谯丽萍(四川省会理县人民医院四川会理615100)
【摘要】目的分析我院肌内注射致晕厥的病人58例,了解其原因和找到最佳的护理方式。方法2011年1月~11月本院门诊共实施35210例肌内注射,其中有58例发生晕厥,分析原因并及时予以相应护理。结果对58例患者进行分析,其中主要因素为精神因素31例(53.45%),体位性低血压因素10例(17.24%),低血糖因素7例(12.07%)。晕厥原因比较精神因素与其他各种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位性低血压因素和低血糖因素与疼痛因素和药物过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神因素为晕厥的主要因素,在肌内注射过程中应注意缓解患者紧张情绪,减少晕厥发生。
【关键词】注射晕厥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0-0387-01
晕厥是一时广泛性脑供血不足所致的短暂意识状态伴姿势性丧失[1]。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胸闷、面色苍白、浑身出冷汗等,严重者有短暂的意识丧失。在门急诊肌内注射过程中,时常发生晕厥,有多种原因引起,器质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这类原因可在操作前予以询问,将可能降到最低。在临床工作中还会因精神、疼痛、饥饿等引起晕厥,由于门诊病人基数大,可能引起护理上的忽略。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11月门诊实施的35210例肌内注射,其中有58例发生晕厥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收集我院2011年1月~11月门诊实施的35210例肌内注射,其中有58例发生晕厥,年龄9~32岁,男27例,女31例。均排除器质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引起的晕厥。患者均知情同意。
1.2方法患者的临床资料由指定医务人员行详细记录。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给药途径、原发病、患者体质、精神状态及晕厥后临床表现及抢救措施等。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晕厥原因分析对58例患者进行分析,其中主要分为以下因素:精神因素31例(53.45%),体位性低血压因素10例(17.24%),低血糖因素7例(12.07%),疼痛因素5例(8.62%),药物过敏5例(8.62%)。
2.2晕厥原因比较精神因素与其他各种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位性低血压因素和低血糖因素与疼痛因素和药物过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一、晕厥的原因
在临床工作中多种原因可引起晕厥,随着护理工作的重视,器质性疾病引起和药物过敏性引起的晕厥现在比率越来越低。随着人们对健康状况的重视,门诊病患就诊数量日渐增多。在护理工作上应更重视在精神层面和非器质性疾病方面的询问和护理。
本研究中发现精神因素为晕厥的主要原因,31例患者(53.45%)因为紧张或恐惧等精神原因引起晕厥。主要为儿童和青年患者,儿童易哭闹,拒绝配合工作,肌肉紧张而无法有最佳注射时机。体位性低血压因素10例,占17.24%,肌内注射体位为坐位,注射后立即站立,体位变化较大,注射时的刺激反应还没消失,易引起体位性低血压致晕厥[2],特别对于体质较弱人群,本研究中以妇女为主。肌肉注射和静脉推注易低血糖因素7例,占12.07%,此类患者因就诊前未进食,调整血压的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易出现晕厥[3]。疼痛因素和药物过敏各5例,占8.62%,对于很少有医学操作的患者对疼痛的耐受程度低,可能在注射过程中因疼痛反射引起晕厥;由于个人体质不同,对于一些常用的药物也有过敏症状的患者在注射了某一种药物数秒钟后,突然感到胸闷、气促、心慌、表现为出冷汗、脉搏细弱,也易引起晕厥。
二、预防及护理
对于晕厥的预防,现在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尽量做到态度热情、耐心,防止患者因恐惧、精神紧张而引起的晕厥,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使得患者在轻松的状态下行注射操作。在注射前应选择合适的注射位置,做到“两快一慢”、无痛注射[4]。对于各类患者都应做到态度温和,对于疼痛阈值低的患者应尽量做到缓慢注射,降低其疼痛程度。在注射前应详细询问患者是否进食,进食量,不允许空腹注射。操作前一定要再次询问患者是否有特殊药物过敏史,是否以前有过注射史。
在遇到晕厥的情况下,应及时通知医生,并予以及时的处理,观察症状和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及时汇报,配合医生工作。
综上所述,精神因素为晕厥的主要因素,在肌内注射过程中应注意缓解患者紧张情绪,减少晕厥发生。
参考文献
[1]陈文彬.诊断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8.
[2]叶兰珠.注射致晕厥58例分析及预防对策[J].中国医学杂志,2008,6(3):46-47.
[3]田芝红.肌肉注射致晕厥的常见原因及预防[J].实用医药杂志,2004,21(1):65.
[4]黄伟萍.肌肉注射致晕厥的预防及其护理(附38例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5(10):1674-1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