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应急避难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应急避难所,居民视角,最优配置,哈尔滨
应急避难所论文文献综述
陈鹏,张硕,刘晓静,赵洪阳,鲍建华[1](2019)在《基于居民视角的应急避难所优化配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虚拟区域和哈尔滨市道里区经纬街为研究区,以满足居民避难需求为目标,分别构建居民避难行动效率模型与应急避难所服务范围模型,并将二者进行耦合。先以虚拟区域说明利用耦合模型的适用性与可行性,再以研究区探讨居民避难所效率与应急避难所优化配置。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现状应急避难所配置,在研究区有2处是应急避难所服务无法覆盖的范围。以耦合模型为基础,确定需要增加2个应急避难所,才能满足居民避难需求。该研究方法不仅为我国应急避难所优化配置理论与方法作了补充,其结果也为研究区及其他地区应急避难所优化配置提供了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期刊2019年08期)
张亚楠,高惠瑛[2](2019)在《基于ArcGIS的多准则地震应急避难所选址规划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是极其严重的自然灾害,有可能造成重大伤亡和经济损失。由于城市中人口高度聚集,地震发生时,需将受灾居民快速疏散至应急避难所,因此,应急避难所选址的合理性至关重要。本文提出1种可用于解决选址问题的多准则选址模型,并提出了求解模型的方法。该方法分为3个步骤,首先选择候选应急避难所,其次分析候选避难所的服务范围,最后确定应急避难所的位置。通过案例研究,论证了多准则选址模型在地震应急避难所规划中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震灾防御技术》期刊2019年02期)
马彦铭[3](2018)在《我省开辟城市地震应急避难所416个》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马彦铭)从省人防办和河北科技大学10月28日联合开展的“人民防空高校行、融合发展谱新篇”主题活动上获悉,我省认真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在全国率先制定利用人防工程开设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技术标准。截至目前,全省已开辟地震应(本文来源于《河北日报》期刊2018-10-30)
陈迎欣,杨爽[4](2018)在《突发事件下大规模人员临时应急避难所的选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突发事件时有发生,人员紧急疏散显得日益重要。本文研究了突发事件下人员临时应急避难所的选址问题,基于单一指派约束和容量约束的设施选址问题(SSCFLP)研究基础,假设疏散时间随机和选址网络随机,考虑一个星期和一天中不同时间段疏散人员数量不同的现时情况,建立临时应急避难所选址模型,并采用启发式算法进行求解,确定临时应急避难所的数量和位置,并通过实例验证模型的可靠性。将人群聚集在临时应急避难所等待救援,可以节约救援车辆等资源,大幅减少疏散时间,提高人员应急疏散效率。(本文来源于《自然灾害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赵秀娟,马运佳,梁埔君,秦连杰,周洪建[5](2018)在《粒子群算法在地震灾害应急避难所选址中的应用:以云南省鲁甸县文屏镇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云南省鲁甸县文屏镇为例,在政府指定的地震灾害应急避难所候选场址的基础上,结合基础地理数据和人口分布数据,建立以最短化避难总距离和最小化避难所总容量为目标、不超出最大服务距离和不超过避难所最大容量为约束的多目标模型,采用改进的粒子群算法对其进行解算,并结合地震灾害避难所要求建立综合评价指标,对避难所分配结果进行分析评估.结果表明:共得到12种优化的方案;从安全性角度方案6为最优方案,从收容性角度方案12为最优方案,从成本投入方面方案1为最优方案;综合3个指标考虑方案12为最优方案.各种不同评估方案能为该区域避难所的责任区划分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龚雨,伍百发[6](2016)在《城市应急避难所评价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应急避难所是在突发性灾害发生时能够为城市居民提供紧急避难的场所,是城市防灾减灾体系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本文通过对应急避难所的功能特征以及选取原则进行分析研究,结合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选取指标并将指标具体化,最终构建的城市应急避难所选取以及空间布局评价模型,为城市应急疏散系统的构建提供决策支持。(本文来源于《全国测绘科技信息网中南分网第叁十次学术信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16-10-20)
陈鹏,张继权,张立峰,孙滢悦,刘晓静[7](2016)在《城市地震应急避难所适宜性综合评判物元可拓模型及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综合评判物元可拓法为评价方法,对城市地震应急避难所适宜性进行评价,可检验城市地震应急避难所建设的有效性。以城市应急避难所建设标准为基础,从应急避难所建设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达性方面筛选适宜性评价指标因子,并构建指标体系;利用综合评判物元可拓法构建城市地震应急避难所适宜性评价模型,实现城市地震应急避难所适宜性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深圳市14处城市地震应急避难所中处于高度适宜的应急避难场所有3处;处于中度适宜的应急避难场所有6处;处于较适宜的应急避难场所有1处;处于较不适宜的应急避难场所有4处。评价结果可为城市地震应急避难所未来规划与建设提供决策依据。(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期刊2016年S1期)
朱枫[8](2016)在《城市地震应急避难所的规划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所谓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就是政府和社会针对地震等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的重大威胁时,给居民提供紧急疏散、临时生活的安全场所。但是对应急避难场所设置还存在严重后不足,那么要想降低灾害损失,就需要安置好灾民,稳定受灾民众的情绪。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城市地震应急避难所的规划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城市地理》期刊2016年14期)
刘宏伟[9](2016)在《谈太原市应急避难所的规划设置》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太原市的地理环境及应急避难所的规划现状,探讨了规划建设太原市应急避难所的基本原则、标准设置与重要指标,并对万柏林区应急避难所整体规划提出了一些建议,旨在提升城市抵御各种灾害的能力。(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6年20期)
季张颖[10](2016)在《上海今年将新建16个应急避难所》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为确保居民群众中发生灾害事故时,能够安全快速到达避难场所,上海自2010年开始,已经开始着手推进避难所规划建设。近日召开的2016年全市民防工作会议上传来消息,今年,上海将启动新一轮《上海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划(2020-2040)》编制工作,在(本文来源于《上海法治报》期刊2016-03-07)
应急避难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地震是极其严重的自然灾害,有可能造成重大伤亡和经济损失。由于城市中人口高度聚集,地震发生时,需将受灾居民快速疏散至应急避难所,因此,应急避难所选址的合理性至关重要。本文提出1种可用于解决选址问题的多准则选址模型,并提出了求解模型的方法。该方法分为3个步骤,首先选择候选应急避难所,其次分析候选避难所的服务范围,最后确定应急避难所的位置。通过案例研究,论证了多准则选址模型在地震应急避难所规划中的有效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应急避难所论文参考文献
[1].陈鹏,张硕,刘晓静,赵洪阳,鲍建华.基于居民视角的应急避难所优化配置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9
[2].张亚楠,高惠瑛.基于ArcGIS的多准则地震应急避难所选址规划研究[J].震灾防御技术.2019
[3].马彦铭.我省开辟城市地震应急避难所416个[N].河北日报.2018
[4].陈迎欣,杨爽.突发事件下大规模人员临时应急避难所的选址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18
[5].赵秀娟,马运佳,梁埔君,秦连杰,周洪建.粒子群算法在地震灾害应急避难所选址中的应用:以云南省鲁甸县文屏镇为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6].龚雨,伍百发.城市应急避难所评价模型研究[C].全国测绘科技信息网中南分网第叁十次学术信息交流会论文集.2016
[7].陈鹏,张继权,张立峰,孙滢悦,刘晓静.城市地震应急避难所适宜性综合评判物元可拓模型及实证研究[J].环境工程.2016
[8].朱枫.城市地震应急避难所的规划研究[J].城市地理.2016
[9].刘宏伟.谈太原市应急避难所的规划设置[J].山西建筑.2016
[10].季张颖.上海今年将新建16个应急避难所[N].上海法治报.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