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简文字论文-蒋伟男

秦简文字论文-蒋伟男

导读:本文包含了秦简文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里耶秦简,文字编,《里耶秦简文字编》

秦简文字论文文献综述

蒋伟男[1](2019)在《《里耶秦简文字编》》一文中研究指出精装16开全叁册本书全面清理了已见的3000余枚里耶秦简,共收单字字头1540个,其中多有《秦文字编》《秦简牍文字编》等专业工具书未收之新见秦文字。全书分正编、附录两部分。正编十四卷,字头按大徐本《说文解字》顺序排列。不见于《说文》者,按笔画多寡顺序排列,附于相应部首之后。图版字形清晰,其后皆附相关辞例,尽量吸收学界之最新研究成果。文中需(本文来源于《民主与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陈曼曼[2](2019)在《秦简牍文字形体混同现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秦简牍文字抄写于战国末年至秦代,上承商周文字,下启汉魏隶楷,处于古今文字的过渡阶段。秦隶处于隶变的早期阶段,伴随着隶变的影响,形体混同现象更是层出不穷,因此对秦简牍文字中混同现象进行归纳和总结是十分重要的,学者很早就注意到此种现象。目前,从形体混同的角度来考释文字、解决疑难字词,已经被学者普遍接受并且应用于实践。但是,这些研究成果还是零散的,学者们并未进行系统地整理与研究,近些年来,随着相关材料的不断公布和研究力度的不断加深,秦简牍文字的考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此种背景下,有关秦简牍文字构件混同、同形、形近现象的系统整理与研究的条件逐渐成熟起来。鉴于此,我们将研究视角放在了秦简牍文字形体混同的系统整理与研究上,内容分为以下几部分。第一章是绪论。这部分对形体混同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对秦简牍文字形体混同的相关研究情况、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及所用材料做了详细说明。第二章是秦简牍文字构件混同释例。我们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秦简牍文字构件混同进行较为全面的整理,并对构件混同现象进行分类、总结。第叁章对秦简牍文字同形、形近易混字的使用及误释情况作了系统地整理与研究。第四章对秦简牍文献中出现的一些特殊的混同现象进行搜集整理。结语部分对研究内容作了总结,提出之后研究的展望。(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5-07)

张惟捷,覃怡[3](2019)在《里耶秦简“更名方”考释与字体相关问题浅析:兼论秦“书同文字”政策》一文中研究指出秦代"书同文字"政策在传世文献中多有记载,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文化事件。里耶秦简8-461号"更名方"记录了此政策的具体规范;同里耶其他秦简文字、《说文解字》小篆、睡虎地秦简及秦代非简牍文字进行对比,可看出更名方上所书部分篆字具备一定隶变倾向;说明虽然篆体字为秦朝文字正体,但是书手不一定严格按照规范书写,这为我们了解汉字字体过渡时期的文字书写状态提供了一扇窗口。更名方的内容和字体都说明,"书同文字"政策的内涵绝非简单地局限于以秦小篆统一文字,至少包括改用秦系文字,规范用字,及规范名物称谓、人名避讳等,在各方面均具有划时代意义。(本文来源于《厦大中文学报》期刊2019年00期)

郭照川,胡永鹏[4](2018)在《秦简牍文字笔画组合状况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秦简牍文字的笔画系统是现行汉字笔画系统的前身,这一时期汉字形体中不同笔画间组合规则已大体确立,但仍存在不稳定、不协调之处。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量差比例不协调、位置关系不统一、摆布方向不稳定、存在特殊形状的笔画组合体。这种状况的存在源于汉字形体的发展演变,是汉字处在古今转换期间这一特定阶段的体现。(本文来源于《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张倩玉[5](2018)在《放马滩秦简《日书》文字编》一文中研究指出1986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甘肃省天水市党川乡发掘了十四座秦汉墓(秦墓十叁座、西汉墓一座),出土了一批珍贵的竹简和器物。其中,放马滩一号秦墓出土秦简共计461枚,包括《日书》(甲、乙种)和《志怪故事》。本文以日书为材料,对日书中的文字进行系统整理,总体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对放马滩秦简《日书》文字的研究概况进行总结。包括释文、字编及用字情况,说明字编编写的意义。第二部分为正文部分,即《放马滩秦简》字编。主要由凡例、正文以及残缺字表等构成。正文部分包括正编、合文等,将正编分为十四卷。选取具有区别性的清晰字形入编,其余字形另附简号,并对一些模糊及缺失文字进行说明。(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顾青青[6](2018)在《睡虎地秦简文字部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睡虎地秦简文字上承春秋文字,下启秦汉篆隶,处于古文字向今文字转变的过渡阶段,集多种特点于一身,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古文字考释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就是偏旁分析法,而运用偏旁分析法考释古文字便要求研究者能够尽可能多地掌握古文字部件的各种书写样式(或者说各种变体)。古文字学界虽然已经有学者结合自己的研究对一些战国古文字部件的书写样式进行了总结,但是目前尚未有人完成穷尽性整理归纳部件的书写样式这一基础工作。有鉴于此,本文从部件角度入手,选用张守中先生《睡虎地秦简文字编》中收录的睡虎地秦简文字作为研究对象,整理出睡虎地秦简文字每一部件的书写样式,并在此基础上归纳部件相通、相混的具体条例,探寻部件变化的特点与成因,掌握汉字形体演变的规律。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能够对今后的古文字研究有一定的裨益。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绪论部分明确了部件的定义,全面述评睡虎地秦简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了材料来源、研究步骤与方法。第一章是睡虎地秦简文字部件的研究意义。以汉字学本身及其他研究领域作为切入点,从睡虎地秦简文字部件研究是汉字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睡虎地秦简文字部件研究为其他领域的研究提供资料两大方面强调总结本文的研究意义。第二章是睡虎地秦简文字部件的书写样式及变化研究。穷尽性整理了睡虎地秦简文字部件的书写样式,并对睡虎地秦简文字部件的变化现象、变化特点及变化成因进行了分析阐述。第叁章是睡虎地秦简文字部件通用例及通用规律总结。借助第二章的整理成果,罗列睡虎地秦简文字部件通用的具体条例;从意义相同、相近和意义相关两大角度入手,对睡虎地秦简文字中通用部件之间的关系及其与字义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总结,并对部件通用的条件和特点进行了尝试性探究。第四章是睡虎地秦简文字部件混同例及混同的成因特点。同样借助第二章的整理成果,罗列睡虎地秦简文字部件混同的具体条例,论述混同特点及成因。结语部分对全文的内容进行了概括性总结,在再次强调睡虎地秦简文字部件研究的重大意义的基础上对后续研究作出展望。附录部分将睡虎地秦简文字部件的书写样式(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以表格形式进行了罗列,便于查看。(本文来源于《杭州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王可[7](2017)在《里耶秦简文字考释五则》一文中研究指出湖南湘西里耶出土的秦代简牍内容丰富,是研究秦代社会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里耶秦简中有相当数量的简牍出土时残损,字迹不太清晰。通过字形辨识和比对,我们释读了《里耶秦简(壹)》简8-2062、8-76、8-2517、8-2481、8-2162等中的部分阙释字,新释“库”“分”“少”“曹”“它”“治”“卅”等字,为里耶秦简文本整理及后续缀合工作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珞珈史苑》期刊2017年00期)

龙仕平[8](2016)在《《睡虎地秦简》文字形体的后续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睡虎地秦简》属于战末秦初时期文字,其字体在篆、隶之间,且处于古文字已经起了变化而今文字又尚未定型的特殊阶段。本文考察《睡简》文字形体的后续演变,沟通跟现代汉字形体的演变关系,为汉字发展史、汉字形体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些材料和现象。(本文来源于《励耘语言学刊》期刊2016年03期)

姜慧[9](2017)在《秦简牍文字构件系统定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秦简牍文献是承载汉字隶变和字体演进环节的第一手文字书写材料,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随着新材料的不断刊布和相关研究的日趋深入,秦简牍文字篆隶转承时期的过渡形态已逐渐呈现,因此,对其文字构形系统有必要进一步加以考察。本文以汉字构形学理论为指导,穷尽迄今已发表的、成系统的秦简牍文献用字,系统整理秦简牍文字中的所有构件及其构件形体。通过构建秦简牍文字构件系统,对其构件形体进行系统的定量统计,进一步探讨秦简牍文字构件系统的特点和规律。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首次对放马滩秦简、里耶秦简和岳麓书院藏秦简等秦简牍的文献用字及其构件系统进行全面、系统的清理。这些丰富的文献材料对进一步探明秦简牍文字构件系统的形体特徵和演变规律具有一定意义。第二,首次对秦简牍文献用字中的高频基础构件及其形体进行穷尽性的定量研究。通过全面清理秦简牍文字高频基础构件的形体类型,直观地呈现出其相对多样化的形体发展面貌,揭示出秦简牍文字构件形体演变的复杂性特徵。第叁,重点探讨了秦简牍文字构件系统中若干代表性的构件和典型性的写法,总结出其构件形体类型所蕴含的规律性认识,进一步明确了这些构件形体的发展特徵。通过梳理这些秦简牍文字构件的形体类型,考察新见构件形体与文献时代、文献类型的关系,深入分析不同构件形体类型的构字及其文献分布,填补出新见形体在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的缺失环节,进一步明确了相关构件的形体发展序列。第四,首次穷尽性地考察了秦简牍文献中作“(?)”形草化写法的用字。通过从形源构件和笔形特徵等方面进行定量统计,考察秦简牍文字草写的典型性和系统性,深化认识草化现象在秦简牍文献中的内部差异。通过探讨其草化写法的渊源和流变,勾连构件形体变化和汉字字体演变之间的关系,有助于进一步把握秦简牍文字在汉字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孟良[10](2017)在《新编《睡虎地秦简牍》文字编》一文中研究指出2014年12月,由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与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整理、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秦简牍合集》(以下简称《合集》)问世,其中《合集》(卷壹)刊布了最新的睡虎地11号墓竹简、4号墓木牍图版。该书采用了早年拍摄的常规照片以及本次整理时摄取的红外线影像,经重新缀合共包含竹简1154枚,木牍2件。并附上较为完备可靠的释文,在简影图版、释文校订和缀合编连等方面都有重要改进,为简牍文字的再整理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范本。本文采用《合集》(卷壹)提供的2:1放大图版,对睡虎地秦简牍文字进行重新梳理,新编《睡虎地秦简牍》文字编。在制作字编的过程中力求吸收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以期在识字、断读、缀合和编连方面提出新的意见。由于睡虎地秦墓简牍的字数总体较多,所以在制作字编时仅挑选典型字形,不采用穷尽式方法。字编收录了《合集》(卷壹)中所有的字头1800多个(包含异体字),藉以展现睡虎地秦简牍的文字面貌。本文主要由正编、合文、附录叁部分组成。正编字头排列以大徐本《说文解字》为序,共十四卷;合文收录了《合集》(卷壹)出现的合文15个;附录包含疑难字、符号两部分。(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7-05-01)

秦简文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秦简牍文字抄写于战国末年至秦代,上承商周文字,下启汉魏隶楷,处于古今文字的过渡阶段。秦隶处于隶变的早期阶段,伴随着隶变的影响,形体混同现象更是层出不穷,因此对秦简牍文字中混同现象进行归纳和总结是十分重要的,学者很早就注意到此种现象。目前,从形体混同的角度来考释文字、解决疑难字词,已经被学者普遍接受并且应用于实践。但是,这些研究成果还是零散的,学者们并未进行系统地整理与研究,近些年来,随着相关材料的不断公布和研究力度的不断加深,秦简牍文字的考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此种背景下,有关秦简牍文字构件混同、同形、形近现象的系统整理与研究的条件逐渐成熟起来。鉴于此,我们将研究视角放在了秦简牍文字形体混同的系统整理与研究上,内容分为以下几部分。第一章是绪论。这部分对形体混同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对秦简牍文字形体混同的相关研究情况、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及所用材料做了详细说明。第二章是秦简牍文字构件混同释例。我们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秦简牍文字构件混同进行较为全面的整理,并对构件混同现象进行分类、总结。第叁章对秦简牍文字同形、形近易混字的使用及误释情况作了系统地整理与研究。第四章对秦简牍文献中出现的一些特殊的混同现象进行搜集整理。结语部分对研究内容作了总结,提出之后研究的展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秦简文字论文参考文献

[1].蒋伟男.《里耶秦简文字编》[J].民主与科学.2019

[2].陈曼曼.秦简牍文字形体混同现象研究[D].西南大学.2019

[3].张惟捷,覃怡.里耶秦简“更名方”考释与字体相关问题浅析:兼论秦“书同文字”政策[J].厦大中文学报.2019

[4].郭照川,胡永鹏.秦简牍文字笔画组合状况探析[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

[5].张倩玉.放马滩秦简《日书》文字编[D].东北师范大学.2018

[6].顾青青.睡虎地秦简文字部件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8

[7].王可.里耶秦简文字考释五则[J].珞珈史苑.2017

[8].龙仕平.《睡虎地秦简》文字形体的后续演变[J].励耘语言学刊.2016

[9].姜慧.秦简牍文字构件系统定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

[10].孟良.新编《睡虎地秦简牍》文字编[D].安徽大学.2017

标签:;  ;  ;  

秦简文字论文-蒋伟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