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症候特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中药干预
症候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罗文杰[1](2018)在《糖尿病肾病中医症候分布特点及中药干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中药干预作探讨。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肾病患者64例列为对象并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以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以中药治疗;分析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对比两组干预效果。结果糖尿病肾病中医症候分布特点:气阴两虚(39.06%)、阴阳两虚(6.25%)、阴虚内热(21.88%)、肝肾阴虚(15.63%)、脾肾阳虚(17.19%);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6.88%)高于对照组(71.88%),P<0.05。结论糖尿病肾病患者接受临床治疗时,需依据其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给予中药治疗的效果更佳。(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8年97期)
齐锋,宋柏奇,靳宏光[2](2018)在《长春地区肥胖合并颈动脉硬化斑块中医症候流行病学分布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肥胖合并颈动脉硬化斑块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方法应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通过对150例长春地区颈动脉硬化斑块合并肥胖患者中医症候要素在不同年龄、性别等方面进行分布规律分析。结果肥胖合并颈动脉硬化斑块的主要中医症候为气虚、血瘀、痰浊等。150例患者统计出51个中医症状,通过聚类分析方法统计出4组复合证型:痰浊血瘀,气虚血瘀,阴虚气滞,阴阳两虚。结论气虚、血瘀、痰浊、气滞、阴虚、阴虚是肥胖合并颈动脉硬化斑块的主要症候要素。复合证型以痰浊血瘀,气虚血瘀,阴虚气滞,阴阳两虚为主。(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期刊2018年33期)
王燕俐,方朝晖[3](2018)在《基于真实世界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症候特点和治疗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中最主要的表现,病变晚期患者视力严重受损,但难以逆转,防治十分重要。该病属中医学"消渴病"范畴,中医对其辨证分型、治法用药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近五年来,中医药防治DR的文献逐渐增多,本文从中医角度入手,展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优势及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全国中医药糖尿病大会(第十九次)资料汇编》期刊2018-10-12)
陈娟娟[4](2018)在《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症候特点及中医干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证候特点进行研究。方法随机抽取我院124例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进行统计,采用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对证候分型进行分析。结果主要发生的症状为眩晕、眼花、头昏、健忘、耳鸣、口干等,出现频数均在50%以上,主要体征为口唇紫绀、目框发暗、手掌暗红等,出现频数均在50%以上;可将患者分为四类,40-50岁的患者在本次研究中仅为11例,表示年龄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具有重要关系,51-60岁的患者多为痰浊证,70岁以上患者多为肝肾阴虚证,血瘀证患者数量则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并且观察组治疗有效人数为61例,占比98.38%,对照组治疗有效人数为55例,占比88.70%,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之间的对比具有明显差异,并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中医干预,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本文来源于《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期刊2018年02期)
李强,林捷,邓丽娥[5](2018)在《22例成人膜性肾病的临床特点与中医症候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22例成人膜性肾病的临床特点、中医症候。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5年11月于我院住院并行肾穿刺活检术确诊为成人膜性肾病的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性别、年龄、病因、临床表现、病理类型,中医症候进行分析。结果:22例患者中男性12例(54.55%),女性10例(45.45%),男女比例是1.2∶1。平均年龄(51.77±16.13)岁。特发性16例(72.73%);继发性4例(18.18%),其中糖尿病2例,乙肝1例,强直性脊柱炎1例;其他不能分类的2例(9.09%),包括1例肺癌待排,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待排。病理类型方面,Ⅰ期4例(18.18%),Ⅱ期13例(59.09%),Ⅲ期3例(13.64%),不详2例(9.09%)。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19例(86.36%),肾炎综合征3例(13.64%);其中3例(13.64%)伴随肾功能不全;4例(18.18%)伴随贫血;4例(18.18%)伴随感染,包括肺炎2例,支气管炎1例,急性肾盂肾炎1例。中医方面,虚证10例(45.45%),实证9例(40.91%),虚实夹杂3例(13.64%)。病因:脾肾亏虚11例,肝肾气阴两虚3例,水湿2例,湿热毒6例,血瘀3例。病位多在脾、肾,其次在下焦、肝。结论:膜性肾病好发于中老年男性,特发性膜性肾病占比高,病理以Ⅱ期为主,临床表现主要为肾病综合征;男性伴随高血压、高血脂、贫血,病理分型越高。中医方面,膜性肾病以虚症为主,尤其为脾肾亏虚,病位多在脾、肾。(本文来源于《中医临床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孙双喜[6](2017)在《颅内未破裂动脉瘤介入治疗的回顾性研究中医症候分布特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颅内动脉瘤破裂后出血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对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早期干预有一定积极的临床意义。随着各种检查手段的出现和普及,使得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检出率逐年增加。目前临床上在综合评估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破裂风险后,倾向于采取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方式。国内相关临床血管内介入治疗病例研究报告较少,对颅内未破裂动脉瘤采取血管内介入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需进一步研究。本研究回顾分析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颅内未破裂动脉瘤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收集、分析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中医证候资料,探讨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围手术期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为中西医结合防治颅内未破裂动脉瘤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收集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脑病五科2010年2月6日-2016年2月6日之间收治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吸烟史、颅内动脉瘤的部位及大小、介入治疗方式、动脉瘤填塞程度、临床并发症发生情况、相关随访情况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t检验,通过分析综合评价患者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对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围手术期中医症候分布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本组共收治了 48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共59枚未破裂动脉瘤,其中男性26例(54.2%),女性22例(45.8%),男女比例1.2:1;男性年龄波动于41-82岁;女性年龄波动于28-74岁,男女患者的共同平均发病年龄为57.3岁;高血压患者共22例,非高血压患者共26例;吸烟患者为20例,不吸烟的患者为28例;动脉瘤大小,小型动脉瘤共计48枚;中型动脉瘤共计9枚;大型动脉瘤共计1枚,巨大型动脉瘤共计1枚;动脉瘤部位,前循环动脉瘤52枚,其中大脑前动脉瘤2枚,大脑中动脉瘤4枚,前交通动脉瘤6枚,颈内动脉岩骨段1枚,海绵窦段动脉瘤4枚,床突段2枚,床突上段33枚,后循环动脉瘤4枚,其中大脑后动脉瘤1枚,椎动脉动脉瘤3枚,其他部位3枚;栓塞方式及分级,单纯弹簧圈栓塞32例,支架辅助27例;致密栓塞48例,瘤颈残留3例,部分栓塞8例;围手术期并发症6例,发生率为10.1%,术中血栓形成5例,支架内血栓3例,非支架内血栓2例,1例因对侧行脑血管造影而形成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夹层,致残1例,致残率1.6%;随访时间从术后1-28个月,平均7.4个月;影像学共随访32例患者共40枚动脉瘤(67.7%),接受造影随访者为38枚动脉瘤,以头颅CTA随访为2枚动脉瘤,结果显示:35个动脉瘤(87.5%)栓塞情况稳定,5个(12.5%)动脉瘤复发,其中1例接受再次栓塞治疗,1例拒绝治疗。患者高血压病史、吸烟病史、动脉瘤大小、动脉瘤部位、介入治疗方式、栓塞程度均对未破裂动脉瘤复发,介入治疗方式和栓塞程度对于术中血栓形成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中医症候积分对比,得出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症候分布多以风证、痰证及血瘀证为主,血管内介入手术对于二者手术前后症候变化影响较小。结论:1.本组病人致残率、复发率均较低,介入术中发生支架内血栓事件,及时处理,最后均取得良好的临床结局,临床未造成永久神经功能缺损,提示对于经验丰富的神经介入医师,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2.对于本组颅内动脉瘤栓塞回顾性研究,患者高血压病史、吸烟病史、动脉瘤大小、动脉瘤部位、介入治疗方式、栓塞程度均对未破裂动脉瘤复发无明显影响,介入治疗方式和栓塞程度对于术中血栓形成影响不大;3.对于中医辨证分型而言,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中医症候分布以风证、血瘀证、痰证为主,且各症候手术前后积分下降不明显,考虑手术对于颅内未破裂动脉瘤围手术期中医症候影响不大。(本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期刊2017-05-01)
范志华,王晓婷,崔云,邢晓东[7](2016)在《糖尿病肾病中医症候分布特点及中药干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并讨论糖尿病肾病在各个阶段的中医证后分布特点,并研究了中医复方的方式-糖肾方辨证加味干预糖尿病肾病,研究了这种方式对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这种方法的安全性。方法随机性选取自近3年来我院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患者214名,并对214名患者的中医症状做出一定的分析,然后借助了一些统计学方法,探究并讨论了糖尿病肾病在中医证候方面的分布特点及分布规律。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好。结论采用糖肾方辨证加减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比采用安慰剂对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更好。(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标准管理》期刊2016年15期)
刘楠,邢岩,张洁[8](2015)在《多系统萎缩患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及其他非运动症候的特点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初步总结多系统萎缩(MSA)患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及其他非运动症候的临床及神经电生理特点,为MSA的临床早期诊断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方法回顾分析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神经内科在2011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7例(男性4例、女性3例)临床诊断的可能MSA患者临床及皮肤交感神经功能测定(SSR)、电生理(EAS-EMG、P300)及相关评价量表(MMSE、MoCA、HAMD17及RBDSQ)(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期刊2015-09-18)
张沛,谭行华,张复春,单西云,李丽华[9](2015)在《377例登革热中医症候特点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登革热的中医症候特点。方法:对377例住院登革热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77例登革热主要表现为发热(100.0%)、乏力(92.3%)、畏寒(74.5%)、头痛(78.5%)、肌肉/关节疼痛(82.0%)、皮疹/出血点(72.7%),白细胞(WBC)减少者占82.2%,血小板(PLT)减少者占82.0%,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升高者分别占57.6%、80.1%、42.6%、87.9%。377例登革热病例的主要证型为气血(营)两燔(33.4%)和瘀毒交结(34.5%)。结论:本次登革热住院病例的中医证型分布相对集中。(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杂志》期刊2015年07期)
王志伟[10](2015)在《多系统萎缩患者的症候特点和预后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多系统萎缩(MSA)是一种少见的、散发的、原因不明的进展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累及多个功能解剖部位,临床表现为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MSA预后不佳,目前缺乏有效治疗手段,疾病晚期患者生活能力严重受限,而影响MSA病程进展的因素尚不明确且结论不一。本研究旨在分析MSA临床症候特点和探讨影响MSA预后的因素。方法:依据2008年Gilman的MSA诊断标准,于2013年3月~2015年3月期间连续收集两家医院诊治的很可能的MSA患者84例。进行详细病史询问、神经系统查体,并由两名在运动障碍方面有专长的专家明确诊断。研究时限为2年,并且每隔6月对患者进行病情随访。筛选出9个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并对观察指标进行赋值量化。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影响患者独立行走的因素进行生存分析,应用Kaplan-Meier方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方法进行单因素对比分析,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84例很可能的MSA患者中,男性51例,女性33例,性别比为1.55:1(男:女)。MSA-C型49例,MSA-P型35例,亚型比为1.4:1(C:P)。所有患者均有严重的自主神经系统障碍,有72.6%的患者存在严重的尿便障碍(尿便失禁或尿潴留),有75.0%的患者存在直立性低血压伴或不伴有晕厥,47.6%的患者同时存在严重的尿便障碍和直立性低血压。98.0%的男性患者中存在勃起功能障碍。关于累及的系统(自主神经系统、锥体系、锥体外系、小脑),累及叁个系统的患者最常见,占58.3%,其次为累及两个系统22.6%和累及四个系统19.0%。58.3%的患者有汗腺分泌异常,42.9%的患者有皮肤温度感觉异常。73.8%的患者以非运动症状起病,26.2%的患者以运动症状起病。从起病至出现运动症状合并非运动症状的中位时间为24月。截止至随访结束,有54.8%的患者不能独立行走,33.3%的患者需辅助行走,13.1%的患者行动需依赖轮椅,7.1%的患者长期卧床,1.9%的患者死亡。从起病至行动需辅助行走的中位生存时间为68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首发症状、起病年龄、起病至出现运动症状合并非运动症状的时间是失去独立行走能力的危险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提示,起病年龄在52岁以上、以运动症状起病是预测MSA患者失去独立行走能力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MSA的临床症候主要表现为明显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以及多个运动系统受累。自主神经功能障碍除了严重的尿便障碍和直立性低血压外,相当一部分患者还伴有出汗异常、皮肤温度感觉异常。另外,73.8%的MSA患者以非运动症状起病,-2-多于较前的报道。起病年龄在52岁以上、以运动症状起病是MSA患者失去独立行走能力的危险因素。(本文来源于《第二军医大学》期刊2015-05-01)
症候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肥胖合并颈动脉硬化斑块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方法应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通过对150例长春地区颈动脉硬化斑块合并肥胖患者中医症候要素在不同年龄、性别等方面进行分布规律分析。结果肥胖合并颈动脉硬化斑块的主要中医症候为气虚、血瘀、痰浊等。150例患者统计出51个中医症状,通过聚类分析方法统计出4组复合证型:痰浊血瘀,气虚血瘀,阴虚气滞,阴阳两虚。结论气虚、血瘀、痰浊、气滞、阴虚、阴虚是肥胖合并颈动脉硬化斑块的主要症候要素。复合证型以痰浊血瘀,气虚血瘀,阴虚气滞,阴阳两虚为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症候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1].罗文杰.糖尿病肾病中医症候分布特点及中药干预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
[2].齐锋,宋柏奇,靳宏光.长春地区肥胖合并颈动脉硬化斑块中医症候流行病学分布特点[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
[3].王燕俐,方朝晖.基于真实世界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症候特点和治疗进展[C].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全国中医药糖尿病大会(第十九次)资料汇编.2018
[4].陈娟娟.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症候特点及中医干预实验研究[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8
[5].李强,林捷,邓丽娥.22例成人膜性肾病的临床特点与中医症候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8
[6].孙双喜.颅内未破裂动脉瘤介入治疗的回顾性研究中医症候分布特点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7
[7].范志华,王晓婷,崔云,邢晓东.糖尿病肾病中医症候分布特点及中药干预探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
[8].刘楠,邢岩,张洁.多系统萎缩患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及其他非运动症候的特点分析[C].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2015
[9].张沛,谭行华,张复春,单西云,李丽华.377例登革热中医症候特点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
[10].王志伟.多系统萎缩患者的症候特点和预后因素分析[D].第二军医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