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旅游交通,交通行为
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论文文献综述
李瑞美,贺玉龙,陈亦新[1](2015)在《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旅游交通行为特征研究——以北京什刹海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一般为街区或建筑群,其内部以步行道为主,游客游览耗费体力大.为优化游览交通组织,提升游客游览品质,本文以北京市旧城区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为例,进行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旅游交通行为特征研究.首先,从游客个人属性信息、出行行为、游览行为等方面,对游客旅游交通行为进行问卷调查,并提取特性变量;然后,分析景区特点及游客游览目的差异性,将游览类型分为2类:购票文物游、非购票休闲游;最终,通过特性变量与游览类型的相关性分析,筛选出特征指标,并利用这些指标给出两类游览的交通行为特征描述,进而给出优化建议.(本文来源于《道路交通与安全》期刊2015年03期)
李瑞美[2](2015)在《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旅游交通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北京市拥有众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旅游总收入和总人数近五年来呈快速增长态势。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承载传统文化的历史文化保护区作为游览目的地,追求享受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旅游高峰时节,大量的旅游交通给旧城交通带来了诸多问题,同时也给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带来严峻考验。为了合理进行北京市旧城区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交通规划,提升游客的旅游品质,本文通过实地调查与分析,掌握了不同游览模式游客的交通行为特性,继而给出了疏导集聚游客的交通组织优化策略。文章首先对历史文化保护区旅游交通行为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并根据游客游览景点差异性,将游览模式分为休闲观光游和文物体验游。基于此分类,对游客个人属性、出行交通行为、游览交通行为等进行了对比分析。利用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列联表独立性检验,筛选出了与游览模式显着相关的特性变量。显着性检验结果显示,在0.05的显着性水平下,团客/散客、游客出发地、交通出行方式、出行时间、游览交通方式、游览时长对游客选择行为有显着的影响。由此,本文利用上述特性变量建立了游览模式选择的BL模型,并进行精度检验。最后本文选取北京市旧城区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进行案例分析,剖析什刹海地区的游览现状及交通问题,结合模型分析的结果,考虑选择不同游览模式游客的需求,确定了游客在出入口集聚程度、游览时长、租赁自行车使用比例3个优化指标,进而从出入口疏导、游览线路、租赁自行车管理叁个方面制定了优化策略。该研究成果对于北京旧城历史文保护区的内部交通组织优化有一定的实际意义。(本文来源于《北京工业大学》期刊2015-06-01)
杨君然,吴纳维[3](2014)在《商业开发对旧城保护与更新改造的影响分析——以北京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烟袋斜街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区位概述烟袋斜街位于北京西城区东北部什刹海后海东沿,东起地安门外大街,西至小石碑胡同与鸦儿胡同相连,为东北西南走向,全长232米。2001年,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以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目标,制定颁布了《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其中烟袋斜街地处公示第一批保护区中划定的什刹海片区(图1)。烟袋斜街沟通了什刹海和鼓楼区域,周边城市公共设施齐全,直接连通现在城市南北干道——地安门外大街与西银锭桥。烟袋斜街借助什刹海及钟鼓楼等北京旧城核心历史文化资源,形成游览路线上丰富而独特的景观,展现了北京传统的商业街区风貌和市井文化。商业发展历程烟袋斜街西临后海,北面钟鼓楼,独有的区位优势使其自古以来就成为什刹海地区,乃至西城区和北京市的着名商业街道。(本文来源于《北京规划建设》期刊2014年01期)
张国际[4](2013)在《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外胡同分类保护与积极改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北京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建设力度加大,北京旧城的历史文化环境、传统风貌受到影响。对此,北京市划定叁批历史文化保护区并提出“旧城整体保护”的理念,一定程度缓解了各类建设对北京旧城的破坏。但是,保护区外还有一些有价值的胡同被长期忽视,不利于北京旧城整体保护。本文探讨对这些胡同保护与改善的引导方式。首先对历史文化保护区外的胡同进行调查与资料收集,总结问题,并比较历史文化保护区内外的差异,明确保护区外胡同对北京旧城的重要性。然后对这些胡同现状和历史内涵做出评价,找出差异性,用价值量化(评分)的方式把这些胡同分类。最后探讨针对不同类型胡同的保护与改善要求。在胡同保护与更新设计导则的研究中,突出灵活可变的引导方式,保护历史建筑,协调新建筑与胡同的空间关系,改善原有建筑的不妥,积极引导历史文化保护区外胡同的更新与发展。(本文来源于《北京建筑大学》期刊2013-06-01)
汤羽扬,张国际[5](2012)在《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外平房区分类保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外平房区问题的提出划定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意义及问题自20世纪新中国成立至今,关于北京旧城保护与发展的讨论和争议反反复复从未停止过,当然也正是在这些争议中,保护的思路逐步清晰。从建国初期梁思成先生提出的保护旧城,在旧城外建新行政中心方案被否定,到20世纪50年代末的北京旧城城门城墙拆除,再到90年代末北京市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划定,2004年永定门复建,2011年北京中轴线申遗工程启动,可以清楚地看到北(本文来源于《北京规划建设》期刊2012年04期)
曹馨妍[6](2012)在《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城市色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北京城市历史悠久,古迹众多,至今已有六处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北京城市风貌在现代化过程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北京旧城整体经历着传承与发展的矛盾,历史文化保护单位与新兴建筑之间的和谐共存成为其中的一个矛盾焦点。在这其中,城市色彩作为一个能被人们直接感知的环境要素显的十分重要,因此,如何保护北京旧城历史文化区城市色彩文脉、疏导北京城市色彩发展的无序状态,再现北京旧城历史风貌与特色,成为延续城市文脉和历史元素的一个重要课题。本研究选取北京旧城30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国内外已有城市色彩相关研究进行资料整理,梳理出国内城市色彩研究方面的优势与不足;然后对城市色彩基础理论进行深入探讨,以旧城总体空间为研究背景提出本文的研究方法:运用孟塞尔色彩体系色卡现场取色调研,利用统计学方法,将色彩面积分布做出归纳总结;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次对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色彩进行分析。最终以分类分区的形式对北京旧城城市色彩的成因、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按所属功能分为皇城区域、坛庙类区域、商业类区域和居住类区域四大区域,以同一类区域内的代表片区为典型进行分析,同时提出同类别的共性特征并进行同类型区域色彩定位,提出同类区域的推荐色谱与控制原则。由此以期完善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的色彩控制体系;保护和延续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的城市色彩;并提出对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色彩规划建议。(本文来源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期刊2012-06-01)
陈怡[7](2009)在《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居民居住环境改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将研究的切入点放在如何改善北京旧城保护区居住环境质量上,不同于往届建筑学专业硕士生毕业论文的是跨越建筑学的研究领域,结合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从研究保护区居民居住环境的物质环境及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去研究。论文的研究思路:从相关经验借鉴以及相关理论学习——落实到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居民居住环境现状(包括物质环境现状和社会环境现状)——参照可利用的权威资料制定评价标准并对其进行评价——改善措施探索(物质环境改善措施探索及社会环境改善措施探索)。论文是想通过将建筑学领域与城市规划学领域结合的方式研究如何改善目前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居民居住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关于此项研究,本论文的指导思想为:自下而上的发现问题——自上而下的解决问题。即站在居民本身角度发现居住环境中的各项问题,再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以规划学掌握宏观整体形势及问题,以建筑学解决微观建筑问题,最终借鉴社会学研究方法落实到“以人为本”“关注民生”,进一步改善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居民的居住环境质量。(本文来源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期刊2009-06-01)
高毅存[8](2009)在《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胡同四合院有机更新的动议》一文中研究指出北京旧城胡同平房区的问题由来已久。由于传统的平房四合院多为砖木结构,一般寿命只有四五十年,屋顶为小合瓦下敷草席和大泥的,寿命更是短暂,一般十几年即烂。2008年奥运会期间,北京(本文来源于《北京规划建设》期刊2009年02期)
朱莉[9](2007)在《谈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划定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已经占北京市旧城总用地面积的近1/3,完善文保区的市政基础设施,提高人们的居住环境、生活品质成为当前建设的重要任务。历史文化保护区不同于其他的城市开发用地,以保护为先的原则对市政基础设施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市政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必须在对其历史文化、传统风貌、民族地方特色进行保护的前提下进行。论文通过对北京旧城范围内33片历史文化保护区市政基础设施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在历史文化保护区中的特点,提出其市政规划的基本思路。在此基础之上,论述了文保区各市政专业规划原则,以及针对不同宽度胡同的市政管线布置原则。最后,总结已完成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论文提出在此类规划中应该注意的几点问题。(本文来源于《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期刊2007-09-01)
陈蓬勃,陈景丽,苏云龙[10](2005)在《敞亮敞亮——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一文中研究指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要保护好文物、旧城整体格局及传统文化,改善历史文化保护区内居民的生活和环境质量,提高市政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水平也同样重要和迫切。不像建筑有着诸多的曼妙思想,市政基础设施更为实际,也更贴近人们的生活。一栋不漂亮的房子可能还能居住,而市政设施不完善却可能使这栋房子荒芜。目前旧城保护区内的市政基础设施很不完善,有些还非常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本文来源于《北京规划建设》期刊2005年04期)
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北京市拥有众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旅游总收入和总人数近五年来呈快速增长态势。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承载传统文化的历史文化保护区作为游览目的地,追求享受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旅游高峰时节,大量的旅游交通给旧城交通带来了诸多问题,同时也给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带来严峻考验。为了合理进行北京市旧城区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交通规划,提升游客的旅游品质,本文通过实地调查与分析,掌握了不同游览模式游客的交通行为特性,继而给出了疏导集聚游客的交通组织优化策略。文章首先对历史文化保护区旅游交通行为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并根据游客游览景点差异性,将游览模式分为休闲观光游和文物体验游。基于此分类,对游客个人属性、出行交通行为、游览交通行为等进行了对比分析。利用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列联表独立性检验,筛选出了与游览模式显着相关的特性变量。显着性检验结果显示,在0.05的显着性水平下,团客/散客、游客出发地、交通出行方式、出行时间、游览交通方式、游览时长对游客选择行为有显着的影响。由此,本文利用上述特性变量建立了游览模式选择的BL模型,并进行精度检验。最后本文选取北京市旧城区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进行案例分析,剖析什刹海地区的游览现状及交通问题,结合模型分析的结果,考虑选择不同游览模式游客的需求,确定了游客在出入口集聚程度、游览时长、租赁自行车使用比例3个优化指标,进而从出入口疏导、游览线路、租赁自行车管理叁个方面制定了优化策略。该研究成果对于北京旧城历史文保护区的内部交通组织优化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论文参考文献
[1].李瑞美,贺玉龙,陈亦新.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旅游交通行为特征研究——以北京什刹海为例[J].道路交通与安全.2015
[2].李瑞美.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旅游交通行为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5
[3].杨君然,吴纳维.商业开发对旧城保护与更新改造的影响分析——以北京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烟袋斜街为例[J].北京规划建设.2014
[4].张国际.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外胡同分类保护与积极改善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3
[5].汤羽扬,张国际.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外平房区分类保护研究[J].北京规划建设.2012
[6].曹馨妍.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城市色彩研究[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2
[7].陈怡.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居民居住环境改善研究[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09
[8].高毅存.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胡同四合院有机更新的动议[J].北京规划建设.2009
[9].朱莉.谈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C].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07
[10].陈蓬勃,陈景丽,苏云龙.敞亮敞亮——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J].北京规划建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