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个人参与行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微公益特征,个人公益参与行为,认知信任,情感信任
个人参与行为论文文献综述
钱玲,杜兰英,侯俊东[1](2019)在《微公益特征因素解析及对个人公益参与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中国公益事业的快速发展,公益慈善的重要性日渐凸显。以"免费午餐"为代表的微公益这一新型公益参与模式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并迅速吸引了公众的广泛参与。相关研究表明微公益的某些特征有助于吸引个人参与公益,但大多集中于对微公益的现象描述和概念分析,缺少对微公益促进个人参与公益内在机理的深入探析。梳理微公益特征和微公益个人公益行为驱动因素等已有研究,运用焦点小组访谈、开放式问卷和结构化问卷识别微公益特征的3个维度,即微公益事项特征属性、社交媒体策略、可参与性。基于微公益特征-信任状态-公益参与行为框架,基于346份有效问卷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微公益特征因素对个人公益参与行为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认知信任和情感信任搭建了微公益特征与个人公益参与行为之间的桥梁;微公益的3个特征维度在促进个人公益行为中的作用不同,社交媒体策略和可参与性通过认知信任激发个人公益浏览行为,微公益事项特征属性和社交媒体策略通过情感信任促进个人公益贡献行为;个人公益参与者的认知信任影响其情感信任。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系统识别了微公益的3个特征维度,厘清了微公益特征对个人公益参与行为的影响机理。深化了对微公益的认识,拓展了信任理论和个人公益行为理论在非营利组织营销领域的运用。研究结果可指导微公益实践者根据公益目标,组合运用微公益的特征因素,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公益营销方案,吸引个人的广泛参与;也建议微公益实践者认识到认知信任与情感信任的差异性,更细致地对微公益参与者进行信任管理。(本文来源于《管理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芦琼莹[2](2017)在《微公益募捐广告说服策略与个人公益参与行为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公益事业的发展对我国民生保障和改善的作用,有目共睹。自2014年以来,微公益就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公益捐赠和公益参与的一个新浪潮。据统计,2015年仅腾讯微公益一家平台上就收到2383万人次的爱心捐款,捐赠善款总额超过了 5.4亿元。如何引导更多的人参与到微公益活动中,成为了公益领域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市场营销的相关研究证明,广告具有沟通传播功能和说服效应,但只有以正确的方式传递信息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而现有微公益研究大多集中于捐赠行为影响因素辨析,缺少对公益募捐广告的描述及说服效应分析,且其作用机理也尚不明确。为此,本研究站在广告营销和非营利组织管理的角度,对微公益项目募捐广告展开深入研究,探寻了募捐广告策略对个人公益参与行为的影响机理,以此促进全民公益的广泛参与。本研究综合运用了内容分析,截面数据分析,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等方法,回答了以下关键问题:1)微公益项目的募捐广告中包含了哪些说服策略?2)募捐广告说服策略的说服效应如何?3)不同的说服策略如何影响个人公益参与意愿?本文首先通过采集微公益平台上1000个募捐广告样本并进行文本挖掘,挖掘出了微公益募捐广告的九类说服策略:①消极情感策略,②积极情感策略,③人际情感策略,④理性逻辑策略,⑤可信度策略,⑥集体导向策略,⑦个体导向策略,⑧数字框架策略和⑨规范信念策略。并通过截面数据进一步揭示了了不同说服策略在增加参与人数,提高人均捐赠额和项目达成率上的差异。其中,情绪类策略对增加参与人数具有显着影响,理性逻辑和可信度策略对于提高人均捐赠额作用显着,而个人导向策略对于提高项目达成率效应显着。其次,本文基于框架理论和自我参照理论,采用现场随机实验的方法对募捐广告的信息组合与公众参与意愿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揭示了消极情感诉求策略和人际情感诉求策略所使用的边界。研究发现,个体的情绪感知在广告效果感知与志愿参与意愿,捐赠意愿和道德支持意愿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而这一主体效应受到了个人导向/集体导向信息框架的显着影响。其中,集体导向的信息框架有利于提高人们的道德支持意愿,而个体对于情感诉求广告的偏好则受到信息框架和关系型自我构念的交互影响。在控制组中,集体导向信息框架促使参与者更偏好消极情感诉求广告,而个人导向的信息框架则引导人们更多的选择人际情感诉求广告。在关系型自我构念刺激下,由于个人导向的价值观与关系型自我构念产生了认知冲突,从而降低了人们对于人际情感诉求广告的偏好。最后,本文基于情绪渲染理论,情感适应理论和信息加工的双路径理论,通过实验深入剖析了情感因素对数字目标框架偏好的影响,揭示了认知负荷,数字目标框架对于捐赠意愿的影响,解析了个体的情绪诉求感知对于心情状态与个体志愿参与意愿和道德支持意愿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情绪调节对于捐赠意愿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在人际情感诉求广告影响下,个体往往更偏好于大数字的目标框架,而在消极情感诉求情景中,个体对数字目标偏好的差异不明显。认知负荷刺激,显着降低了个人参与者的捐赠意愿,同时,在认知负荷刺激下,数字目标框架对捐赠意愿影响显着。在人际情感诉求的情境中,心情状态通过对广告的人际情绪感知促进个人的志愿参与意愿和道德支持意愿。而在消极情感诉求情境中,消极情绪感知通过情绪调节作用于个人的道德支持意愿。本研究深入剖析微公益募捐广告策略的特点及其说服效应,同时也进一步解释了募捐广告吸引个人参与的心理机制和理论逻辑,丰富了非营利组织营销、募捐广告理论和情感诉求理论的相关研究,为促进个人微公益参与行为,优化非营利组织广告营销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朱崟[3](2016)在《个人投资者对私募股权基金的认知与行为响应——基于参与行为与意愿支付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4210位沪深A股个人投资者样本,利用Logistic、Tobit回归模型考察影响个人投资者参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行为及管理费意愿支付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个人投资者整体认知对参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行为响应具有显着正向影响,投资回报及有效性认知对管理费意愿支付水平产生显着正向影响,社会网络、受教育程度对参与行为及管理费意愿支付水平均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应明确个人投资者的主体地位,私募基金应加强对个人投资者的宣传与引导,加强对私募投资的有效性、投资回报以及重要性方面的宣传,依据认知-刺激-行为的路径,使个人投资者积极参与私募投资。(本文来源于《求索》期刊2016年07期)
王荣伟,王祎[4](2016)在《社会发展对居民体育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以社会分层、个人空间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CGSS 2010数据对影响我国城乡居民体育锻炼行为的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发现个人及家庭年收入、受教育程度两个与个人社会阶层地位相关的因素对居民的体育锻炼频率产生了显着的正向影响;与个人空间有关的周工作时间对体育锻炼行为具有显着的负向影响;对体育的兴趣、居住地周围体育锻炼的适宜程度也对居民体育锻炼行为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我国公民的体育锻炼行为存在显着的城乡差异、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本文来源于《学理论》期刊2016年04期)
王慧慧,刘兵[5](2015)在《社区体育服务供给、个人因素与居民体育参与行为研究——基于上海市19个社区居民调查的分层线性模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体育参与通常是衡量一个国家体育发展的重要标志,既表现为国民体育参与的数量,也表现在体育服务供给能否满足国民的参与意愿和参与形式上。作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链条终端的体育参与,受到了国家体育发展战略和体育运行机制变革的影响,直接反映出体育转型的社会变化与成就。体育参与行为与动机往往会受到两种因素的干扰,一是参与者自身对体育及体育作用的理解;二是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数量和质量对体育参与行为的刺激作用。因此,本文通过对上海市19个社区328位居民体育参与行为进行调查,采用HLM分层线性模型方法,对影响居民体育参与行为的内在因素(居民个人特征)(本文来源于《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叁)》期刊2015-11-05)
钱玲[6](2015)在《微公益特征对个人公益参与行为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我国公益事业快速发展,其重要性日渐凸显。以“免费午餐”为代表的微公益这一新型公益参与模式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迅速吸引了公众的广泛参与。相关研究显示:微公益的某些特征有助于吸引个人公益参与。但已有研究大多集中于对微公益的现象描述和概念分析,缺少对微公益促进个人公益参与内在机理的深入探析。为此,本研究从非营利组织营销的视角,以促进个人公益参与为宗旨,对微公益情境下的个人公益参与行为展开研究,探寻了微公益特征对个人公益参与行为的影响。本研究综合运用了焦点小组访谈、开放式问卷、结构化问卷和大规模问卷调查等方法,回答了以下关键问题:1)微公益有哪些特征?2)微公益特征与个人公益参与行为有怎样的关系?3)微公益特征如何影响个人公益参与行为?首先,通过“文献研究—定性探索—定量检验”的方法,识别了微公益特征的叁个维度:微公益事项特征属性、社交媒体策略、可参与性。其中,微公益事项特征属性包括具体性、生动性,社交媒体策略包括透明策略、宣传策略和互动策略。其次,微公益特征与个人公益参与行为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微公益特征的叁个维度对个人公益参与行为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但对个人公益浏览行为和贡献行为的影响作用具有差异性。其中,生动性、互动策略对个人公益浏览和贡献行为具有积极影响,宣传策略和可参与性只对个人公益浏览行为产生影响,具体性只对个人公益贡献行为产生影响。最后,基于“微公益特征—感知状态—行为”框架,深入剖析了微公益特征对个人公益参与行为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情感信任和认知信任搭建了微公益特征与个人公益参与行为间的“桥梁”,微公益事项特征属性、社交媒体策略通过情感信任影响个人公益贡献行为,社交媒体策略和可参与性通过认知信任激发个人公益贡献行为。此外,本研究验证了利他动机和公益氛围的调节作用,发现高利他动机下微公益特征对个人公益贡献行为的效应高于低利他动机,对个人公益浏览行为的效应低于低利他动机。在不同的公益氛围下,微公益特征对个人公益参与行为的影响机理具有显着的差异性。本研究深入剖析并验证了微公益吸引个人广泛参与背后的理论逻辑,丰富了非营利组织营销、公益参与行为、信任理论的相关研究,为促进微公益中的个人公益参与行为提供了策略建议。(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5-04-01)
钱君[7](2008)在《影响环境运动中个人参与行为的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方环境运动的思想和组织根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的早期环境保护运动,它在经历萌芽、发展和高潮期的过程中,开始逐步呈现以西方国家为中心,向发展中国家发散的趋势。本文旨在考察在特定环境运动中,影响个人参与行为的因素。这对获得我国环境运动领域个人参与行为的特征,探讨当前环境运动状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厦门反PX项目运动的实地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对其进行实证检验后,发现影响环境运动中的个人参与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人口学特征中的性别、政治面貌、居住地变量,社会经济特征中单位性质、年收入和置房变量,心理感知中的污染感知、效力预期和考虑退出变量,环境意识中的环境认知度、价值观和态度变量,社会关系网络中的网络多元性和单位声望变量。进而笔者将上述变量纳入综合模型检验,得出年龄、年收入、置房,考虑退出,环境知识、价值观,网络多元性变量对个人在环境运动中的参与行为具有显着影响,简言之,影响环境运动中个人参与行为的显着因素是经济、意识和关系网络。文章进而就这一基本结论进行理论阐明,从制度和社会结构层面上寻求解释,并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本文的收获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使用包含社会经济特征、心理感知、环境意识和社会关系网络四个维度的解释框架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经济、意识与关系网络是影响环境运动中个人参与行为的主要因素,进而指出中间阶层在环境运动,乃至整个社会中所起的重要贡献。二是运用针对厦门市反PX运动的随机调查数据,运用高级统计分析方法提取主成分,按其方差调整权重,形成一个真实反映个人环境行为的变量。与此同时,本文发现个人在环境运动中参与行为的特征,即工具性参与行为与情感性参与行为。(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08-05-01)
个人参与行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公益事业的发展对我国民生保障和改善的作用,有目共睹。自2014年以来,微公益就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公益捐赠和公益参与的一个新浪潮。据统计,2015年仅腾讯微公益一家平台上就收到2383万人次的爱心捐款,捐赠善款总额超过了 5.4亿元。如何引导更多的人参与到微公益活动中,成为了公益领域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市场营销的相关研究证明,广告具有沟通传播功能和说服效应,但只有以正确的方式传递信息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而现有微公益研究大多集中于捐赠行为影响因素辨析,缺少对公益募捐广告的描述及说服效应分析,且其作用机理也尚不明确。为此,本研究站在广告营销和非营利组织管理的角度,对微公益项目募捐广告展开深入研究,探寻了募捐广告策略对个人公益参与行为的影响机理,以此促进全民公益的广泛参与。本研究综合运用了内容分析,截面数据分析,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等方法,回答了以下关键问题:1)微公益项目的募捐广告中包含了哪些说服策略?2)募捐广告说服策略的说服效应如何?3)不同的说服策略如何影响个人公益参与意愿?本文首先通过采集微公益平台上1000个募捐广告样本并进行文本挖掘,挖掘出了微公益募捐广告的九类说服策略:①消极情感策略,②积极情感策略,③人际情感策略,④理性逻辑策略,⑤可信度策略,⑥集体导向策略,⑦个体导向策略,⑧数字框架策略和⑨规范信念策略。并通过截面数据进一步揭示了了不同说服策略在增加参与人数,提高人均捐赠额和项目达成率上的差异。其中,情绪类策略对增加参与人数具有显着影响,理性逻辑和可信度策略对于提高人均捐赠额作用显着,而个人导向策略对于提高项目达成率效应显着。其次,本文基于框架理论和自我参照理论,采用现场随机实验的方法对募捐广告的信息组合与公众参与意愿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揭示了消极情感诉求策略和人际情感诉求策略所使用的边界。研究发现,个体的情绪感知在广告效果感知与志愿参与意愿,捐赠意愿和道德支持意愿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而这一主体效应受到了个人导向/集体导向信息框架的显着影响。其中,集体导向的信息框架有利于提高人们的道德支持意愿,而个体对于情感诉求广告的偏好则受到信息框架和关系型自我构念的交互影响。在控制组中,集体导向信息框架促使参与者更偏好消极情感诉求广告,而个人导向的信息框架则引导人们更多的选择人际情感诉求广告。在关系型自我构念刺激下,由于个人导向的价值观与关系型自我构念产生了认知冲突,从而降低了人们对于人际情感诉求广告的偏好。最后,本文基于情绪渲染理论,情感适应理论和信息加工的双路径理论,通过实验深入剖析了情感因素对数字目标框架偏好的影响,揭示了认知负荷,数字目标框架对于捐赠意愿的影响,解析了个体的情绪诉求感知对于心情状态与个体志愿参与意愿和道德支持意愿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情绪调节对于捐赠意愿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在人际情感诉求广告影响下,个体往往更偏好于大数字的目标框架,而在消极情感诉求情景中,个体对数字目标偏好的差异不明显。认知负荷刺激,显着降低了个人参与者的捐赠意愿,同时,在认知负荷刺激下,数字目标框架对捐赠意愿影响显着。在人际情感诉求的情境中,心情状态通过对广告的人际情绪感知促进个人的志愿参与意愿和道德支持意愿。而在消极情感诉求情境中,消极情绪感知通过情绪调节作用于个人的道德支持意愿。本研究深入剖析微公益募捐广告策略的特点及其说服效应,同时也进一步解释了募捐广告吸引个人参与的心理机制和理论逻辑,丰富了非营利组织营销、募捐广告理论和情感诉求理论的相关研究,为促进个人微公益参与行为,优化非营利组织广告营销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个人参与行为论文参考文献
[1].钱玲,杜兰英,侯俊东.微公益特征因素解析及对个人公益参与行为的影响[J].管理科学.2019
[2].芦琼莹.微公益募捐广告说服策略与个人公益参与行为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7
[3].朱崟.个人投资者对私募股权基金的认知与行为响应——基于参与行为与意愿支付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J].求索.2016
[4].王荣伟,王祎.社会发展对居民体育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以社会分层、个人空间为视角[J].学理论.2016
[5].王慧慧,刘兵.社区体育服务供给、个人因素与居民体育参与行为研究——基于上海市19个社区居民调查的分层线性模型分析[C].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叁).2015
[6].钱玲.微公益特征对个人公益参与行为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
[7].钱君.影响环境运动中个人参与行为的因素分析[D].厦门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