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的蜂毒素基因重组腺病毒论文-李柏,凌昌全,张晨,顾伟,李绍祥

含的蜂毒素基因重组腺病毒论文-李柏,凌昌全,张晨,顾伟,李绍祥

导读:本文包含了含的蜂毒素基因重组腺病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癌,肝细胞,甲胎蛋白,重组腺病毒,细胞凋亡

含的蜂毒素基因重组腺病毒论文文献综述

李柏,凌昌全,张晨,顾伟,李绍祥[1](2011)在《蜂毒素基因重组腺病毒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蜂毒素基因重组腺病毒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通过形态学观察、DNA电泳、原位缺口末端标记(T U N E L)、流式细胞仪等方法观察携蜂毒素基因重组腺病毒对肝癌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光镜下见部分肝癌细胞出现凋亡形态学变化,DNA电泳可见梯形条带,TUNEL染色结果显示,Ad-rAFP-Mel组、Ad-rAFP组和对照组的凋亡率分别为(21.5±2.4)%、(10.5±4.4)%和(3.0±1.4)%,各组间差异有显着性(F=38.0,P<0.05)。流式细胞仪定量分析结果显示,3组凋亡率分别为(7.3±0.5)%、(3.9±0.1)%和(0.8±0.1)%,各组间差异有显着性(F=415.1,P<0.05)。结论:诱导细胞凋亡可能是蜂毒素抗肿瘤的作用机制之一。(本文来源于《第四届中医药继续教育高峰论坛暨中华中医药学会继续教育分会换届选举会议论文集》期刊2011-04-01)

李柏,张晨,李绍祥,万旭英,顾伟[2](2011)在《蜂毒素基因重组腺病毒对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携蜂毒素基因及甲胎蛋白(AFP)启动子(rAFP)的重组腺病毒载体,探讨rAFP驱动的蜂毒素基因在体外对肝癌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方法:人工合成蜂毒素基因,置于rAFP之后,用细菌内高效同源重组法将目的基因重组入腺病毒质粒中,转染人胚肾293细胞进行腺病毒包装;采用MIT法测定蜂毒素基因转染对AFP阳性、阴性肝癌细胞及正常肝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携蜂毒素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构建成功,MTI"实验证明携蜂毒素基因重组腺病毒转染后,AFP阳性肝癌细胞的增殖受到明显抑制,而对AFP阴性肝癌细胞及正常肝细胞无明显影响;无蜂毒素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转染,则对各种细胞增殖均无抑制作用。结论:表达rAFP驱动的蜂毒素基因的重组腺病毒在体外可特异性地杀伤AFP阳性肝癌细胞。(本文来源于《第四届中医药继续教育高峰论坛暨中华中医药学会继续教育分会换届选举会议论文集》期刊2011-04-01)

陈永安,张亚妮,顾伟,李柏,张薇薇[3](2010)在《含rAFP的蜂毒素基因重组腺病毒诱导HepG2细胞凋亡及相关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含有AFP启动子的携蜂毒素基因重组腺病毒诱导HepG2细胞凋亡的相关机制。方法:采用AnnexinV/PI双染法,流式细胞仪检测含rAFP的蜂毒素基因重组腺病毒(Ad-rAFP-Mel)感染HepG2细胞后的凋亡情况;采用罗丹明123、PI双染色法检测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Fura-2染色检测细胞内Ca2+变化。结果:Ad-rAFP-Mel感染HepG2细胞后发生明显的细胞凋亡,线粒体膜电位下降,细胞内钙离子的浓度升高。结论:结果提示感染后表达的内源性蜂毒素可能通过影响线粒体、内质网等结构,从而诱导AFP阳性的肝癌细胞凋亡。(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期刊2010年05期)

陈永安,张亚妮,顾伟,李柏,董惠娟[4](2010)在《含rAFP的蜂毒素基因重组腺病毒转染的HepG2细胞形态学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构建含有重组AFP(recombinant alpha-fetoprotein,rAFP)启动子的携蜂毒素(melittin,Mel)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enovirus,Ad),观察感染Ad-rAFP-Mel的HepG2细胞形态学变化。方法采用倒置显微镜、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Hoechst 33258染色、透射电镜观察Ad-rAFP-Mel作用过的肝癌细胞死亡情况、细胞器的结构变化等形态学变化。结果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结果显示,随着病毒感染复数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活细胞数量减少;HE染色显示坏死与凋亡并存;Hoechst 33258染色显示确有凋亡存在;透射电镜证实Ad-rAFP-Mel作用于肝癌细胞后,肝癌细胞凋亡和坏死兼而有之。结论Ad-rAFP-Mel能够抑制HepG2细胞的生长,细胞死亡呈现坏死与凋亡兼有的特征。(本文来源于《安徽中医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4期)

钱纯钰[5](2009)在《携蜂毒素基因重组增殖型腺病毒的构建及特异性抑制肝癌细胞增殖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构建以HREAFP杂合启动子调控E1a区,E1b区缺失55KDa蛋白,并由晚期启动子MLP调控Melittin基因的重组增殖型腺病毒。观察其特异性地在肝癌细胞中的增殖情况及特异性地抑制肝癌细胞增殖的作用。研究方法:将携带Melittin基因的质粒pENTR-MLP-Melittin与腺病毒骨架质粒pPE3-F11B通过LR重组,构建质粒pPE3-F11B-MLP-Melittin。将其与含有杂合启动子HREAFP的质粒PXC20-△E1b-55kda-HREAFP共同转染人胚肾293细胞,得到由HREAFP调控E1a区,E1b区缺失55kda蛋白的携Melittin基因的重组增殖型腺病毒QG511-HA-Melittin。PCR技术鉴定正确后,大量扩增病毒,氯化铯密度梯度离心法纯化,并用TCID50法并测定病毒滴度。病毒增殖实验观察该病毒在甲胎蛋白阳性肝癌细胞、甲胎蛋白阴性肝癌细胞及正常肝脏细胞感染、复制增殖情况。MTT实验观察该重组腺病毒对甲胎蛋白阳性肝癌细胞、甲胎蛋白阴性肝癌细胞及正常肝脏细胞的增殖抑制效果。结果:成功构建携蜂毒素基因的重组增殖型腺病毒,PCR鉴定该病毒可以扩增出与HRE,AFP,△E1b-55kda,MLP-Melittin相对应的目的条带,分别为166bp,276bp,1832bp,534bp。病毒在293细胞中扩增后纯化,用TCID50法测得该病毒的滴度达到1.58×109fu/ml。增殖实验表明,病毒QG511-HA-Melittin在甲胎蛋白阳性Hep3B肝癌细胞48h的增殖倍数高达12800倍,在甲胎蛋白阴性肝癌细胞SSMC-7721中48h的增殖倍数130倍,在人正常肝细胞L02 48h的增殖倍数19.68倍。MTT实验表明QG511-HA-Melittin对甲胎蛋白阳性的肝癌细胞株Hep3B有明显的杀伤作用,在MOI=5时即可杀伤半数的Hep3B细胞,与SMMC-7721和L02相比具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成功构建了携蜂毒素基因的重组增殖型腺病毒,将蜂毒素基因作为目的基因插入到重组增殖型腺病毒中,并由MLP启动子调控。该重组增殖型腺病毒能特异性在甲胎蛋白阳性的肝癌细胞中增殖,而对甲胎蛋白阴性肝癌细胞及正常肝脏细胞则影响不大,并且能特异性地抑制甲胎蛋白阳性的肝癌细胞增殖。该方案充分发挥了病毒基因治疗的优势,为肝癌等实体肿瘤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第二军医大学》期刊2009-05-01)

陈永安[6](2009)在《含rAFP的蜂毒素基因重组腺病毒转染人肝癌细胞HepG2后的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肝癌是世界第五大癌症,全球每年50万~100万新发病例和近100万死亡病例,至今还未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寻找更好的治疗方法成为肝癌治疗面临的重大问题,利用基因工程手段进行肝癌的基因治疗已成为目前人们普遍关注和研究的热点。蜂毒素体外抗肿瘤作用明显,而且作用发生迅速,但因具有溶血的副作用而限制了临床应用。由于肝癌细胞及肝细胞对腺病毒十分敏感,对AFP阳性肝癌,将蜂毒素基因置于AFP调控元件之下,以腺病毒为载体转染可以使肝癌细胞被选择性杀伤,从而避免了蜂毒素的直接溶血作用。基于以上想法,我科以往的研究已经成功构建了含rAFP的蜂毒素基因重组腺病毒(Ad-rAFP-Mel)及不含蜂毒素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rAFP),体内外实验已证实Ad-rAFP-Mel对AFP阳性肝癌细胞确有非常明显的抑制或杀伤作用。我们的研究主要是在以往的工作基础上,明确Ad-rAFP-Mel转染HepG2细胞的作用模式,并探讨其相关分子机制,为进一步推向临床提供实验依据。目的:1.体外观察含rAFP的蜂毒素基因重组腺病毒作用于肝癌细胞株HepG2后细胞的生长状况和形态学变化。2.对含rAFP的蜂毒素基因重组腺病毒引起肝癌细胞死亡的相关机制进行探讨。3.为临床应用有毒中药有效成份以基因重组载体转染的方式进行中药生物治疗HCC提供科学的实验依据。方法:1.通过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情况、HE染色、Hoechst33258染色、透射电镜等手段观察含rAFP的蜂毒素基因重组腺病毒作用于肝癌细胞后细胞死亡情况、细胞器的结构变化等形态学变化。2.采用AnnexinV/PI凋亡试剂盒通过FCM分析检测含rAFP的蜂毒素基因重组腺病毒诱导细胞凋亡的情况。3.采用罗丹明123、PI双染色法,FCM检测线粒体膜电位。Fura-2染色,FCM检测细胞内Ca2+变化,探讨Ad-rAFP-Mel作用于肝癌细胞后对细胞生物膜的影响。4.基于对细胞凋亡诱导的确定性判断,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含rAFP的蜂毒素基因重组腺病毒作用后细胞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家族的改变情况,观察对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结果:1.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随着病毒感染指数的增高和时间的延长,活细胞数量减少,HE染色显示坏死与凋亡并存,Hoechst33258染色显示确有凋亡存在,透射电镜证实rAFP的蜂毒素基因重组腺病毒作用于肝癌细胞后是凋亡和坏死兼而有之。2.含rAFP的蜂毒素基因重组腺病毒感染复数在MOI=25以上能够显着诱导HepG2细胞的凋亡,凋亡率随时间及感染复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呈时间剂量依赖性(8 h、12 h、24 h、72 h)。3.罗丹明123、PI双染色法, FCM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显示12 h开始,随着病毒感染指数的增高和时间的延长,线粒体膜电位逐渐降低,各Ad-rAFP-Mel转染组与空白对照组及Ad-rAFP转染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 Fura-2染色FCM检测细胞内Ca2+浓度显示8 h开始,随着病毒感染指数的增高和时间的延长,细胞内钙离子的荧光强度逐渐增强,各Ad-rAFP-Mel转染组与空白对照组及Ad-rAFP转染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Western blot检测显示MOI=400浓度含rAFP的蜂毒素基因重组腺病毒作用8h细胞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9、3开始活化,24h内逐渐明显,72 h仍有活化, caspase12未见明显活化。结论: 1.含rAFP的蜂毒素基因重组腺病毒能够抑制HepG2细胞的生长,细胞死亡呈现坏死与凋亡兼有的特征。2.含rAFP的蜂毒素基因重组腺病毒能够使HepG2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下降,细胞内Ca2+浓度升高,其作用可能与影响细胞生物膜结构有关。3.含rAFP的蜂毒素基因重组腺病毒能够上调细胞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家族水平,诱导HepG2细胞的凋亡;含rAFP的蜂毒素基因重组腺病毒诱导的细胞凋亡与细胞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家族信号通路的活化增加有关。(本文来源于《第二军医大学》期刊2009-05-01)

李绍祥,李瑞利,凌昌全,张晨,李柏[7](2006)在《携蜂毒素基因重组腺病毒对HepG2细胞甲胎蛋白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以甲胎蛋白转录调控序列(transcription regulatory element of-αfetoprotein,rAFP)驱动蜂毒素基因转录的重组腺病毒对肝癌细胞生物学性状的影响。方法将蜂毒素基因置于rAFP之后,用细菌内高效同源重组法将目的基因重组入腺病毒质粒中,重组质粒在293细胞中进行腺病毒的包装。携有蜂毒素基因的腺病毒感染肝癌细胞后,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观察蜂毒素基因的转录;甲基噻唑基四唑(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法测定蜂毒素基因转染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酶联免疫吸附(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双抗体夹心法定量检测甲胎蛋白(-αfetoprotein,AFP);流式细胞术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分子表达情况。结果重组腺病毒载体构建成功,体外转染HepG2肝癌细胞后,蜂毒素基因在rAFP的控制下,可以抑制AFP阳性肝癌细胞的增殖,明显降低其AFP的生成量,但MMP-2分子的表达却是升高的。结论蜂毒素基因转染肝癌细胞后,可改变肿瘤细胞的部分生物学行为,使其表达谱发生改变。(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06年01期)

李柏,顾伟,张晨,黄雪强,张亚妮[8](2005)在《蜂毒素基因重组腺病毒转染对肝癌细胞周期及磷脂酶A_2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蜂毒素(Melittin,Mel)是一种动 物毒素,具有显着的抗肿瘤作用〔1〕,但 其溶血副作用限制了临床应用。为达 到减毒增效的目的,将编码蜂毒素的基(本文来源于《中华肝胆外科杂志》期刊2005年01期)

凌昌全,李柏,张晨,顾伟,李绍祥[9](2004)在《蜂毒素基因重组腺病毒抗肝癌作用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将编码蜂毒素的基因用于肝癌治疗,为蜂毒素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采用细菌内同源重组法构建携蜂毒素基因及甲胎蛋白(AFP)启动子的重组腺病毒,X-gal染色检测其转染效率,MTT法测定其对肝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并观察其体外转染对肝癌细胞致瘤能力的影响及肿瘤内注射对荷肝癌裸鼠的抑瘤效果。 结果 蜂毒素基因mRNA在细胞中得到了转录;当感染复数(MOI)为10时,重组腺病毒在体外对BEL-7402人肝癌细胞的转染效率达到100%,体内转染亦有较高的效率。Ad-rAFP-Mel和Ad-rAFP对BEL7402细胞的抑制率分别为66.2%±2.7%和2.9%±2.3%(t=30.83,P<0.01)。Ad-CMV-Mel对BEL7402、SMMC7721及L02细胞的抑制率分别为58.9%±9.6%、65.9%±3.8%和31.7%±1.2%,而Ad-rAFP-Mel对BEL7402、SMMC7721及L02细胞的抑制率分别为66.2%±2.7%、16.1%±6.6%和7.5%±3.3%,与Ad-CMV-Mel组比较t=1.27、P=0.27,t=11.31、P<0.01和t=12.12、P<0.01。重组腺病毒体外转染后,肝癌细胞致瘤能力减弱,肿瘤内注射,裸鼠皮下移植瘤消退。 结论 蜂毒素基因重组腺病毒在体内外对肝癌均有特异性抑制作用,证明动物毒素基因作为抗肿瘤目的基因具有可行性。(本文来源于《中华肝脏病杂志》期刊2004年12期)

李柏,凌昌全,张晨,顾伟,李绍祥[10](2004)在《蜂毒素基因重组腺病毒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观察蜂毒素基因重组腺病毒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的作用。 方法 通过形态学观察、DNA电泳、原位缺口末端标记(TUNEL)、流式细胞仪等方法观察携蜂毒素基因重组腺病毒对肝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结果 光镜下见部分肝癌细胞出现凋亡形态学变化,DNA电泳可见梯形条带,TUNEL染色结果显示,Ad-rAFP-Mel组、Ad-rAFP组和对照组的凋亡率分别为(21.5±2.4)%、(10.5±4.4)%和(3.0±1.4)%,各组间差异有显着性(F=3 8.0,P<0.0 5)。流式细胞仪定量分析结果显示,3组凋亡率分别为(7.3±0.5)%、(3.9±0.1)%和(0.8±0.1)%,各组间差异有显着性(F=415.1,P<0.05)。 结论 诱导细胞凋亡可能是蜂毒素抗肿瘤的作用机制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华肝脏病杂志》期刊2004年08期)

含的蜂毒素基因重组腺病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构建携蜂毒素基因及甲胎蛋白(AFP)启动子(rAFP)的重组腺病毒载体,探讨rAFP驱动的蜂毒素基因在体外对肝癌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方法:人工合成蜂毒素基因,置于rAFP之后,用细菌内高效同源重组法将目的基因重组入腺病毒质粒中,转染人胚肾293细胞进行腺病毒包装;采用MIT法测定蜂毒素基因转染对AFP阳性、阴性肝癌细胞及正常肝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携蜂毒素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构建成功,MTI"实验证明携蜂毒素基因重组腺病毒转染后,AFP阳性肝癌细胞的增殖受到明显抑制,而对AFP阴性肝癌细胞及正常肝细胞无明显影响;无蜂毒素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转染,则对各种细胞增殖均无抑制作用。结论:表达rAFP驱动的蜂毒素基因的重组腺病毒在体外可特异性地杀伤AFP阳性肝癌细胞。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含的蜂毒素基因重组腺病毒论文参考文献

[1].李柏,凌昌全,张晨,顾伟,李绍祥.蜂毒素基因重组腺病毒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的作用[C].第四届中医药继续教育高峰论坛暨中华中医药学会继续教育分会换届选举会议论文集.2011

[2].李柏,张晨,李绍祥,万旭英,顾伟.蜂毒素基因重组腺病毒对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C].第四届中医药继续教育高峰论坛暨中华中医药学会继续教育分会换届选举会议论文集.2011

[3].陈永安,张亚妮,顾伟,李柏,张薇薇.含rAFP的蜂毒素基因重组腺病毒诱导HepG2细胞凋亡及相关机制研究[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0

[4].陈永安,张亚妮,顾伟,李柏,董惠娟.含rAFP的蜂毒素基因重组腺病毒转染的HepG2细胞形态学变化[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0

[5].钱纯钰.携蜂毒素基因重组增殖型腺病毒的构建及特异性抑制肝癌细胞增殖作用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9

[6].陈永安.含rAFP的蜂毒素基因重组腺病毒转染人肝癌细胞HepG2后的作用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9

[7].李绍祥,李瑞利,凌昌全,张晨,李柏.携蜂毒素基因重组腺病毒对HepG2细胞甲胎蛋白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表达的影响[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6

[8].李柏,顾伟,张晨,黄雪强,张亚妮.蜂毒素基因重组腺病毒转染对肝癌细胞周期及磷脂酶A_2表达的影响[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5

[9].凌昌全,李柏,张晨,顾伟,李绍祥.蜂毒素基因重组腺病毒抗肝癌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4

[10].李柏,凌昌全,张晨,顾伟,李绍祥.蜂毒素基因重组腺病毒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的作用[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4

标签:;  ;  ;  ;  ;  

含的蜂毒素基因重组腺病毒论文-李柏,凌昌全,张晨,顾伟,李绍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