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锡基材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热电材料,第一性原理计算,晶格热导率,载流子迁移率
锡基材料论文文献综述
段慧娟[1](2019)在《锡基材料的热电性质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热电材料是一种可以直接进行热电能量转换的功能材料。由于它具有诸多优点,已经被成功应用于多个能源相关领域,例如废热能的回收再利用,Peltier制冷器等。提高热电材料性能的核心是提高材料的ZT值。然而,决定ZT的各项输运物理量之间具有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ZT的提高绝非易事。为了避免盲目的实验尝试,关于其内在机制的基础研究显得格外重要。其中一条途径便是利用第一性原理的计算模拟研究。本文主要是采用第一性原理的计算方法,计算和分析了SnO材料的电子结构以及热电输运性质。其主要内容如下:1,利用第一性原理和玻尔兹曼输运理论,探讨了二维材料体SnO的电子结构,热电输运特性。发现体SnO是间接带隙结构,其带隙为0.484eV,SnO体材料的导带底处的能带色散关系的斜率较大,因此电子具有较小的有效质量,计算得到的电子载流子的迁移率较大,而且其较大的电导率、塞贝克系数以及功率因子都与其导带处简并的能带结构有关。我们还发现体SnO的晶格热导率是呈现各项异性的,沿x(y)和z方向晶格热导率是不同的,在常温下(300K)晶格热导率的值为K_L~x=K_L~y=10.79W/mK,K_L~z=3.53W/mK,这是因为锡的孤对电子与晶格振动的非谐效应是对应的,因此,锡基材料具有较好的热电性能。2,同样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了单层SnO材料电子结构与热电输运性质。单层SnO也是间接带隙,带隙为3.0 eV,从单层到体结构能隙呈递减规律,这就说明体结构层间相互作用较强的原因。在300K下计算的单层SnO的晶格热导率约为0.8W/mK。同时计算得到的单层SnO的稳定的b结构的电子的迁移率大约为10~2cm~2v~(-1)s~(-1)。单层SnO同样具有较低的和相对较高的电子迁移率,作为一个稳定的氧化物材料,具有较高的热电转换效率。最后,给出了全文的总结与展望。(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9-05-01)
郭炜渊,梅世雄,安威力,高标,霍开富[2](2018)在《锡基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日益凸显。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这些能源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如何用实现能量的高效储存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锂离子电池由于具有高能量密度、高电压和低的自放电率等而成为目前最主流的储能器件。~([1-5])石墨是目前商业锂离子电池中最常使用的负极材料,但是由于其理论容量低(372mAh g~(-1)),无法满足高能量密度的需求。寻求高容量的电极材料来替代石墨负极是提高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重要手段。锡基电极材料且具有工作电压低、比容量高、低成本、无毒等优点,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然而其存(本文来源于《第五届全国储能科学与技术大会摘要集》期刊2018-10-27)
梁少军[3](2018)在《各向异性层状碲化铋和硒化锡基材料的热电性能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热电材料是一种可利用余热废热回收发电的功能材料。开发新型热电材料,提高热电材料综合性能对于能源的利用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本文对层状热电材料的性能优化进行研究。具体如下:1.碲化铋基热电材料是商业应用最广泛的材料。但是目前其热电优值仍然在1附近徘徊,进一步提高其热电性能显得非常必要。本文通过区熔法制备p型Bi_(0.48)Sb_(1.52)Te_3/PbTe复合热电材料,制备过程较简单,耗时短,且适合大规模生产。Bi_(0.48)Sb_(1.52)Te_3热电材料通过复合PbTe大幅提升了电导率从而明显提升功率因子,在300 K时超过50μWcm~(–1)K~(–2),当PbTe的量为0.05 wt%,功率因子在300 K时达到峰值55μWcm~(–1)K~(–2)。电导率提升的原因是PbTe进入了Bi_(0.48)Sb_(1.52)Te_3基体的晶格,引入了更多的载流子,从而提高了载流子浓度。由于声子的散射,复合材料的晶格热导率下降,但是由于载流子增多,使得电子热导率上升,最后导致总热导率上升,使得热电优值提升不明显,当PbTe的量为0.05 wt%时,在350 K时有最大热电优值,约为1。Bi_(0.48)Sb_(1.52)Te_3基体的平均热电优值约0.7,与文献报道的相符。复合PbTe后,平均热电优值得到有效提升。当PbTe的量为0.05 wt%时,平均热电优值约0.8,提升约14%2.硒化锡基热电材料由于其超低的热导率(923 K时0.23 Wm~(–1)K~(–1))得到人们的关注,其单晶的热电优值在923 K达到2.6,但单晶的机械性能限制了其实际应用。本文采用热变形法制备织构化取向多晶Na_(0.03)Sn_(0.97)Se,掺杂Na的目的是提升载流子浓度。热变形法制备的Na_(0.03)Sn_(0.97)Se取向多晶沿着(210)和(400)面择优取向,且热变形两次的取向性更好,织构化程度比热压的更好。织构化程度的提升提高了载流子迁移率,使得电导率大幅提升,而塞贝克系数保持不变,最终功率因子的峰值提升了约一倍,两次热变形(HD2)样品在825 K左右功率因子的峰值超过10μWcm~(–1)K~(–2)。由于晶粒的长大导致热变形样品的晶格热导率上升,最终总热导率也上升,但随着温度的上升,晶格热导率和总热导率上升的幅度越来越小并接近零,最终使得热电优值提升的幅度越来越大。热压样品在800 K附近的热电优值约0.76,与文献报道的相符。与热压相比,热变形样品的最大热电优值提升约70%,在800 K时,热变形一次(HD1)及热变形两次(HD2)样品同时取得热电优值的峰值,约为1.3,比文献报道的用热压,放电等离子烧结,区熔以及区熔结合放电等离子烧结等工艺制备的硒化锡基热电材料的高。(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8-05-01)
姚凯利[4](2017)在《硫化亚锡基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环境中大分子有机污染物的治理已经成为环境化学领域的的研究热点之一。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机污染物当属染料,其具有的毒性及可见性(即使浓度<1 ppm)等特点,被认为是废水中的第一污染物。非均相光催化作为一种深度氧化技术,已经被公认是最有前景的绿色环境处理技术之一。目前,以Ti02为代表的半导体多相光催化技术已经在环境污染治理领域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其较高的禁带宽度使其仅在紫外光下具有光催化活性,这一点严重限制了其推广和应用。利用可见光(或太阳光)催化降解有毒有机污染物一直是光催化领域的难题。鉴于此,本论文以利用可见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为目标,选择能带宽度较窄,能对可见光响应,原料无毒、丰富的硫化亚锡(SnS)为催化剂,在可见光作用下,实现甲基橙(MO)、罗丹明B(Rh B)等染料有机物的降解。全文将从以下叁大部分展开详细阐述:(1)分别考察了催化剂制备条件中不同因素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得出适宜的催化剂制备条件为:硫源为硫代乙酰胺,反应时间为24 h,反应温度为200℃C,溶剂为乙二醇。同时,选取两种形貌不同的SnS催化剂用于光催化降解MO和RhB两种染料,分析了形貌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并对制备得到的SnS光催化剂降解污染物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采用单因素实验考察了染料类型、底物浓度、催化剂用量对SnS光催化降解反应的影响,得到SnS光催化降解MO时光催化活性最佳,且最优催化剂用量为15mg,MO浓度为30mg/L。(2)采用一步溶剂热法,通过调节原料中Sn4+的质量百分比,制备得到一系列产物组成不同的SnS/SnS2-A-Dp-n异质结光催化剂,SnS为p型半导体,SnS2为n型半导体。其中,SnS/SnS2-B异质结的光催化活性较好,在光催化降解MO反应中,60 min时,SnS/SnS2-B对MO的降解率达到83.25%,且降解反应符合拟一级反应动力学,反应常数为3.351×10-2min-1,均高于纯的SnS和纯的SnS2。其稳定性循环测试表明,四次循环后降解率仍为76.68%,仅有6.6%的损失。SnS/SnS2-B异质结在光催化降解MO时,起主要作用的反应活性物质是·02-,其次是·OH,且·OH应该是通过·O2-→H2O2→·OH路线生成的。对于MO的降解过程,首先发生的是还原反应,即在质子(H+)的作用下,光生电子直接还原MO的N=N双键,打断N=N双键后生成如4-氨基苯磺酸钠更小的物质,随后发生·02-和·OH两种自由基的氧化反应,直至将所有的有机物小分子矿化为C02和H2O。(3)尝试将SnS与导电高分子聚苯胺(c-PANI)材料复合形成有机-无机杂化材料。通过质子酸掺杂原位氧化聚合法,制备得到一系列c-PANI/SnS复合材料。将其用于MO的光催化降解反应中,对其活性提高及SnS光蚀现象的改善等做出了解释。结果表明:在光照40 min时,c-PANI/SnS-2和c-PANI/SnS-0.5样品对MO的降解率分别为83.39%和58.27%,较SnS/SnS2-B的55.98%要好。这可能是由于SnS价带上的光生空穴迁移至c-PANI的最高占有轨道(HOMO),c-PANI最低空轨道(LUMO)上大量的电子迁移至SnS的导带,促进SnS电子-空穴对分离的同时,提高了光的吸收效率;同时,由于c-PANI与SnS之间形成了新的N-Sn键,SnS的光蚀现象问题可能会得到有效的改善。(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7-04-01)
胡翔[5](2017)在《锡基材料的制备及其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锡基材料具有高理论比容量而受到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研究。但是,锡基材料在长期锂合金化和去合金化过程中,其体积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产生大的内部应力,以及形成不稳定的固体电解质界面膜,最终导致其电极材料结构发生破坏且容量快速衰减。为了克服上述困难,研究表明电极材料的粒径纳米化、中空结构以及碳复合的锡基材料可以有效缓解其在充放电过程中所产生的体积膨胀和粉化问题。本论文以锡基负极材料为主要方向,通过合理的设计以及简便的制备方法,分别构筑了锡纳米粒子限制在氮掺杂的空心碳球(Sn@N-HPC)、叁维石墨烯网络包覆空心二氧化锡球(H-SnO2@rGO)和亚硫化锡纳米粒子负载在叁维大孔氮掺杂的超薄碳纳米片上(SnS@N-CNNs)叁种材料。由于其独特的结构,所制备的锡基纳米复合材料均表现出很好的储锂性能,取得了以下主要创新结果:(1)Sn@N-HPC与单纯的将量子点油酸锡高温烧结后所获得的锡碳复合材料(Sn/C)相比,循环性能、比容量以及倍率性能均有明显的提高,以0.1 Ag-1电流密度下充放电循环200次之后仍有912 mAh g-1高的比容量,而Sn/C在循环100圈后容量就衰减到只有84mAhg-1。这表明氮掺杂的空心碳球因其大的空隙空间,可以很好的缓解锡在充放电过程的体积膨胀,并且改善整个电极的离子/电子的传输,从而获得很好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2)H-SnO2@rGO具有独特的叁维纳米结构,为锂离子电池提供多种有利特性,不仅为SnO2球体积膨胀提供强有力的保护,还有利于离子和电子的动力学传输。测试结果显示,以0.1 Ag-1电流密度下循环100次后比容量仍然具有1107 mAh g-1,在电流密度为1 A g-1循环500圈后可以维持552 mAh g-1,展现了杰出的储锂性能。(3)3D SnS@N-CNNs复合材料所具有的氮掺杂碳纳米片不仅可以获得细小的SnS纳米粒子,而且氮掺杂可以提供更多的缺陷,为锂离子以及电子提供更好的传输。另外,叁维大孔结构可以为SnS在循环过程中产生的体积效应提供足够的缓冲空间。该电极材料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时表现出良好的电化学储锂性能。结果显示,以0.1Ag-1循环50圈后容量有938mAh g-1,以1Ag-1循环700圈后容量仍然可以维持在470 mAh g-1。(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7-03-25)
陈鹏[6](2013)在《石墨烯负载锡基材料及钼基材料的制备和储锂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涉及石墨烯与金属合金(SnCo合金)、金属硫化物(SnS_2)、金属氧化物(MoO2)叁种材料进行复合,并探索了其电化学性能,同时还研究了石墨烯负载硫化锡材料的可见光催化性能。首先通过改良的Hummer方法,氧化天然石墨得到石墨烯氧化物(GrapheneOxide, GO)。利用热解还原、化学还原、微波辅助、溶剂热等方法分别制备得到石墨烯(graphene nanosheets, GNS)、石墨烯负载锡钴纳米粒子(graphenenanosheets supported SnCo nanoparticles, GNS-SnCo)、还原石墨烯氧化物负载二硫化锡纳米片(reduced graphene oxide supported SnS_2nanosheets, RGO-SnS_2)、石墨烯负载碳包覆二氧化钼纳米粒子(graphene nanosheets supported MoO2@Cnanoparticles, GNS-MoO2@C),并对其形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同时研究探索其机理。结论如下:(1)以石墨烯氧化物、氯化锡、氯化钴、柠檬酸的水溶液为前驱体,通过硼氢化钠化学还原制备得到石墨烯材料与锡钴材料的复合材料。所得产物形貌为石墨烯片负载粒子形貌,粒子粒径约为8-12nm。将该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进行了电化学测试,在小电流0.1C(1C=720mA/g)下,首圈充电比容量高达1117mAh/g,60圈循环后还能保持571mAh/g的比容量,同时在1C大电流下循环也能保持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复合材料电化学性能的提高主要归功于以下几方面:钴元素作为一种非活性元素掺入锡元素中形成锡钴合金,缓解体积膨胀效应;石墨烯层可以防止锡钴合金纳米粒子之间的团聚;锡钴纳米粒子遍布石墨烯层上,可防止石墨烯层的重新堆迭,保持了复合材料的3D结构。正是Sn、Co、C叁种元素的协同作用,GNS-SnCo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比容量和循环稳定性。同时,本文首次报道了石墨烯和锡钴合金复合材料在锂离子电池负极上的应用。(2)以石墨烯氧化物、氯化锡、硫脲的乙二醇溶液为前驱体,通过微波辅助法制备得到还原石墨烯氧化物负载二硫化锡纳米片复合材料(RGO-SnS_2),并将该复合材料应用到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和可见光催化剂上。在0.1C、1C、5C(1C=660mA/g)电流密度下,该材料的首圈充电比容量分别为1077,934和854mAh/g,在循环40圈后,还能保持在896,657和466mAh/g,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同时RGO-SnS_2材料作为可见光催化剂经过120分钟使有机污染物罗丹明B达到100%的降解率,经过240分钟使苯酚达到83.2%的降解率,大大高于二硫化锡单体的降解效率。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二硫化锡与石墨烯材料具有良好的协同效应:一方面,通过与石墨烯复合,影响了二硫化锡的晶体生长,得到了比表面积较大的石墨烯片负载二硫化锡纳米片复合材料,同时石墨烯层不仅可以作为一个缓冲层来进一步缓解二硫化锡在充放电过程中体积膨胀问题,还能提高材料的电子传导性;另一方面,负载在石墨烯层间的二硫化锡纳米片可以有效地防止石墨烯层重新团聚堆迭,保持了材料结构的稳定性。本文通过微波加热法制备得到独特的片负载片形貌的石墨烯与二硫化锡的复合材料,同时第一次报道了石墨烯与二硫化锡复合材料的可见光催化性能。(3)以石墨烯氧化物、钼酸铵、硝酸的乙二醇溶液为前驱体,通过溶剂热法制备得到石墨烯负载碳包覆二氧化钼纳米粒子复合材料(GNS-MoO2@C),并测试了其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在75mA/g电流密度下,该材料循环50圈后还能保持625mAh/g的比容量,优于叁氧化钼和碳包覆二氧化钼材料。碳包覆和石墨烯复合是两种提高材料电化学性能的有效手段。在该复合材料中,石墨烯、二氧化钼、碳层叁种材料形成了良好的协同效应:石墨烯作为缓冲层且能防止二氧化钼粒子的团聚,同时还能提高复合材料的电子传导性能;二氧化钼粒子负载在石墨烯层上能有效地阻止石墨烯层的重新堆迭;二氧化钼表面的碳层可以缓解二氧化钼的体积膨胀效应,提高了电化学稳定性。本文第一报道了石墨烯与碳包覆二氧化钼复合材料的电化学储锂性能,该材料具有较好的比容量和循环性能。(本文来源于《上海大学》期刊2013-03-01)
周伟[7](2010)在《锡基材料的理论计算与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锡基材料因具有良好的物理特性而被广泛应用于电子器件互连封装和光电子器件制造等工业领域。近年来,电子器件的微型化以及自旋电子和光电子材料的发展使得人们对锡基材料的关注主要集中在锡基合金互连结构的可靠性,锡基界面金属间化合物的力学和热力学性质以及锡基氧化物的磁性和光学性质。因此,对锡基材料相关物理性质进行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利用实验和理论计算(第一性原理和有限元)的方法对锡基合金的电迁移行为,Cu-Sn和Pt-Sn金属间化合物的力学和热力学特性以及掺杂SnO_2体系的磁学和光学性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对锡基合金的电迁移行为的研究,我们发现:首先,微小焊球互连结构中Cu-Sn界面金属间化合物层在焊料中的不规则分布会在局部区域产生电流积聚。在此区域中电迁移缺陷会加速生长。其次,Sn-8Zn-3Bi互连结构两极Cu5Zn8金属间化合物挤出层的生长是由于Zn在化学势梯度和电迁移驱动力的共同作用下向两极连续扩散的结果。第叁,在SnBi合金薄膜中由于Sn和Bi的电迁移扩散速率不同而在样品中出现了明显的分层现象。同时,第一性原理计算和实验结果证明了样品微结构的细化可以加速SnBi合金中Bi的电迁移扩散速率。利用第一性原理对Cu-Sn和Pt-Sn金属间化合物力学性质的计算表明,金属间化合物的体模量随着Sn含量的增加而减少,并且都表现出较强的弹性各向异性特征。其弹性各向异性起源于由晶体结构决定的Cu和Sn原子间共价键成分的定向分布。同时,热力学计算结果表明Cu-Sn和Pt-Sn金属间化合物的热力学参量(如比热等)随着Pt含量的增加而减小。以上说明锡基金属间化合物的力学和热力学性质与其单质组元的性质和含量紧密相关。关于锡基氧化物材料的研究,我们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预测在K掺杂SnO_2体系中存在室温铁磁性,并阐明其磁相互作用满足RKKY机制。同时,我们在K掺杂SnO_2粉末样品中观察到了室温铁磁性。我们认为掺杂元素的不均匀分布以及处于间隙位的K和H的空穴补偿作用会削弱体系的磁性。另一方面,计算结果表明W容易以+6价掺杂入SnO_2,并增加体系的导电能力和光学带隙。而O缺陷的形成则会进一步增强体系的导电能力和其在可见光区域的光吸收。此外,我们还发现该体系的光学各向异性起源于原子和键价的定向高密度分布。(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0-11-01)
伍永田[8](2010)在《做强锡基材料 实现产业升级》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治区党委、政府审时度势,把新材料作为广西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及时出台了《广西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了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方向,这对广西堂汉锌铟股份有限公司来说,是时代赋予的一大机遇。(本文来源于《当代广西》期刊2010年19期)
潘丽华[9](2006)在《二氧化锡基材料的气敏性能与催化性能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SnO_2是一种广谱气敏材料,可以用来检测各种还原性、可燃性气体。目前市售的商品化气敏元件大部分由SnO_2制成,但就SnO_2材料本身而言,灵敏度和选择性并不理想,器件指标主要通过各种掺杂得到提高,目前对于气敏元件的工作原理的研究已很多,但是对气敏材料的敏感机理的研究工作还落后于实际应用,难于从理论上指导气敏材料的开发与设计。并且文献中相关的报道也不多。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从SnO_2对目标气体的催化性能和气敏性能的联系出发,揭示SnO_2基气敏材料的敏感机理。 本文分别采用化学沉淀法和微乳液法制备了SnO_2粉体,并对其进行不同金属氧化物掺杂和添加贵金属,采用DTA-TGA、XRD、比表面积测试等手段对材料进行表征。结果表明,SnO_2晶化的温度大致在500℃左右,所得的粉体为纯SnO_2纳米晶体颗粒,用谢乐公式估算两种方法所得SnO_2的粒径分别为13nm和67nm,比表面积分别为42.7m~2·g~(-1)和127.2m~2·g~(-1)。 将粉体制成传统的烧结型旁热式气敏元件,采用气敏性能测试设备对其气敏性能(灵敏度)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掺杂La_2O_3或添加贵金属Pt,尤其是Pt,能显着提高气敏元件对乙醇的灵敏度,并具有很好的选择性,而Pd的添加使材料对CH_4的灵敏度提高显着,另外减小材料粒径是提高材料气敏性能的一种有效手段。 用微反-气相色谱联用装置系统评价了同种材料对甲烷和乙醇气体的催化性能。结果发现,添加贵金属Pd对甲烷的催化活性提高很明显,掺杂La_2O_3或添加贵金属能显着提高对乙醇的催化活性,而粒径小的材料有着更好的催化活性。 关联材料对目标气体的催化活性和灵敏度的结果显示:催化活性与灵敏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催化活性低则反应物很难与催化剂表面吸附氧发生反应,难以引起材料电学性能(电阻)的明显改变,导致其灵敏度低;催化活性太高,反应物来不及扩散到材料内层即被消耗掉,仅能引起材料表层,而不能引起材料整体的电学性质改变,灵敏度也低;若催化活性适中,反应物扩散到材料内部刚好被反应完全,元件灵敏度最高。(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06-05-20)
林克芝,王晓琳,徐艳辉[10](2005)在《新型锡基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储锂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水溶液化学沉淀法制备了两种锡基锂离子蓄电池负极材料,结晶态Sn6O4(OH)4和无定形态SnO2。将两种样品用于电化学储锂,结果表明,这两种锡基材料都表现出良好的嵌脱锂能力,其中Sn6O4(OH)4的电化学储锂性能优于SnO2,其可逆电化学容量较高,嵌脱锂的电位平台较低,循环第2周期的库仑效率超过90%,第3周期超过95%;而纳米级的无定形态SnO2在循环20周期后库仑效率高于Sn6O4(OH)4。实验还发现选择合适的充放电电压范围可获得更好的电化学性能。(本文来源于《电源技术》期刊2005年08期)
锡基材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日益凸显。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这些能源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如何用实现能量的高效储存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锂离子电池由于具有高能量密度、高电压和低的自放电率等而成为目前最主流的储能器件。~([1-5])石墨是目前商业锂离子电池中最常使用的负极材料,但是由于其理论容量低(372mAh g~(-1)),无法满足高能量密度的需求。寻求高容量的电极材料来替代石墨负极是提高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重要手段。锡基电极材料且具有工作电压低、比容量高、低成本、无毒等优点,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然而其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锡基材料论文参考文献
[1].段慧娟.锡基材料的热电性质的理论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
[2].郭炜渊,梅世雄,安威力,高标,霍开富.锡基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C].第五届全国储能科学与技术大会摘要集.2018
[3].梁少军.各向异性层状碲化铋和硒化锡基材料的热电性能优化[D].暨南大学.2018
[4].姚凯利.硫化亚锡基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7
[5].胡翔.锡基材料的制备及其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的应用[D].福建师范大学.2017
[6].陈鹏.石墨烯负载锡基材料及钼基材料的制备和储锂性能研究[D].上海大学.2013
[7].周伟.锡基材料的理论计算与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0
[8].伍永田.做强锡基材料实现产业升级[J].当代广西.2010
[9].潘丽华.二氧化锡基材料的气敏性能与催化性能关系研究[D].郑州大学.2006
[10].林克芝,王晓琳,徐艳辉.新型锡基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储锂性能[J].电源技术.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