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肝大部分切除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肝大部分切除术,转化生长因子β,干细胞,肝再生
肝大部分切除术论文文献综述
陈梓昕,金鑫,万里,李德卫[1](2019)在《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通路对小鼠肝大部分切除术后干细胞介导的肝再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TGF-β)通路对小鼠肝大部分切除术(partial hepatectomy,PH)后干细胞介导的肝再生过程的影响。方法·取18只C57BL/6雄性小鼠,建立小鼠肝大部分切除模型,监测术前(PH0)、术后第1日(PH1)、第3日(PH3)、第7日(PH7)的肝组织中TGF-β通路的信号分子,以及干细胞标志物甲胎蛋白(α-fetoprotein,AFP)和富含亮氨酸重复单位的G蛋白偶联受体5(leucine-rich repeat-containing G-protein coupled receptor 5,LGR5)的m RNA和蛋白表达情况。再取32只小鼠,分为抑制剂组[PH+SB-431542,10 mg/(kg·d)]和对照组(PH+生理盐水),并于术后第1日(PH1)和第3日(PH3)留取肝脏标本,使用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ting以及免疫荧光染色检测TGF-β通路和干细胞标志物AFP、LGR5的变化情况。结果·肝大部分切除术后小鼠肝脏TGF-β1的m RNA和蛋白、磷酸化SMAD2(p-SMAD2)蛋白,以及Afp的mRNA和阳性细胞数量、Lgr5的m RNA水平均随时间推移逐渐上调,至PH3达到高峰(均P<0.05),到PH7时则恢复至术前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抑制剂组小鼠PH3时的上述指标均被显着抑制(均P<0.05)。结论·TGF-β通路可能对小鼠肝大部分切除术后干细胞介导的肝再生起着一定的调控作用。(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唐小龙[2](2016)在《切除淤血肝组织对大鼠肝大部分切除术后早期肝功能恢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和目的:肝淤血是肝部分切除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大范围淤血将会导致患者术后肝功能受损加重并增加患者发生肝衰竭的机率,而切除淤血肝组织对其肝功能恢复的影响目前还不清楚。本实验在建立肝大部分切除大鼠模型基础上,对该模型尾状叶分别予以假手术处理、淤血处理、以及淤血3分钟后再切除处理。并检测不同处理方式对大鼠肝大部分切除术后肝功能相关指标及死亡率的影响,以此探讨在发生肝淤血基础上切除淤血肝组织对大鼠肝大部分切除术后早期肝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本实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建立模型练习阶段,查阅大鼠肝部分切除动物模型文献,熟悉大鼠肝叶解剖特点,练习制作稳定的相关动物模型。第二阶段:探讨大鼠在肝大部分切除模型基础上分别予以假手术处理、淤血处理、以及淤血3分钟后再切除处理3组动物模型术后肝功能恢复情况及其机制。具体方案如下:采用6-7周龄,体重在200-250g之间健康雄性SD大鼠作为研究对象。在建立肝大部分切除模型基础上,按照非淤血、淤血、淤血切除叁种不同处理方式将大鼠随机平均分为3组,分别是非淤血组:肝中叶+左叶切除组;淤血组:肝中叶+左叶切除+尾状叶淤血组;淤血切除组:肝中叶+左叶切除+尾状叶淤血3分钟后再切除尾状叶组。每组20只大鼠用于观察术后5天生存率,另外10只用于实验检测,于术后12小时、24小时各取5只大鼠,先用静脉测压尺测定门静脉压力,待压力测定完之后,抽取血液,采集肝脏标本。之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指标。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变化。westernblot检测cleavedcasepase-3蛋白表达情况。rt-pcr检测炎症因子(tnf-a、il-6)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脏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结果:第一部分:大鼠70%肝切除模型与70%肝切除合并尾状叶淤血或切除淤血尾状叶模型均是稳定且利于研究的肝切除模型。第二部分:1、术后各组5天生存率:淤血组术后5天生存率明显低于非淤血组,而在发生肝淤血基础上切除淤血肝组织的淤血切除组术后5天生存率明显高于淤血组。2、术后各组总胆红素水平:术后24小时总胆红素水平淤血组高于非淤血组。而在发生肝淤血基础上切除淤血肝组织的淤血切除组术后24小时总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淤血组。3、术后各组病理变化(he染色):术后24小时,淤血组肝脏组织出现明显肝细胞肿胀,肝血窦消失。与非淤血组、淤血切除组相比,肝脏组织出现更多空泡样变性细胞。4、术后各组cleavedcasepase-3蛋白表达量:术后24小时淤血组cleavedcasepase-3蛋白表达高于非淤血组和淤血切除组。5、术后各组tnf-a、il-6相对表达量:术后12小时、24小时tnf-a、il-6相对表达量淤血组高于非淤血组和淤血切除组。6、术后各组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情况:术后24小时,淤血组与非淤血组、淤血切除组相比肝脏组织出现更多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7、术后各组门静脉压力变化:术后12小时、24小时门静脉压力淤血组高于非淤血组、淤血切除组。结论:1.大鼠70%肝切除模型与70%肝切除合并尾状叶淤血或切除淤血尾状叶模型,造模成功率高,模型稳定。可用于关于切除淤血肝组织对大鼠肝大部分切除术后早期肝功能恢复影响的研究。2.在大鼠70%肝切除情况下,尾状叶淤血在早期会引起非淤血部分肝组织发生细胞空泡样变性、细胞凋亡增加、炎症加重、门静脉压力升高,导致肝功能损伤加重,最终增加大鼠死亡率。而切除淤血尾状叶能减轻上述改变,降低大鼠死亡率。(本文来源于《川北医学院》期刊2016-05-01)
李继峰,李志国,王习海[3](2016)在《右美托咪定对肝大部分切除术后小鼠远期认知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肝大部分切除术(PH)后小鼠远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C57BL/6J小鼠4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每组10只:对照组(C组)、PH组、生理盐水组(NS组)和Dex组。PH术模型制备后2d,C组和PH组进行Morris水迷宫试验,4次/天,共4d;Dex组小鼠术毕苏醒即刻经腹腔注射Dex 25μg·kg-1·d-1,NS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均连续30d后,Dex组和NS组进行Morris水迷宫试验,4次/天,共4d。检测四组小鼠海马组织湿/干重比(W/D)和总含水量(TWC);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海马组织caspase-12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原位末端细胞凋亡检测法(TUNEL法)检测海马组织细胞凋亡指数(AI)。结果与第1天比较,C组、NS组和Dex组小鼠第3、4天逃避潜伏期及游泳距离均明显缩短(P<0.05);与C组比较,PH组小鼠第3、4天逃避潜伏期及游泳距离均明显延长(P<0.05),海马组织W/D、TWC及AI均明显升高(P<0.05),海马组织caspase-12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与NS组比较,Dex组第3、4天小鼠逃避潜伏期及游泳距离均明显缩短(P<0.05),海马组织W/D、TWC及AI均明显降低(P<0.05),海马组织caspase-12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Dex可改善PH后小鼠远期认知功能,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海马组织caspase-12介导的细胞凋亡有关。(本文来源于《临床麻醉学杂志》期刊2016年02期)
訾雪剑,姚辉,伏晓,仇毓东,贾文俊[4](2015)在《术前应用乌司他丁对小鼠肝大部分切除术后肝功能及一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术前应用乌司他丁对小鼠70%肝切除术后肝功能及一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adenosine monophosphate-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ICR小鼠48只,体质量25-30 g,随机均分为70%肝切除对照组和乌司他丁组.检测术后第1、3、5、7天肝功能指标,残肝组织病理学改变以及AMPK蛋白活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乌司他丁组术后第1、3天谷草转氨酶水平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乌司他丁组术后第3天乳酸脱氢酶水平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乌司他丁组肝切除术后早期AMPK磷酸化较晚;与对照组比较,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乌司他丁组肝切除术后胆盐输出泵蛋白(bile salt export protein,BSEP)水平较高.结论:术前应用乌司他丁可以保护术后肝功能,降低肝损伤,促进术后肝功能的恢复.其机制可能与维持肝细胞能量供应以及促进肝细胞极化有关.(本文来源于《世界华人消化杂志》期刊2015年15期)
梁健,潘卫东,邓浩,陈署贤[5](2014)在《肝硬化大鼠肝大部分切除术后肠道细菌移位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肝硬化大鼠肝大部分切除术后肠道细菌移位的机制。方法 4周龄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平均体重(90±10)g,建立肝硬化大鼠模型后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假手术(SO)组和肝大部分切除术(PH)组,每组各20只。SO组仅剪断肝周围韧带后关腹;PH组行改良大鼠肝大部分切除术,切除肝左内、外叶和肝中叶,切除量约2/3。每组大鼠各取10只于术后24 h测量门静脉压力,剩余10只于术后24 h检测血浆D-乳酸、内毒素水平,肠系膜淋巴结细菌含量,小肠黏膜组织学改变,小肠组织紧密连接蛋白ZO-1、Claudin-1含量,小肠组织肿瘤坏死因子(TNF)-α、干扰素(IFN)-γ、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表达水平,粪便菌群变化。两组正态分布的实验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小肠黏膜的Chiu's评分采用M(Q25,Q75)表示,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两组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SO组门静脉压力为(15.4±1.1)cmH2O(1 cmH2O=0.098 kPa),PH组为(22.9±0.7)cmH2O,PH组门静脉压力明显高于SO组(t=-11.15,P<0.05)。SO组血浆内毒素水平为(48.6±2.4)EU/ml,PH组为(52.6±2.3)EU/ml,PH组血浆内毒素水平明显高于SO组(t=-3.31,P<0.05)。PH组肠系膜淋巴结细菌含量为SO组的(162±55)%,PH组肠系膜淋巴结细菌含量较SO组明显增加(t=-2.22,P<0.05)。SO组血浆D-乳酸水平为(37.4±2.8)mg/L,PH组为(60.6±5.0)mg/L,PH组血浆D-乳酸水平明显高于SO组(t=-9.70,P<0.05)。SO组小肠黏膜的Chiu's评分中位数为1(1,2)分,PH组为4(3,4)分,PH组小肠黏膜的Chiu's评分明显高于SO组(Z=-3.52,P<0.05)。SO组小肠组织紧密连接蛋白ZO-1、Claudin-1含量分别为0.70±0.09、0.62±0.10,PH组分别为0.50±0.14、0.33±0.13,PH组小肠组织紧密连接蛋白ZO-1、Claudin-1含量明显低于SO组(t=2.78,2.98;P<0.05)。SO组小肠组织TNF-α、IFN-γ、MLCK的强阳性率分别为20%(2/10)、10%(1/10)、20%(2/10),PH组分别为50%(5/10)、40%(4/10)、70%(7/10),PH组小肠组织TNF-α、IFN-γ、MLCK的强阳性率明显高于SO组(χ2=4.87,8.37,5.01;P<0.05)。PH组粪便大肠埃希菌、类杆菌、梭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双歧杆菌含量为SO组的(288±74)%、(185±48)%、(278±82)%、(551±96)%、(43±7)%,PH组粪便中大肠埃希菌、类杆菌、梭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含量明显多于SO组,而双歧杆菌含量明显少于SO组(t=2.49,3.68,2.24,5.50,-3.89;P<0.05)。结论肝硬化大鼠肝大部分切除术后肠道细菌移位的机制可能与肠道机械屏障和细菌屏障受损有关。术后降低门静脉压力和炎症因子水平、纠正肠道菌群失调可能为减少肠道细菌移位的有效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期刊2014年02期)
向海兵,刘卓,张虎,武家成,贾明库[6](2014)在《循环缺血后处理次数对大鼠肝大部分切除后残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影响的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不同循环次数缺血后处理对大鼠肝大部分切除后残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多方面影响。方法健康清洁级雄性SD大鼠80只,体重230~280g,随机分为6组70%单纯肝切除组、PH70%肝切除合并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后处理组(IPO)于动脉夹开放前给予IPO然后采用再灌注60 s,夹闭60s(60s-60s)循环根据循环次数分为缺血后处理1组(IPO1):循环2次、2组(IPO2):循环4次、3组(IPO3):循环6次、4组(IPO4):循环8次;再灌注1h、12h、24h、48h后取各组大鼠下腔静脉血及残肝组织测定血清ALT和AST活性及肝细胞凋亡指数结果并测定血清活性及肝组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结果与PH组比较,PHIR组各时点ALT、AST活性升高,MDA、MPO水平也升高,而SOD水平则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PHIR组比较,IPO各组个时点ALT、AST活性下降,MDA、MPO水平也下降,而SOD水平则上升,以IPO3组和IPO4组变化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PH组比较,PHIR组、IPO各组肝细胞凋亡指数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IPO4组升高程度最低;与PHIR组比较,IPO各组肝细胞凋亡指数下降,IPO4肝细胞凋亡指数下降最为显着;48h观察残肝病理学可见:与PHIR组相比,IPO各组肝细胞肿胀减轻,变性范围减小,点、片状坏死明显减少。与PH组比较,IPO组仅在再灌注48h肝细胞肿胀,偶可见点状坏死。结论 IPO4组MPA含量下降及SOD活性显着升高程度最为明显,ALT、AST水平影响最小,同时IPO4肝细胞凋亡指数在IPO各组中较PH组比较最小;经60s-60s循环缺血后处理,肝细胞肿胀程度明显减轻,变性范围变小,其中8次改善最为明显。(本文来源于《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期刊2014年02期)
阮四军[7](2013)在《AG490联合VEGF对肝大部分切除术后肝再生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获取阻断JAK-STAT通路改造炎症微环境的可靠证据,阐明对抗过度炎症反应保护功能性残肝细胞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之上,探讨联合VEGF诱导肝细胞再生的协同效应,为临床防治扩大性肝切除术后肝损伤、肝衰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扩大性肝切除术后急性肝衰模型建立后,随机分为A、B、C、D四组(NA=15只,NB=35只,NC=25只,ND=45)。模型建立后,术后即时及术后12、24、36h分别施药。A组:AG490+VEGF;B组:VEGF;C组:AG490;D组:对照组;观察对比术后体重变化,精神状态,活动度,进食及术后生存时间,生存率等;通过免疫组化、RT-PCR、Western blotting等检测与分析功能性残肝细胞功能,肝细胞的再生情况,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磷酸化Jak2和Stat3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一、其中A组与B,C,D组相比,在术后苏醒时间,精神状态,进食,体重变化,生存时间等都其他组较好。术后24小时,各组大鼠开始出现死亡,在术后48-72小时达到死亡高峰期。在死亡的大鼠尸体解剖后,可见肝叶肿胀,腹腔有中等量腹水,腹胀等,均未发现有术后大出血或血管栓塞等情况,考虑死亡大鼠是由于肝脏的极度功能障碍引起。二、A组术后平均生存时间为108.0±6.2h,而B,C,D组分别约为78.9±5.7h,89.2±7.0h,73.0±4.8h;通过统计,其中A组与B,C组相比,P值分别为0.003,0.05,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C组与D组相比,P值分别为0.486,0.046。术后大鼠12h之前,生存率都较高,几乎达到了100%,未见死亡情况;各组生存率中,以A组最高,累积达到80%,B组为28.6%,C组为44%,D组为20%。A与B,A与C,B与D,C与D两者相比,通过Log Rank (Mantel-Cox)检验,其P值分别为:P=0.03, P=0.04P=0.40, P=0.04,其中A与B,A与C及C与D, P<0.05,有统计学意义。B组与D组相比,虽然P>0.05,但其生存率依然大于D组。叁、大鼠肝切除后病理示:肉眼下观察剩余肝脏呈弥漫性变性,HE染色观察肝脏微循环变化包括中央静脉扩张,肝窦扩大,48h肝窦明显扩张。肝细胞的改变包括空泡变,细胞肿胀,变大,胞质稀疏,炎细胞浸润,点状和片状坏死。在同一时间段,病理性反应A组较B,C组更轻。四、肝再生:术后24h,48h,72h,120h,肝再生率A组与其他叁组相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尤以72h明显。肝再生率的变化从术后24h开始增加,在72h基本上达到高峰,之后再生缓慢,且肝再生基本上与PCNA的增长一致;术后48小时,PCNA染色可见肝细胞已有明显增生,术后A组与其他叁组相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五、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从术后开始便增高,在24h时达到高峰,然后便慢慢开始降低。从曲线上看,D组较其他组急升降,其他叁组变化较平稳,ALT、AST、Tbil变化大致一致,在术后8h-120h之间,A组与B,C,D相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尤其在24h时明显。同时B,C组与D组相比,ALT、AST、Tbil明显改善,P<0.05,说明AG490和VEGF均具有促进术后肝功能恢复,保护剩余肝细胞。六、从IL-6,IL-10与内参的相对比值表现上看,IL-6,IL-10均呈单峰变化,A,C和B,D组分别在24h,48h达到最大值, B,D组变化较明显。A组与其他叁组相比,具有明显差别,A组炎症反应较D组小,同时较C组强,说明了AG490的抑制炎症反应作用,同时在各时间点,IL-10则表现出相对应的变化趋势。七、本实验分别选取了大鼠术后12h,24h,72h,120h肝脏组织做蛋白检查。磷酸化Jak2-Stat3变化基本一致,各组蛋白在术后24h达到峰值,之后便开始下降,A组与其他组相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实验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一、外源性VEGF能促进术后肝细胞PCNA的表达,增强术后肝细胞DNA的合成和增值活性,从而促进肝再生;明确了外源性VEGF能降低ALT,AST,TBIL等,改善术后肝功能,提高术后生存率。二、明确了AG490的抑制炎症作用,降低IL-6,磷酸化Jak2-Stat3的表达,保护剩余肝细胞的作用,提高了大部分肝切除术后生存率。叁、联合AG490,VEGF,能更好地改善肝脏的微循环,促进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3-06-01)
邓浩,陈文哲,潘卫东[8](2012)在《普萘洛尔对大鼠肝大部分切除术后肠道细菌移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普萘洛尔对大鼠肝大部分切除术后肠道细菌移位的影响。方法 45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组)、肝大部分切除组(PH组)和肝大部分切除+普萘洛尔组(PHP组),每组15只。SO组大鼠术后给予生理盐水2 ml灌胃;PH组和PHP组大鼠切除肝左叶和肝中叶,切除的肝脏体积约为大鼠肝脏体积的70%,PH组术后给予生理盐水2 ml灌胃,PHP组术后给予5 mg/ml的普萘洛尔溶液2 ml灌胃,12 h后各组重复给药1次。术后24 h再次开腹,测定门静脉压力,抽取门静脉血检测血浆内毒素、D ̄乳酸变化,摘取肠系膜淋巴结行细菌培养及鉴定,计算细菌移位率,切取小肠壁用光镜和电镜观察小肠黏膜损伤情况,并进行小肠黏膜损伤评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比较3组大鼠门静脉压力、血浆内毒素及D ̄乳酸变化;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3组细菌移位率;采用Kruskal Wallis test和Mann-Whitney非参数检验比较小肠黏膜损伤评分变化。结果PH组大鼠门静脉压力(13.8±2.4)cm H2O(1 cmH2O=0.098 kPa),显着高于SO组的(8.2±2.0)cm H2O和PHP组的(10.8±2.4)cm H2O(t=6.84、3.38,均为P<0.01)。PH组大鼠血浆内毒素(13.7±4.1)pg/ml,高于SO组的(2.0±0.5)pg/ml和PHP组(6.8±2.0)pg/m(lt=9.44、5.26,均为P<0.01)。SO组、PH组、PHP组大鼠分别有1、8、3只发生肠道细菌移位,细菌移位率分别为7%、53%、20%,PH组大鼠细菌移位率与SO组和PHP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细菌培养主要为大肠埃希菌。PH组的血浆D ̄乳酸水平(26±5)mg/ml,高于SO组的(6±3)mg/ml和PHP组的(15±4)mg/m(lt=13.08、6.49,均为P<0.01)。PH组大鼠小肠黏膜损伤评分的中位数(5分)较SO组(1分)和PHP组(3分)高(U=47.33、38.64,均为P<0.01)。SO组大鼠小肠黏膜完整,连续的黏液层覆盖在上皮细胞上;PH组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绒毛破坏,绒毛缩短、局灶性损害,细胞线粒体肿胀或消失、线粒体脊退化,细胞间隙增宽等变化;PHP组大鼠上述几项指标介乎于SO组和PH组之间。结论普萘洛尔能降低大鼠肝大部分切除术导致的门静脉压力升高,增强肠黏膜屏障功能,有效减少术后肠道细菌移位的发生率,因而术后普萘洛尔灌胃可用于预防大鼠肝大部分切除术后感染。(本文来源于《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期刊2012年03期)
胡昆鹏,徐丽南,陈文哲,姚志成,邓浩[9](2011)在《脾动脉结扎对大鼠肝大部分切除术后细菌移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脾动脉结扎对大鼠肝大部分切除术后细菌移位的影响。方法将54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假手术组、叁分之二肝切除组、肝切除加脾动脉结扎组,每组18只。54只大鼠中24只用于测定门静脉压力,30只用于分析细菌移位、血浆内毒素。结果叁分之二肝切除组门静脉压力(1.31±0.06)kPa显着高于假手术组(0.75±0.04)kPa(P<0.01)和肝切除加脾动脉结扎组(0.98±0.05)kPa(P<0.01)。此外,叁分之二肝切除组的细菌移位率高于假手术组(60.0%vs 10.0%,P=0.001),而脾动脉结扎则能显着的减少肝大部分切除术大鼠细菌移位的发生(30.0%vs 10.0%,P=0.011)。叁分之二肝切除组血浆内毒素(4.05pg.mL-1)与假手术组(0.00pg.mL-1)、肝切除加脾动脉结扎组(1.75pg.mL-1)相比,大鼠内毒素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脾动脉结扎能降低大鼠肝大部分切除术后门静脉压力,增强肠黏膜屏障功能,减少内毒素和细菌移位的发生,所以脾动脉结扎可以预防肝大部分切除后感染的发生。(本文来源于《实用临床医学》期刊2011年10期)
廖芝玲,陈加玲,邝晓聪,朱名毅,黄英华[10](2010)在《倒千里光碱对肝大部分切除小鼠肝脏损伤后再生修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目前大多数应用倒千里光碱造成肝损伤模型都是以大鼠为实验对象,有研究报道倒千里光碱并不能抑制小鼠肝细胞增殖,也有报道倒千里光碱对小鼠的肝细胞具有增殖抑制作用。目的:观察单纯肝脏大部分切除及其联合应用倒千里光碱致小白鼠对肝损伤后再生修复的影响。方法:40只C57BL/6J小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20只。倒千里光碱/肝脏部分切除组:腹腔注射倒千里光碱溶液70mg/kg,注射2次,每次间隔2周,4周后肝脏2/3切除。肝脏部分切除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70mg/kg,注射2次,每次间隔2周,4周后行肝脏2/3切除。观察术后14d肝脏大体结构恢复情况;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术后第3,7天肝细胞损伤情况;BrdU染色观察术后第3天成熟肝细胞增殖情况;CK19和C-kit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术后第3,7,14天肝脏卵圆细胞增生情况。结果与结论:肝脏部分切除组14d肝大体结构基本恢复正常,而倒千里光碱/肝脏部分切除组肝脏大小没有明显的恢复。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倒千里光碱/肝脏部分切除组明显的肝细胞变性改变;BrdU染色肝脏部分切除组术后第3天有明显肝细胞增殖,而倒千里光碱/肝脏部分切除组肝细胞增殖很少。CK19和C-kit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倒千里光碱/肝脏部分切除组术后第3天开始肝脏主要通过肝卵圆细胞增生并逐渐向肝细胞和小胆管分化,从汇管区开始向肝小叶内延伸以修复损伤。提示倒千里光碱可抑制小鼠肝脏损伤后肝细胞增殖再生。建立倒千里光碱/肝脏部分切除小鼠模型可诱导肝脏卵圆干细胞增生。(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期刊2010年06期)
肝大部分切除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背景和目的:肝淤血是肝部分切除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大范围淤血将会导致患者术后肝功能受损加重并增加患者发生肝衰竭的机率,而切除淤血肝组织对其肝功能恢复的影响目前还不清楚。本实验在建立肝大部分切除大鼠模型基础上,对该模型尾状叶分别予以假手术处理、淤血处理、以及淤血3分钟后再切除处理。并检测不同处理方式对大鼠肝大部分切除术后肝功能相关指标及死亡率的影响,以此探讨在发生肝淤血基础上切除淤血肝组织对大鼠肝大部分切除术后早期肝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本实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建立模型练习阶段,查阅大鼠肝部分切除动物模型文献,熟悉大鼠肝叶解剖特点,练习制作稳定的相关动物模型。第二阶段:探讨大鼠在肝大部分切除模型基础上分别予以假手术处理、淤血处理、以及淤血3分钟后再切除处理3组动物模型术后肝功能恢复情况及其机制。具体方案如下:采用6-7周龄,体重在200-250g之间健康雄性SD大鼠作为研究对象。在建立肝大部分切除模型基础上,按照非淤血、淤血、淤血切除叁种不同处理方式将大鼠随机平均分为3组,分别是非淤血组:肝中叶+左叶切除组;淤血组:肝中叶+左叶切除+尾状叶淤血组;淤血切除组:肝中叶+左叶切除+尾状叶淤血3分钟后再切除尾状叶组。每组20只大鼠用于观察术后5天生存率,另外10只用于实验检测,于术后12小时、24小时各取5只大鼠,先用静脉测压尺测定门静脉压力,待压力测定完之后,抽取血液,采集肝脏标本。之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指标。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变化。westernblot检测cleavedcasepase-3蛋白表达情况。rt-pcr检测炎症因子(tnf-a、il-6)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脏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结果:第一部分:大鼠70%肝切除模型与70%肝切除合并尾状叶淤血或切除淤血尾状叶模型均是稳定且利于研究的肝切除模型。第二部分:1、术后各组5天生存率:淤血组术后5天生存率明显低于非淤血组,而在发生肝淤血基础上切除淤血肝组织的淤血切除组术后5天生存率明显高于淤血组。2、术后各组总胆红素水平:术后24小时总胆红素水平淤血组高于非淤血组。而在发生肝淤血基础上切除淤血肝组织的淤血切除组术后24小时总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淤血组。3、术后各组病理变化(he染色):术后24小时,淤血组肝脏组织出现明显肝细胞肿胀,肝血窦消失。与非淤血组、淤血切除组相比,肝脏组织出现更多空泡样变性细胞。4、术后各组cleavedcasepase-3蛋白表达量:术后24小时淤血组cleavedcasepase-3蛋白表达高于非淤血组和淤血切除组。5、术后各组tnf-a、il-6相对表达量:术后12小时、24小时tnf-a、il-6相对表达量淤血组高于非淤血组和淤血切除组。6、术后各组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情况:术后24小时,淤血组与非淤血组、淤血切除组相比肝脏组织出现更多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7、术后各组门静脉压力变化:术后12小时、24小时门静脉压力淤血组高于非淤血组、淤血切除组。结论:1.大鼠70%肝切除模型与70%肝切除合并尾状叶淤血或切除淤血尾状叶模型,造模成功率高,模型稳定。可用于关于切除淤血肝组织对大鼠肝大部分切除术后早期肝功能恢复影响的研究。2.在大鼠70%肝切除情况下,尾状叶淤血在早期会引起非淤血部分肝组织发生细胞空泡样变性、细胞凋亡增加、炎症加重、门静脉压力升高,导致肝功能损伤加重,最终增加大鼠死亡率。而切除淤血尾状叶能减轻上述改变,降低大鼠死亡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肝大部分切除术论文参考文献
[1].陈梓昕,金鑫,万里,李德卫.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通路对小鼠肝大部分切除术后干细胞介导的肝再生的影响[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2].唐小龙.切除淤血肝组织对大鼠肝大部分切除术后早期肝功能恢复的影响[D].川北医学院.2016
[3].李继峰,李志国,王习海.右美托咪定对肝大部分切除术后小鼠远期认知功能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6
[4].訾雪剑,姚辉,伏晓,仇毓东,贾文俊.术前应用乌司他丁对小鼠肝大部分切除术后肝功能及一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的影响[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5
[5].梁健,潘卫东,邓浩,陈署贤.肝硬化大鼠肝大部分切除术后肠道细菌移位机制的研究[J].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2014
[6].向海兵,刘卓,张虎,武家成,贾明库.循环缺血后处理次数对大鼠肝大部分切除后残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影响的比较分析[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4
[7].阮四军.AG490联合VEGF对肝大部分切除术后肝再生的作用[D].南昌大学.2013
[8].邓浩,陈文哲,潘卫东.普萘洛尔对大鼠肝大部分切除术后肠道细菌移位的影响[J].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2012
[9].胡昆鹏,徐丽南,陈文哲,姚志成,邓浩.脾动脉结扎对大鼠肝大部分切除术后细菌移位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学.2011
[10].廖芝玲,陈加玲,邝晓聪,朱名毅,黄英华.倒千里光碱对肝大部分切除小鼠肝脏损伤后再生修复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