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武夷名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武夷名丛,红茶,适制性,生化成分
武夷名丛论文文献综述
卢莉,程曦,曾晶晶,叶国盛,黎星辉[1](2019)在《武夷名丛的红茶适制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充分挖掘利用武夷名丛资源、丰富红茶品类,以水仙为对照,对13个武夷名丛分别蒸青固样、加工红茶。通过生化成分检测和感官审评,分析其红茶适制性,并对鲜叶生化成分与红茶品质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鬼洞白鸡冠’鲜叶水浸出物、氨基酸、咖啡碱、黄酮,红茶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黄酮、茶黄素、茶红素等含量均超过对照,其中茶黄素含量为0.81%,显着高于对照,且感官审评品质优异。综合生化成分检测和感官审评结果得出,‘鬼洞白鸡冠’、‘金锁匙’、‘金凤凰’、‘白毛猴’、‘雀舌’适制红茶。鲜叶酚氨比与红茶品质未发现显着相关性。鲜叶水浸出物、咖啡碱、酚咖比和氨咖比与红茶品质或重要影响因子呈显着相关,可为茶树种质红茶适制性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热带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王飞权,冯花,罗盛财,陈荣冰,杨慧珠[2](2019)在《武夷名丛茶树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多样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武夷山地方茶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并对其进行鉴定评价,对武夷山茶区41份武夷名丛茶树种质资源的21项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41份武夷名丛21个农艺性状间存在比较丰富的遗传变异性,遗传多样性指数在0.32~2.17之间,其中,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叶宽,最低的是树型;变异系数在9.93%~47.62%之间,变异系数最大的是叶齿深度,最小的是叶脉对数;基于农艺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将41份武夷名丛聚为3个类群,3个类群间除了叶片着生状态、叶长、叶脉对数等10个性状差异不显着外,其他农艺性状均存在显着差异;通过主成分分析,将21个农艺性状综合为8个主成分,代表了21个农艺性状的71.97%的信息;根据主成分及其对应特征根值计算各武夷名丛的综合得分,排在前4位的武夷名丛为金锁匙、半天妖、水金龟和金罗汉,可在乌龙茶产品的开发与创新利用、茶树优良品种的选育等方面加以利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技导报》期刊2019年06期)
罗盛财,陈德华,黄贤格,刘宝顺,周建文[3](2017)在《武夷名丛单丛茶树种质资源收集、整理鉴定与保护利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武夷山是乌龙茶与红茶的发源地,种茶、产茶历史悠久[1]。武夷茶区先民开发、利用当地原生茶树有性系品种——武夷菜茶,并以此为基础创造了武夷茶的辉煌历史。19世纪初,武夷菜茶被引进印度等地,为这些产茶国家和地区茶产业发展奠定了种质基础[2]。武夷山是茶树种质资源的宝库。武夷菜茶在世界茶树植物学分类学上占有重要地位。1762年,瑞典植物学家林奈,在再版《植物种志》中将武夷菜茶确定为世界茶树中小(本文来源于《中国茶叶》期刊2017年12期)
张见明[4](2017)在《不同季节白牡丹等武夷名丛主要生化成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开发、利用3季武夷名丛茶树鲜叶资源,以15份武夷名丛为研究对象,在春、夏、秋叁季分别取其第一轮新梢的一芽二叶为试材,测定和分析其主要生化成分的含量和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5份武夷名丛各生化成分的含量在3个季节中均表现出较大的变化幅度,具有丰富的变异性和遗传多样性:春、夏、秋3季的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28.20%、33.53%、26.02%,平均遗传多样指数分别为1.90、1.78、1.78;在3个季节之间,各生化成分均存在一定的变化规律,除了茶多酚、C和儿茶素总量差异不显着外,其它生化成分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适制性方面,15份武夷名丛在春季多数适制绿茶和乌龙茶、夏秋季多数适制红茶;在不同季节,7份武夷名丛的生化成分在含量上表现出特异性。(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06期)
林燕清,曹士先,陈振翔,徐杰,雷华美[5](2017)在《武夷名丛夏暑红茶适制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武夷山的优异名丛雀舌、武夷金桂、金锁匙、白牡丹、瓜子金和金凤凰等开展夏暑红茶适制性试验研究,并进行感官审评与主要生化成分含量的检测,通过分析确定较适制红茶的武夷名丛,以对武夷山夏暑茶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福建农业》期刊2017年02期)
林燕清,曹士先,陈振翔,徐杰,雷华美[6](2016)在《雀舌、白牡丹等武夷名丛夏暑红茶适制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武夷山的优异名丛雀舌、武夷金桂、金锁匙、白牡丹、瓜子金和金凤凰等开展夏暑红茶适制性试验研究,并进行感官审评与主要生化成分含量的检测,通过分析确定较适制红茶的武夷名丛,以对武夷山夏暑茶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东南园艺》期刊2016年05期)
张见明[7](2016)在《26份武夷名丛茶树种质资源秋茶生化成分多样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深入研究武夷山茶树种质资源,对2 6份武夷名丛的秋茶生化成分进行了评价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2 6份武夷名丛的生化成分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和变异性,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8 7,平均变异系数为1 9.3 5%。通过多变量的主成分分析,前4个主成分代表了2 6份资源生化成分多样性9 1.8 1%的信息。基于生化成分,把2 6份资源聚类划分为3个类群,3个类群除了咖啡碱和水浸出物含量差异不显着外,其他生化成分间均存在显着差异。第Ⅰ、Ⅲ类群大部分为适制乌龙茶的资源,第Ⅱ类群为适制红茶的资源。初步筛选出茶多酚含量特异的种质2份(J M 0 0 3和J M 0 0 8)、水浸出物含量特异的种质2份(J M 0 2 2和J M 0 1 5)。(本文来源于《武夷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9期)
冯花,罗盛财,王飞权,李远华,黄毅彪[8](2016)在《“九龙兰”等14份武夷名丛茶树资源主要生化成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九龙兰等14份武夷名丛茶树资源的主要生化成分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14份武夷名丛中除了部分名丛之间各生化成分差异不显着外,其他名丛之间各生化成分含量均表现出显着的差异性;变异性分析发现,各生化成分的变异幅度较大,平均变异系数为16.05%,其中氨基酸最高(30.40%),水浸出物最小(8.39%),表明在生化成分的改良上氨基酸具有较大的潜力,而水浸出物最小;根据适制性与酚氨比的关系,初步认为:九龙兰、王母桃、醉八仙、鹰桃、竹叶青适制绿茶,关公眉、红海棠、不见天、玉笪、醉水仙、正玉兰、金丁香、红杜鹃、醉墨适制乌龙茶;按照特异资源筛选的标准,初步认为:关公眉(57.73%)为高水浸出物茶树资源,九龙兰(5.04%)、醉八仙(5.41%)、竹叶青(5.52%)为高氨基酸茶树资源。(本文来源于《武夷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程曦,曹士先[9](2015)在《武夷名丛耕作管理技术的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武夷名丛的耕作管理是保证武夷岩茶优越品质的重要条件之一,良好的管理技术能有效保证茶树的健康生长及品质的稳定。因此,本文对武夷名丛的耕作管理技术提出一些探索性的看法和意见。(本文来源于《茶业通报》期刊2015年04期)
刘迎洁,卢莉,赵洁,张晓晴,陈灿光[10](2015)在《武夷名丛白鸡冠和红鸡冠红茶适制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促进武夷名丛种质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以武夷名丛白鸡冠和红鸡冠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鲜叶及红茶中主要生化成分,结合感官审评研究其红茶适制性。结果表明:白鸡冠鲜叶中的水浸出物含量为41.20%、茶多酚含量为36.11%、酚氨比值为22.43,均高于红鸡冠,氨基酸、咖啡碱含量低于红鸡冠;白鸡冠加工的红茶,其茶多酚、茶黄素、茶红素含量均高于红鸡冠,氨基酸含量低于红鸡冠;红茶感官审评综合得分白鸡冠高于红鸡冠。综合生化分析和感官审评结果,白鸡冠比较适制红茶。(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11期)
武夷名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武夷山地方茶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并对其进行鉴定评价,对武夷山茶区41份武夷名丛茶树种质资源的21项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41份武夷名丛21个农艺性状间存在比较丰富的遗传变异性,遗传多样性指数在0.32~2.17之间,其中,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叶宽,最低的是树型;变异系数在9.93%~47.62%之间,变异系数最大的是叶齿深度,最小的是叶脉对数;基于农艺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将41份武夷名丛聚为3个类群,3个类群间除了叶片着生状态、叶长、叶脉对数等10个性状差异不显着外,其他农艺性状均存在显着差异;通过主成分分析,将21个农艺性状综合为8个主成分,代表了21个农艺性状的71.97%的信息;根据主成分及其对应特征根值计算各武夷名丛的综合得分,排在前4位的武夷名丛为金锁匙、半天妖、水金龟和金罗汉,可在乌龙茶产品的开发与创新利用、茶树优良品种的选育等方面加以利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武夷名丛论文参考文献
[1].卢莉,程曦,曾晶晶,叶国盛,黎星辉.武夷名丛的红茶适制性研究[J].热带作物学报.2019
[2].王飞权,冯花,罗盛财,陈荣冰,杨慧珠.武夷名丛茶树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多样性分析[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9
[3].罗盛财,陈德华,黄贤格,刘宝顺,周建文.武夷名丛单丛茶树种质资源收集、整理鉴定与保护利用研究[J].中国茶叶.2017
[4].张见明.不同季节白牡丹等武夷名丛主要生化成分分析[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7
[5].林燕清,曹士先,陈振翔,徐杰,雷华美.武夷名丛夏暑红茶适制性研究[J].福建农业.2017
[6].林燕清,曹士先,陈振翔,徐杰,雷华美.雀舌、白牡丹等武夷名丛夏暑红茶适制性研究[J].东南园艺.2016
[7].张见明.26份武夷名丛茶树种质资源秋茶生化成分多样性分析[J].武夷学院学报.2016
[8].冯花,罗盛财,王飞权,李远华,黄毅彪.“九龙兰”等14份武夷名丛茶树资源主要生化成分分析[J].武夷学院学报.2016
[9].程曦,曹士先.武夷名丛耕作管理技术的探索[J].茶业通报.2015
[10].刘迎洁,卢莉,赵洁,张晓晴,陈灿光.武夷名丛白鸡冠和红鸡冠红茶适制性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