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方方的小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方方,城市书写,地域文化,市民书写
方方的小说论文文献综述
梁桂莲[1](2019)在《论方方小说对武汉的城市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湖北作家中,方方是致力于表现武汉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的知名作家。她以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城市风景、汉味语言、市民生活为主题,书写武汉城市命运和历史变迁,不仅为中国城市文学增添了别样的色彩,而且超越地方意识,对当下的社会生活及人性病变作出"病理切片"式解读,对城市现代化进程中人类生存发展,人类社会的历史、现状与未来进行了反思和探讨。(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动态》期刊2019年09期)
刘吉丹[2](2019)在《方方小说中的亲情复仇书写——以《水在时间之下》《风景》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将通过方方的两篇小说,即《水在时间之下》和《风景》中复仇的动机、手段和结果来展示一个个鲜活人生对生命缺失的寻找和对自我灵魂的救赎之旅。引发小说人物复仇的动机指向个人对于被爱和被尊重的需要;个人力量的有限和社会道德、法律的约束使每一段复仇走向宿命般的鱼死网破的结局;复仇在方方这里成了现代人通向自我救赎的无奈之举。(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康艳[3](2019)在《论新世纪方方中篇小说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世纪方方的中篇小说创作不同于20世纪80年代末她对文学热点的关注,而进入到潜心写作的状态,这种沉潜更为贴近生活的日常,方方以文学创作来表达她对日常生活的理解和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她的中篇小说地域特征更为明显,武汉周围的日常人生是她写作的关注点,平常乡野、庸常市井中的小人物在司空见惯的场景里一一浮现,内心独白的准确描写让这些故事中的人物变得生动起来。2001年以来,方方先后创作了《奔跑的火光》《树树皆秋色》《出门寻死》《琴断口》《凃自强的个人悲(本文来源于《文艺评论》期刊2019年04期)
邓海燕[4](2019)在《方方长篇小说的历史时空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方方在创作上不断求新求变,叙事方式和技巧有着诸多为人称道的地方,呈现出独特的历史叙事艺术景观。她的历史文本面对的始终是人的历史,力图展现人的生存境遇和人性的复杂形态,其中真实多元的历史时空建构与复合叙事结构则从形式上确认了她独特的新历史主义观,但这种新历史主义式的解读方式也受到许多质疑。(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9年15期)
张红丽[5](2019)在《论方方小说中的“寒门学子之痛”》一文中研究指出方方是当代文坛中一个特别值得研究的女性作家,她的小说敢于直面社会现实,用一把锋利的"解剖刀",从社会深层去挖掘病根,揭露寒门学子悲剧后面的深层隐痛。涂自强的人生悲剧首先来自于农村原生家庭之累;社会悲剧则来自中国体制不健全之痛和社会阶层固化之悲;涂自强身上还影射了文化道德绑架之哀。社会如果没有最起码的公平,将是这个时代最大的悲伤,但从另一种意义上说,"涂自强们"虽饱经忧患仍不懈奋斗,他们才是真正的"勇敢者",这才是这部作品真正的意义。(本文来源于《文学教育(上)》期刊2019年08期)
韩艳娇[6](2019)在《命定忍受时代的重负——读方方小说《涂自强的个人悲伤》》一文中研究指出《涂自强的个人悲伤》是一部意蕴丰富的作品。它的艺术魅力不是来自于涂自强及文中淡笔勾勒的人物形象,也不是来自于曲折的故事情节,而是来自于全篇社会悲剧与命运悲剧持续交锋的艺术氛围。小说采用了朴素的写实手法,却创造了一个深沉感伤、无力抗拒的艺术氛围。这种氛围的形成有叁层意蕴构成:农村和城市的多余人、生存环境作用于人物命运、解构传统正反角社会形象。(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博览》期刊2019年07期)
孙丽琼[7](2019)在《方方小说的刀锋叙事研究——以《万箭穿心》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凭借新写实"零度叙事"成名的方方,在之后的小说创作中频繁采用"刀锋叙事"的写作策略,主要表现在"踵事而增华"、架构动机与结果的悖反以及刀锋意象的选择叁方面,通过这样叁种"刀锋叙事"策略的运用,不仅使作品曲折有趣、掩映多姿,同时也引发了形而上的人生哲思,丰富了文本的内蕴与层次。(本文来源于《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郜丽媛[8](2019)在《在隐喻的道德框架下叙述一切》一文中研究指出方方作为当代文坛上的一棵常青树,不断尝试采用新的题材和写作方式,创作出了一系列风格多变的小说作品。其文学作品中既有女作家的敏感细腻,又兼有男性关注苍生的大格局视野,因此成就了方方在当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方方的代表作《风景》因关注城市底层市民琐碎日常生活的叙事内容和“零度情感”的叙事方式而被评论家纳入“新写实小说”文学潮流之中,从此方方也被冠以“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头衔而为大众所知。因此,评论家和读者对方方作品的解读多局限在“新写实小说”流派的囚笼之中,或分析方方作品所携有的流派创作特色,或分析方方与流派中其他代表性作家的创作异同。所以,本论文的目的就是重新发掘方方作品中除却“新写实小说”流派所具有的“琐碎日常”、“零度情感”等特色之外的“百变风景”,捍卫方方在当代文学史上的独特性地位。方方在创作中秉持着独立自由的写作立场,不趋附于某种主流话语,与主流话语形成一种错位。首先,方方始终以知识分子的写作姿态去创作自己生命所感受到的真实体验,她将细腻的笔触深入到底层市民、知识分子和女性等小人物身上,透过描写普通大众的个体生命体验和悲欢离合来探究“人”的生存本真。同时,方方以知识分子独有的敏锐目光去审视这些人群的生存境遇以及悲剧背后的深层根源,表现出方方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对于人性、社会时代和命运的审视和思考。其次,方方作品被笼统归入“新写实小说”之中进行理解和研究会遮蔽掉其作品独有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本论文深入分析方方作品区别于“新写实小说”的特质,还原被“新写实”遮蔽下的小说“风景”。最后,方方小说创作中虽有着浓厚的“女性意识”,但区别于主流文坛上九十年代涌现的“私人化”写作、“身体写作”等“女性文学”,方方始终秉持着一种“超性别意识”和女性自省意识去关照和审视女性生存状态并寻找解决方案。游离于主流话语的文学创作一方面造成身为文坛作家的方方具有某种焦虑感,另一方面使得方方能够以敏锐的眼光和冷峻的笔调去关照社会现实,塑造出一系列在无奈世俗中苦苦挣扎着焦虑的小人物们,当然,其笔下人物的焦虑在某种程度上是作家心理意识的投射作用。方方小说中处处浸染着身份焦虑。首先,知识分子在商业经济大潮下有着巨大的身份焦虑感:一方面方方作为文坛作家面临着与主流话语错位所坚守自我的抵抗性境遇、评论家和市场与读者的认可问题;另一方面,其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在商品经济社会中处于举步维艰的境地,从而被迫由知识分子向市民化转变。其次,方方笔下的男性都遭遇着被“阉割”的焦虑:一方面,父辈缺席,其身上并携有暴戾性与自私性,英雄“父亲”光环被消解掉后便是母亲在权力结构中的上位;另一方面,商品经济中女性获得经济话语权从而对男性造成一定的压迫,男性在受挫后日渐消糜。最后,方方笔下的女性形象面临着生存焦虑:一方面,她们从始至终都在苦苦寻觅精神家园并为了营造“家”而努力抗争,却最终不得不都面临着无家可归的生存困境;另一方面,她们也在灵与肉的矛盾中苦苦挣扎,但终归是成为了追逐心中美好爱情(情感之“家”)的牺牲品。方方身为作家虽有着焦虑和压力,但她仍坚守“为内心写作”的创作姿态,独立而自由地进行文学写作。首先,方方始终秉持着知识分子求真意志,立足于个体生命体验来透视人性奥秘和揭示生存处境。她以生命个体的民间视角来还原历史真实和生存真相,消解历史和现实存在的某种权威和荒诞言说,并对非理性存在进行探索和思考。其次,方方内心深处坚守着某种伦理秩序,即对人性关怀的精神价值论和情爱至上的情爱价值论。(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王云杉[9](2019)在《遗忘与铭记之间的张力》一文中研究指出90年代以来,方方先后创作《祖父在父亲心中》《乌泥湖年谱》《水在时间之下》《民的1911》《武昌城》《软埋》等多部中长篇历史题材的小说。在这里,本文把方方以重大政治历史事件为表现对象,而非叙述背景的作品称为“历史题材小说”,并且对这部分作品进行重点阐述。方方部分作品仅仅以历史为故事的发生场景,如《风景》《花满月》等,则作为本文的参照对象。目前,不少论者对方方历史题材作品的认识,尚未完全突破知识分子命运书写的角度。人们尽管发现这部分小说的思想价值,但是却忽视了它们的审美价值。同时,论者对方方历史题材的小说的研究局限在单个文本的细读批评,指出作家的历史叙述方式及其形成原因,但是几乎没有将这些小说视为一个完整的历史叙述系列,考察作家在文本背后,表达怎样的历史意识。事实上,这部分小说存在一以贯之的主题,并且表现方方比较复杂矛盾的历史观念。在方方小说中,一些重复出现的自然天气意象可以作为阅读的切入点。米勒等理论家认为,小说中重复出现的要素能够产生意义,被作家多次描写意象指向作品的思想观念,这个结论可以用于解读方方作品。作家在《乌泥湖年谱》《水在时间之下》中,把雪意象和水意象与人物命运连接起来,表达独特的历史观念。在小说中,人物的经历和命运体现丰富的社会历史进程,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记忆。方方给自己笔下的人物安排被时间无情埋没的命运,意味着复杂的历史难逃被人遗忘的宿命。在这里,历史似乎成为不可知的客体,再现历史发展演变的过程也就成为不可能的事情。不过,方方对历史的认知态度并非一成不变。作者在认识到历史被遗忘的宿命之后,认为还原历史的真相,铭记历史的发生过程,这些都是有意义和有必要的。作者认为,历史是可以被认识的客体。小说《民的1911》和《武昌城》的基本主题是铭记历史。由于历史与文学属于不同的话语体系,二者之间的微妙差别,决定作家需要以小说的方式再现历史真实。在作品中,方方将真实的历史记载自然地融于情节和人物中。作者描写偶然性因素对历史事件的影响,思考民众在历史进程中的存在意义。同时,作者不断变换叙述视角,并且对同一事件、人物、场景进行重复叙述,尽可能从客观公正的立场,对历史事实进行再现。作家通过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展现历史本身的复杂面貌。最后,在人们怎样做出历史选择的问题上,方方陷入两难。作为反映土改历史的小说,《软埋》描写暴力因素与人性恶的关系。由于身体暴力给历史亲历者带来巨大的精神创伤,作者通过叙述不同人物对于同一事件的对话过程,展现人们在遗忘历史和铭记历史之间的矛盾态度。最后,作者从形而上的哲理层面,对历史本身进行严肃地思考。由于“历史”一词的含混性、多义性,作家描写亲历者与非亲历者围绕同一个事件,展开的对话活动,展现历史的复杂面貌。遗忘历史或是铭记历史,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之间存在巨大的“张力”,体现出方方复杂的历史意识。方方以史学意义上的真实为根基,对历史事件进行再现,形成一套独特的历史叙述风格。我们将方方放置到新历史主义的历史语境中,能够清晰地发现方方的文学贡献所在。通过对比方方与格非、苏童等人的部分代表作品,我们发现方方历史小说与新历史主义小说形成对话关系。对于历史不可知论,解构革命的崇高性与庄严性,表达时代批判的主题,方方作品亦有相应的体现。在新历史主义小说中,作家充分发挥创作主观性,以丰富的艺术形式展现历史的多种理解可能,突破人们对于历史的既有观念。方方与新历史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家之间,存在诸多相似点。总而言之,历史具有多种想象和叙述的方法。西方新历史主义的一些观念为国内作家表达自身对历史的多元化理解,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在小说中,作家应该使用多种艺术技巧,表达丰富的历史观念,给读者带来新的经验和启示。需要值得的是,历史并非任人随意打扮的“小丑”,作家如果完全抛弃史学意义上的真实,文学亦有陷入虚无主义的危险。经典的文学作品往往具有历史真实与文学真实。方方给人们的启示在于,作家在展现历史复杂性的过程中,如何把文学虚构与史料典籍相结合,在其中取得一个平衡点,表达自身对于历史的深邃思考。(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杨茜,彭在钦[10](2019)在《蚁族的悲伤 徒劳的自强——读方方小说《涂自强的个人悲伤》》一文中研究指出方方小说《涂自强的个人悲伤》讲述了农村人涂自强通过努力考上大学进入城市生活的曲折故事。作为底层人的涂自强想要在城市里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倾其一生不懈努力,但命运、个人、生活无法由他自己决定,而是被阶层、时代、困境层层裹挟,最终死亡。他是蜗居群体的缩影,是个人和社会时代的悲剧。(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15期)
方方的小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将通过方方的两篇小说,即《水在时间之下》和《风景》中复仇的动机、手段和结果来展示一个个鲜活人生对生命缺失的寻找和对自我灵魂的救赎之旅。引发小说人物复仇的动机指向个人对于被爱和被尊重的需要;个人力量的有限和社会道德、法律的约束使每一段复仇走向宿命般的鱼死网破的结局;复仇在方方这里成了现代人通向自我救赎的无奈之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方方的小说论文参考文献
[1].梁桂莲.论方方小说对武汉的城市书写[J].社会科学动态.2019
[2].刘吉丹.方方小说中的亲情复仇书写——以《水在时间之下》《风景》为例[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9
[3].康艳.论新世纪方方中篇小说创作[J].文艺评论.2019
[4].邓海燕.方方长篇小说的历史时空建构[J].大众文艺.2019
[5].张红丽.论方方小说中的“寒门学子之痛”[J].文学教育(上).2019
[6].韩艳娇.命定忍受时代的重负——读方方小说《涂自强的个人悲伤》[J].中国民族博览.2019
[7].孙丽琼.方方小说的刀锋叙事研究——以《万箭穿心》为例[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8].郜丽媛.在隐喻的道德框架下叙述一切[D].广西师范大学.2019
[9].王云杉.遗忘与铭记之间的张力[D].广西师范大学.2019
[10].杨茜,彭在钦.蚁族的悲伤徒劳的自强——读方方小说《涂自强的个人悲伤》[J].青年文学家.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