《肌学教学中与关节动作联系的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效果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与关节动作联系的方式进行教学,和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效果对比,寻找更好的肌学教学方法。方法:2016级护理本科班随机划分为传统教学班和与关节动作联系的教学班。结果:与关节动作联系的教学班平均实验考核成绩及平均理论考试成绩均明显高于传统教学班。结论:与关节动作联系的肌学教学方式优于传统教学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期刊2018年07期)

郝晓艳[10](2018)在《英语肢体动作表达方式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从西方传统的分析性思维和客体思维入手,通过列举大量的实例,详细研究在这两大思维模式的影响下,英语中常用的肢体动作表达方式的特点,以此提高大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本文来源于《大学教育》期刊2018年07期)

动作方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目的:通过对社区常见的扭腰器与自制扭腰器进行对比,探讨两种扭腰方式肢体动作和效应肌群的生物力学特点,以期达到扭腰器锻炼腰背肌群,预防、减少腰背部疾病发生,降低其他疾病发生风险的效果,为后续社区扭腰器的生产制造、研究发展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应用Vicon叁维红外运动捕捉系统和Delsys无线表面肌电采集系统同步采集11名上海体育学院男性大学生两种扭腰方式的运动学与表面肌电(sEMG)数据。本研究选取优势侧竖脊肌、腹外斜肌、腹直肌、臀中肌、股直肌、股二头肌、胫骨前肌、腓肠肌内侧头和腓肠肌外侧头九块肌肉采集其sEMG信号。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所有处理数据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P<0.05为显着性差异。研究结果:(1)躯干、大腿和小腿环节扭转角:两种扭腰器对比,右转时社区扭腰器小腿扭转角显着大于自制扭腰器(P<0.05)。左转时,自制扭腰器小腿扭转角显着大于社区扭腰器(P<0.05)。同一扭腰器对比,自制扭腰器小腿扭转角左转时大于右转,有显着性差异(P<0.05)。社区扭腰器躯干扭转角和小腿扭转角右转时显着大于左转(P<0.05)。(2)肩部、髋部和扭腰器最大旋转范围:左右旋转过程中,自制扭腰器肩部最大旋转范围均显着大于社区扭腰器(P<0.05)。髋部和扭腰器最大旋转范围都是社区扭腰器显着大于自制扭腰器(P<0.05)。(3)肌电均方根振幅(RMS)值:两种扭腰器对比,在完整运动周期中,自制扭腰器竖脊肌、腹外斜肌、臀中肌、股直肌、胫骨前肌及腓肠肌内外侧头的肌电RMS值均显着大于社区扭腰器(P<0.05)。右转时自制扭腰器的竖脊肌、腹外斜肌、腓肠肌外侧头明显大于社区扭腰器(P<0.05)。左转时,自制扭腰器竖脊肌、臀中肌、股直肌、股二头肌、胫骨前肌、腓肠肌内侧头和腓肠肌外侧头的RMS值大于社区扭腰器,有显着性差异(P<0.05)。同一扭腰器对比,自制扭腰器的股二头肌RMS值左转时大于右转,有显着性差异(P<0.05)。腓肠肌外侧头RMS值右转时大于左转,有显着性差异(P<0.05)。社区扭腰器右转时臀中肌RMS值大于左转的时候,有显着性差异(P<0.05)。(4)肌电贡献率:在完整运动周期内,社区扭腰器腰背部肌肉竖脊肌、腹外斜肌和腹直肌均大于自制扭腰器,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自制扭腰器下肢肌肉股直肌、胫骨前肌和腓肠肌内侧头大于社区扭腰器,有显着性差异(P<0.05)。右转时,自制扭腰器腓肠肌外侧头大于社区扭腰器,有显着性差异(P<0.05)。左转时,自制扭腰器腓肠肌内侧头大于社区扭腰器,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肌电贡献率排序上,竖脊肌、腹外斜肌肌电贡献率在扭腰器旋转过程中均处于前两位。研究结论:(1)与自制扭腰器相比,社区扭腰器在躯干扭转角、髋部最大旋转范围和扭腰器自身最大旋转范围上有着更大的活动范围。(2)自制扭腰器效应肌群激活程度大于社区扭腰器,其运动纤维的募集与动员更多,在活动范围较小的情况下肌肉用力更大。(3)相比于自制扭腰器,社区扭腰器自身旋转中表现为腰背肌群占比更高,但两种扭腰方式腰背肌群(除腹直肌)均为主要用力肌群。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动作方式论文参考文献

[1].原超.不同次间间歇训练方式对动作功率的影响[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2].季倩倩.手足两种扭腰方式肢体动作和效应肌群活动特点对比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9

[3].李亚霏.舞蹈手部动作语言的表意方式探究[D].北京舞蹈学院.2019

[4].樊莉,杨学亮.分析戏剧表演形体动作的训练方式[J].中外企业家.2018

[5].陈英颖,李芳萍,陈丹超,周慧,王勋.动作操作方式和精细程度对动宾短语学习判断的影响[C].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6].赵孟炎,洪晓彬.自我谈话功能类型和表述方式对不同类型动作技能表现的影响[C].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7].杨俊蕾.深度身体体验与重建人的价值中心[N].中国艺术报.2018

[8].李杰.一种基于多媒体方式的液压系统动作过程展示方法[J].电子测试.2018

[9].刘钦,张洁,程亚涛,胡明一.肌学教学中与关节动作联系的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效果比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8

[10].郝晓艳.英语肢体动作表达方式浅析[J].大学教育.2018

标签:;  ;  ;  

动作方式论文-原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