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社区动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社区建设,互动治理型社区动员,集体行动,社区参与
社区动员论文文献综述
刘丽娟[1](2019)在《互动治理型社区动员:新时代城市社区建设新的行动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社区动员是引导居民参与社区发展和社区建设的推动策略。伴随着城市社区建设方向由行政化向社会化的趋势发展,社区动员模式经历了由"控制型社区动员"到"管理型社区动员"再到"互动治理型社区动员"的逻辑演变。基于集体行动理论范式,"互动治理型社区动员模式"的核心要素包括居民需求、制度支撑、能力建设、社会组织、社区文化、资源支持六个方面。"互动治理社区动员"机制包括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构建上下联动动员机制;以系统培训为载体,构建动员能力提升体系;以建构社区文化为文本,激发社区居民情感认同;以积极开发与利用为手段,建立资源支持体系。(本文来源于《湖北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徐进,高红,李一[2](2019)在《一次垃圾分类社区动员的建构之旅》一文中研究指出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有34.6万户家庭,按照每人每天产生一公斤生活垃圾计算,全区每天会产生1000吨混合生活垃圾,如果处理不好,随时可能面临"垃圾围城"的风险。2019年4月,城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城阳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提出到今年年底实现居民区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100%。可是,要让这么多家庭短时间内在垃圾分类中统一步调,该从何做起呢?(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工作》期刊2019年25期)
刘博,李梦莹[3](2019)在《社区动员与“后单位”社区公共性的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后单位社区的公共性主体从高度凝聚于单位到重新归聚于社区,其内部动员机制经历单位制消解下从指令性到赋权性的内部演进路径。近年来,后单位社区的治理进程和社区建设更是展现了基层社会动员模式的变迁进路。基于L社区两次动员实践的回溯与比较发现,各动员主体的行动均受制于单位体制隐形在场的制度和惯习约制,并且以社区动员的内卷化、精英替代和话语体系多元为表征的动员困境的生成,恰与"国家—单位—个人"的社会整合方式向"国家—社区—个人"的新型整合框架转型相同步。基于后单位社区现实的独特性,构建权力边界更加清晰完善的赋权式动员更符合后单位社区新公共性重塑的需要。(本文来源于《行政论坛》期刊2019年02期)
吴宝红[4](2019)在《城中村发展中的社区动员与青年参与》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厦门市城中村M社博物馆建设项目为例探究在城中村"口述史行动"中青年参与社区活动情况发现:组织动员是社区动员开启的引擎,需求整合是社区动员促进青年人参与的基础,需求整合下促进青年社区主体性的实现是青年由最初观望态度到积极参与的内在动力。村庄精英的经验和意识动员、专家的知识权威动员、青年人参与中形成的内化动员,这叁大主体互动形成的行动逻辑是促进青年人由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的核心机制。(本文来源于《当代青年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赵欣[5](2019)在《社区动员何以可能——结构—行动视角下社区动员理论谱系和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动员可以催化宏观结构和共同行动的相互转化。以对动员研究的理论谱系考察为基础,在"结构—行动"视角下对社区动员的发生、发展和作用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发现社区动员经"情感动员"与"参与动员"两个过程循环生产出来,并受到四个层面因素的交互影响:宏观结构(制度)环境的机会与条件;中观层面社区组织、动员网络与资源配置情况;微观层面话语构建与框架联合的能力;社区心理层面的社区感生成情况。(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林佳鹏[6](2018)在《新治理视角下居民社区动员的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在基层社区实践中,社区动员的成效是能否打造共治格局的重要一环。中国社会动员历史悠久,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带领全国人民抵抗外侵、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到新时期改革开放、新世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无不体现着中国语境下社会动员的独特作用。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社区建设的深入发展,传统社区动员方法逐渐彰显弊端,如“强国家-弱社会”格局未能突破、行政力量较强、动员规模缩小等。为了探讨专业社会工作在社区动员中的策略,本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社会动员相关研究、中国社会动员传统及模式等文献基础上,以新治理理论为研究视角,重点运用质性研究方法,以深圳市S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研究个案,采用典型个案抽样选取8名动员主体代表进行深入访谈。原本S社区存在动员主体单一、动员覆盖面不足、动员流于形式、动员缺乏精准等问题,专业社会工作者入驻后,在新治理理念指导下,可以通过以下策略改善动员不足的问题:培育义工组织,以志愿服务促进社区参与;链接商业资源开展公益活动,推动企业社会责任;把握居民需求设计活动,增加动员内容的精准性;从线下到线上,依托网络转变动员方式。研究发现,在社会工作者专业干预下,S社区动员主体丰富多元、动员有了组织载体、动员内容更具针对性、动员方式更网络化,可以说取得了一定成效。在社区动员工程中,能够找到适合中国语境的本土化动员道路,并透过社区动员带动社区各方的参与共治。最后,本文在总结S社区动员成效基础上,对中国大陆本土化的社区动员路径及如何在社区动员过程中保持社会工作专业性和独立性亦进行了独到的思考。(本文来源于《深圳大学》期刊2018-06-30)
郭璨[7](2018)在《资源动员理论视域下农村社区动员模式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动员是农村治理的重要环节和措施。农村社区是中国乡村社会的最基本单位,具有构成成分简单,宗族观念深厚,礼法规则盛行等特点。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依法治国国策的确立,农村社区的治理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和分化,为社区治理的动员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研究具有针对性的动员模式,以求对农村社区治理动员提供差异化的经验和理论支持。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深入了解农村社区动员的社情民意,在研判乡村秩序和治理基础之上,探索符合不同类型乡村的内在逻辑和规律的动员方法。位于广东省发达地区的南村和北村是两个具有各自动员特色的农村社区,有着十分明显的代表性,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的动员理论和学术文献进行梳理,发现研究的切入点,确定西方资源动员理论作为本研究的理论支持。以这两个社区为研究对象,运用调查研究法分别对南村和北村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访谈、实地考察和体验,对动员基础、动员主体的组织架构、动员模型进行比较研究后,本研究发现两个农村社区的动员目标都得以实现,但动员模型有很大的差异性,体现在动员行政资源、动员意见领袖、动员方式、动员调控手段四个层面,依此得出的结论有:乡村内部不同的秩序和机理是农村社区成功动员的基础;行政资源和能人精英是农村社区成功动员的主导力量;法治和德治内涵下的动员方式是农村社区成功动员的利用因素;利于协调沟通的调控手段是农村社区成功动员的保障要素。本研究在研究主题上的动员问题和比较视角部分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对我国农村社区动员的实践具有借鉴意义,包括:根据村庄秩序合理划分自治单元,优化动员主体结构;培育能人治村的新路径,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根据乡村社会资本和动员基础激发内在动员方式;综合运用传统与现代对接的多样化动员调控手段。同时,本研究在量化数据支持、比较框架粗糙、推广案例库不足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今后的研究中应在丰富案例库、资料数据库的基础上增加原因和实效分析等相关研究。(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8-04-26)
赵健[8](2018)在《从“特色楼道”建设看社区动员居民的八项原则》一文中研究指出"特色楼道"建设,挖掘居民行动力走进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新加花园16幢二单元,每层楼的墙壁上都绘制着长颈鹿、大河马、小狐狸、小女孩等精美图画,让人仿佛一下子回到童年时代。这个特色楼道的主题为"童心楼道",是由社区志愿者颜瑾牵头、小区居民汪惠绘制的。汪惠是大学美术老师,她结合童心的主题,画上了大的框架,让楼上楼下的小朋友们都参与进来,小朋友们纷纷拿起画笔细细涂抹绚丽的色彩,成就了(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工作》期刊2018年06期)
欧登[9](2017)在《全力以赴做好各项措施的落实》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博乐讯(欧登)28日下午,州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邱树华主持召开州直单位领导干部下沉社区动员会,要求各单位从9月30日起至10月31日,利用1个月的时间下沉社区,扎扎实实地在基层开展各项工作,举全州之力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本文来源于《博尔塔拉报(汉)》期刊2017-09-29)
魏智慧[10](2016)在《乡土性与现代性:集镇社区动员机制的可行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一轮农村城镇化转型的实践使得原有的村级管理方式转变成社区管理模式。然而这场实践远非社区类型的单一转化,该过程的完善必须依靠多种路径,这些路径即是社区转型动员机制的基础。从制度建立及其分析的角度出发,社区动员中政府主导型的模式一直居于核心地位;市场化经济的资源配置模式使得我国的社会制度变迁和转型路径带有浓重的效率至上色彩;中国农村土地特别是宅基地流转政策的调整也为城镇化过程注入了"强心剂";社区组织和社区能人的集群效应不断凸显;再加上农民群体在社会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后乡土性"特质,使得我国在现有社会情境下动员大众实现城镇化目标具备了可能性,可以说,制度主义思维中的正式和非正式制度构成了社会动员系统运作的基础。但城镇化的实质在于人的城镇化,而非物的城镇化,各个基层社区在转型过程中必须思考自身是否具备综合协调各种因素的能力,切不可盲目而行。(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战线》期刊2016年08期)
社区动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有34.6万户家庭,按照每人每天产生一公斤生活垃圾计算,全区每天会产生1000吨混合生活垃圾,如果处理不好,随时可能面临"垃圾围城"的风险。2019年4月,城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城阳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提出到今年年底实现居民区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100%。可是,要让这么多家庭短时间内在垃圾分类中统一步调,该从何做起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社区动员论文参考文献
[1].刘丽娟.互动治理型社区动员:新时代城市社区建设新的行动策略[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9
[2].徐进,高红,李一.一次垃圾分类社区动员的建构之旅[J].中国社会工作.2019
[3].刘博,李梦莹.社区动员与“后单位”社区公共性的重构[J].行政论坛.2019
[4].吴宝红.城中村发展中的社区动员与青年参与[J].当代青年研究.2019
[5].赵欣.社区动员何以可能——结构—行动视角下社区动员理论谱系和影响因素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6].林佳鹏.新治理视角下居民社区动员的策略研究[D].深圳大学.2018
[7].郭璨.资源动员理论视域下农村社区动员模式比较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
[8].赵健.从“特色楼道”建设看社区动员居民的八项原则[J].中国社会工作.2018
[9].欧登.全力以赴做好各项措施的落实[N].博尔塔拉报(汉).2017
[10].魏智慧.乡土性与现代性:集镇社区动员机制的可行性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