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温度积累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灌浆期,干旱,外源脱落酸,冠层温度
温度积累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张鑫,孔祥,李勇,骆永丽,黄翠[1](2019)在《外源ABA对干旱条件下小麦冠层温度及光合同化物积累与分配的调控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给外源脱落酸(ABA)在小麦抗旱栽培中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以耐旱型品种山农20和水分敏感型品种辐287为材料,研究外源ABA对花后干旱条件下小麦冠层温度、光合特性、籽粒灌浆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处理显着降低了小麦吸收光能性能指数(PI_(abs))及被捕获电子传递到电子传递链Q_A~-中下游其他电子受体的概率(φ_0),尤其在灌浆后期,PI_(abs)及φ_0降幅均达到50%以上,导致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及气孔导度显着下降和冠层温度显着升高。同时,干旱处理下两品种的最大灌浆速率及平均灌浆速率均呈现降低趋势。两品种花后光合积累量及花后贮藏同化物转运量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均显着降低,辐287降幅大于山农20。最终表现为粒重及产量显着降低。干旱条件下喷施ABA可以显着提高PI_(abs)值、φ_0值、净光合速率及叶绿素相对含量,延缓叶绿素降解,诱导气孔适当关闭,减少水分散失,降低冠层温差。同时ABA处理提高了强势粒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延长了生长活跃期,降低穗叶温差,花后光合积累量及花后同化物转运量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显着升高,最终表现为粒重及产量提高。这说明耐旱型小麦品种叶片光合同化力强,花后干物质转运效率较高,有利于籽粒灌浆增重,实现产量提高;外源喷施ABA可以提高灌浆期水分亏缺条件下小麦的光合性能,显着降低穗叶温差,优化同化物分配比例,最终实现小麦的抗旱稳产。(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孙鹏,李沫,杨庆鑫,汤戈,张健[2](2018)在《硅在脉冲激光作用下温度积累效应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单温模型,利用有限元方法对硅在纳秒脉冲激光作用下的温度积累效应进行了数值模拟。给出了单脉冲、多脉冲作用下,硅表面附近的非平衡载流子浓度、自由载流子吸收系数和晶格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自由载流子浓度的积累是温度积累的主要来源。对于多脉冲作用情况,脉冲间隔越短,脉宽越窄,温度积累效应越明显,最终形成的瞬时晶格最高温和温升值越大,越容易对材料造成损伤。(本文来源于《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陈根永,史敬天,毛晓波,陈肖一,姚晓明[3](2009)在《考虑温度积累效应的短期电力负荷预测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考虑夏季温度积累效应的地区短期负荷预测方法。该方法不仅考虑了对短期负荷有影响的日类型、降水、温度等相关因素,并且考虑了在连续高温日情况下,预测日前数日的温度对预测当日的影响。通过利用神经网络工具,对每日48个时刻点分别建立了预测模型。通过对华中某地区电网的实际负荷预测结果的分析来看,该方法可以有效跟踪预测日前数日温度积累对预测日负荷的影响,在夏季负荷大幅变化的情况下,预测精度仍然可以满足要求。(本文来源于《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期刊2009年16期)
袁巧霞,武雅娟,艾平,甄玉存,朱端卫[4](2007)在《温室土壤硝态氮积累的温度、水分、施氮量耦合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温室作物生产水肥管理和土壤温度对土壤硝态氮累积的影响,本文选取使用5年的温室土壤样品进行培养试验,研究温度、水分、施氮量及其耦合效应对温室土壤硝化作用和硝态氮累积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温室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可用"S"曲线进行定量描述,硝化过程中最大硝化速率、延迟期和最大可能累积量是参数土壤温度,含水率和NH4-N含量的函数;通过正交回归分析得出影响最大硝化速率的因素主次顺序依次为温度、含水率、温度与含水率的交互作用、水肥的耦合作用以及施氮量;影响延迟期的因素主次顺序依次为土壤水分、土壤温度、施氮量以及水肥耦合作用;最大可能累积量与温度、含水率及施氮量呈指数关系,其中施氮量影响最大,土壤温度次之,而这3个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对最大可能累积量没有明显的影响。利用回归模型,可为不同温度环境及水肥条件下硝态氮累积量及氮利用的有效性预测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07年10期)
冯艳波[5](2007)在《棉铃发育过程干物质积累的温度调节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于2006年在南京农业大学江浦实验站进行,以南农7号和苏棉12为材料,通过大田不同的播期调节使相关部位的棉铃处于不同的温度条件下,从干物质积累、棉铃生理代谢及产量纤维品质等几面,探索温度差异的调节效应,主要结论如下:不同温度条件对棉铃各组分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开花期棉铃总干物质、籽棉和纤维干物质积累速率均符合“S”型生长曲线,用Logistic方程模拟效果良好,相关系数均在0.97以上,达到极显着水平。棉铃总干物质与铃期日平均温度、≥15℃有效积温和≥30℃的天数均达到了显着正相关水平;而与≤19℃的天数呈显着负相关。本试验开花期7/14-8/16日范围、龄铃50d内日均气温23.6-28.8℃范围,棉铃总干物质、籽棉干物质、纤维和棉籽干物质积累快速增长分别在花后12-50d、14-53d、16-52d和13-53d,最大积累速率出现的时间分别在花后27-32d、28-36d、25-37d和27-35d,最大积累速率持续时间分别为32-37d、27-35d、18-27d和28-37d,干物质积累期间≥25℃有效积温高低决定干物质积累速率大小;不同部位不同开花期棉铃干物质积累,显示第八果枝第一果节棉铃高于第四、第十二果枝第一果节棉铃部位效应。铃壳的物质积累与转运,显示7/14-8/4期间开花棉铃花后20d内日均气温均在28℃以上,花后20d左右出现铃壳干物质积累高峰期,花后21-40d期间日均气温均达到25℃以上,表现铃壳对籽棉干物质快速积累良好的转运效率,铃壳干物质积累呈略降现象;8/9-8/16期间开花棉铃花后20d内日均气温可达28℃左右但低于较早开花的成铃,并分别在花后31d、41d后日均气温降至25℃以下,导致花后20d后滞抑铃壳可溶性源物质向籽棉的转运效率而滞留于铃壳,推迟干物质积累高峰期至花后30d、40d,且铃壳中营养物质向纤维和棉籽的转移效率低,最终的纤维和棉籽干重也较小。铃期不同温度对不同时空分布棉铃及其对位叶生理特性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不同开花期棉铃对位叶可溶性糖含量随铃期温度降低而降低,花后可溶性糖含量的峰值出现时间提前,不同部位棉叶则表现为第八果枝第一果节叶可溶性糖峰值最大且峰后下降幅度最大。铃壳中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表现为随铃龄增加逐渐下降,且棉铃铃期在28℃以上较高温度条件下可溶性物质峰值高且峰后下降迅速,表明高温有利于铃壳中可溶性物质向纤维和籽棉的转移;铃期温度降至25℃以下条件下可溶性物质峰值低,峰值后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显示较高,表明较低温度抑制铃壳有机物质转运效率,导致籽棉积累量和纤维品质下降。通过对第八果枝第一果节铃壳中保护酶及MDA含量的测定,可看出铃壳中SOD和POD活性对温度反应极为敏感,达到显着性差异,MDA含量对温度的敏感性小,差异在棉铃发育前期不显着。棉纤维中可溶性糖及纤维素含量的变化呈极显着负相关,纤维发育初期可溶性糖含量随着期间温度的升高而增高,纤维发育中后期可溶性糖含量则随期间温度提高而下降。棉纤维中纤维素的积累则随温度升高表现出明显的积累优势。说明高温有利于棉纤维前期可溶性糖含量的积累和后期可溶性糖向纤维素的转化。(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07-07-01)
李伏生,康绍忠,张富仓,李志军[6](2002)在《大气温度对土壤养分迁移和春小麦干物质积累的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设 2 2℃和 2 8℃两种温度水平 ,并设 N1 P1 K1 ,N1 P2 K2 ,N2 P1 K1 ,N2 P2 K2 4个肥料水平。结果表明 ,高氮时 ,2 8℃时春小麦地上部干物重 ,根干物重 ,干物质总量和根冠比率比 2 2℃时平均分别下降 2 7% ,4 2 % ,30 % ,2 0 % ,根系氮、磷、钾浓度和小麦对氮、磷、钾的吸收较 2 2℃时也低。根际土壤 p H约比土体 p H降低 0 .2 ,温度对根际土壤 p H值会产生影响 ,但不同氮肥用量处理表现不同 ,低氮时 ,2 2℃时根际土壤 p H值比原土降低 0 .3,而 2 8℃时根际土壤 p H值并不降低 ;高氮时 ,2 2℃和 2 8℃根际土壤 p H值均比原土降低 ,但 2 8℃时降低更多。高氮 2 8℃温度处理根际土壤 NO- 3 -N含量远比土体高 ,2 8℃时根际土壤 NO- 3 -N含量比 2 2℃时要高 ,氮肥用量高时更为明显。根际土壤速效 P含量比土体速效磷低 ,2 8℃温度时根际土壤速效磷量较高。(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学报》期刊2002年03期)
温度积累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单温模型,利用有限元方法对硅在纳秒脉冲激光作用下的温度积累效应进行了数值模拟。给出了单脉冲、多脉冲作用下,硅表面附近的非平衡载流子浓度、自由载流子吸收系数和晶格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自由载流子浓度的积累是温度积累的主要来源。对于多脉冲作用情况,脉冲间隔越短,脉宽越窄,温度积累效应越明显,最终形成的瞬时晶格最高温和温升值越大,越容易对材料造成损伤。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温度积累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张鑫,孔祥,李勇,骆永丽,黄翠.外源ABA对干旱条件下小麦冠层温度及光合同化物积累与分配的调控效应[J].麦类作物学报.2019
[2].孙鹏,李沫,杨庆鑫,汤戈,张健.硅在脉冲激光作用下温度积累效应的数值模拟[J].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2018
[3].陈根永,史敬天,毛晓波,陈肖一,姚晓明.考虑温度积累效应的短期电力负荷预测方法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09
[4].袁巧霞,武雅娟,艾平,甄玉存,朱端卫.温室土壤硝态氮积累的温度、水分、施氮量耦合效应[J].农业工程学报.2007
[5].冯艳波.棉铃发育过程干物质积累的温度调节效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
[6].李伏生,康绍忠,张富仓,李志军.大气温度对土壤养分迁移和春小麦干物质积累的效应[J].西北农业学报.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