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质脱水论文-王保亮,李王晔,邓庚辛,黄方,于慧敏

变质脱水论文-王保亮,李王晔,邓庚辛,黄方,于慧敏

导读:本文包含了变质脱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同位素,Franciscan,Complex,同位素组成,地幔楔

变质脱水论文文献综述

王保亮,李王晔,邓庚辛,黄方,于慧敏[1](2019)在《Franciscan Complex变质橄榄岩硅同位素组成:对俯冲变质脱水过程Si同位素分馏的指示》一文中研究指出硅(Si)在地壳和地幔中都是主要元素。来自岩浆过程的高温环境的样品,硅同位素组成相对均一(Savage et al.,2010;2011;2013a;2013b;Pringle et al.,2016)。在地表过程中,化学风化、矿物的溶解与沉淀、以及生物参与都会导致硅同位素有较大尺度的分馏(Basile-Doelsch et al.,2005;Ding et al.,2005;Ziegler et al.,2005;Delstanche et al.,2009;(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4-19)

李王晔,滕方振,肖益林[2](2014)在《变质脱水过程中岩石镁同位素组成不发生显着变化——来自美国缅因州Onawa接触变质晕研究结果》一文中研究指出镁同位素是潜在的示踪地壳物质再循环的新工具。前人研究发现:相比"正常地幔",一些大陆玄武岩、克拉通榴辉岩和地幔橄榄岩具有较轻的镁同位素组成[1-3],而一些花岗岩具有较重的镁同位素组成[4-6]。这些异于"正常地幔值"的镁同位素组成可能源自地壳表层的碳酸盐岩(富集轻镁同位素)或硅质沉积岩(普遍富集重镁同位素),也可能源自变质脱水过程中的镁同位素分馏。因此,有必要查明变质脱水过程中岩石的镁同位素组成是否会发生显着的变化,进而评价"利用镁同位素示踪地壳物质再循环"(本文来源于《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32:板块俯冲与成矿论文集》期刊2014-10-20)

钟日晨,Joёl,Brugger,陈衍景,李文博[3](2013)在《变质脱水过程中Au、Cu、Pb、Zn的萃取及其对造山型成矿作用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造山型金矿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金矿类型,被认为是变质流体成矿的典型代表(Goldfarb et al.,2005)。此外,变质地体中部分贱金属矿床(Cu、Pb、Zn)具有与造山型金矿类似的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也被认为形成于变质流体(如Leach et al.,1998;Zhong et al.,2012,2013),部分学者亦将其命名为造山型矿床(陈衍景,2006)。目前(本文来源于《矿物学报》期刊2013年S2期)

李万才,陈仁旭,郑永飞[4](2013)在《大陆俯冲带岩石差异变质脱水和部分熔融:以苏鲁造山带超高压正片麻岩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苏鲁造山带桃行地区2个代表性的花岗质超高压正片麻岩进行了综合的锆石学和岩石学研究,结果对大陆俯冲带深部变质脱水和部分熔融这2个重要地质过程发生的温压条件和时空关系提供了制约.样品1中锆石记录了大陆俯冲过程中在236±5 Ma的中温榴辉岩相变质作用和折返过程中223±3 Ma的高温深熔作用,而样品2中锆石记录了大陆俯冲过程中237±3 Ma低程度中温深熔作用和贯穿整个碰撞造山过程的低温脱水作用.2个样品中的石榴石也显示了不同的结构和组成变化,给出了与锆石一致的P-T记录,指示大陆俯冲隧道中流体活动对锆石和石榴石生长的作用.这2个样品在地表相距仅百米,具有基本一致的岩石化学组成,但在陆壳碰撞过程中具有明显不同的P-T轨迹,说明它们在陆壳俯冲和折返过程中,处在陆壳板片的不同位置,并最终导致它们变质脱水和部分熔融行为的差异.(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3年22期)

李营,杜建国,谢超,周志华[5](2013)在《泥质岩变质脱水过程中石榴子石Fe-Mg组成特征的高温高压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石榴子石在变质岩石中广泛出现,由于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与共生矿物发生的Fe-Mg分异作用程度不同,石榴子石中Fe-Mg含量变化特征可作为地质温度计,研究矿物结晶温度、岩体冷凝速率和构造演化速率等地质问题。目前大量应用的可与石榴子石组成矿物对作为(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期刊2013-04-21)

夏琼霞[6](2009)在《大陆俯冲带变质脱水与部分熔融:南大别低温/超高压变质花岗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板块俯冲和折返过程中的流体活动是碰撞造山带变质作用、同碰撞岩浆作用乃至成矿作用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理解地球演化,包括全球水循环、深俯冲板块的命运、碰撞造山带内的岩浆岩成因,以及洋壳和陆壳再循环等问题的关键。在中国东部大别-苏鲁造山带发现的超高压变质岩,为大陆地壳深俯冲变质的产物,记录了大陆碰撞过程中从地壳俯冲到地幔深度、超高压变质、以及深俯冲地壳折返等叁个主要阶段的各种物理化学变化,是研究大陆深俯冲和折返过程中变质脱水和部分熔融的重要对象。前人对于镁铁质高压/超高压变质成因榴辉岩中元素在变质流体中的活动性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是对于长英质超高压片麻岩中流体活动的研究才刚刚开始。本学位论文以中国中东部大别造山带南部(简称南大别)低温/超高压变质带内的花岗片麻岩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岩相学、全岩主量和微量元素、单矿物氧同位素和微量元素、以及锆石微量元素、U-Pb和Lu-Hf同位素等地球化学研究。研究结果识别出陆壳深俯冲和折返过程中出现了变质脱水和部分熔融,同时还识别出了不同变质流体作用下的锆石变质重结晶和新生长。变质重结晶包括固态重结晶、交代重结晶和溶解重结晶,显示了不同流体(富水流体、含水熔体和超临界流体)条件下的变质生长锆石,包括从富水流体中生长的锆石和从含水熔体中生长的锆石。结果不仅为标识变质锆石的形成机制提供了依据,而且为识别不同类型变质流体在大陆碰撞过程中的作用发现了线索。岩相学观察显示,两组花岗片麻岩样品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共生矿物组合。组I片麻岩样品为鳞片变晶结构、残留骸晶结构、交代蚕食结构等,帘石类、云母类含水矿物较多。组II片麻岩样品为花岗变晶结构,主要组成矿物为石英和长石,且钾长石含量十分丰富,帘石和云母等含水矿物量少,榴辉岩相变质矿物(石榴石、褐帘石、金红石)缺乏。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这些超高压变质花岗岩的原岩年龄和变质年龄分别为778±6 Ma和219±6 Ma。锆石εHf(t)值为-11.5±1.4 ~ -2.2±0.5,对应的Hf模式年龄为古元古代中期(2.4 ~ 1.8 Ga),不同于中大别的正εHf(t)值(1.1±0.6 ~ 8.2±0.7)和中元古代晚期Hf模式年龄(1.3 ~ 1.1 Ga)。因此,华南陆块北缘元古代存在两期新生地壳生长,即中元古代晚期和古元古代中期。两组样品的锆石δ18O值为-2.8 ~ +4.7‰,明显低于正常地幔值5.3±0.3‰,表明原岩在新元古代侵位过程中受到过大气降水的高温热液蚀变。大部分样品在t1 = 780 Ma时的87Sr/86Sr初始比值很低,而在t2 = 230 Ma时的87Sr/86Sr初始比值很高,这暗示了原岩在新元古代热液蚀变和叁迭纪变质脱水两个过程中发生了广泛的流体干扰。两组样品具有相似的稀土和微量元素配分模式,但是,组I样品的Nb与LREE(La和Ce)显示很好的相关性,与LILE(Rb、Ba、Pb、Th和U)没有相关性,说明在脱水过程中LILE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迁移活化。结合岩相学研究,可见组I片麻岩在叁迭纪大陆碰撞过程中经历了变质脱水反应。Nb与LREE的相关性继承了原岩的特征,而不是由变质脱水引起的。组II片麻岩的Nb含量与LILE呈线性相关,但与LREE不相关,显示在大陆碰撞过程中变质脱水与LILE迁移发生明显脱耦。另外,组II片麻岩的主量元素FeO+MgO+TiO2含量很低(1.04 ~ 2.08% wt.%),而SiO2含量(75.33 ~ 78.23 wt.%)和全碱Na2O+K2O含量(7.52 ~ 8.92 wt.%)很高,并且与长英质岩石经部分熔融实验产生的熔体组成相似。因此,组II片麻岩在深俯冲陆壳折返初期由于多硅白云母分解引起了脱水熔融。此外,在组II片麻岩中几乎没有发现特征的超高压变质矿物;尽管没有明显的深色体和浅色体,但在片麻岩内部发现了由细粒矿物组成的长英质细脉。因此,组II片麻岩由于变质脱水而诱发了一种低程度原位深熔的混合岩化作用,即长英质熔体并没有从寄主片麻岩中分离出去。锆石U-Pb定年得到的变质年龄与大别-苏鲁造山带超高压榴辉岩相退变质引起高压榴辉岩相重结晶时间一致,对应于深俯冲板片折返初期达到最大温度之前,折返板片中流体/熔体的释放导致了锆石的生长。根据参与锆石改造的变质流体性质,进一步可将变质锆石区分为五种不同类型,即固态重结晶锆石、交代重结晶锆石、溶解重结晶锆石,以及富水流体和含水熔体中的生长锆石。不同类型的变质锆石显示不同的U-Pb年龄、微量元素组成、Th/U比值、176Lu/177Hf比值以及176Hf/177Hf比值。变质生长锆石都具有谐和的叁迭纪U-Pb变质年龄,高U含量以及低Th/U比值和176Lu/177Hf比值,以及升高的176Hf/177Hf比值。但是富水流体中生长锆石还具有低的REE、Th以及HFSE等微量元素含量,而从含水熔体中生长锆石的REE、Th以及HFSE等微量元素含量却很高。根据大陆俯冲带变质过程中流体/熔体活动的程度,可以识别变质重结晶锆石记录的原始岩浆锆石所经受的不同程度改造。固态重结晶锆石是在流体相对缺乏的条件下经受变质的,仅锆石内部结构和U-Th-Pb同位素体系受到部分改造,表现清晰的或模糊的岩浆环带结构、新元古代中期到叁迭纪的206Pb/238U表观年龄,而微量元素和Lu-Hf同位素体系则保持原岩锆石的特征。交代重结晶锆石受流体改造程度较固态重结晶明显,CL图像显示冷杉叶状分带、弱分带或无分带结构,也具有新元古代中期到叁迭纪的206Pb/238U表观年龄。其REE配分特征与原岩锆石相似,但部分LREE呈现富集,除了可能的矿物包裹体影响外,主要与热液富水流体有关。其Lu-Hf同位素体系由于少量石榴石的影响,176Lu/177Hf比值轻微降低,而176Hf/177Hf比值基本保持不变。溶解重结晶锆石受到变质流体改造程度最高,CL图像显示海绵状或多孔状结构,具有近谐和的206Pb/238U年龄;如果溶解重结晶改造得彻底,则有可能得到谐和的叁迭纪变质年龄。其微量元素具有普遍富集的特征,即REE、Th、U和HFSE (Nb, Ta和Hf)都明显高于原岩锆石,同时REE配分还显示Ce正异常不明显。由于溶解重结晶锆石的Hf同位素组成主要受原岩锆石控制,因此流体对其初始Hf同位素组成没有影响,176Lu/177Hf和176Hf/177Hf比值与原岩锆石几乎保持不变。对于具有普遍提高的LREE、Th、U、HREE和HFSE (Nb、Ta、Hf)含量的海绵状变质锆石,不可能仅仅与常见的热液流体有关。由于含水流体不能携带大量的HREE、Th、U和HFSE等微量元素,因此要求能携带大量HREE和HFSE等元素的超高压含水熔体或超临界流体。在花岗岩-水体系中,富集微量元素的矿物(如帘石、石榴石、金红石等)在含水熔体区域内稳定存在,正常的高压脱水熔融并不能使这些矿物发生分解并释放出大量的微量元素。但是在峰期超高压变质条件下,能够产生超临界流体,这样可以使帘石、石榴石、金红石等矿物发生不稳定分解,同时释放大量微量元素进入变质流体。原来富集REE-HFSE的岩浆锆石,当遇到具有强溶解能力的超临界流体时,可能会变得不稳定而发生显着的溶解重结晶。在深俯冲板片折返初期,由于突然降压和继续升温,超临界流体会发生相分离形成不混溶的富水流体和含水熔体,流体中富集的难溶性元素会随着压力下降发生出溶并作为副矿物沉淀出来,表现为研究区内花岗片麻岩中呈脉状产出的帘石、榍石和锆石等矿物集合体。因此,超临界流体在低温/超高压变质条件下的活动是迁移各种元素的有效载体。(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09-10-01)

唐红峰,李营[7](2007)在《泥质岩变质脱水作用的高温高压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表明,大洋沉积物或陆壳岩石可以发生俯冲作用进入俯冲带深部。该过程中岩石的含水矿物发生了变质脱水作用和相转变,所产生的流体是俯冲带流体的重要来源并对俯冲带岩浆产物的地球化学特征有标志性的影响。为了深入揭示陆壳物质在俯冲带温度-压力条件下的变质脱水作用和该过程中发生的微量元素变化,我们开展了泥质岩变质脱水作用的高温高压实验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07-04-01)

李营,唐红峰,刘丛强,周志华[8](2006)在《泥质岩及其变质脱水产物中含水矿物稳定性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俯冲带沉积物(岩)的变质脱水作用对俯冲带流体组成、矿物和同位素组成及岛弧岩浆演化具有深远影响。以天然泥质岩为研究对象,通过高温高压实验,确定了1.5~3.5 GPa、746~930℃条件下,俯冲带沉积物中绿泥石、绢云母及其脱水后产物角闪石和黑云母在俯冲带的稳定范围,绘制了高温高压条件下泥质岩体系相图。研究结果表明,在泥质岩体系中,绿泥石是最早发生变质脱水的矿物,在俯冲带50 km深度以上全部分解,其分解产物———角闪石可携带流体进入到俯冲带85 km处,黑云母则可俯冲至120 km或更深的深度,据此可知,在俯冲带深部,沉积物完全脱水的深度范围(≥120 km)要大于蚀变洋壳(90~100 km)。(本文来源于《高压物理学报》期刊2006年03期)

肖龙[9](2004)在《富钾埃达克岩:加厚下地壳变质基性岩脱水熔融的产物》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表明,埃达克岩主要由俯冲板片或加厚的下地壳基性物质熔融形成。它的存在为我们研究地壳生长与壳幔作用的方式等通过了很好的素材。由于中国东部和青藏高原的埃达克岩较其它地区的埃达克岩明显富钾、形成于板内而对其成因的认识存在较大分异。所提出的多种成因模型都没有获得实验岩石学的证明。根据我们的最新实验研究成果和对前人大量熔融实验资料的分析,认为:(本文来源于《2004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4-06-30)

刘建忠,卢良兆,谢鸿森,欧阳自远,刘喜山[10](1999)在《贺兰山北段孔兹岩系脱水熔融实验Ⅱ——岩石结构对变质反应的制约》一文中研究指出贺兰山北段孔兹岩系中最有代表性的两类岩石 :变粒岩及富铝片麻岩天然块状样品的脱水熔融实验研究表明 ,在不同的温度压力条件 ,两类岩石产生明显不同的变质反应 ,其中变粒岩类在所有的实验条件下均产生 Bt+Pl+Qz→ Hy+Kf+M(熔体 )的反应 ,而富铝片麻岩在不同压力下出现不同的变质反应 :0 .4 GPa条件下发生 :Bt+Pl+Qz→ Hy+Kf+M;0 .6 GPa条件下发生 :Bt+Qz→ Sil+Kf+M;0 .8GPa条件下发生 :Bt→ Cud+Kf+M。本文认为制约变质反应的主要因素是岩石的结构构造 ,因此在讨论高级变质作用时更要强调压力的重要性(本文来源于《矿物学报》期刊1999年04期)

变质脱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镁同位素是潜在的示踪地壳物质再循环的新工具。前人研究发现:相比"正常地幔",一些大陆玄武岩、克拉通榴辉岩和地幔橄榄岩具有较轻的镁同位素组成[1-3],而一些花岗岩具有较重的镁同位素组成[4-6]。这些异于"正常地幔值"的镁同位素组成可能源自地壳表层的碳酸盐岩(富集轻镁同位素)或硅质沉积岩(普遍富集重镁同位素),也可能源自变质脱水过程中的镁同位素分馏。因此,有必要查明变质脱水过程中岩石的镁同位素组成是否会发生显着的变化,进而评价"利用镁同位素示踪地壳物质再循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变质脱水论文参考文献

[1].王保亮,李王晔,邓庚辛,黄方,于慧敏.FranciscanComplex变质橄榄岩硅同位素组成:对俯冲变质脱水过程Si同位素分馏的指示[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2].李王晔,滕方振,肖益林.变质脱水过程中岩石镁同位素组成不发生显着变化——来自美国缅因州Onawa接触变质晕研究结果[C].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32:板块俯冲与成矿论文集.2014

[3].钟日晨,Joёl,Brugger,陈衍景,李文博.变质脱水过程中Au、Cu、Pb、Zn的萃取及其对造山型成矿作用的启示[J].矿物学报.2013

[4].李万才,陈仁旭,郑永飞.大陆俯冲带岩石差异变质脱水和部分熔融:以苏鲁造山带超高压正片麻岩为例[J].科学通报.2013

[5].李营,杜建国,谢超,周志华.泥质岩变质脱水过程中石榴子石Fe-Mg组成特征的高温高压实验研究[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2013

[6].夏琼霞.大陆俯冲带变质脱水与部分熔融:南大别低温/超高压变质花岗岩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

[7].唐红峰,李营.泥质岩变质脱水作用的高温高压实验研究[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07

[8].李营,唐红峰,刘丛强,周志华.泥质岩及其变质脱水产物中含水矿物稳定性的实验研究[J].高压物理学报.2006

[9].肖龙.富钾埃达克岩:加厚下地壳变质基性岩脱水熔融的产物[C].2004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04

[10].刘建忠,卢良兆,谢鸿森,欧阳自远,刘喜山.贺兰山北段孔兹岩系脱水熔融实验Ⅱ——岩石结构对变质反应的制约[J].矿物学报.1999

标签:;  ;  ;  ;  ;  

变质脱水论文-王保亮,李王晔,邓庚辛,黄方,于慧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