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轴受压论文-程卓群,王乾峰,王普,孙尚鹏,刘苗苗

双轴受压论文-程卓群,王乾峰,王普,孙尚鹏,刘苗苗

导读:本文包含了双轴受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混凝土,应变速率,力学性能,双轴抗压

双轴受压论文文献综述

程卓群,王乾峰,王普,孙尚鹏,刘苗苗[1](2019)在《双轴受压混凝土动态力学特性及破坏准则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动静力叁轴试验机进行不同加载速率、不同侧向压力下300 mm立方体混凝土的抗压试验,并对所得试验数据进行力学参数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考虑动态加载速率的K-G破坏准则并对其适用性进行了验证。验证分析结果表明:应变速率越低,侧压对混凝土峰值应力的增益作用越明显;混凝土峰值应变随应变速率增加,大致呈先减后增趋势;峰值应变随侧压的增大而增大,侧压对峰值应变的影响在应变速率较低时更明显;随应变速率的增大,混凝土弹性模量呈先增后减趋势;侧压对混凝土弹性模量的影响不明显;建立的改进后的K-G准则对动态双轴受压模型描述效果好,而且该模型同时也适用于100和300 mm混凝土立方体的单向和双向应力状态。(本文来源于《水利水运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程卓群,彭刚,孙尚鹏,王普,刘苗苗[2](2019)在《基于Najar能量法的混凝土动态双轴受压损伤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动静力叁轴试验机进行不同加载速率、不同侧向压力下混凝土的抗压试验,基于改进的Najar能量法,提出一种新的损伤变量计算方法,以此分析侧向压力和加载速率对混凝土双轴受压状态下损伤演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峰值应力随加载速率的增大而增大;相同加载速率下,峰值应力随侧压力增大而增大,混凝土达到峰值应力后承载力下降趋势不受侧压影响;②混凝土双轴受压状态下损伤演化可分为线弹性阶段、损伤加速变化阶段和损伤收敛阶段;③加载速率越大,损伤加速发展阶段损伤变量的增长越迅速且该阶段对应的应变范围越小;④侧向压力对混凝土损伤演化有明显影响,混凝土损伤的发展随着侧应力的增大而出现滞后现象。(本文来源于《水利水运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刘苗苗,彭刚,程卓群,孙尚鹏,王普[3](2019)在《基于不同破坏准则的混凝土冻融双轴受压破坏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不同冻融循环次数加载下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利用大型多功能液压伺服叁轴仪对双向应力状态下不同冻融次数(0、20、40次)和不同侧压力(0、0. 06fc、0. 12fc、0. 18fc、0. 24fc)的混凝土进行了静态(应变速率10-5/s)压缩试验,建立了基于Ottosen准则、Bresler-Pister准则以及Kupfer-Gerstle准则的混凝土冻融双轴受压破坏模型。通过分析发现,基于Ottosen准则、Bresler-Pister准则和Kupfer-Gerstle准则所建模型均能很好地反映侧压力在0~0. 24fc范围内的混凝土双轴受压破坏规律,基于改进Kupfer-Gerstle准则建立的混凝土冻融受压破坏模型计算精度更高,且适用于单轴和双轴受压破坏的模拟。(本文来源于《水力发电》期刊2019年10期)

彭自强,李达,周毅,任书翔[4](2018)在《珊瑚礁砂混凝土双轴受压强度试验与应力空间破坏准则》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了海水拌制的珊瑚礁砂混凝土立方体试件双轴受压力学试验,总结了珊瑚礁砂混凝土破坏形态、抗压强度、破坏准则。结果表明,珊瑚礁砂混凝土试件随着应力比的变化而表现出不同的破坏特征;当双轴加载应力比为α=0.5时混凝土抗压强度最大;当应力比为α=0.25时,主压应变最大;最后建立了双轴受压珊瑚礁砂混凝土的主应力破坏准则。(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张俊[5](2017)在《混凝土与砂浆双轴受压性能尺寸效应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混凝土的尺寸效应是国内外土木工程界研究的重点领域。混凝土作为一种准脆性材料,其力学性能不仅受自身组成材料影响,同时还受混凝土试件尺寸影响。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单轴作用下混凝土受压性能尺寸效应进行了一些研究,也得到了较多有益成果,推动了混凝土尺寸效应理论的发展。在实际工程结构中,混凝土往往处于多轴应力耦合状态,而以往针对双轴作用下混凝土受压性能的研究还较少,同时影响混凝土受压性能的因素很多,其中骨料组分对混凝土双轴受压性能尺寸效应的影响较大,目前尚未见相关研究报道。本文结合混凝土尺寸效应的研究现状,通过双轴受压性能试验探究了骨料组分对混凝土受压尺寸效应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试验研究了混凝土双轴受压性能的尺寸效应。试验采用立方体试件边长分别为100mm、150mm和200mm,主侧应力比分别为0、0.1、0.2、0.25、0.3和0.4。结果表明:混凝土双轴受压的受力性能和变形性能均具有一定程度的尺寸效应现象。随着试件几何尺寸的增大,双轴抗压强度逐渐降低,而峰值应变与极限.应变则有所增大。主侧应力比为0.25时,边长200mm立方体试件的抗压强度、峰值应变和极限应变分别约为边长100mm立方体试件的95%、106%和107%。(2)对不同主侧应力比混凝土试件双轴受压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发现,主侧应力比对混凝土尺寸效应影响明显。在混凝土双轴受压性能方面,尺寸效应随主侧应力比增大逐渐减弱。对于边长150mm的立方体试件,主侧应力比为0.4时的抗压强度尺寸效应度约为应力比0.1时的72%。在双轴受压变形性能方面,当主侧应力比介于0~0.3时,尺寸效应随应力比增大逐渐减弱,其中应力比0.3时的峰值应变和极限应变尺寸效应度分别约为应力比0.1时的69%和51%。当主侧应力比在0.3~0.4之间时,尺寸效应随应力比增大逐渐增强,应力比0.4时的峰值应变和极限应变尺寸效应度约为0.3时的1.5倍和1.8倍。(3)骨料组分对混凝土双轴受压性能尺寸效应影响较大。在应力比为0.4时150mm砂浆试件抗压强度、峰值应变和极限应变的尺寸效应度最大仅为相同应力比尺寸试件下混凝土的61%、62%和76%。(4)基于对统计尺寸效应理论和本文试验数据,给出了混凝土双轴受压立方体抗压强度统计尺寸效应律计算公式中各参数的建议取值,探讨了混凝土立方体各加载比率下双轴抗压的临界尺寸与临界强度。(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7-06-02)

汤世铖[6](2017)在《双轴受压花岗岩触发型岩爆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岩爆是高地应力条件下的一种剧烈的岩石动力破坏现象。在深部高地应力条件下,工程开挖扰动常常诱发严重的岩爆破坏。岩爆的发生通常伴随着岩石碎块高速猛烈弹射、抛出以及大量的能量释放,会给施工人员生命、施工设备安全以及工程进度带来严重的威胁。因此,对脆性岩石的岩爆进行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此外,在实际工程中,很大一部分岩爆是由开挖爆破、机械钻凿、地震波等动力扰动荷载诱发的。对于水工隧洞洞室群之间的边墙、矿山的顶拱及底板等特殊结构处的花岗岩岩体常处于双向受压的状态,在动力扰动荷载作用下很容易诱发岩爆破坏。因此,有必要开展双轴受压花岗岩在不同动力扰动荷载作用下诱发岩爆的试验研究。本文利用自主研发的岩爆试验系统,采用长方体花岗岩为岩石试件,开展了二维动静组合岩爆试验,模拟了双向受压状态下不同扰动荷载诱发岩爆的全过程,研究了不同动力扰动荷载对岩爆的影响。采用变形测试系统、声发射系统、高速摄像系统等技术手段,对试验过程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监测。对比分析了不同动力扰动荷载诱发岩爆及自发型岩爆的弹射过程和弹射动能、破坏形态、变形和损伤特性、声发射特征。试验结果表明:(1)动力扰动荷载对岩爆的强烈程度有重要影响。竖向静应力为110MPa时,强扰动荷载作用下岩爆的弹射动能是中扰动荷载作用下的7.6倍,弱扰动荷载没能触发岩爆的发生,弹射动能接近于0。竖向静应力为179MPa时,弱扰动岩爆的弹射动能高于自发型岩爆的弹射总动能,这说明静应力水平和动力扰动荷载强度越高,岩爆越容易被动力扰动触发,被触发岩爆的弹射动能越大。(2)岩石的破坏形态特征受动力扰动荷载的影响较大。自发型岩爆后母岩较为完整,裂纹细短;强扰动荷载下的母岩发生强烈的剪切破坏;弱扰动荷载下的母岩底部张拉、剪切裂纹完全贯通;中扰动荷载下的母岩发生严重膨胀,中部张拉、剪切裂纹完全贯通。这说明动力扰动荷载越强,岩爆后母岩的破坏程度越严重。此外,通过对比弹射碎块的特征,可以知道扰动荷载能够促进竖向裂纹的发育。(3)动力扰动荷载对试件发生岩爆破坏前竖向累积应变有明显影响。竖向静应力为11OMPa时,强扰动荷载作用下试件的竖向应变大于弱扰动荷载作用下的,小于中扰动荷载作用下的,这说明扰动荷载的强弱可以影响岩石发生破坏时的累积变形,且较强的扰动荷载更容易导致岩石产生更大的累积变形。竖向静应力为179MPa时,弱扰动荷载作用下岩爆试件的竖向应变明显高于竖向静应力为11OMPa时弱扰动荷载作用下试件的竖向应变,即初始静应力的提高有助于岩石累积变形的增大。对比自发型岩爆和弱扰动触发岩爆可知,前者的竖向应变小于后者,这说明在高应力条件下,即使微弱的扰动荷载也能使岩石产生更大的累积变形。(4)动力扰动荷载可以影响岩石的声发射特性。竖向静应力为110MPa时,强扰动荷载作用下试件的声发射绝对能量累积最大值低于中扰动荷载作用下试件的声发射绝对能量累积最大值,这表明岩石内部结构的损伤程度前者较后者要低,而前者的岩爆强度最大,由此说明低的能量耗散是诱发强烈岩爆的基本条件之一,而动力扰动荷载越强被触发的岩爆强烈程度越大。竖向静应力为179MPa时,弱扰动荷载作用下试件的声发射绝对能量累积最大值明显高于竖向静应力为110MPa时弱扰动荷载作用下试件的声发射绝对能量累积最大值和相近竖向静应力的自发型岩爆试件声发射绝对能量累积最大值,这说明静应力水平越高,被触发岩爆破坏的剧烈程度越大。(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7-05-01)

杨健辉,汪洪菊,孟海平,Tom,Cosgrove[7](2016)在《高强钢纤维碳纳米管混凝土双轴受压试验与破坏准则》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强钢纤维碳纳米管混凝土(HSSFCNRC)是一种新型高强复合混凝土,具有流动性好、强度高、韧性大、耐久性好等显着优点。为探讨其多轴应力状态下的强度特征和变形特性,该文利用大连理工大学的大型静、动叁轴电液伺服试验机,分别对普通高强混凝土(HSPC)和HSSFCNRC进行了不同应力比条件下的二轴受压对比试验,观察其破坏形态、得到了极限应力和峰值应变等其他参数。通过对Kupfer-Gerstle破坏准则、宋玉普模型和杨健辉模型进行的比较分析发现,HSPC和HSSFCNRC都适合这几种模型,但曲线包络线要优于折线包络线,且强度高的包络线包住强度低的,HSSFCNRC包络住HSPC。通过对八面体应力空间和应变空间的破坏准则分析发现,宋玉普模型的子午线为椭圆曲线,精确度较高;而文中采用的破坏准则子午线为直线,应用简便,也可满足工程应用要求。(本文来源于《土木工程学报》期刊2016年11期)

叶缙垚[8](2016)在《混凝土双轴受压性能尺寸效应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与试件尺寸密切相关,不系统研究混凝土尺寸效应就无法准确描述不同混凝土试件力学性能上的差异。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单轴荷载作用下混凝土材料受力和变形性能的尺寸效应已进行了一些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但实际结构中混凝土的受力状态通常并非是简单的单轴受压或受拉,而是多维荷载耦合作用下的复杂受力状态。但目前关于混凝土多轴受力性能尺寸效应研究的文献报道较少,相关研究尚不充分。受各种因素的限制,尺寸效应的试验研究往往只能在一个较小的尺度范围内进行,采用数值分析的方法可有效弥补试验研究的短处,为尺寸效应的研究提供另外一种研究手段。基于此,本文采用试验研究与数值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混凝土双轴受压性能尺寸效应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边长为100mm、150mm、200mm的立方体试件进行了侧向加载比率0、0.1、0.2、0.25、0.3、0.4、0.5的双轴受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混凝土双轴抗压强度、峰值应变以及极限应变均具有明显的尺寸效应现象。混凝土双轴抗压强度在加载比率0.1~0.5时,随着加载比率的增大,尺寸效应现象减弱。峰值应变与极限应变的尺寸效应在侧向加载比率为0~0.3时逐渐减弱,在侧向加载比率为0.3~0.5时峰值应变逐渐增强,峰值应变在侧向加载比率为0.3时尺寸效应最不明显。各混凝土立方体试件的双轴抗压强度均随试件几何尺寸的增大而减小。相同尺寸混凝土立方体试块的双轴抗压强度随着侧向加载比率的提高随之提高。随着试件几何尺寸的增大,峰值应变与极限应变相应提高。各尺寸的混凝土试块在加载比率为0.25时,峰值应变与极限应变达到最大值。混凝土双轴抗压的割线模量尺寸效应很微弱,在分析及计算中可以忽略不计。(2)在对统计尺寸效应理论较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基于试验数据,确定混凝土双轴受压立方体抗压强度统计尺寸效应律计算公式中各参数的取值,分析了混凝土立方体各加载比率下双轴抗压的临界尺寸与临界强度。(3)建立了混凝土随机骨料分析模型,得到了粘结界面层的力学性能参数,采用均质弹脆性力学模型对混凝土立方体双轴受压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基于分析结果对本文数值混凝土双轴抗压强度进行拟合,得到了数值混凝土立方体双轴抗压强度尺寸效应律公式。(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6-06-03)

王立成,江培情,梁永钦[9](2017)在《钢纤维混凝土双轴受压动态力学性能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钢纤维掺量(体积分数)为0%,1%,2%,3%的钢纤维混凝土试块在应力比为1.00∶0,1.00∶0.25,1.00∶0.50,1.00∶0.75,1.00∶1.00,以及应变速率为10~(-5),10~(-4),10~(-3),10~(-2)s~(-1)下的双轴动态抗压性能,分析了以上3种因素对混凝土极限抗压强度、应力-应变曲线等力学指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各种钢纤维掺量和应力比条件下,混凝土的极限抗压强度均随着应变速率的提高而增大;在相同应变速率和钢纤维掺量条件下,应力比为1.00∶0.50时,混凝土极限抗压强度最大.另外,钢纤维混凝土的韧性较普通混凝土有很大提高.(本文来源于《建筑材料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高丹盈,宋帅奇[10](2016)在《塑性混凝土双轴受压性能与破坏准则》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塑性混凝土立方体试件的双轴压缩试验,研究了塑性混凝土的双轴受压性能和破坏准则。结果表明:当应力比较小时,塑性混凝土双轴受压破坏形态与单轴受压相似;随应力比增加,双轴受压破坏面龟裂现象明显;双轴受压下的塑性混凝土抗压强度显着提高,是单轴抗压强度的1.77~4.72倍;随应力比的增大,塑性混凝土抗压强度先增大后减小,应力比0.75时抗压强度的提高最大;单轴抗压强度越高,双轴受压时塑性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增长越小。塑性混凝土八面体正应力应变曲线、剪应力应变曲线的斜率随应力比的增加有增大的趋势,其变形随抗压强度的增加有所降低。双轴受压各应力比下的八面体剪应力与正应力之间均具有线性关系,其斜率随应力比的增加逐渐降低。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分析,建立了双轴受压下塑性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包线方程以及双参数、叁参数及考虑加载路径影响的破坏准则。(本文来源于《水利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双轴受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动静力叁轴试验机进行不同加载速率、不同侧向压力下混凝土的抗压试验,基于改进的Najar能量法,提出一种新的损伤变量计算方法,以此分析侧向压力和加载速率对混凝土双轴受压状态下损伤演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峰值应力随加载速率的增大而增大;相同加载速率下,峰值应力随侧压力增大而增大,混凝土达到峰值应力后承载力下降趋势不受侧压影响;②混凝土双轴受压状态下损伤演化可分为线弹性阶段、损伤加速变化阶段和损伤收敛阶段;③加载速率越大,损伤加速发展阶段损伤变量的增长越迅速且该阶段对应的应变范围越小;④侧向压力对混凝土损伤演化有明显影响,混凝土损伤的发展随着侧应力的增大而出现滞后现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轴受压论文参考文献

[1].程卓群,王乾峰,王普,孙尚鹏,刘苗苗.双轴受压混凝土动态力学特性及破坏准则研究[J].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19

[2].程卓群,彭刚,孙尚鹏,王普,刘苗苗.基于Najar能量法的混凝土动态双轴受压损伤特性分析[J].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19

[3].刘苗苗,彭刚,程卓群,孙尚鹏,王普.基于不同破坏准则的混凝土冻融双轴受压破坏模型研究[J].水力发电.2019

[4].彭自强,李达,周毅,任书翔.珊瑚礁砂混凝土双轴受压强度试验与应力空间破坏准则[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8

[5].张俊.混凝土与砂浆双轴受压性能尺寸效应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17

[6].汤世铖.双轴受压花岗岩触发型岩爆试验研究[D].广西大学.2017

[7].杨健辉,汪洪菊,孟海平,Tom,Cosgrove.高强钢纤维碳纳米管混凝土双轴受压试验与破坏准则[J].土木工程学报.2016

[8].叶缙垚.混凝土双轴受压性能尺寸效应的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16

[9].王立成,江培情,梁永钦.钢纤维混凝土双轴受压动态力学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材料学报.2017

[10].高丹盈,宋帅奇.塑性混凝土双轴受压性能与破坏准则[J].水利学报.2016

标签:;  ;  ;  ;  

双轴受压论文-程卓群,王乾峰,王普,孙尚鹏,刘苗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