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体育运动与青少年个性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魏伟秋[1](2021)在《南京市体育中考实施对初中体育教学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为了提高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的水平,全国各省、市的体育中考方案出台、更新上呈逐渐上升加强的趋势。很多省、市不仅在体育中考项目上做调整,而且在提升体育中考的分值。随着体育中考的重要性逐渐提升,初中体育教学在这变化过程中将受到影响。在本研究采用实地考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以及数理统计法等,对南京市部分体育教师及学生进行调查,并研究了关于南京市初中体育教学的影响因素,其中包括与体育教学相关的教学方法、内容、目标、环境、学生、教师、家长等等,得出的结论可总结为以下几点:(1)随着我国教育制度包括体育中考的不断改革与完善,体育教师地位有所提升,在某种程度上使得体育教师在工作过程中更加富有责任感,然而体育教师也面临着工作量大幅度增加的局面。(2)增强体质以及提高体育考试成绩这两个方面是初中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认为体育锻炼能够提高体育考试成绩的人是比较多的,有一定比例的学生选择了应付考试,这主要是因为体育中考考试的影响。这表明学生对体育考试目的认识不是很乐观。(3)南京市体育中考的不断改进和完善,体育中考在一定层面提高了中学在校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和意识,增强了中学在校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气氛。但同时体育中考也增加了中学生的中考压力,反之也会影响他们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4)伴随着体育中考的满分标准的提升,体育成绩在整个体育中考考试中的分值的大幅度提升,中学在校生在体育锻炼的时长方面比在体育中考实施前是增加的,体育成绩也就相对的明显提升了。(5)体育教学方法的重心开始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转变;在学生接受体育教学课程过程中,学校具备了基本体育教学器材;同时,在国家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为学生营造了更加恰当的体育教学环境;体育成绩和训练结果是课堂体育教学的主要评价机制,相关的考核评价方式有待进一步全面化发展。
秦建[2](2020)在《浙江省青少年拳击运动员心理技能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国内外文献研究与竞赛实践证明,心理技能训练对高水平运动员获得竞赛的优胜,具有极为显着的效果。加强青少年拳击运动员的培养,为国家输送优秀人才,是我国各省市拳击运动队的主要任务与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青少年运动员是技术、体能、特别是心理能力等各方面能力发展的敏感与关键期。在青少年的运动训练中,就需要特别重视青少年的心理技能培养与发展,这应成为各省市运动队加强青少年训练与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与抓手之一,各省市运动队理应极力提高对青少年运动员心理技能训练的重视程度与训练水平。然而,目前针对青少年的心理技能的发展与训练往往是各省市拳击队忽略或不够重视的薄弱环节。本研究基于以上国内外背景与现实情况,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方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浙江省青少年拳击运动员的心理技能现状与发展策略开展了深入研究,得到了一下主要结论与建议:结论:1.浙江省青少年拳击运动员中,男性拳击运动员比例明显高于女性,年龄段处于11-18岁之间,其中15-16岁年龄段占比最高,运动员的运动年限主要集中在3年以下与3-5年这两个年龄段,运动等级多数还处于较低水平,二级以下运动员占比80%。2.浙江青少年拳击运动员运动心理技能整体水平一般,各因素得分最高的为团队重要性即团队精神(M=3.878),依次排序的结果分别是心理准备因素(M=3.512)、动机因素(M=3.280)、比赛专注度因素(M=3.142)、自信心因素(M=3.169)与焦虑控制因素(M=3.109),队员的焦虑控制环节是薄弱因素,在训练中,我们应在遵循青少年心智发育的规律基础上,注重让青少年减少焦虑,增加自信,专注比赛,从而综合提高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技能水平。3.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拳击运动员在运动心理技能各因素上的得分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性别、运动年限可能是造成拳击运动员运动心理技能差异的一个因素,而不是直接、决定因素。4.不同运动年限的青少年拳击运动员在自信心因素上差异性达到显着性水平;随着运动年限的提高,青少年拳击运动员的信心在逐步提高,运动年限是影响自信心这一心理技能的关键,核心因素;我们应发挥运动员运动年限长,自信心强的模式带头作用,“以老带新”,力争实现队员之间的行为影响,逐步提升运动员心理技能。5.不同运动等级的青少年拳击运动员在信心因素、焦虑控制中达到显着性差异(p<0.05),运动等级是是影响自信心与焦虑控制这两大心理技能因素的关键,核心指标;这反过来证明了运动员心理技能在运动员整体竞技水平的显着作用与地位;通过不断提升运动员的自信心,焦虑控制技能,以及其它心理技能不断促进拳击运动员整体技能水平的提升,从而获得更高的运动等级与比赛成绩。建议:本文主要针对浙江省青少年拳击运动员的现状,从明确青少年心理技能发展的理论导向、明确和高度重视心理技能训练的主体与关键:运动员与教练员、制订个性化和专门化的心理技能发展方案、完善和科学化心理技能训练方法,加强运动员的心理技能训练、改善心理技能训练效果的评价方式等五个方面探索了青少年拳击运动员的心理技能的发展策略。建议后续研究者可针对更大样本量的青少年与高水平成年拳击运动员,开展拳击运动员心理技能提升的横向与纵向研究,进一步多方面探索不同年龄段、不同竞技水平,拳击运动员心理技能的发展策略与方法,进一步拓展,完善拳击运动员心理技能训练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
吴浩[3](2020)在《新中国初期湖南中等学校“劳卫制”的实施与启示》文中提出新中国初期,在毛主席“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和“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指示下,广大青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同时在中等教育会议之后,学校行政领导开始重视健康教育,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改变由体文组独立地搞体育工作的状况,加强有关部门的相互配合,积极推行“劳动与卫国体制”(以下简称“劳卫制”)一系列工作。“劳卫制”是新中国实行的第一个体育制度,是中国学校体育、群众体育的基础。它是一种科学的、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体育制度,可以帮助国家培养健康、勇敢、能够担当劳动生产和保卫祖国的爱国青年。从1951年由北京开始试行的“体育锻炼标准”开始,到1952年推广至上海、天津、武汉等地区,再到1953年全国各地开始盛行“劳卫制”预备级,1954年中央正式颁布《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暂行条例》,有力地推动了“劳卫制”预备级工作的开展,1958年国务院正式批准了《劳动卫国体育制度条例和项目标准》,至此全国各地掀起了“劳卫制”体育锻炼的热潮。湖南省在1953年就开始在长沙、湘潭、常德、衡阳四市的七所学校试行《体育锻炼标准》。后来,由于中苏关系的恶化以及新中国的三年自然灾害,粮食和副产品短缺,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大多减少甚至停止,“劳卫制”工作也逐渐没有着落。1964年,国务院正式废除“劳卫制”,将其改名为“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湖南省的“劳卫制”工作也相应停止。虽然“劳卫制”因为各种因素被停止实施,但对我国当时的体育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影响着那一代人的体育观念、身体素质和体质健康。而在物质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的如今,却由于青少年体育意识的不足和体育活动的减少导致其身体素质下降,这些都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的现实问题。所以本文将对新中国初期湖南省中等学校“劳卫制”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与阐述,主要对其采取的措施、特征、存在的问题以及带来的效果进行整理和述评,并结合目前实行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制度,为其提供良好的启示意义。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研究法、逻辑分析与归纳法等方法对新中国初期湖南中等学校实行的“劳卫制”进行研究分析,从而总结经验为我国现行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制度提供启示与借鉴。1、理念先行,烘托积极社会参与氛围;2、深化和丰富体质健康标准的项目内容;3、不断提升学生对体测的重视程度,优化测试时间;4、规范体测过程,确保数据的真实可靠。
王泓斌[4](2020)在《体育对培养大学生群体意识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社会充满了竞争和挑战,对于大学生的要求已经不在仅仅局限于掌握工作所需要的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更是要求大学生要有合作精神,要能融入到群体中,而这也就在客观条件下要求大学生必须要具备群体意识。对高校而言,培养大学生群体意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对个人而言,培养大学生群体意识是塑造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必要举措;对国家而言,培养大学生群体意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呼唤,所以培养大学生群体意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大学校园内,体育运动作为一种包含丰富内涵的社会文化活动,深受大学生的喜爱,能使大学生自发的参与体育运动中,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占主要部分。体育社团在所有大学社团中更是有着数一数二的影响力。并且体育育人具有规制性、隐蔽性、体验性、持久性等特征,所以体育可以成为培养大学生群体意识的重要途径。文章通过采取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体育学的相关知识,以党的教育方针为基本理论依据,结合“快乐体育”理论、角色扮演理论、主体性教育思想这三个体育教育理论作为本课题的理论支撑,然后以体育对大学生群体意识形成的影响为研究对象,以兰州交通大学、西北师范大学、长青学院这三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经过统计、比较分析后得出:大学生的个人目标能够与群体目标相结合,实现群体目标的意愿十分强烈;能够严格遵守群体中的正式群体规范,同时也会屈从于群体潜规则;缺乏与班级同学接触和了解,对班级的建设和发展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缺乏一定的班级归属感;具备一定的集体主义思想,会去关心和维护群体的荣辱;对于团队精神的内涵的理解还是不够全面,在团队中主动性不高,相互沟通不足,缺乏一定的团队精神。而喜欢体育的大学生更加具备群体意识,体育对大学生群体意识形成具有显着影响,对于大学生群体意识培养有促进作用。因此,文章针对大学生参加的体育相关环节提出以下几点建议:要以体育课堂教学为培养大学生群体意识的主要举措,在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传授的同时,引导学生了解并认知群体意识;通过体育竞赛和体育社团这两个环节双管齐下,让大学生在特定情境中感知并体验群体意识;校园体育文化是培养大学生群体意识的助推剂,为大学生群体意识的学习提供外部环境和条件保障。
刘微[5](2019)在《学龄前儿童体质健康水平与认知能力的“剂量—效应”关系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探索学龄前儿童体质健康水平与认知能力之间的关系,为促进学龄前儿童认知的良好发展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本研究以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抽取上海市306名学龄前儿童(男童176名、女童130名,平均年龄为57.4个月)进行体质健康与认知能力测试。体质健康测试包括身体形态(身高、体重)和身体素质(10米往返跑、立定跳远、网球掷远、双脚连续跳、坐位体前屈、平衡木)两类指标,根据《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幼儿部分)》的评价标准分别对男、女童各项测试成绩进行评分并计算体质健康总分。认知能力测试采用《中国—韦氏幼儿智力量表(C-WYCSI)》城市版对受试者进行评定,包括言语智商、操作智商和全量表智商。将受试者数据按性别分组,通过四等分法将体质健康得分分为四组,以体质健康得分最低组为参照,分别采用逻辑回归和线性检验体质健康得分与认知能力之间的关系。采用分层分析进一步检验体质健康得分与认知能力在各个亚组之间的关系。最后运用两分段线性回归模型探讨体质健康得分与认知能力之间是否存在非线性关系。采用SPSS 22.0和基于R语言的EmpowerStat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设定P<0.05具有显着性水平。研究结果:研究发现在调整性别、年龄、BMI、父母最高学历、父母婚姻状况、家庭总收入及受试者身体活动水平等混杂因素后,以体质健康得分最低组为参考,体质健康得分最高组的言语智商、操作智商和全量表智商比最低组分别高3.55分(95%CI=1.78-5.32)、3.76分(95%CI=2.03-5.50)、11.91分(95%CI=6.93-16.89)。同时,体质健康得分每增加1分,全言语智商、操作智商和全量表智商分别增加 0.33 分(95%CI=0.20-0.46)、0.35 分(95%CI=0.22-0.48)和 1.11 分(95%CI=0.75-1.48)。并且,这种显着正相关关系不受性别(男、女)、年龄(4岁、5岁)和体型(正常、超重/肥胖)的影响。此外,本研究结果还发现男童的体质健康得分与认知能力之间存在曲线关系,当体质健康得分<30分时,体质得分每增加1分,全量表智商分增加2分(95%CI=1.40-2.61);体质健康得分>30分时,体质健康得分与认知能力间关系无显着统计学意义(β=-1.68,95%CI=-4.15-0.78)。研究结论:学龄前儿童体质健康得分与认知能力之间呈显着正向“剂量-效应”关系。且在男童中,为出现较好的认知水平,建议男童的最佳体质健康得分为30分。
王梦晨[6](2018)在《中美大学生体育价值观与运动参与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国家对学校体育改革工作加大重视程度,在各方面增大投入力度,但是当今大学生的运动参与程度仍有待提高,体育价值观仍有待进一步改善,塑造高校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增强运动参与意识,提升体育运动参与率仍是在现阶段体育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美国作为世界体育强国,体育人口普及率较高,基于这一现实状况,研究两国高校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和运动参与实际现状,从而为塑造我国高校大学生体育价值观、提升体育运动参与率提供可行化理论依据,对切实提高大学生身体健康素质,加快我国从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研究以中美高校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与运动参与的关系为研究对象,抽取中美各五所同等水平高校中的非体育专业大学本科生为调查对象。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专家访谈等方法进行研究分析,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大学生体育价值观按照维度划分排序依次为:教育、健身、人际关系、精神、娱乐休闲、社会经济、社会安定、爱国主义。美国大学生体育价值观按照维度划分排序依次为:精神、健身、教育、娱乐休闲、社会安定、人际关系、社会经济、爱国主义。2、中美两国大学生体育价值观在价值取向认同度上都呈现出个人价值取向功能大于社会价值取向功能。3、中国大学生在运动参与状况上呈现出较随意性,而美国大学生在运动参与状况上呈现出较规律性。美国大学生较中国大学生在运动参与的时间上更长、频率更高、强度更大、内容更广泛。4、中美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同运动参与的关系具有相关性,但各维度与运动参与的相关性不均衡。教育维度对中国大学生运动参与最具明显正向作用,精神维度对美国大学生运动参与最具明显正向作用。5、精神维度比教育维度更能提升大学生运动参与率,中国大学生体育价值观还应注重精神维度的塑造。
王悦[7](2017)在《湖北省青少年运动员体育价值观的现状分析》文中研究指明
胡燕[8](2015)在《大学生体育价值观与体育行为的关系研究 ——以云南省三所高校为例》文中指出学生成长时期是体育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养成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习惯是至关重要的,这样不仅能让体育教师更好开展体育课程,同时也培养出学生的一种终身体育的观念,从而使得我们所开展的体育教育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云南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和云南民族大学三所高校学生体育价值观和体育行为以及体育价值观与体育行为的关系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显示:4.1.1昆工学生比师大和民大学生的好,师大与民大学生无显着性差异。表明昆工学生对体育价值观的认识更加全面。4.1.2三所高校城乡学生在体育价值观的健身、休闲娱乐价值维度上具有差异性,师大和民大城乡学生在人际交往价值上具有显着性差异,昆工城乡学生在教育价值上具有显着性差异。城市学生的体育价值观比乡村学生的好。由此可以说明,城市学生认为体育行为有益于身体健康的发展和意志品质形成,乡村学生对体育的认识还较片面化。4.1.3三所高校学生的间接体育行为现状差异性不大;直接体育行为现状上差异不大,都以傍晚、清晨、锻炼10—20分钟中等强度为主,锻炼形式、项目、动机上和场所上无差异性。这与高校学生课程安排和学校氛围有关,也与云南特殊的天气气候有关。4.1.4三所高校城乡学生在间接体育行为现状上具有显着性差异,城市学生对体育现状认识好于乡村学生。直接体育行为上,城市学生在体育强度和时间上好于乡村学生,锻炼时间、时间段、场所、形式、项目、动机等方面,城乡学生无差异性。由此可以说明,城市学生认为体育行为有益于身体健康的发展和意志品质形成,乡村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不足。4.1.5分别从三所高校学生的体育价值观与体育行为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来看,两者之间具有相关性,但相关程度都不高。三所高校大学生以健身价值观、休闲娱乐价值为主,教育价值、人际交往价值为辅,爱国主义价值无相关性。4.1.6通过三所高校大学生体育价值观与体育行为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出:高校大学生体育价值观中的健身价值、休闲娱乐价值与运动强度、时间和体育消费上呈高度显着性相关;教育价值在运动强度和时间上具有高度相关性,在体育消费上呈低度相关;人际交往价值在运动时间上呈高度相关性,在运动强度、体育消费上呈低度相关;爱国主义上无相关性。说明,健身价值和休闲娱乐价值对促进学生体育行为具有明显的作用,教育价值和人际交往价值对体育行为也有一定的影响。同时也表明,良好的体育价值观是高校大学生体育行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保证,积极地体育行为对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本文根据上述状况,就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若干建设性意见,以期为高校体育工作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刘莉[9](2015)在《竞技足球犯罪中的被害人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选取了竞技足球犯罪中最有代表性的几种被害人主体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分为理论篇和各论篇两部分来展开论述。理论篇主要介绍与本研究有关的一些概念和理论,其中又分为三章,第一章是对竞技足球犯罪被害人概念的界定,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首先是对竞技足球犯罪的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界定,其次对竞技足球犯罪被害人的概念、内涵和外延进行界定;第二章对竞技足球犯罪被害人进行分类,首先介绍分类标准,其次将被害人分为国家被害人、法人组织被害人和自然人被害人三种;第三章对竞技足球犯罪被害人的特征进行归纳总结,认为竞技足球犯罪被害人除了带有被害人最本质的被害性特征之外,还带有作为竞技足球犯罪被害人的一些共同特征。各论篇重点介绍竞技足球犯罪被害人中比较典型的四类被害人自身的被害概况、被害原因和被害预防,是在理论篇归纳的基础上对竞技足球犯罪中的被害人主体进行的分析研究。各论篇以被害人主体为标题,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作为被害人的中国足协进行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中国足协被害概况进行描述,首先介绍中国足协的概况,包括足协的管理体制和足协成为竞技足球犯罪中国家被害人代表的原因,其次分析中国足协对中国足球运动的管理权现状;最后分析中国足协权利被侵害后的表现,第二部分把视角转向对中国足协自身被害原因的分析,对其自身带有的被害性从主动性和被动性两个方面进行深刻剖析,认为中国足协自身的管理存在问题是其带有的被害主动性,对职业足球联赛的开发不足是其带有的被害被动性;第三部分根据中国足协特有的被害性因素,认为可以通过创新管理体制克服中国足协的被害主动性,通过开发职业足球市场克服中国足协的被害被动性,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预防中国足协再次成为竞技足球犯罪被害人。第二部分对作为被害人的足球俱乐部进行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足球俱乐部被害概况进行描述,首先介绍了足球俱乐部的概况,其次分析了足球俱乐部公平竞争权的概念、性质和具体内容,最后对足球俱乐部权利被侵害后的表现进行分析;第二部分分析足球俱乐部自身的被害原因,对足球俱乐部自身具有的被害性从主动性和被动性两个方面进行深刻剖析,认为足球俱乐部在制度上和在足球领域的风险投资中存在问题是其带有的被害主动性,而缺乏核心竞争力是其带有的被害被动性;第三部分根据足球俱乐部特有的被害性因素,认为可以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良好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克服其被害主动性,通过培养俱乐部核心竞争力和实施品牌赛事战略克服其被害被动性,只有克服了俱乐部自身的被害性,才能更好地实现足球俱乐部自身的被害预防。第三部分对作为被害人的足球运动员进行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足球运动员被害概况进行描述,首先分析了足球运动员的概况,其次分析了足球运动员的公平竞赛权和商品化权,并对上述权利的概念、性质和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最后分析了足球运动员权利被侵害后的表现;第二部分分析足球运动员自身的被害原因,对足球运动员自身带有的被害性从易感性、诱惑性和受容性三个方面进行深刻剖析,认为运动员缺乏法律意识、职业道德价值观异化和具有变异的功利主义价值观是其被害性的主要内容;第三部分根据足球运动员特有的被害性因素,认为可以通过提高运动员自身的法律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和良好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克服运动员的被害易感性、诱发性和受容性;只有克服了运动员自身的被害性,才能更好地实现足球运动员自身的被害预防。第四部分对作为被害人的足球球迷群体进行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足球球迷被害概况进行描述,首先分析了足球球迷的概况,其次分析足球球迷观看真实性纯洁性比赛的权利,并对该权利的概念、性质和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最后分析了足球球迷被侵害后的表现;第二部分分析足球球迷自身的被害原因,对足球球迷自身带有的被害性从易感性、诱惑性和受容性三个方面进行深刻剖析,认为足球球迷缺乏对球队的忠诚意识、以成败论英雄的错误观念和狭隘的地域足球观念以及对足球运动缺乏共同价值认同是其被害性的主要内容;第三部分根据足球球迷特有的被害性因素,认为可以通过构建足球球迷文化克服足球球迷的被害易感性、诱发性和受容性;只有克服了足球球迷自身带有的被害性,才能更好地实现足球球迷自身的被害预防。
姚轩[10](2015)在《影响足球运动在苏州市区中学校园内开展的几点因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足球运动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校园足球”更多次被提及。青少年足球训练是“足球金字塔”最基础的部分,但我国的青少年足球特别是校园足球,却没有发挥其“基础”的作用。足球传统强国之所以能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足球运动的活力和足球比赛的竞争力,与其重视青少年足球的发展是分不开的。江苏是我们国家一个经济和文化的大省,特别是以苏州为核心的苏锡常经济带,但足球运动的发展在江苏却始终不尽人意。这与江苏省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不相匹配。苏州是江苏足球运动发展的典型代表:经济突出但足球运动的开展却裹步不前。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以及逻辑分析法,以影响苏州市区中学校园足球运动开展的因素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苏州市体育局、教育局和民政局的相关文献的查阅;对市区9所中学和业余体校(振吴中学)的学校领导、体育教师、教练以及学生(学生家长)发放问卷和访谈等方法,初步掌握苏州市区中学校园足球运动开展的现状并得出以下结论:1.苏州市区中学普遍重视学校体育工作的建设,但多数学校对开展校园足球运动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不够。2.苏州市区中学体育教师年富力强,但专业不够丰富,足球专业教师偏少,具有足球教练员资质的体育教师更少。3.苏州市区中学的大部分学生喜欢并经常参与体育运动,但喜欢并参与校园足球运动和事务的的学生很少。4.苏州市区中学的学生家长大都支持子女参与体育运动,但普遍不支持其参与足球运动,单方面放大了足球运动的负面效应。5.苏州市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受苏州地域“崇文”的民俗特点影响,致使其更多体现出“文”的特色,限制了学校体育(足球)运动的进一步开展。通过对影响因素的研究和认识,从根本上采取有效的整改方案和制定合理的教育教学策略,以校园足球运动为媒介,让苏州市区大部分的中学生喜欢并愿意参与到足球运动中来,并能够正确认识到足球运动增强身体素质、缓解学习压力、锻炼意志品质的积极作用。由此引领苏州市区中学的校园足球工作走上一个更高的台阶,对苏州市区乃至苏州地区的校园足球运动的发展起到良性的促进作用。
二、谈体育运动与青少年个性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体育运动与青少年个性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南京市体育中考实施对初中体育教学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 |
1.3 研究的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2.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体育中考 |
2.1.2 体育教学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关于我国体育中考的基础理论研究 |
2.2.2 关于我国体育中考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
2.2.3 关于我国体育中考制度发展的研究 |
2.2.4 关于我国体育中考方案实施对学校体育教学影响的研究 |
2.3 国外学校体育发展现状 |
3.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访谈法 |
3.2.4 实地考察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3.2.6 数理统计法 |
4.结果与分析 |
4.1 南京市体育中考的现状及方案变化分析 |
4.1.1 南京市体育中考的组织形式 |
4.1.2 南京市体育中考项目的设置与实施 |
4.2 南京市体育中考对初中体育教师、家长的影响 |
4.2.1 南京市体育中考对体育教师教学压力的影响 |
4.2.2 体育中考方案对初中体育教师地位的影响 |
4.2.3 对初中体育教师的责任感和教学态度的影响 |
4.2.4 初中体育教师对体育中考实施目的的认识 |
4.2.5 对家长的影响 |
4.3 南京市体育中考对初中学生的影响 |
4.3.1 学生对南京市体育中考成绩获取的了解程度 |
4.3.2 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 |
4.3.3 对学生体育锻炼动机的影响 |
4.3.4 对学生体育锻炼时间的影响 |
4.3.5 对学生学习压力的影响 |
4.3.6 对学生体育锻炼项目选择的影响 |
4.4 南京市体育中考对初中体育教学过程的影响 |
4.4.1 南京市体育中考对初中体育教学目标的影响 |
4.4.2 南京市体育中考对初中体育教学内容的影响 |
4.4.3 南京市体育中考对初中体育教学方法的影响 |
4.4.4 南京市体育中考对初中体育教学环境的影响 |
4.5 南京市体育中考实施面临的问题分析 |
4.5.1 学校体育师资力量薄弱 |
4.5.2 学生学习体育压力增加 |
4.5.3 学校体育教学模式固化 |
4.6 优化体育中考与初中体育教学协同发展的基本策略 |
4.6.1 加强体育师资力量,构建体育师生合理比例 |
4.6.2 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
4.6.3 丰富初中体育教学内容,提升学校体育教学质量 |
4.6.4 完善初中学校体育设施,营造安全体育锻炼环境 |
5.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2)浙江省青少年拳击运动员心理技能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1.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心理技能对拳击运动水平有重大影响 |
1.1.2 心理技能是竞技比赛取胜的关键因素之一 |
1.1.3 青少年时期是心理技能成长的敏感期与关键期 |
1.1.4 浙江省对青少年的心理技能的发展与训练不够重视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的总体思路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预期 |
2 文献综述 |
2.1 关键词界定 |
2.2 有关拳击训练理论的研究 |
2.3 有关拳击后备人才(青少年拳击运动员)的研究 |
2.4 有关拳击(青少年拳击)运动员心理能力的研究 |
2.5 文献小结 |
3.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推理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浙江省青少年拳击运动员(本研究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4.1.1 性别比例 |
4.1.2 年龄比例 |
4.1.3 运动年限 |
4.1.4 运动等级 |
4.2 浙江省青少年拳击运动员运动心理技能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4.2.1 运动心理技能各因素的总体情况 |
4.2.2 青少年拳击运动员运动心理技能各因素的性别差异 |
4.2.3 青少年拳击运动员运动心理技能各因素的年龄差异 |
4.2.4 青少年拳击运动员运动心理技能各因素的运动年限差异 |
4.2.5 青少年拳击运动员运动心理技能各因素的运动等级差异 |
4.3 浙江省青少年拳击运动员运动心理技能发展策略 |
4.3.1 明确心理技能发展的理论导向 |
4.3.2 明确和高度重视心理技能训练的主体与关键:运动员与教练员 |
4.3.3 制订个性化和专门化的心理技能发展方案 |
4.3.4 完善和科学化心理技能训练方法,加强运动员的心理技能训练 |
4.3.5 改善心理技能训练效果的评价方式 |
5.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主要参考文献 |
附件 |
(3)新中国初期湖南中等学校“劳卫制”的实施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缘起 |
1.2 研究动机与意义 |
1.2.1 学术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新中国初期学校体育的研究 |
1.3.2 关于“劳卫制”的研究 |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4.1 研究思路与研究步骤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4.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5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湖南中等学校推行“劳卫制”的背景 |
2.1 “劳卫制”的来历 |
2.2 新中国初期湖南体育发展概况 |
2.2.1 新中国初期以来湖南体育的发展 |
2.2.2 “劳卫制”在湖南的发展 |
第三章 湖南中等学校推行“劳卫制”的措施与特征 |
3.1 湖南中等学校推行“劳卫制”的措施 |
3.1.1 设立领导机构 |
3.1.2 大力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
3.1.3 改进体育教学模式 |
3.1.4 加强干部培养与训练 |
3.1.5 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
3.1.6 狠抓劳卫制的测验工作 |
3.1.7 加强安全卫生工作 |
3.2 湖南中等学校推行“劳卫制”的特征 |
3.2.1 明确的目的性 |
3.2.2 项目的实用性 |
3.2.3 方法的科学性 |
3.2.4 对象的广泛性 |
第四章 湖南中等学校推行“劳卫制”存在的问题 |
4.1 领导干部工作态度不认真 |
4.1.1 不良工作作风 |
4.1.2 合作协调意识不强 |
4.1.3 思想观念不正确 |
4.1.4 自我职责不明确 |
4.2 体育教师教学态度不端正 |
4.3 宣传组织工作把控不到位 |
4.4 测验工作规范不到位 |
4.4.1 裁判工作中要求和计划不统一 |
4.4.2 安全事故的防范不及时 |
4.5 关于“劳卫制”的争议问题 |
4.5.1 “劳卫制”可有可无 |
4.5.2 “劳卫制”要求太高 |
4.5.3 安全事故频繁发生 |
第五章 湖南中等学校推行“劳卫制”的效果与对当代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启示 |
5.1 湖南中等学校推行“劳卫制”的效果 |
5.1.1 广泛宣传体育运动的目的意义 |
5.1.2 改善学生的健康状况,增强体质 |
5.1.3 体育普及经常化,提高运动水平 |
5.1.4 巩固体育课的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
5.1.5 促进体育教学改革 |
5.1.6 培养学生优良品质,加强组织纪律 |
5.2 湖南中等学校推行“劳卫制”对当代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启示 |
5.2.1 理念先行,烘托积极的社会参与氛围 |
5.2.2 深化和丰富体质健康标准的项目内容 |
5.2.3 不断提升学生对体测的重视程度,优化测试时间 |
5.2.4 规范体测过程,确保数据的真实性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体育对培养大学生群体意识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一)研究的目的 |
(二)研究的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研究难点 |
六、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大学生群体意识的基本阐释 |
一、群体意识相关概述 |
(一)群体的概念 |
(二)群体意识的概念 |
(三)群体意识的特征 |
二、群体意识对大学生的作用及影响 |
(一)群体评价引导大学生的行为选择 |
(二)群体动力激发大学生的竞争心理 |
(三)群体压力诱发大学生的从众心理 |
三、培养当代大学生群体意识的必要性 |
(一)培养大学生群体意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 |
(二)培养大学生群体意识是塑造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必要举措 |
(三)培养大学生群体意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呼唤 |
小结 |
第二章 体育培养大学生群体意识的理论分析 |
一、体育的概念界定 |
二、体育的育人功能 |
(一)育体功能 |
(二)育心功能 |
(三)促进个体社会化功能 |
三、体育对大学生群体意识培养的理论依据 |
(一)党的教育方针 |
(二)“快乐体育”理论 |
(三)角色扮演理论 |
(四)主体性教育思想 |
小结 |
第三章 体育对大学生群体意识形成的调查分析 |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和实施 |
(一)问卷编制过程 |
(二)正式样本的选取和分布 |
二、体育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现状分析 |
(一)大学生对于体育的喜好度和参与度 |
(二)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形式 |
(三)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项目 |
(四)大学生参与的社团或协会的类型 |
三、大学生群体意识现状分析 |
(一)大学生群体目标认知的现状分析 |
(二)大学生群体规范意识的现状分析 |
(三)大学生群体归属感的现状分析 |
(四)大学生群体观念的现状分析 |
(五)大学生团队精神的现状分析 |
四、体育对大学生群体意识影响分析 |
(一)体育对大学生群体目标认知的影响 |
(二)体育对大学生群体规范意识的影响 |
(三)体育对大学生群体归属感的影响 |
(四)体育对大学生群体观念的影响 |
(五)体育对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影响 |
小结 |
第四章 通过体育途径培养大学生群体意识的举措 |
一、体育课堂教学 |
(一)教学目标 |
(二)课堂组织 |
(三)教学方法 |
二、大学体育社团 |
(一)培育体育社团的精神文化 |
(二)丰富体育社团的社团活动。 |
(三)构建和引导体育社团的群体规范 |
三、大学体育竞赛 |
(一)扩大大学体育竞赛的参与对象 |
(二)在体育竞赛中培养大学生规则意识 |
(三)在体育竞赛中培养大学生集体观念 |
四、校园体育文化 |
(一)弘扬体育精神文化 |
(二)建设体育物质文化 |
(三)完善体育制度文化 |
小结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5)学龄前儿童体质健康水平与认知能力的“剂量—效应”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文献综述 |
2.1 概念 |
2.1.1 学龄前儿童 |
2.1.2 体质健康 |
2.1.3 认知 |
2.2 国内外对学龄前儿童体质健康的研究 |
2.2.1 国内学龄前儿童体质健康研究概况 |
2.2.2 国外学龄前儿童体质健康研究概况 |
2.3 体质健康对认知能力的影响 |
3.对象与方法 |
3.1 受试对象招募情况 |
3.2 研究方法 |
3.2.1 实验流程 |
3.2.2 测试指标与方法 |
3.2.3 统计方法 |
4.研究结果 |
4.1 受试者基本信息 |
4.2 受试者家庭背景情况 |
4.3 共线性诊断结果 |
4.4 不同等级体质健康得分与认知能力之间的关系 |
4.5 体质健康得分对认知能力影响的亚组分析 |
4.6 男童中体质健康得分与认知能力的关系 |
5.分析与讨论 |
5.1 体质健康对认知能力的影响 |
5.2 体质健康促进认知能力的性别差异 |
6.结论与建议 |
7.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中国—韦氏幼儿智力量表(C-WYCSI)》城市版 |
附录二 调查问卷 |
附录三 认知能力计算方法 |
附录四 幼儿体质健康测试各项目评分标准 |
附录五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6)中美大学生体育价值观与运动参与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体育价值观概述 |
2.1.1 体育价值观界定 |
2.1.2 体育价值观结构 |
2.1.3 体育价值观作用 |
2.2 运动参与研究综述 |
2.2.1 运动参与定义 |
2.2.2 影响运动参与的因素 |
2.3 体育价值观同运动参与关系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比较分析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中美大学生体育价值观分析 |
4.1.1 中美大学生体育价值观各维度总体特征分析 |
4.1.2 中美大学生体育价值取向分析 |
4.1.3 中美大学生体育价值观差异分析 |
4.1.4 中美大学生体育价值观差异成因 |
4.2 中美大学生运动参与分析 |
4.2.1 中美大学生运动参与时间分析 |
4.2.2 中美大学生运动参与频率分析 |
4.2.3 中美大学生运动参与强度分析 |
4.2.4 中美大学生运动参与内容分析 |
4.3 中美大学生体育价值观与运动参与关系分析 |
4.3.1 中美大学生体育价值观与运动参与关系横向分析 |
4.3.2 中美大学生体育价值观与运动参与关系纵向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8)大学生体育价值观与体育行为的关系研究 ——以云南省三所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依据 |
1.1.1 对体育价值观与体育行为的再认识 |
1.1.2 政策法规的大力支撑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
1.3.1 研究的创新点 |
1.3.2 研究的难点 |
1.4 研究综述 |
1.4.1 核心概念界定 |
1.4.2 相关理论基础 |
1.4.3 国内、国外体育价值观和体育行为的研究现状 |
1.4.4 体育价值观与体育行为的关系研究现状 |
1.4.5 小结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实地调查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第3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云南省三所高校大学生体育价值观对比分析 |
3.1.1 师大、昆工高校大学生体育价值观对比分析 |
3.1.2 师大、民大高校大学生体育价值观对比分析 |
3.1.3 昆工、民大高校大学生体育价值观对比分析 |
3.2 云南省三所高校大学生体育行为对比分析 |
3.2.1 师大、昆工、民大学生间接体育行为对比分析 |
3.2.2 师大、昆工、民大学生直接体育行为对比分析 |
3.3 云南省三所高校城乡大学生体育价值观对比分析 |
3.3.1 师大城乡学生体育价值观对比分析 |
3.3.2 昆工城乡学生体育价值观对比分析 |
3.3.3 民大城乡学生体育价值观对比分析 |
3.4 云南省三所高校城乡学生体育行为对比分析 |
3.4.1 师大城乡学生间接体育行为对比分析 |
3.4.2 师大城乡学生直接体育行为对比分析 |
3.4.3 昆工城乡学生间接体育行为对比分析 |
3.4.4 昆工城乡学生直接体育行为对比分析 |
3.4.5 民大城乡学生间接体育行为对比分析 |
3.4.6 民大城乡学生直接体育行为对比分析 |
3.5 云南省三所高校大学生体育价值观与体育行为的关系分析 |
3.5.1 三所高校学生体育价值观与体育行为的关系分析 |
3.5.2 大学生体育价值观与体育行为的关系分析 |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4.2.1 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和终身体育观 |
4.2.2 结合学生实际需求开展相应体育内容,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
4.2.3 利用流行网络工具宣传体育,使其对体育价值有正确认识 |
4.2.4 学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趣味活动 |
4.2.5 加强体育锻炼强度、难度,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
4.2.6 重视学生体育教育,加强科学健身指导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9)竞技足球犯罪中的被害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缘起 |
二、选题的意义 |
三、选题的研究现状及述评 |
四、选题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
理论篇 |
第一章 竞技足球犯罪被害人概念界定 |
第一节 竞技足球犯罪概念概说 |
一、竞技足球犯罪概念 |
二、竞技足球犯罪概念的内涵 |
三、竞技足球犯罪概念的外延 |
第二节 竞技足球犯罪被害人概念概说 |
一、竞技足球犯罪被害人概念 |
二、对竞技足球犯罪被害人概念的理解 |
三、竞技足球犯罪被害人概念的外延 |
第二章 竞技足球犯罪被害人的分类 |
第一节 分类标准 |
一、学者们的分类 |
二、本研究的分类标准 |
第二节 竞技足球犯罪被害人的范围 |
一、国家被害人——足球协会为其代表(足球运动管理中心) |
二、法人组织被害人——足球俱乐部(投资商) |
三、自然人被害人 |
第三章 竞技足球犯罪被害人的特征 |
第一节 竞技足球犯罪被害人的本质特征 |
一、国家和法人组织被害人的被害性 |
二、自然人被害人的被害性 |
第二节 竞技足球犯罪被害人的一般特征 |
一、被害与比赛的相关性 |
二、被害人主体的复杂性 |
三、被害的集中性 |
各论篇 |
第四章 中国足协 |
第一节 中国足协的被害概况 |
一、中国足协的概况 |
二、中国足协的管理权 |
三、中国足协被害后的表现 |
第二节 中国足协自身的被害原因 |
一、中国足协的被害主动性——自身管理存在问题 |
二、中国足协的被害被动性——职业足球市场开发不足 |
第三节 中国足协自身的被害预防 |
一、克服中国足协的被害主动性——创新和发展管理体制 |
二、克服中国足协的被害被动性——开发职业足球市场 |
第五章 足球俱乐部 |
第一节 足球俱乐部的被害概况 |
一、足球俱乐部概述 |
二、足球俱乐部的公平竞争权 |
三、足球俱乐部被害后的表现 |
第二节 足球俱乐部自身的被害原因 |
一、足球俱乐部的被害主动性 |
二、足球俱乐部的被害被动性——缺乏核心竞争力 |
第三节 足球俱乐部自身的被害预防 |
一、克服俱乐部的被害主动性 |
二、克服俱乐部的被害被动性 |
第六章 足球运动员 |
第一节 足球运动员的被害概况 |
一、足球运动员的界定 |
二、足球运动员的权利 |
三、足球运动员被害后的表现 |
第二节 足球运动员自身的被害原因 |
一、被害易感性——运动员缺乏法律意识 |
二、被害诱发性——运动员职业道德价值观异化 |
三、被害受容性——运动员异化的功利主义价值观 |
第三节 足球运动员自身的被害预防 |
一、克服被害易感性——提高运动员自身的法律意识 |
二、克服被害诱发性——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价值观 |
三、克服被害受容性——培养运动员良好的功利价值观 |
第七章 足球球迷 |
第一节 足球球迷的被害概况 |
一、足球球迷概说 |
二、球迷的权利——观看真实性纯洁性比赛的权利 |
三、球迷被害后的表现 |
第二节 足球球迷自身的被害原因 |
一、被害易感性——缺乏对足球球队的忠诚意识 |
二、被害诱发性 |
三、被害受容性——对足球运动缺乏共同价值认同 |
第三节 足球球迷自身的被害预防 |
一、克服球迷的被害性 |
二、克服球迷被害性的路径——构建足球“球迷文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影响足球运动在苏州市区中学校园内开展的几点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的背景 |
1.2 研究的现况 |
1.2.1 国内研究影响校园足球运动开展因素的现状 |
1.2.2 国际和国内其他地区校园足球运动开展的现况 |
1.2.3 苏州地区校园足球运动开展的现况 |
1.2.4 苏州市区中学校园足球运动开展的现况 |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
3.1 苏州市区中学校园足球运动总体发展情况分析 |
3.1.1 苏州市区中学的数量及体育(足球)教师总体情况 |
3.1.2 苏州市区中学开展校园足球竞赛情况 |
3.2 学校对足球运动开展的重视和支持情况分析 |
3.2.1 学校对体育工作的参与现状与分析 |
3.2.2 学校对足球运动的参与现状与分析 |
3.3 学校足球场地、配套设施情况分析 |
3.3.1 学校足球场地现状与分析 |
3.3.2 学校足球配套设施现状与分析 |
3.4 体育(足球)教师师资队伍情况分析 |
3.5 参与者对足球运动态度情况分析 |
3.5.1 中学生参加足球运动态度情况分析 |
3.5.2 学生家长对子女参与足球运动态度情况分析 |
3.6 苏州地区民俗环境对体育(足球)的影响 |
3.6.1 苏州地区的民俗环境简析 |
3.6.2 苏州地区中学校园的文体发展情况 |
3.6.3 民俗环境对体育(足球)的影响 |
3.6.4 苏州地区民俗环境与足球运动的关系 |
4 结论 |
5 建议 |
6 参考文献 |
7 附件 |
8 致谢 |
四、谈体育运动与青少年个性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南京市体育中考实施对初中体育教学的影响研究[D]. 魏伟秋.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21(09)
- [2]浙江省青少年拳击运动员心理技能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 秦建.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3]新中国初期湖南中等学校“劳卫制”的实施与启示[D]. 吴浩. 湖南工业大学, 2020(05)
- [4]体育对培养大学生群体意识的作用研究[D]. 王泓斌.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5]学龄前儿童体质健康水平与认知能力的“剂量—效应”关系研究[D]. 刘微. 上海体育学院, 2019(02)
- [6]中美大学生体育价值观与运动参与关系的研究[D]. 王梦晨. 北京体育大学, 2018(01)
- [7]湖北省青少年运动员体育价值观的现状分析[D]. 王悦. 华中师范大学, 2017
- [8]大学生体育价值观与体育行为的关系研究 ——以云南省三所高校为例[D]. 胡燕. 云南师范大学, 2015(01)
- [9]竞技足球犯罪中的被害人研究[D]. 刘莉. 武汉大学, 2015(07)
- [10]影响足球运动在苏州市区中学校园内开展的几点因素[D]. 姚轩. 苏州大学, 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