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电动助动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助动车,燃气,电动车,电力动车
电动助动车论文文献综述
一木[1](2016)在《发展电动助动车符合中国当前的国情》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动车,即电力驱动车辆,又名电驱车。电动车分为交流电动车和直流电动车。通常说的电动车是以电池作为能量来源,通过控制器、电机等部件,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运动,以控制电流大小改变速度的车辆。它符合国家制定的节能环保趋势政策,大大方便了短途交通,最主要是通过对能源和环境的节省和保护,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概括说,发展电动车,经济实惠、便捷环保,符合中国当前的国情。当前,从政府和社会的各种舆(本文来源于《交通与运输》期刊2016年05期)
杨创[2](2015)在《电动助动车对机动车和自行车行驶的干扰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电动助动车在我国发展迅速,人们对电动助动车的发展也越来越关注。由于电动助动车同时具有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部分交通特性,给城市交通中机动车和自行车均会造成一定的干扰,然而已有的研究中对于电动助动车主要关注其定位和安全问题,针对电动助动车对机动车和自行车的交通干扰研究较少,所以很有必要系统地研究电动助动车的交通特性及其对机动车和自行车的干扰。论文以不同类型路段上实际观测的数据为基础,主要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全面分析不同路段上电动助动车的交通流特性及其对于机动车和自行车行驶的干扰影响。针对电动助动车本身交通特性,论文首先描述了电动助动车在现有道路交通中的断面流量占有率,接着从速度分布特性和交通流特性叁参数之间的关系模型的角度,分析了电动助动车的交通流特性,最后就其群体性展开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高峰时段电动助动车的断面流量占有率基本能达到50%左右;电动助动车速度分布符合对数logistic分布;电动助动车骑行成群的比例大约为30%,并且与单独骑行时相比,速度的均值和离散程度都要更小,其中平均速度大约低8%。针对电动助动车对机动车的干扰,从摩擦干扰和阻滞干扰的角度,基于数据对比分析了电动助动车与自行车对机动车的干扰影响,然后基于速度、轨迹以及机动车道通行能力的变化情况分析了电动助动车对机动车的干扰行为,结果表明在摩擦干扰和阻滞干扰下的平均速度分别下降了10%和18%;机动车最大横向偏移量均值分别增加了88.24%和64.71%;在电动助动车干扰下,机动车道通行能力降低了8%。最后建立了摩擦干扰下,机动车速度与造成干扰的电动助动车速度及机非间距之间的二元线性模型并进行了F检验。针对电动助动车对自行车的干扰,就机非隔离路段和机非混行路段,分别基于速度、轨迹以及非机动车道通行能力的变化情况分析了电动助动车对自行车的干扰行为。研究结果表明,与机非隔离路段相比,在机非混行路段上,电动助动车对自行车速度整体水平影响更小,但会使自行车速度分布更加集中;最大横向偏移量要更大,在摩擦干扰、阻滞干扰和无干扰条件下分别提高了168.18%、646.15%和90.91%。在电动助动车存在的情况下,非机动车道的能力都要有所提高,但机非隔离路段增幅更加明显,达到20%左右。(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5-01-18)
董斌杰[3](2008)在《电动助动车综合交通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动助动车作为一种新型交通工具逐渐盛行,但有关电动助动车的争论也日益激烈,国内不同城市对待电动助动车的态度是“禁”、“倡”、“限”各异,围绕电动助动车“安全”、“效率”、“环保”等特征的争论亟需系统的调查研究。本文从搜集、整理有关电动助动车的各种争论入手,归纳总结各种争论涉及到的电动助动车交通特征,采用问卷、采访、现场统计等多种调研手段,获得了上海、成都两城市的电动助动车主、客观交通特征的原始数据,通过应用数理统计、数据分析等方法,对电动助动车的车辆特征、使用人群特征、使用特征和交通流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从事故率、事故原因、解决思路等多个方向对电动助动车引起的安全争论进行专题分析。依据特征分析的研究成果,从出行成本、能源效率、环境效率、交通效率四个方面对电动助动车进行了相应评价,并采用层次分析法从城市管理者角度对小汽车、公交车、电动助动车进行了综合评价。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电动助动车目前面临的各种问题,从政策法规、交通管理、交通工程几个方面探讨了相应的解决思路。最后,本文对进一步工作的方向进行了简要的讨论。(本文来源于《同济大学》期刊2008-03-01)
王延中[4](1997)在《科技精品绿色未来记永久股份有限公司的电动助动车》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第四届上海科技博览会上,上海永久股份有限公司的展台引人注目,参观者极有兴趣地在几部电动助力车前询问着,议论着,更有许多人发出了赞叹。同时这些电动自行车也吸引了不少专家,引起了对电动车发展前景的思索和探讨。在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为主题的’97上海科技节(本文来源于《中外轻工科技》期刊1997年05期)
陈宗明[5](1997)在《加速开发无污染的电动助动车》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助动车风靡上海滩,而其所造成的大气污染严重地影响到人民的身心健康。于是,禁声日盛。助动车的流行有其一定的客观因素,在现时上海人上下班路途较远而公交线路设计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助动车也不失为一种简捷灵便的交通工具。那么,如何消除助动车严重的废气和噪声污染呢?采用零排放的电动车来取代汽油车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电动助动车即在助动车上安装高效蓄电池,再由电动机驱动运动构件,以此辅助人力踏车。欧洲、北美在八十年代后期发展的电动助动车速度一般可达20—40km/h,由于采用(本文来源于《现代家电》期刊1997年02期)
蒋宗驷,刘燕,张娟,吴立人[6](1996)在《电动助动车用12V/14Ah管式密封铅酸电池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椭圆形管式密封铅酸电池DMG12V/14Ah是专为电动助动车设计制造的,它的正极采用椭圆形管式电极,负极采用涂膏式电极。该电池具有高的比能量和长的使用寿命以及免维护等优点,是电动助动车首选的驱动电源。(本文来源于《电池工业》期刊1996年03期)
[7](1995)在《零污染电动助动车》一文中研究指出零污染电动助动车上海夏龙电控责任有限公司研制成零污染电动助动车。该车车重仅约为传统电动车的一半。钛铁硼后轴电机直接驱动和脱卸式蓄电池两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该车最高时速25公里,一次充电可骑行40公里以上。据测算,该车行驶百公里耗电1.5度(在上海折...(本文来源于《重型汽车》期刊1995年03期)
电动助动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电动助动车在我国发展迅速,人们对电动助动车的发展也越来越关注。由于电动助动车同时具有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部分交通特性,给城市交通中机动车和自行车均会造成一定的干扰,然而已有的研究中对于电动助动车主要关注其定位和安全问题,针对电动助动车对机动车和自行车的交通干扰研究较少,所以很有必要系统地研究电动助动车的交通特性及其对机动车和自行车的干扰。论文以不同类型路段上实际观测的数据为基础,主要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全面分析不同路段上电动助动车的交通流特性及其对于机动车和自行车行驶的干扰影响。针对电动助动车本身交通特性,论文首先描述了电动助动车在现有道路交通中的断面流量占有率,接着从速度分布特性和交通流特性叁参数之间的关系模型的角度,分析了电动助动车的交通流特性,最后就其群体性展开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高峰时段电动助动车的断面流量占有率基本能达到50%左右;电动助动车速度分布符合对数logistic分布;电动助动车骑行成群的比例大约为30%,并且与单独骑行时相比,速度的均值和离散程度都要更小,其中平均速度大约低8%。针对电动助动车对机动车的干扰,从摩擦干扰和阻滞干扰的角度,基于数据对比分析了电动助动车与自行车对机动车的干扰影响,然后基于速度、轨迹以及机动车道通行能力的变化情况分析了电动助动车对机动车的干扰行为,结果表明在摩擦干扰和阻滞干扰下的平均速度分别下降了10%和18%;机动车最大横向偏移量均值分别增加了88.24%和64.71%;在电动助动车干扰下,机动车道通行能力降低了8%。最后建立了摩擦干扰下,机动车速度与造成干扰的电动助动车速度及机非间距之间的二元线性模型并进行了F检验。针对电动助动车对自行车的干扰,就机非隔离路段和机非混行路段,分别基于速度、轨迹以及非机动车道通行能力的变化情况分析了电动助动车对自行车的干扰行为。研究结果表明,与机非隔离路段相比,在机非混行路段上,电动助动车对自行车速度整体水平影响更小,但会使自行车速度分布更加集中;最大横向偏移量要更大,在摩擦干扰、阻滞干扰和无干扰条件下分别提高了168.18%、646.15%和90.91%。在电动助动车存在的情况下,非机动车道的能力都要有所提高,但机非隔离路段增幅更加明显,达到20%左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电动助动车论文参考文献
[1].一木.发展电动助动车符合中国当前的国情[J].交通与运输.2016
[2].杨创.电动助动车对机动车和自行车行驶的干扰影响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5
[3].董斌杰.电动助动车综合交通特征研究[D].同济大学.2008
[4].王延中.科技精品绿色未来记永久股份有限公司的电动助动车[J].中外轻工科技.1997
[5].陈宗明.加速开发无污染的电动助动车[J].现代家电.1997
[6].蒋宗驷,刘燕,张娟,吴立人.电动助动车用12V/14Ah管式密封铅酸电池的研究[J].电池工业.1996
[7]..零污染电动助动车[J].重型汽车.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