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雍正年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泗城府,碑刻,陋规,禁革
雍正年间论文文献综述
姚建光[1](2019)在《雍正到光绪年间广西泗城府陋规害民问题管窥》一文中研究指出广西泗城府改土归流后的社会面貌和民生状况,文献资料很少,研究成果不多。王熙远1992年发现了六块《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石刻碑文集》没有收录的碑刻,都是记载归流后泗城府地区官府禁革陋规、私派的官方文书。解读剖析这些碑文可以窥见,归流之后的泗城府地区,壮族民众长期遭受各种陋规勒索,官民矛盾尖锐,社会发展进步缓慢。(本文来源于《玉林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张雷[2](2019)在《雍正年间滇东北改土归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改土归流是中央政府管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手段,通过革除土司实现国家对于土司辖区的直接控制,本质上还是为了实现国家政权的“大一统”。雍正年间,鄂尔泰受到清世宗的委任,前往云贵主持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改土归流。此次改流规模之大,程度之彻底,都是前所未有。滇东北虽不是这场改流的起点,却是一个重点,后世学者对这场改土归流也有较多的争议。滇东北地理位置十分紧要,一有不妥则叁省受其扰,所以清政府对这一地区的管理权十分重视。鄂尔泰一经上任云贵总督便在筹划此地区的改流事宜,充分的准备使得鄂尔泰的改流计划得以顺利推进。但他没想到在滇东北基本实现全境改流的时候,发生了大规模的土司叛乱。鄂尔泰之前在此地的努力成果基本化为乌有,也改变了他对改流手段的认知。在平叛的过程中,鄂尔泰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给当时的社会形成了十分恐怖的氛围。基于上述认识,本文拟选取滇东北为研究对象,对雍正年间在滇东北的改土归流进行研究与梳理。主要包括叁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从政治、经济、社会叁个方面,讨论滇东北之所以改流的必要性;第二,梳理雍正年间滇东北改土归流的具体过程,重点表现其过程的阶段性与反复性;第叁,研究雍正年间对滇东北改土归流的善后,从清政府的具体措施看对滇东北改流后的管理。(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吴超,霍红霞[3](2018)在《清雍正年间查禁罗教相关问题考——以归化城副都统衙门档案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学者们大都认为雍正年间查禁罗教之后,罗教第八代教主罗明忠因存留养亲,被流放宁古塔,其他教徒则根据宽严相济原则分别予以处理。而归化城副都统衙门档案中有一则关于罗教的档案,对于厘清罗教第八代教主罗明忠是否存留养亲以及其他一些教徒的处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刘艳伟[4](2017)在《城南书院非雍正年间所设省会书院考》一文中研究指出雍正十一年,清世宗谕令各省于督抚驻扎之地设立书院,许多学者据此认为各省相继设立了省会书院,长沙城南书院也在其列。实际上,城南书院并非雍正之时所设省会书院,嘉庆《大清会典事例》对城南书院的相关记载失实,致使学者们产生了这一错误认识。(本文来源于《历史文献研究》期刊2017年02期)
龚明家[5](2018)在《雍正年间州县吏治弊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清康、雍、乾叁朝构成了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盛世,同时也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顶峰,国家的政治运行趋于僵化,康熙帝晚年奉行宽仁治国的治政方略,以致吏治混乱,贪墨成风。在地方州县,出现钱粮亏空、刑名败乱、胥吏为害等种种吏治问题,州县官在钱粮征解中加派搜刮、刑名审断妄造冤狱错案、办理案件慵懒拖沓推诿;胥吏倚借州县官之势舞文弄墨、曲笔枉法、贪蠹营私,皆为民之大患,百姓不堪其苦,直接影响到地方社会的治理。雍正帝继位后,立即进行大力整顿,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针对地方州县的吏治弊窦,雍正帝严厉肃查。对于地方钱粮亏空,他主张从严处理,凡涉亏空的官员,一经查实均革职降级;对州县官词讼舞弊、拖沓推诿的办案风气也进行大力整顿,对刑名案件的审理规定了时限,加大了对怠惰官员的处罚力度;针对州县的胥吏流毒,他主张严加遏制,并建立了一套相应完备的管理制度。从一定程度上讲,这些措施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促进了吏治环境的改善,基本缓解了州县的吏弊问题,也是全国范围整顿吏治的一个缩影。正是由于他的大力整顿,才保障了康熙前中期在政治、经济诸方面开拓的局面得以延续,而且为他之后的乾隆朝时期,达到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高潮创造了条件,为康雍乾盛世打下了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因此,雍正年间的整顿举措对清代政治、经济走向巅峰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研究雍正时期的州县吏治弊窦及其整顿措施,可以以小见大,有助于我们概览当时全国地方行政的情况,以及州县吏治弊窦产生的根源,对我们新时期了解社会发展的治吏模式,吸收古代盛世治吏模式的经验,具有一定的史鉴意义。(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8-05-01)
踪凡[6](2016)在《康熙雍正年间赋总集叙录》一文中研究指出清代"赋总集"的编纂始于康熙、雍正两朝,今日可见者有七种。本文对这七种赋总集逐一进行评介,介绍其编者生平、着录、版本、馆藏地、编纂经过、主要内容、体例特点、赋学价值、研究状况等,旨在为赋学研究者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6期)
王亚楠[7](2016)在《康熙、雍正年间《桃花扇》演唱与接受刍议》一文中研究指出《桃花扇》问世不久,就在京城得到频繁搬演。而后流传到全国多个地域,并被搬上舞台,其中主要有容美、真定和江苏等地。《桃花扇》问世后的首演是在康熙叁十九年(1700)的元宵节,由李木冉组织金斗班排演。《桃花扇》在多地的流传和上演与演出组织者的思想、交游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田舜年、刘中柱和宋荦等。(本文来源于《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5期)
舒仁德[8](2016)在《记一套清雍正至中华民国年间的系列地契》一文中研究指出石台县档案馆收藏有一套清雍正二年至中华民国十叁年的系列地契,所记载的是同一个地点的田地山场等,在二百年间多次买卖情况。买卖双方不断更迭,每次交易都缔结契约。有的契约经官府审验钤印,并向官府缴纳税银,即"红契",是当时具有法律意义的地契。有的则未经官府钤印,即"白契"。这套地契具有系统性和连续性特点,且保存状况较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来源于《文物鉴定与鉴赏》期刊2016年10期)
金满楼[9](2016)在《雍正年间,秀才为何罢考》一文中研究指出雍正二年二月二十二日,当江西宁州知州刘世豪来到本州县试考场时,他无比惊奇地发现,明明考期已至,考场上却寂然无声,竟无一人前来应试。古代科考,第一级为童试(即考秀才),其中又分县试、府试、院试叁个步骤,县试乃漫漫科考路的第一关,其重要性毋庸赘言。刘知州自己也有些糊涂了:难道之前榜示时间有误?抑或是地点弄错了?他如何也不敢相信,本州童生居然会拿自己的前途开(本文来源于《同舟共进》期刊2016年09期)
罗坤[10](2016)在《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江西地方志纂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方志是传承文明、发掘历史智慧的重要载体,其存史、育人、资政功能十分突显;它是研究清初历史变化过程的重要文献资源,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域、一个城镇的历史文化。通过对地方志的挖掘,可以探视国家与地方,官员与士绅,士绅与平民的各种复杂关系,包括各个阶层以及各个层面的权力结构、经济地位、思想价值等。平定叁藩之乱后,清廷中央和地方社会秩序重构成为焦点,国家层面开始权力强化和控制,地方也加快权力的重建与恢复。经此过程,地方绅士逐渐掌握地方话语权,成为地方的代言人。在清廷主观推动与地方社会客观需要合力作用下,清朝康熙至乾隆年间江西地方志纂修达到顶峰。作为带有浓厚的政治性的文本,地方志及其纂修背后隐藏着丰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通过对清康雍乾时期189部地方志的整理研究,本文发现地方绅士积极参与方志的纂修,这一行为不仅代表着个人和家族的地位及荣誉,更因能在方志中插入与家族相关描述,提高家族的形象和地位。面对庞大的纂修经费,地方官员多采用劝捐乐输方式筹集资金,对象则是拥有政治、经济、文化优势的地方绅士。故而绅士在编纂方志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乃至主导作用。此外,康乾年间地方志纂修多有条例可依,各府、州、县志体例趋于规范,国家认同的趋势明显,方志内容凸显“叁藩”兵燹及其对江西各地区的影响。战争导致大量的流民和难民形成,移民的迁入使土客之间产生巨大的冲突,而后在各方的努力协调下,土客双方实现了缓慢而艰难的融合,客民被正式纳入地方管理范围,成为客籍,其对地方基层政权和清廷的国家认同因而形成。据方志可知,地方话语权主要体现为官府主导和士绅参与地方公共事务两个方面。但地方绅士时常因利益纠纷引发地方冲突,而地方长官的处理思想则是稳定为先,顾全大局,尊重历史,实现双方的平衡。随着地方绅士影响力的提高,对地方文化的重构成为共识,基于此,地方绅士在编纂方志时呈现出了浓厚的本土关怀之意。(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16-06-01)
雍正年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改土归流是中央政府管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手段,通过革除土司实现国家对于土司辖区的直接控制,本质上还是为了实现国家政权的“大一统”。雍正年间,鄂尔泰受到清世宗的委任,前往云贵主持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改土归流。此次改流规模之大,程度之彻底,都是前所未有。滇东北虽不是这场改流的起点,却是一个重点,后世学者对这场改土归流也有较多的争议。滇东北地理位置十分紧要,一有不妥则叁省受其扰,所以清政府对这一地区的管理权十分重视。鄂尔泰一经上任云贵总督便在筹划此地区的改流事宜,充分的准备使得鄂尔泰的改流计划得以顺利推进。但他没想到在滇东北基本实现全境改流的时候,发生了大规模的土司叛乱。鄂尔泰之前在此地的努力成果基本化为乌有,也改变了他对改流手段的认知。在平叛的过程中,鄂尔泰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给当时的社会形成了十分恐怖的氛围。基于上述认识,本文拟选取滇东北为研究对象,对雍正年间在滇东北的改土归流进行研究与梳理。主要包括叁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从政治、经济、社会叁个方面,讨论滇东北之所以改流的必要性;第二,梳理雍正年间滇东北改土归流的具体过程,重点表现其过程的阶段性与反复性;第叁,研究雍正年间对滇东北改土归流的善后,从清政府的具体措施看对滇东北改流后的管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雍正年间论文参考文献
[1].姚建光.雍正到光绪年间广西泗城府陋规害民问题管窥[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9
[2].张雷.雍正年间滇东北改土归流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9
[3].吴超,霍红霞.清雍正年间查禁罗教相关问题考——以归化城副都统衙门档案为中心[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
[4].刘艳伟.城南书院非雍正年间所设省会书院考[J].历史文献研究.2017
[5].龚明家.雍正年间州县吏治弊窦研究[D].湘潭大学.2018
[6].踪凡.康熙雍正年间赋总集叙录[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7].王亚楠.康熙、雍正年间《桃花扇》演唱与接受刍议[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8].舒仁德.记一套清雍正至中华民国年间的系列地契[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6
[9].金满楼.雍正年间,秀才为何罢考[J].同舟共进.2016
[10].罗坤.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江西地方志纂修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