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构造演化论文-王国灿,张孟,冯家龙,廖群安,张雄华

大地构造演化论文-王国灿,张孟,冯家龙,廖群安,张雄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大地构造演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东天山,新元古代—古生代,大地构造格架与演化,准噶尔-吐哈地块

大地构造演化论文文献综述

王国灿,张孟,冯家龙,廖群安,张雄华[1](2019)在《东天山新元古代—古生代大地构造格架与演化新认识》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基础地质调查获得的新资料,对涉及东天山新元古代—古生代大地构造演化格局存在争议或认识模糊的准噶尔-吐哈地块、北天山洋盆和康古尔洋盆的属性及相互时空关联进行了重新界定。提出准噶尔-吐哈地块为相对刚性的、深部为0. 8~0. 55 Ga新生地壳但表层存在>1. 0 Ga古老陆壳残片的具有大洋高原性质的统一块体,北界范围随着北部边缘的裂拚演化过程而随时间发生变化。基于对吐哈地块与中天山之间新发现的大草滩蛇绿岩以及其他蛇绿混杂岩带的系统梳理,提出古生代两阶段不同性质的洋盆演化模型。具有显着不同板块分隔意义的北天山洋盆主要出现于寒武—中泥盆世,代表长期分隔准噶尔-吐哈地块与中天山-塔里木板块的主大洋,而康古尔古洋盆是石炭纪—早二迭世早期迭加在已经缝合的北天山洋盆的古大陆边缘体系之上重新打开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有限小洋盆。结合近年来其他相关研究新成果,重新构建了东天山地区新元古代—古生代构造演化模型。(本文来源于《地质力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李江海,刘持恒,陶崇智[2](2019)在《全球中、新生代大地构造特征及其演化框架——《全球中、新生代大地构造图》编图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中、新生代大地构造编图是全球构造理论研究的基础和切入点,本文介绍了该图编制思路与方法、数据来源和大地构造区划,并以地球圈层构造为主线,讨论了全球中生代以来水平构造和全球垂向圈层之间的衔接关系,认为大洋中脊和环太平洋边缘俯冲带通过印度洋、北冰洋、特提斯构造域以及南极洲板块发生构造衔接和转换。南极洲板块周缘被洋中脊环绕,并衔接了全球洋中脊在地球南部的离散运动。结合构造赤道理论,分析了全球不同构造背景下的构造单元之间的关系,认为构造赤道是中生代以来全球构造体制大规模调整的产物。在此基础上,从泛大陆裂解,洋陆关系的角度探讨了中、新生代的全球构造演化。(本文来源于《地质论评》期刊2019年04期)

孟元库,李日辉[3](2019)在《青岛灵山岛及邻区早白垩世大地构造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灵山岛位于苏鲁造山带中段,青岛市西南约35 km的南黄海之中,总面积约7.66 km~2,最高峰海拔513.6 m,是中国北方第一高岛。据山东省区域地质资料,岛上的岩石主要由早白垩世河湖相碎屑岩及其上覆的中酸性火山岩组成(宋明春和王沛成,2003;钟建华,2012)。吕洪波等(2011)对青岛灵山岛碎屑岩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研究,认为其属于典型的深海—半深海沉积而非传统的河湖相沉积,进一步指出灵山(本文来源于《地质论评》期刊2019年02期)

莫生娟,代威,丁兆滨,马璟璟,王磷[4](2018)在《浅谈东昆仑祁漫塔格地区大地构造演化与成矿系列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东昆仑祁漫塔格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北缘,为典型的大陆边缘增生造山带,该区历经的地史演化过程中非常漫长,而且该区居于非常突出的岩浆与构造活动,并且为多阶段多期次的特点,区域构造和该区的矿化分布关系密切。区内存在的矿床成矿系列主要有4个,即中元古代沉积变质型铁-石墨矿成矿系列、早古生代喷流沉积-热液改造型铁-铅锌-钴-金-铋矿成矿系列、早古生代晚期岩浆熔离型镍-铜-钴矿成矿系列、叁迭纪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矽卡岩型-热液型-斑岩型铁-多金属-贵金属成矿系列。(本文来源于《世界有色金属》期刊2018年19期)

田红彪[5](2018)在《新疆中阿尔泰构造带古生代-中生代岩浆作用及大地构造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阿尔泰造山带处于古亚洲造山系北部核心区域、西伯利亚板块与准噶尔板块拼贴结合部,主体形成于额尔齐斯洋的洋陆演化。额尔齐斯缝合带可能是古亚洲洋在北部的最终闭合位置,因此阿尔泰造山带在探讨古亚洲造山系北部的大地构造演化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本文围绕额尔齐斯洋俯冲、闭合时限这一科学问题,选择工作程度低、研究薄弱、岩浆岩发育的阿尔泰山主脊一带作为研究区,以阿尔泰微陆块变质基底上迭岩浆弧、裂陷火山盆地的花岗岩、火山岩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锆石U-Pb年代学、主微量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的系统研究,成因构造环境的多方法判读、多证据对比印证,探讨了额尔齐斯洋洋陆演化及板内伸展历程。取得了以下进展和初步结论:1、系统的锆石U-Pb年代学研究搭建了区内地层、构造-岩浆演化格架。将新发现的一套海相火山岩(482-457Ma)厘定为奥陶系东锡勒克组,不整合于其下的原中上奥陶统哈巴河群浅变质复理石建造厘定为震旦系-下寒武统喀纳斯群,不整合于复理石建造之下的原哈巴河群混合岩、片麻岩厘定为阿尔泰微陆块变质基底-中元古界苏普特岩群。依据在原中泥盆统阿勒泰组火山岩中新获得的421-402Ma年龄数据,将其与原中上志留统库鲁木提群合并,重新厘定为上志留统-下泥盆统康布铁堡组。结合野外宏观特征、穿插关系、镜下鉴定结果及地球化学测试数据,将原华力西期侵入岩解体为中晚奥陶世(464-451Ma)、中志留世-中泥盆世(425-387Ma)、晚叁迭世(222-202Ma)3期侵入体。2、总结了各期次岩浆岩的宏观、微观及地球化学特征,剖析了成因类型、物源特征及形成构造环境,总结了构造演化过程与岩浆事件响应的内在联系。奥陶纪以俯冲-大陆边缘弧同构造钙碱性I型花岗闪长岩-花岗岩组合为主体,是额尔齐斯洋俯冲作用的产物。中志留世-中泥盆世则为同构造俯冲碰撞及碰撞后高钾钙碱性花岗闪长岩-白云母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组合,具I、S、A2型特征,有向A1型转化趋势,形成于俯冲、微古陆块裂解、碰撞及碰撞后等构造环境。晚叁迭世为白云母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碱长花岗岩等钾玄岩系列S、A1型、高分异碱性花岗岩组合,形成于非造山板内张伸展环境。3、对区内各时期额尔齐斯洋俯冲、古陆块裂解、碰撞、洋盆闭合及板内演化进行了新的证据约束和时代限定,重构了区域构造演化史。研究认为区内482Ma的火山岩始于额尔齐斯洋早期的向北俯冲,387Ma的白云母二长花岗岩的侵位标志着研究区范围内额尔齐斯洋的闭合、洋陆转换。(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8-11-01)

李旭拓[6](2018)在《青藏高原东部南金沙江造山带造山作用及其大地构造演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南金沙江造山带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古特提斯构造域,保存着俯冲-碰撞造山过程产生的岩石学、沉积地层学和构造地质学记录,是进行造山作用及其大地构造演化研究的理想区域。前人研究集中在造山作用相关岩浆岩以及由此引申出的大地构造背景探讨等,构造地质学及其综合研究较薄弱,制约了对造山带大地构造演化历史的解读和重建。因此本文选择南金沙江缝合带(造山带重要组成单元)中段的混杂岩、侵入岩和角度不整合作为研究对象,以造山作用大地构造体制演变下构造序列解析为基础,结合已发表岩浆岩研究成果,开展了区域地质综合研究,以期精细刻画和深入讨论古特提斯期南金沙江造山带大地构造演化历史,并促进对同时期东特提斯构造域整体演化的理解认识。通过精细构造解析,将造山期构造分成两个期次。D_1期构造为高角度西倾的区域透入性面理,代表碰撞造山挤压体制早期阶段,相关运动学标志指示D_1期构造为由西向东逆冲推覆。通过黄铁矿压力影,计算出D_1期缝合带缩短为原始宽度的15.5%。根据产状差异以及对D_1期的迭加置换关系,识别出D_2期构造。D_2又分为D_(2-1)和D_(2-2)两类:D_(2-1)期构造发育在中高级变质杂岩内,主体为向NNW缓倾的透入性面理,由NNW向SSE逆冲推覆,局部发育平行造山带的L构造岩,可能代表造山期挤压体制晚期挤压应力减弱阶段;D_(2-2)期构造形成于挤压体制后中-晚叁迭世岩体侵位过程,对D_1期构造的改造迭加仅局限于岩体周围。根据同D_1期岩体和截切D_(2-1)期岩体的同位素定年结果,区域挤压构造体制被限定在269-259 Ma。不整合沉积事件指示区域构造体制在晚二迭世(254-249 Ma)已转换为伸展体制。锆石微量元素研究(岩浆氧逸度、岩石成因学及大地构造意义等)同样支持本文对大地构造体制演变的分期,因此综合前人对造山作用相关岩浆岩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的研究,本文将造山带大地构造演化分为叁个阶段:(1)俯冲阶段(285-270 Ma):包括早期洋内俯冲和晚期洋陆俯冲,形成江达维西弧中二迭世岛弧型岩浆岩。(2)碰撞造山阶段(269-259 Ma):挤压构造体制早期,形成区域透入性构造(D_1),缝合带强烈变形和缩短;后期大地构造挤压应力减弱,形成平行造山带的L型构造岩和中下地壳岩石剥露(D_(2-1));这一阶段同时发育陆壳重熔和岛弧型花岗岩类;(3)后碰撞阶段(258-220Ma):这一时期发育的岩浆岩与俯冲板片的拆离、回旋和断离有关,岩体侵位造成了围岩局部变形(D_(2-2)),构造体制由挤压转换为伸展,在254-249 Ma发育角度不整合事件。(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8-05-01)

姜扬[7](2018)在《中加联合研究提出华南大地构造演化新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调中心邢光福研究员为首的科研团队和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林寿发教授为首的科研团队合作,研究提出了华南大地构造演化新模式,相关研究成果近期刊发在国际SCI期刊《Geology》上。华南大陆由华夏和扬子两大地块沿钦杭结合带碰撞拼(本文来源于《中国国土资源报》期刊2018-03-29)

邹海俊,胡瑞忠,刘梦琼,黄建国,任涛[8](2017)在《东南亚大陆大地构造演化与老挝北部找矿方向》一文中研究指出老挝北部位于东南亚大陆北段,横跨多个构造单元,从东向西,依次包括长山褶皱带、思茅-印支地体、Nan-Uttaradit缝合带、Sukhothai弧。复杂构造演化和成矿作用与特提斯构造域演化有关,包括由洋陆俯冲、岛弧火山作用、弧后盆地沉积、弧-陆碰撞、后碰撞伸展和陆相沉积等多个阶段。中新生代受燕山运动岩浆活动和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大陆碰撞影响。特殊的区域地质构造-岩浆演化,决定其成矿的特(本文来源于《第八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期刊2017-12-09)

任海东,王涛[9](2017)在《东昆仑—西秦岭造山带对接处叁迭纪花岗质岩石时空演化、物源特征对比及其大地构造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造山带组成与演化是大地构造研究的主要课题,造山带之间的对接关系更是造山带研究的重要节点。在两大造山带对接地带,构造-岩浆演化的对比,特别是深部物质组成结构和基底属性的对比,可为完整认识造山带的物质组成和构造演化提供重要的依据。基于花岗质岩石同位素填图(Sm-Nd、Lu-Hf)在其年代学、区域性大面积展步和易于示踪等方面的优势,区域性的同位素填图逐步成为一项重要的技术方法,应用于探讨造山带深部组成结构,(本文来源于《地球学报》期刊2017年S1期)

陈虹宇,胡广[10](2017)在《中国东南沿海早白垩世大地构造演化分析——来自浙江东部沿海石浦群沉积岩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中生代,东亚地区发生了从特提斯构造域向古太平洋构造域转换,发生了由EW向构造朝NE向构造的变化(舒良树,2004,2012)。至早白垩世,构造域的体制转换基本完成,中国东南沿海发生了强烈的岩浆-火山活动,堆积了巨厚的花岗岩和广泛分布的火山碎屑岩(邢光福,2008,2009)。针对这一重要的构造演化,众多的学者在构造域转换的时间、太平洋板块俯冲机制和中国东南部的大地构(本文来源于《地质论评》期刊2017年S1期)

大地构造演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全球中、新生代大地构造编图是全球构造理论研究的基础和切入点,本文介绍了该图编制思路与方法、数据来源和大地构造区划,并以地球圈层构造为主线,讨论了全球中生代以来水平构造和全球垂向圈层之间的衔接关系,认为大洋中脊和环太平洋边缘俯冲带通过印度洋、北冰洋、特提斯构造域以及南极洲板块发生构造衔接和转换。南极洲板块周缘被洋中脊环绕,并衔接了全球洋中脊在地球南部的离散运动。结合构造赤道理论,分析了全球不同构造背景下的构造单元之间的关系,认为构造赤道是中生代以来全球构造体制大规模调整的产物。在此基础上,从泛大陆裂解,洋陆关系的角度探讨了中、新生代的全球构造演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地构造演化论文参考文献

[1].王国灿,张孟,冯家龙,廖群安,张雄华.东天山新元古代—古生代大地构造格架与演化新认识[J].地质力学学报.2019

[2].李江海,刘持恒,陶崇智.全球中、新生代大地构造特征及其演化框架——《全球中、新生代大地构造图》编图研究进展[J].地质论评.2019

[3].孟元库,李日辉.青岛灵山岛及邻区早白垩世大地构造演化[J].地质论评.2019

[4].莫生娟,代威,丁兆滨,马璟璟,王磷.浅谈东昆仑祁漫塔格地区大地构造演化与成矿系列的关系[J].世界有色金属.2018

[5].田红彪.新疆中阿尔泰构造带古生代-中生代岩浆作用及大地构造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

[6].李旭拓.青藏高原东部南金沙江造山带造山作用及其大地构造演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

[7].姜扬.中加联合研究提出华南大地构造演化新模式[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8

[8].邹海俊,胡瑞忠,刘梦琼,黄建国,任涛.东南亚大陆大地构造演化与老挝北部找矿方向[C].第八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2017

[9].任海东,王涛.东昆仑—西秦岭造山带对接处叁迭纪花岗质岩石时空演化、物源特征对比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地球学报.2017

[10].陈虹宇,胡广.中国东南沿海早白垩世大地构造演化分析——来自浙江东部沿海石浦群沉积岩的证据[J].地质论评.2017

标签:;  ;  ;  ;  

大地构造演化论文-王国灿,张孟,冯家龙,廖群安,张雄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