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马克思的道德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MOOC,思修,对策
马克思的道德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周长美,何冰,靳晴[1](2019)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MOOC教学探微——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思修"),是大一新生入校门接触到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把"思修"慕课教学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非常必要。"思修"慕课教学研究成果,对其他思政课教学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本文对"思修"课程的Mooc教学全过程进行分析,寻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9年18期)
魏传光[2](2019)在《马克思道德理论的历史生成》一文中研究指出伍德、米勒等人之所以得出马克思是"非(反)道德主义"的结论,原因之一在于他们只是碎片化地捡取马克思着作中的只言片语,对马克思道德理论的认识和理解缺乏历史生成视角和历史语境。马克思在向现实挑战、向其他思想挑战、向自身思想观念的挑战中建构了道德理论,只不过马克思道德理论不是一步完成的,经历过"莱茵报时期"的激进自由主义道德观和"巴黎时期"的革命人本主义的道德观之后,在"布鲁塞尔时期"马克思开始转换道德理解范式,由内在理解转向外在理解,由道德诉求转向意识形态理解。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依据历史唯物主义,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历史的追溯、资本主义生产领域的剖析和剩余价值的发现把道德理论推向深入,实现了思想的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通过历史回溯,可以清楚呈现马克思道德理论具有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鲜明特色。(本文来源于《南京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王莎莎[3](2019)在《马克思交往理论视域下大学生公共道德意识培育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青年作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一代,更是肩负着巨大的使命,将马克思交往理论纳入大学生公共道德意识培育的视野,有利于丰富培育的内容,拓展培育的研究视角,对提高培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社会培养具有公共道德意识的合格公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研究视角立足于马克思交往理论,以大学生公共道德意识培育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审视大学生公共道德意识培育在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问题,提出新的发展理路,促使培育思维从封闭转向开放,培育主体由单一转向主体间互动,培育内容不断丰富与拓展,培育方法与载体逐渐完善,以期在培育的实现路径中获得新的突破。本文主要分五章内容进行论述: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归纳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明确公共道德等核心概念,介绍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而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与创新点。第二章运用马克思交往理论分析大学生公共道德意识培育的必然性。本章系统介绍二者之间的契合点,阐明交往理论在实现培育目标,丰富培育资源的同时也为创新培育的内容和方式等提供了新的思路,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公共道德意识培育的有效性,促使大学生更好的参与公共社会交往。第叁章马克思交往理论视域下大学生公共道德意识培育的现实困境。本章从培育目标过分强调自我道德品质而削弱参与公共生活应具备的交往理念,内容仍以知识化和工具化为主漠视交往活动的实践性,不同的培育主体之间交往关系严重失衡,培育方式和载体刻板单一忽视公共交往活动的多样性和导向性等方面进行分析。第四章马克思交往理论视域下大学生公共道德意识培育困境的归因探析。本章主要从培育主体单一化导致交往关系缺失,培育内容简单化阻碍交往目的实现,培育方式固化导致交往诉求得不到表达,培育载体局限性不利于交往情感的共鸣,培育环境在交往活动中营造不充分五方面对培育的现实困境进行原因分析。第五章马克思交往理论视域下大学生公共道德意识培育的实现路径。本章指出不仅要建构开放式培育主体关系,深化现有培育内容,还要变革传统的培育方法,创设参与式培育方法,运用多样性的培育载体,充分营造公共领域多维培育环境,综合运用多种因素,最大化地实现培育的有效性。本文试图从两方面进行创新。其一,开拓了大学生公共道德意识培育的研究视野。运用马克思交往理论将培育活动置于理论的框架下,在主体、内容、方式以及载体四要素外,突出强调了营造交往环境的重要性;其二,创新了大学生公共道德意识培育的研究场域。马克思交往理论视域下大学生公共道德意识培育的研究环境是将培育置于一切公共交往活动中,强调在与陌生人的交往环境中提升培育的有效性,而不是将培育活动局限于教师、学生、课本、课堂中,丰富了培育的实现路径。(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李培超,周强强[4](2019)在《论马克思道德理论的特质——基于分析马克思主义“道德之争”的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马克思主义的"道德之争",肇始于"正义之争",即关于马克思是否以正义之名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争论。虽然分析马克思主义是基于马克思的经典文本来阐释马克思的道德理论,但是他们忽视了马克思的道德理论得以产生的德国古典伦理和古希腊城邦伦理的理论背景,隐匿了马克思对于自由主义超历史道德观的批判,无视马克思道德理论形成的现实基础和价值立场。分析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道德理论的"建构"反而更加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道德理论的特质。(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李梅敬[5](2019)在《从道德理论视角重观马克思的理论架构》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的道德思想是马克思整个理论体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的形成和发展同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大体上是一致的。从马克思理论体系发生、发展的整理路径和整体架构出发,尝试从道德理论的视角,沿着道德理想—现实状况—必经路径—理想实现的发展路径和阶段可以对马克思的理论架构做一整体性理解。从道德视角来考察马克思的理论体系的整体发展架构,我们会发现,马克思的整个理论体系以及实践发展都是围绕他的道德理想(对人类幸福的追求)展开的,其展开路径主要包括马克思为人类幸福而奋斗终生的道德理想、理想遭遇无情的现实而被暂时搁浅、唯物史观的发现使得共产主义理想成为历史的必然。如果仅仅从这一角度来看,唯物史观的发现就成为马克思实现道德理想的一条有效而必经的路径。(本文来源于《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魏传光[6](2019)在《利益、正当与分配正义——评西方学界对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功利主义”归类》一文中研究指出霍耐特、艾伦、布坎南等西方学者或以"利益论"、或以"结果论"、或以"总和论"等理由把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归类为功利主义,显然误解了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元典精神、道德批判的元哲学叙事以及道德建构的经济—阶级性格。实际上,马克思主义通过给予利益以历史性的理解、对私人利益的超越性理解以及利益与道德的统一性理解,实现了对功利主义利益范畴的超越;马克思主义用经济基础解释正当,以物质生产活动规约正当,立足于人类社会理解正当,从根本上否定了正当是善的增加这一功利主义的观点;马克思主义深入资本主义经济的制度根源,在对私有制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建构了分配正义与生产正义统一的正义观,既超越了功利主义分配正义的缺失,同时又超越了资产阶级以平等权利为核心的正义观。总之,马克思主义从唯物史观、从物质实践出发思考利益、正当与分配正义,把价值理想的实现与实践活动联系起来,用道德的实践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真实的、革命性的道德观。(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焦连志[7](2018)在《崇高理想、光辉道德和伟大理论:马克思的巍峨丰碑》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主义依然是当今这个时代最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马克思有着光辉的道德品质,包括远大的人生志向、伟大的博爱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持之以恒的坚定毅力,这是他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动力与支撑。马克思主义有着历久弥新的生命力,也有着不断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中国共产党人用新的实践新的语言谱写了马克思主义的新版本,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本文来源于《上海电力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S1期)
曲红梅[8](2018)在《从“分析的观点”到“历史的观点”:当代马克思道德理论解读方式的转变》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方学界对于马克思道德理论研究的主流是以"分析的观点"重新审视和框定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道德内容。一批亲欧陆哲学的学者认为"分析的观点"不能够理解马克思伦理思想的真实内涵,主张回到黑格尔哲学的框架中重新理解马克思。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成果为我们从马克思自身的思想中寻求理解道德理论的方法论奠定了基础。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思想基础的"历史的观点",不仅可以消解所谓的"马克思道德悖论",更能够提供给我们一种全新的哲学观和伦理观。(本文来源于《齐鲁学刊》期刊2018年04期)
李梅敬[9](2018)在《新时代道德重塑的伦理基础——兼论马克思道德思想研究的理论层次》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时代,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面临的道德问题也出现了新的阶段性特征,按照马克思的道德理论,道德问题还是中国目前发展阶段所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而且是一个关乎文化自信,关乎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重要问题。走进作为新时代道德重塑的伦理基础的马克思道德思想,解蔽马克思道德思想中的理论层次,是对新时代道德进行阶段性重塑和进入更高层次的新道德发展的重要理论准备。然而,马克思道德理论的层次性始终是一个被遮蔽的研究视角。这一研究视角的解蔽和深入探讨对于推进马克思道德理论研究,对于马克思道德思想的中国化、时代化,对于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和历史价值。(本文来源于《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张彦,顾青青[10](2018)在《混合道义论的马克思道德理论辨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代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研究中,许多西方学者倾向于运用规范伦理学的研究范式来解读和重建马克思的道德理论,道义论便是其中一种路径。英美分析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科亨、杰拉斯与佩弗都将平等主义的分配即分配正义问题视为马克思道德理论的核心,并将正义原则的正当性基础归因于自然权利,按照对马克思道德理论建构的自觉程度区分,叁人被认为是不同程度上的混合道义论者。混合道义论在一定程度上阐明并发展了马克思的道德理论,但从本质上看仍然是非马克思主义的。(本文来源于《哲学动态》期刊2018年02期)
马克思的道德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伍德、米勒等人之所以得出马克思是"非(反)道德主义"的结论,原因之一在于他们只是碎片化地捡取马克思着作中的只言片语,对马克思道德理论的认识和理解缺乏历史生成视角和历史语境。马克思在向现实挑战、向其他思想挑战、向自身思想观念的挑战中建构了道德理论,只不过马克思道德理论不是一步完成的,经历过"莱茵报时期"的激进自由主义道德观和"巴黎时期"的革命人本主义的道德观之后,在"布鲁塞尔时期"马克思开始转换道德理解范式,由内在理解转向外在理解,由道德诉求转向意识形态理解。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依据历史唯物主义,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历史的追溯、资本主义生产领域的剖析和剩余价值的发现把道德理论推向深入,实现了思想的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通过历史回溯,可以清楚呈现马克思道德理论具有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鲜明特色。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马克思的道德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周长美,何冰,靳晴.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MOOC教学探微——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J].文教资料.2019
[2].魏传光.马克思道德理论的历史生成[J].南京社会科学.2019
[3].王莎莎.马克思交往理论视域下大学生公共道德意识培育问题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9
[4].李培超,周强强.论马克思道德理论的特质——基于分析马克思主义“道德之争”的反思[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5].李梅敬.从道德理论视角重观马克思的理论架构[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6].魏传光.利益、正当与分配正义——评西方学界对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功利主义”归类[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7].焦连志.崇高理想、光辉道德和伟大理论:马克思的巍峨丰碑[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18
[8].曲红梅.从“分析的观点”到“历史的观点”:当代马克思道德理论解读方式的转变[J].齐鲁学刊.2018
[9].李梅敬.新时代道德重塑的伦理基础——兼论马克思道德思想研究的理论层次[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10].张彦,顾青青.混合道义论的马克思道德理论辨析[J].哲学动态.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