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刚度优化论文-刘勺华,邵亭亭,路纪雷

系统刚度优化论文-刘勺华,邵亭亭,路纪雷

导读:本文包含了系统刚度优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车辆工程,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解耦

系统刚度优化论文文献综述

刘勺华,邵亭亭,路纪雷[1](2019)在《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刚度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对整车NVH性能有着重要影响。基于某车型选用的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建立了15自由度模型,并借助ADAMS仿真软件对该悬置系统进行了解耦分析。仿真结果表明:该悬置系统在第1、6阶解耦程度不高,需要进行优化设计;以发动机4个悬置点的衬套刚度和弹性中心点作为设计变量,以第1、6阶解耦度为目标函数进行了仿真优化。优化后结果显示:系统前6阶解耦度均有改善,其中第1、6阶分别提高了21.87%和4.56%。(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李壮,胡海峰,王家璇[2](2018)在《汽车排气系统吊耳动刚度的响应曲面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某排气系统为对象,通过有限元分析,考虑吊耳静变形、静拉力,传递到车底板的垂向动态反力极值为优化目标,进行了吊耳动刚度的多目标优化。通过响应曲面法,借助满意度函数将多目标转化为单目标进行优化,选取最佳刚度组合,在满足所要求的疲劳耐久性能的同时使通过吊耳传递到车底板的动态反力尽可能小。此研究对吊耳的动刚度选取有一定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机械研究与应用》期刊2018年05期)

任爽,宫振兴,苏少博[3](2018)在《悬置系统动刚度对整车NVH性能的影响和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某一车型的动力总成扭力臂悬置橡胶主簧结构和硬度的优化来降低悬置的动刚度以及对发动机悬置的解耦膜片降低橡胶硬度和解耦膜片与上流道板和惯性通道间隙的调整等方案来降低发动机悬置的动刚度等方法,阐述了对这一车型遇到的加速过程中驾驶室内轰鸣噪声问题的NVH优化方法和思路。此方法证明了通过调整悬置动刚度特性的手段对于解决此类NVH问题是比较快速和有效的,对解决实际工程上的NVH问题有一定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汽车实用技术》期刊2018年13期)

汪博文[4](2018)在《多机械臂协同加工系统静刚度建模与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多机械臂协同加工是未来机器人发展的重要方向。刚度是影响机器人精度和动态性能的主要参数,本文以多臂协同加工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多臂协同系统的静刚度建模与优化进行了研究。首先,针对多台6R机械臂组成的多臂协同加工制造系统,应用D-H法建立其运动学模型。采用微分变换法,构造机械臂的运动雅可比矩阵和力雅可比矩阵。根据多臂系统的协调任务形态,建立机械臂协调运动的姿态约束方程。基于改进的蒙特卡洛法对多臂系统的协同工作空间进行分析,为后续的刚度研究奠定了基础。提出多机械臂协同系统静刚度的概念,并对该理论模型进行推导。首先综合关节柔性与臂杆柔性的影响,建立机械臂单元的综合刚度模型。应用虚集中惯性质量棒原理对多臂协同系统的多闭环变形约束链进行力-变形解耦,推导出多臂协同系统的通用静刚度模型。在ADAMS中建立多臂协同系统虚拟样机,对提出的系统静刚度模型进行仿真验证。基于有效性验证的基础上,对多臂系统与单臂系统刚度性能进行对比。最后设计一组仿真实验,分析加载点变化对多臂协同系统刚度的影响。对多臂协同系统的刚度性能进行研究,针对系统刚度模型的多种应用场景,提出多臂系统刚度椭球、单元刚度力分配椭球和基于任务方向的刚度椭球重合度叁种刚度性能指标。基于多臂协同系统的冗余特性,以任务方向的刚度椭球重合度指标为优化目标,采用遗传算法对多臂协同加工系统进行了刚度性能优化。对优化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优化方法有助于提升多臂系统的刚度性能和提高系统稳定性。基于两台UR机械臂搭建双臂协同系统实验平台,采用静变形间接测量法设计了关节刚度辨识实验,并确定UR机械臂的关节刚度参数。设计多臂协同系统刚度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多臂系统静刚度模型的有效性。最后对UR机械臂组成的双臂夹持系统进行姿态优化,通过实验对优化结果进行了验证,证明该刚度优化方案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上海大学》期刊2018-05-01)

李宏男,孙彤[5](2018)在《轨道式负刚度控制系统的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轨道式负刚度控制系统。该系统由轨道式负刚度装置和新型SMA阻尼器构成,能够在模拟结构屈服的同时控制位移响应。根据负刚度控制系统的性能特点,从控制效果角度提出了优化目标函数,建立了优化数学模型。该目标函数考虑了4个关键的结构控制指标,为了便于权衡不同指标,分别取其在受控工况和无控工况下数值之比,然后分别计算每个比值在Benchmark问题给出的7条地震激励下的平均值。考虑优化参数较少且主次之分明显,采用分层序列法进行优化。针对隔震的Benchmark楼房模型进行了轨道式负刚度控制系统的优化设计。优化结果兼顾了对基底剪力和基底位移的控制效果,同时对层间位移和楼层加速度也有较好的控制效果,实现了目标函数最小化。(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期刊2018年01期)

邓召文,徐成强,王保华[6](2015)在《FSAE赛车悬架系统优化设计与刚度调校》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ADAMS/Car模块建立FSAE赛车双横臂独立前悬架模型,并对前轮定位参数进行仿真分析,基于ADAMS/Insight模块通过设定设计变量、目标函数和优化目标进行多目标优化设计,借助赛车悬架数据采集系统,对实车进行悬架刚度调校。结果表明,悬架系统性能得到提升。(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机化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王长新[7](2015)在《某轻型客车变刚度悬架系统的优化、调校与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汽车科技的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汽车的乘坐舒适性和操稳性的要求也在提高,特别对于商业客车,乘坐舒适性关系到乘客的身心健康,而操纵稳定性又直接影响到整车乘员的生命安全。由于悬架是影响汽车平性和操纵稳定性的主要底盘系统,所以如何使车辆在各种行驶工况下都保持较好的平顺性和操稳性,一直是悬架设计者们不断追求的目标。对承载质量变化较大的商用车辆,为使其在不同载荷下都有较好的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往往采用变刚度悬架。又由于钢板弹簧悬架具有结构简单、技术成熟及成本低廉等优点,所以它仍是该类车辆的主流悬架。同时伴随着汽车轻量化技术的发展和材料制造工艺技术水平的提高,变刚度钢板弹簧最终要发展成两片式抛物线板簧型式。由于本文所研究变刚度悬架采用的就是这样的最终型式的变刚度板簧,所以对该类板簧的力学特性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对于悬架系统优化,除了需要对前后悬架系统进行基本性能的匹配计算和K&C特性分析以及整车仿真优化外,还需要进行实车的主观调校,进一步优化车辆的底盘性能,并得到最终的悬架匹配优化参数。目前国内厂家在底盘调校上刚起步,经验不足、主观评价人员少、调校方法缺失等问题严重制约厂家的底盘开发能力,所以本文结合变刚度悬架优化项目,提出了一套符合国内厂家实际的底盘调校方法和流程。同时随着汽车行业日益激烈的竞争,汽车厂商为缩短开发周期、减少开发成本,已在整个开发过程逐渐采用虚拟技术。本文最后对悬架的道路可靠性进行了虚拟模拟研究,以减少试验时间及费用。文中建立了虚拟道路,由虚拟道路试验来获取悬架的载荷谱,并用来对悬架进行疲劳仿真分析,以实现整个汽车悬架的全虚拟化开发,缩短新车的上市周期,使开发成本降到最低。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1、由于悬架的理论匹配是汽车开发的前期的重要工作,是悬架K&C特性分析、整车虚拟仿真优化及底盘调校的基础。论文首先对传统悬架匹配理论进行系统的梳理归纳,按悬架结构组成细分5个方面的匹配,即悬架刚度的匹配、悬架阻尼的匹配、悬架侧倾角刚度的匹配、悬架橡胶衬套刚度的匹配及悬架缓冲块刚度的匹配。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匹配流程和方法,并对所研究的变刚度悬架系统进行了匹配分析。2、对变刚度抛物线板簧的复合刚度和接触载荷进行了理论分析。由于本文研究的悬架用弹簧是一种新的板簧,也是变刚度板簧的最终型式,关于其力学特性的研究很少。论文根据该板簧的特性,建立了两级变刚度抛物线板簧的简化模型。根据材料力学理论分别推导了单片簧端部和中部受载下抛物线板簧的挠度(刚度)计算公式,由挠度相等变形理论推导出了两片不等长的抛物线板簧的复合刚度计算公式,进而根据迭加原理得到了叁片及多片簧的复合刚度计算公式,同时给出了相应的前后不等臂的板簧的总刚度计算公式。为这类最终板簧的设计计算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指导。同时对两级变刚度弹簧的另外一个重要特性--接触载荷也进行了理论研究。从非簧载质量动载荷的角度出发,利用概率理论,并结合实际的工程经验,得到了符合实际的接触载荷计算方法。本章所得的公式和计算方法对变刚度悬架的设计及应用具有理论指导意义。3、对前后悬架系统的K&C特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对变刚度参数对K&C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悬架的K&C特性是悬架的主要性能,关系到车轮的定位参数的准确,进而影响车辆的操纵稳定性和舒适性。论文对所研究车辆的前后悬架系统的K&C特性都进行了分析,分析了同向轮跳、反向轮跳、纵向加载、侧向加载和回正力矩加载下悬架的K&C特性变化趋势,并分析了每种变化特性对车辆操稳性能或平顺性的影响。同时深入地研究了变刚度非对称板簧非独立悬架的K&C特性,并分别分析了主簧刚度、副簧刚度、接触载荷和前后臂长度差等参数对悬架K&C特性的影响,为后续整车悬架参数的优化及板簧样件设计提供了正确的指导。4、基于整车动力学模型对悬架参数进行了仿真优化。为了进一步优化前后悬架的参数,需要进行整车模型的平顺性和操稳性仿真。建立准确的整车多体模型是仿真优化的前提。首先对车辆的轮胎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通过参数辨识,得到了基于魔术公式的轮胎模型参数和相应的属性文件(PAC2002)。然后对该车的整车质量惯性参数进行了测试。利用获得的参数分别建立了该轻型客车各个子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和整车动力学模型。随后对整车模型进行了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的试验验证,结果显示所建立的整车模型能够用于前后悬架系统的仿真优化。最后根据该模型采用遗传优化算法对前后悬架系统参数进行了仿真优化,得到了前后悬架参数的优化结果,优化对比结果表明车辆的平顺性和操稳性能得到了提升。5、对某轻型客车进行了底盘调校研究。由于在虚拟优化的过程中建模的简化及一些车辆元件的非线性,仿真优化的结果并不一定最理想,还需要进行实车底盘调校,以进一步优化前后悬架参数并使车辆性能达到最优。底盘调校主要依靠评价员的主观感受及工程经验,主要是评价前后悬架部分参数之间的协调性。本文根据所研究的变刚度悬架特点,主要从四个方面对底盘悬架参数进行调校。一是根据前后悬架侧倾角刚度关系来调校操稳性能,并以此确定多组不同规格的前后稳定杆。二是考虑变刚度板簧的接触载荷,给出几组不同接触载荷的板簧。叁是考虑不同的板簧卷耳衬套刚度,以优化车辆的高频激励下平顺性。四是调校减振器的阻尼力曲线,针对该悬架变刚度的特点,根据主簧刚度和复合刚度分别赋予不同的权重系数,从而匹配出多组不同的阻尼曲线。最后根据正交试验原理,对提出的多套方案进行DOE试验。这里要求每组试验分空载和满载两种状态。本文中采用了3名底盘评价师分别进行21项操稳性能和9项平顺性的评价打分,最后通过统计评价,得到了最优的调校方案。本文根据该车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外的底盘调校经验,总结出了一套符合国内厂家实际的底盘调校流程和调校方法,为后期其它车辆的底盘调校积累经验并提供参考,也为国内汽车底盘的调校提供一定的指导。6、对悬架板簧的可靠性道路试验进行了模拟研究,仿真分析了悬架板簧的疲劳寿命。按照厂家板簧的可靠性道路试验规程,使用Adams自带的路面建模器,并结合路面的分布规律和概率理论,采用Matlab编程处理的方法分别建立了对应的虚拟试验路面,并对所建立的路面模型进行了实车测试验证。然后使用建立的整车多体模型进行与实际可靠性试验的同样条件下的虚拟可靠性试验,获得了板簧根部的六向虚拟载荷谱。再对板簧进行有限元建模及验证。然后把有限元仿真结果输入到Patran软件的Fatigue模块中进行板簧的疲劳寿命仿真分析,分析结果与实车可靠性道路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对比发现板簧疲劳破坏处基本吻合,这说明本章所采用的可靠性仿真分析方法及流程是正确有效的,该分析方法和流程会对今后车辆的虚拟可靠性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5-06-01)

路明,叶志伟,张傲[8](2015)在《基于有限元的排气系统刚度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排气系统的质心位置往往远离缸体,导致整个系统的刚度偏低,发动机在高转速时极易发生共振。为了减小排气系统的振动,提高系统刚度,基于有限元的方法,针对不同布置形式的排气歧管支架,进行整个系统的模态分析,从结果可以看出,只增加支架的厚度对于模态频率的提升作用有限,而合理的布置位置可以明显改善系统的刚度。(本文来源于《机械》期刊2015年01期)

刘达斌,蒋胜强,毛江,罗玉宝[9](2014)在《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优化中悬置刚度灵敏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某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振动耦合严重的问题,建立了该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六自由度模型,通过ADAMS/Insight模块对悬置元件的各刚度参数进行灵敏度分析。以分析找出的主要敏感参数为设计变量,结合振动解耦理论,以提高系统解耦率及使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扭矩轴和弹性轴平行为目标,对该悬置系统参数进行了优化,并对优化前后车辆进行了路试验证。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悬置系统隔振能力有了较大提高,说明通过对相关参数进行灵敏度分析,减少设计参数,可提高优化效率。(本文来源于《中国机械工程》期刊2014年22期)

孙玉华,董大伟,闫兵,王媛文,赵金斗[10](2014)在《柴油机双层隔振系统刚度优化及试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必须考虑中间质量柔性效应的双层隔振系统,为解决有限元方法进行隔振器刚度优化工作量巨大、计算周期长的难题,提出了一种使用动力学方法进行隔振器刚度优化,根据优化结果采用有限元模型进行验证的优化方法,并最终结合试验对该方法进行有效性检验.根据双层隔振系统的结构参数,以不同的优化目标,编制双层隔振系统解耦优化程序,获得各隔振器刚度方案下的优化结果;利用优化结果,进行双层隔振系统有限元模型的强迫振动计算,计算机组的振动烈度和二级隔振器位置处的支反力总和,其与动力学方法的计算结果变化趋势一致.根据最优隔振器刚度方案,对柴油发电机组进行了台架运行试验.结果表明:有限元方法计算的机组的振动烈度和支反力之和与试验结果吻合很好,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内燃机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系统刚度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某排气系统为对象,通过有限元分析,考虑吊耳静变形、静拉力,传递到车底板的垂向动态反力极值为优化目标,进行了吊耳动刚度的多目标优化。通过响应曲面法,借助满意度函数将多目标转化为单目标进行优化,选取最佳刚度组合,在满足所要求的疲劳耐久性能的同时使通过吊耳传递到车底板的动态反力尽可能小。此研究对吊耳的动刚度选取有一定参考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系统刚度优化论文参考文献

[1].刘勺华,邵亭亭,路纪雷.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刚度优化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李壮,胡海峰,王家璇.汽车排气系统吊耳动刚度的响应曲面优化[J].机械研究与应用.2018

[3].任爽,宫振兴,苏少博.悬置系统动刚度对整车NVH性能的影响和优化[J].汽车实用技术.2018

[4].汪博文.多机械臂协同加工系统静刚度建模与优化研究[D].上海大学.2018

[5].李宏男,孙彤.轨道式负刚度控制系统的优化设计[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8

[6].邓召文,徐成强,王保华.FSAE赛车悬架系统优化设计与刚度调校[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5

[7].王长新.某轻型客车变刚度悬架系统的优化、调校与试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5

[8].路明,叶志伟,张傲.基于有限元的排气系统刚度优化[J].机械.2015

[9].刘达斌,蒋胜强,毛江,罗玉宝.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优化中悬置刚度灵敏度分析[J].中国机械工程.2014

[10].孙玉华,董大伟,闫兵,王媛文,赵金斗.柴油机双层隔振系统刚度优化及试验分析[J].内燃机学报.2014

标签:;  ;  ;  ;  

系统刚度优化论文-刘勺华,邵亭亭,路纪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