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弱视论文-刘帅

成人弱视论文-刘帅

导读:本文包含了成人弱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屈光参差性弱视,斜视性弱视,OCT,PERG

成人弱视论文文献综述

刘帅[1](2019)在《成人弱视患者视网膜—皮层下路径损伤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 成人弱视患者视网膜结构和功能的改变目的:探讨屈光参差性和斜视性成人弱视患者视网膜结构和P-ERG的变化。方法:收集了2016年6月至2017年4月就诊于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门诊的30例单眼成人弱视患者,其中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anisometropic amblyopia,AA,年龄18~34岁)和斜视性弱视患者(strabismic amblyopia,SA,年龄18~42岁)各15例。用OptovueRTVue OCT检测了受试者弱视眼和对侧健眼的视乳头周边直径3.4mm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简称RNFL)厚度和黄斑中心凹直径为6mm范围内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层(Ganglion cell complex,简称GCC)厚度。Roland电生理仪分别记录了受试者双眼在两种不同时间/空间频率条件下的P-ERG的P50和N95的振幅和潜伏期。弱视眼和对侧健眼之间数据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Pe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了眼轴长度、视网膜OCT及P-ERG各项检查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RNFL厚度的变化:屈光参差性弱视组弱视眼较对侧健眼的颞侧象限变薄(t=-2.353,p=0.033),而在鼻侧,上方和下方3个象限增厚(p<0.05);斜视性弱视组弱视眼较对侧健眼之间各象限均未发现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5)。(2)GCC层厚度的变化:屈光参差性弱视组弱视眼较对侧健眼GCC层厚度增加(t=2.246,p=0.039),斜视性弱视组弱视眼与对侧健眼之间未发现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3)小细胞通路刺激模式下的P-ERG:屈光参差性成人弱视组其弱视眼较对侧健眼P-ERG的P50(t=-3.329,p=0.004)和N95振幅降低(t=-2.235,p=0.038)而其潜伏时与侧健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在同样刺激模式下斜视性弱视患者其弱视眼P50、N95振幅和其潜伏时相对于对侧健眼均未见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大细胞通路刺激模式下的P-ERG,屈光参差性和斜视性成人弱视患者弱视眼与对侧健眼P-ERG的P50、N95的振幅和潜伏时均未见显着统计学差异性(P>0.05)。(4)眼轴长度与OCT、P-ERG各项指标未发现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屈光参差性成人弱视患者存在着视网膜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且这种改变主要表现为弱视眼视网膜小细胞的神经节细胞损伤。而在斜视性成人弱视患者,其弱视眼视网膜的结构和功能未见明显改变,其弱视的产生可能是中枢损伤所致。第二部分 成人弱视患者外侧膝状体大/小细胞通路功能的改变目的:利用fMRI来探索成人弱视患者皮层下通路的视觉功能损伤。方法:本研究包含了 17例确诊为单眼弱视(10个屈光参差性弱视和7个斜视性弱视患者)的成人单眼弱视患者和12名匹配健康人,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选择外侧膝状体(LGN)作研究皮层下通路功能状态的定位。以两种不同的刺激方式大细胞刺激(M刺激)和小细胞刺激(P刺激)来区分LGN的M层和P层。M刺激是低空间频率、低对比度、高时间频率闪烁的正弦波棋盘格,而P刺激是高空间频率、等亮度、红/绿方波棋盘格并以低时间频率闪烁。FMRI数据收集是在复旦大学眼耳鼻喉科医院采用3T扫描仪收集完成。使用Brainvoyager QX和编写代码进行fMRI数据资料的分析。结果:本实验所获得的LGN拓扑图形中,M层位置相对于P层更靠内侧、靠前、更集中,这是与人类LGN的解剖结构相一致的。在LGN中的P层,组别(正常眼/弱视,弱视眼/对侧眼)和刺激之间均存在显着的交互作用(F(1,56)=14.962,P<0.001),但在M层我们并没有发现这样显着相互作用。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无论是屈光参差性弱视(t(42)=-4.424,P<0.001)或斜视性弱视(t(36)=-5.386,P<0.001)患者其弱视眼对应的P层在P刺激相对于对侧健眼/正常对照眼,其信号强度明显下降,在LGN的M层,屈光参差组(F(1,36)=1.354,P=0.252)和斜视组(F(1,42)=1.443,P=0.236)在不同刺激、M/P层、分组间均未见明显交互作用。这些结果表明,弱视患者对p刺激有选择性的损伤,而这种选择性仅在外侧膝状体的P层。结论:我们通过使用fMRI技术和自行设计的刺激模式成功区分了LGN的M/P层,在本次试验中我们发现屈光参差性和斜视性弱视患者确实存在着偏小细胞通路的损伤。同时,我们也希望该项研究可以为后续成人弱视的治疗策略提供研究方向和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期刊2019-04-28)

叶素明[2](2018)在《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成人弱视临床效果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成人弱视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30例成人弱视患者(50例患眼)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采用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情况。结果术前本组患者视力均<0.3,术后平均屈光度为0.33 D,15 d内裸眼视力≥0.5者10例(33.33%),<0.4者20例(66.67%);随着随访次数的增加患者的裸眼视力均有所提高,最后一次随访时≥0.5者27例(90.00%)。术后角膜垂直曲率增加者24例(80.00%),降低者6例(20.00%);角膜水平曲率增加者3例(10.00%),降低者27例(90.00%);整体趋势为角膜垂直曲率增加,角膜水平曲率降低。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其中3眼出现少量前房出血现象,但在2 d后自行吸收,未出现损害视力现象。结论采用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成人弱视患者,不但具有安全、有效的特点,且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得到所有患者认可,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医药》期刊2018年06期)

梁明龙[3](2017)在《儿童及成人屈光参差性弱视脑功能结构改变的磁共振成像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与目的:弱视(Amblyopia)是在视觉发育期由于异常视觉经验造成以空间视力损害为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弱视发病率高,是一种常见的严重影响儿童视力的眼病,同时也是造成成人单眼视力损害首要原因。屈光参差性弱视(Anisometropic Amblyopia)在儿童及成人弱视中均占有很高的比例,是临床最为常见的弱视类型之一。目前,临床上对弱视的常规治疗仅对12岁以前的儿童起作用,而对成人几乎没有疗效。这种疗效差异提示,可能是儿童弱视和成人弱视神经机制的不同,造成这种年龄对治疗的影响。然而,儿童和成人弱视究竟有何不同,特别是二者神经机制的差异尚未见报道。关于弱视神经机制的研究一直颇受关注,但其确切机制至今尚未明了。既往的研究从责任脑区定位开始,由初级视皮层逐渐向高级视觉区域甚至于额顶叶与视觉相关的脑区扩展,虽然发现了一些视觉相关脑区的变化,但却局限于功能或结构的单层面分析,缺乏从功能到结构的整合研究。同时,更缺乏儿童及成人屈光参差性弱视的对比研究。近年来,随着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的飞速发展,已逐渐从结构磁共振成像(structural MRI,s MRI)扩展到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RI,f MRI),从单模态成像(Single-modal MRI)发展到多模态成像(Multi-modal MRI)。使我们不仅可以直接观察弱视患者大脑灰、白质结构的改变,而且可以分别从任务状态和静息状态下对弱视可能影响的大脑视觉信息处理的各个层面进行深入研究。基于以上认识,本课题拟应用多模态磁共振成像技术对儿童及成人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脑功能结构的变化进行研究,以期明确两类弱视患者脑功能结构改变特征与差异,促进对弱视神经机制的认识,并为寻找针对成人弱视的新治疗途径奠定实验基础。材料与方法:本课题分为以下四部分研究:1.任务态fMRI研究:募集儿童及成人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与人口学指标相匹配正常对照(儿童患者9例,儿童对照8例;成人患者10例,成人对照12例)作为研究被试,利用任务态fMRI结合针对不同视觉通路的视觉刺激,检测各被试初级视皮层V1的血氧水平依赖(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BOLD)信号,探索儿童及成人屈光参差弱视患者V1针对不同视觉刺激的BOLD信号变化特征,比较其差异,并寻找BOLD信号变化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2.静息态fMRI研究:募集儿童及成人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与人口学指标相匹配正常对照(儿童患者20例,儿童对照20例;成人患者20例,成人对照20例)作为研究被试,利用静息态fMRI结合低频振荡振幅(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分析方法,检测各被试的全脑ALFF,探索儿童及成人屈光参差弱视患者静息状态下大脑自发活动的强度即ALFF的变化特征,比较其差异,并寻找ALFF变化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3.脑灰质结构磁共振研究:研究被试同第二部分;利用叁维高分辨率结构磁共振成像结合基于表面的形态学测量(Surface-based Morphometry,SBM)分析方法,检测各被试的全脑皮层厚度,探索儿童及成人屈光参差弱视患者皮层厚度的变化特征,比较其差异,并寻找皮层厚度变化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4.脑白质结构磁共振研究:研究被试同第二部分;利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结合基于纤维束的空间统计(Tract-Based Spatial Statistics,TBSS)分析方法,检测各被试的全脑白质纤维束部分各项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探索儿童及成人屈光参差弱视患者白质纤维束FA的变化特征,比较其差异,并寻找FA变化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任务态fMRI研究结果:相较于正常对照被试,无论是对M通路刺激还是对P通路,儿童及成人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弱视眼驱动的V1的BOLD信号变化百分比曲线明显弱于非弱视眼,而正常对照被试非主视眼驱动的V1的BOLD信号变化百分比曲线则与主视眼无明显差异;且各眼驱动的V1的BOLD信号变化百分比峰值呈现弱视眼<非弱视眼=主视眼=非主视眼的模式。同时,二者V1的BOLD信号变化峰值与弱视眼的视力明显相关。2.静息态fMRI研究结果:相较于正常对照被试,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主要表现为视觉脑区(左侧枕中回/楔叶及右侧枕上回/舌回)ALFF显着升高;而成人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则表现为双侧默认网络核心节点(双侧扣带回后部)的ALFF明显减低。同时,二者ALFF的改变也分别与不同临床指标相关:在儿童患者中左侧枕中回/楔叶及右侧枕上回/舌回的ALFF值与弱视眼视力的明显相关,而在成人患者中双侧后扣带皮层ALFF则与屈光参差度明显相关。3.脑灰质结构磁共振研究结果:相较于正常对照被试,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视觉脑区(双侧楔叶及左侧舌回)的皮层厚度明显增厚,且其皮层厚度的改变与弱视眼视力损害程度明显相关;而成人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则未表现出皮层厚度的显着改变。4.脑白质结构磁共振研究结果:相较于正常对照被试,儿童及成人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与视觉功能相关的白质纤维束(双侧视放射、左侧下额枕束)FA值明显减低,且成人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还表现出左侧胼胝体压部FA值的减低。同时,二者视放射FA值与弱视眼的视力明显相关。结论:1.脑任务态功能方面:无论是对M通路视觉刺激还是对P通路视觉刺激,儿童及成人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弱视眼驱动的V1功能响应均有受损,进一步证实V1是弱视脑功能改变的核心区域。2.脑静息态功能方面: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的脑静息态功能改变主要在于视觉脑区脑自发活动的异常,而成人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静息态功能改变则更偏重于脑网络功能的损害。3.脑灰质结构方面: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的灰质结构改变主要在于视觉脑区皮层厚度正常减薄过程的受阻,而成人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则可能由于病程过长,致使原本增厚的视觉皮层发生了萎缩。4.脑白质结构方面: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的白质结构改变主要在于白质纤维束髓鞘化过程的受阻;而成人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除存在与上述类似的改变之外,还表现出脑结构网络连接的损害。总体而言,儿童和成人屈光参差弱视患者视觉相关脑区的功能及结构存在明显改变,进一步证实了弱视是视觉神经通路多方面、多层次损害的综合。同时,儿童和成人屈光参差弱视患者脑功能结构改变存在一定差异,儿童弱视的脑功能结构改变主要表现为视觉相关脑区功能和结构的异常,而成人弱视除存在类似的改变之外,还表现出脑功能及结构网络连接的损害。这就为临床上儿童及成人弱视的疗效差异找到了初步的实验证据,也从一定程度上为寻找针对成人弱视的新治疗途径奠定初步的实验基础。(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期刊2017-05-01)

李晓飞,闫义涛,胡俊喜,刘向玲,周予兰[4](2016)在《知觉视觉疗法治疗不同程度成人弱视患者的疗效及对比敏感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成人弱视治疗前后对比敏感度的变化及成人弱视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50例(100眼)健康体检成人(视力≥1.0)为正常对照组,87(121眼)例成人弱视患者为病人组。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比正常组、弱视治疗前、治疗后不同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数值有无差异。结果(1)轻度弱视组在高频区对比敏感度曲线比正常组下降,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重度弱视组在治疗后对比敏感度较治疗前高,但与治疗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和正常对照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3)轻度弱视基本痊愈26眼(61.9%),中度弱视基本痊愈9眼(35.0%),重度弱视基本痊愈5眼(12.8%),P<0.01,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结论成人的视觉系统仍具有可塑性,对比敏感度作为一种全面而又敏感的视功能检查方法是监测成人弱视治疗疗效和指导治疗的一种可靠手段。本研究旨在初步探讨成人弱视治疗前后对比敏感度的变化、观察成人弱视治疗的效果,以期为成人弱视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6年87期)

赵武校[5](2016)在《SD-OCT在成人与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黄斑形态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屈光参差性弱视人群双眼黄斑厚度差异,为应用OCT探索弱视发病机制提供线索。方法:在广西视光中心招募不伴斜视的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55例,年龄10~38岁,采集患者的眼压、等效离焦度(DE)、矫正视力(VAcc)、眼底OCT、眼轴(AL)等数据,按照年龄将患者分为成人组和儿童组,分别进行各项指标在双眼间(本文来源于《第十六届国际眼科学学术会议、第十六届国际视光学学术会议、第叁届国际角膜塑形学术论坛学术论文集》期刊2016-03-18)

王新梅[6](2016)在《成人弱视治疗病例及相关参数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成人弱视的治疗方法和效果,进一步探讨人的视觉系统可塑性。方法:本文选择19~36岁5例分别具有斜视、高度近视、严重散光、大度数屈光参差的难治性弱视患者,分别给予手术、配镜、RGP等病因治疗、视觉认知训练、调节训练、双眼视功能训练等综合疗法进行治疗,对患者治疗前后视力、调节力及双眼视功(本文来源于《第十六届国际眼科学学术会议、第十六届国际视光学学术会议、第叁届国际角膜塑形学术论坛学术论文集》期刊2016-03-18)

张永平[7](2016)在《成人斜弱视患者术前生存质量评估中斜弱视生存质量量表的临界值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成人斜弱视患者术前生存质量评估中斜弱视生存质量量表的临界值评价。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140例成人斜弱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斜弱视生存质量量表对成人斜弱视患者术前生存质量进行评估,分析患者的评估结果,确定临界值。结果:临界点值与灵敏度呈负相关关系,临界点值与特异度呈正相关关系。临界点在71.5分时,约登指数最大,为0.825。结论:成人斜弱视患者术前生存质量评估中斜弱视生存质量量表的最佳值临界值为71.5分,斜弱视生存质量量表能够有效对患者进行术前生存质量评估,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本文来源于《大家健康(学术版)》期刊2016年03期)

石明华,蒋海翔,叶应嘉,牛晓光,陈毕峰[8](2015)在《屈光手术在成人斜视弱视领域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屈光手术包括角膜屈光手术和眼内屈光手术,不仅仅用来矫正单纯的屈光不正,其在治疗斜弱视领域也担任着重要角色。本文系统介绍了屈光手术在治疗儿童以及成人屈光参差性弱视以及调节性内斜视方面的一些研究进展,尤其是在治疗成人屈光参差性弱视和调节性内斜视方面,显示出独特的疗效,本文对此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眼科新进展》期刊2015年12期)

徐珊容,李元朝[9](2015)在《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成人弱视临床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有晶体眼成人屈光不正(弱视)患者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15例(28只眼)成人高度近视弱视眼患者(屈光度球镜-8.50~21.5 D,柱镜-1.00~2.50 D),表面麻醉后行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3个月随访观察。结果:术前角膜内皮计数(3121±135)个/mm2,眼压(15.0±4.5)mm Hg,术后角膜内皮计数(3100±151)个/mm2,眼压(20.0±2.5)mm Hg。100%术眼的最佳矫正视力保持不变或增加≥1行,术后裸眼视力≥1.0者为7.14%(1例,2只眼),术后裸眼视力较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提高2行以上者为64.29%(18只眼),术后裸眼视力等同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者为28.57%(5例,8只眼)。结论:后房型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成人高度近视弱视眼的手术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创新》期刊2015年24期)

杨益刚,郭娴吟,王忠[10](2015)在《弥散张量成像检测单眼成人弱视患者视放射及胼胝体白质发育情况》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测单眼成人弱视患者视放射及胼胝体的白质发育情况,探讨单眼成年弱视患者的发病机制。方法对22例单眼成人弱视患者及10例正常对照组行DTI程序扫描,比较弱视组弱视同侧与对侧视放射,比较弱视组与正常对照组视放射和胼胝体的FA值及ADC值。结果弱视组内弱视同侧视放射较对侧FA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弱视组双侧视放射FA值均较正常对照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弱视组双侧视放射ADC值均较正常对照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压部ADC值较正常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TI显示单眼成人弱视患者视放射及胼胝体白质纤维形态学的改变,为弱视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检查手段。(本文来源于《实用临床医学》期刊2015年07期)

成人弱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对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成人弱视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30例成人弱视患者(50例患眼)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采用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情况。结果术前本组患者视力均<0.3,术后平均屈光度为0.33 D,15 d内裸眼视力≥0.5者10例(33.33%),<0.4者20例(66.67%);随着随访次数的增加患者的裸眼视力均有所提高,最后一次随访时≥0.5者27例(90.00%)。术后角膜垂直曲率增加者24例(80.00%),降低者6例(20.00%);角膜水平曲率增加者3例(10.00%),降低者27例(90.00%);整体趋势为角膜垂直曲率增加,角膜水平曲率降低。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其中3眼出现少量前房出血现象,但在2 d后自行吸收,未出现损害视力现象。结论采用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成人弱视患者,不但具有安全、有效的特点,且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得到所有患者认可,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成人弱视论文参考文献

[1].刘帅.成人弱视患者视网膜—皮层下路径损伤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9

[2].叶素明.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成人弱视临床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医药.2018

[3].梁明龙.儿童及成人屈光参差性弱视脑功能结构改变的磁共振成像对比研究[D].第叁军医大学.2017

[4].李晓飞,闫义涛,胡俊喜,刘向玲,周予兰.知觉视觉疗法治疗不同程度成人弱视患者的疗效及对比敏感度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

[5].赵武校.SD-OCT在成人与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黄斑形态研究中的应用[C].第十六届国际眼科学学术会议、第十六届国际视光学学术会议、第叁届国际角膜塑形学术论坛学术论文集.2016

[6].王新梅.成人弱视治疗病例及相关参数分析[C].第十六届国际眼科学学术会议、第十六届国际视光学学术会议、第叁届国际角膜塑形学术论坛学术论文集.2016

[7].张永平.成人斜弱视患者术前生存质量评估中斜弱视生存质量量表的临界值评价[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

[8].石明华,蒋海翔,叶应嘉,牛晓光,陈毕峰.屈光手术在成人斜视弱视领域中的应用[J].眼科新进展.2015

[9].徐珊容,李元朝.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成人弱视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5

[10].杨益刚,郭娴吟,王忠.弥散张量成像检测单眼成人弱视患者视放射及胼胝体白质发育情况[J].实用临床医学.2015

标签:;  ;  ;  ;  

成人弱视论文-刘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