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顺直河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长江中下游,月牙形沙波,崩岸,冲刷
顺直河道论文文献综述
刘祥玉,刘晓辉,高清洋,杨阳[1](2019)在《长江中下游顺直河道水流冲刷引发崩岸的模拟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江中下游河道水流冲刷引发崩岸的频次较多、危害巨大。为探究顺直河道中此类崩岸引发的过程机理,借助模拟试验展开观测和分析。崩岸过程中主要存在5种不同运动特征的水流,崩岸前后近水面附近形成的月牙形沙波可能是崩岸过程中重要的水下输沙载体,促进崩岸的持续发生,甚至促进崩岸形成。通过岸坡守护试验验证,并从防治崩岸的工程角度出发,相比于坡趾区域,近水面附近坡面的守护更能达到防治崩岸的目的,同时也应合理守护坡趾区域,避免该区域持续不断地侵蚀对远期岸坡的不利影响。(本文来源于《水运工程》期刊2019年04期)
谢佳明[2](2017)在《顺直河道垂线流速分布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顺直河道垂线流速分布,本文采用水槽实验数据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使用EXCEL软件绘制顺直水槽垂线流速分布曲线,通过基于实验数据绘制的顺直水槽垂线流速分布曲线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并提出流体力学中几种流速分布公式,以便于与本次实验研究得到结论对比,从而验证研究合理性。(本文来源于《科学中国人》期刊2017年21期)
张玮,刘博雅,卓家军,Wolfgang,SUMMER[3](2016)在《顺直河道低水生态修复工程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大多河流存在着平面顺直、断面单一的问题,需要进行生态修复。该文以奥地利某顺直河道段低水生态修复工程为例,利用水流数学模型,研究修复工程的平面布局。研究结果表明:利用错口丁坝,可在低水期形成蜿蜒多样的生态环境,且丁坝间距与错口深度是决定因素;非淹没状态下,丁坝间距为2.28倍河宽、错口深度为0时效果最佳;部分淹没情况下,丁坝间距应保持2.28倍河宽,但错口深度应大于0;相对坝高较小时,错口丁坝壅水较小,对行洪没有影响。(本文来源于《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期刊2016年02期)
张玮,卓家军,刘博雅,WOLFGANG,Summer[4](2015)在《顺直河道低水生态修复理念与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顺直河道存在形态单一、生态退化等问题,修复河道的蜿蜒性是改善其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针对多数顺直河道具有河宽受限、短期防洪为主等特点,提出在低水期通过设置生态修复建筑物以营造低水蜿蜒流动形态的理念;根据水动力和生态要求,提出蜿蜒河槽设计参数的确定方法,布置合适的生态修复建筑物以构建低水蜿蜒流动形态;结合顺直河道特点与修复目标要求,对低水蜿蜒河槽构建的应用前景作了展望。(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5年16期)
王茜[5](2015)在《水库下游沙质顺直河道演变过程及阻力特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们为了满足各方面的需求,在河流上修建了大量的水库。水库在发挥效益的同时,也改变了河流的自然属性,对水沙进行调节,改变水库下游的水流和泥沙条件,打破下游河道的已有平衡,使得下游水流长期处于不饱和状态,河床沿程发生不同程度的冲刷、粗化、甚至河型转换等,对防洪、航运、取水、生态等方面有重要影响。虽然关于水库下游河道的研究很多,但是有关边滩存在下的水库下游顺直河道的研究不多,且系统性不足,而顺直河道作为四大河型中的最基本河型,是进行其他河型研究的基础,因此,研究水库下游顺直河道演变过程及阻力特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综述了国内外有关水库下游河道演变规律及阻力特性的研究进展情况,在此基础上,以概化模型试验为主、理论分析为辅的方法,研究了水库下游边滩影响下的顺直河道水流紊动特性、不同边滩型式(1个边滩、异岸2个边滩和犬牙交错4边滩)和水流条件下河床演变过程、床面阻力的变化规律及床面阻力与床面形态之间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纵向时均流速沿程大小变化与边滩有关,表现为滩头最小、滩中及滩尾相差不大;横向时均流速的流向则在边滩的影响下出现周期性变化;纵向、横向和垂向相对紊动强度沿横向均表现出滩上最大、远滩次之、滩边最小,且后面两个相差不大;(2)叁种边滩型式下水面线随时间均呈先降低后升高,且边滩数目越多,最终比降越大;不同水流条件和边滩组成下边滩头部冲刷最为剧烈、边滩中也以冲刷为主,但是程度低于边滩头部;边滩尾部则会出现淤积,且大流量下可以明显的看到边滩向下游移动;(3)综合阻力在冲刷末期基本呈上升趋势,最后趋向于一个定值;同一流量下,边滩越多,边滩对水流的阻碍作用越强,河床阻力越大;最终时刻的床面综合阻力与初始弗汝德数、宽深比正相关、与初始雷诺数负相关;(4)床面分形维数与河床阻力正相关。(本文来源于《长江科学院》期刊2015-06-01)
游慕贤,夏艳军[6](2010)在《顺直河道建港的可行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河道主流摆动不定,历来尽量避免在顺直河道上建设港口。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来认为建港条件不好的顺直河道岸段亦开始逐渐开发。以靖江电厂码头的建设为例,分析在顺直河道建设码头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水运工程》期刊2010年01期)
李健,杨文俊[7](2008)在《顺直河道采砂效应平面二维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不规范的河道采砂对堤岸防护、通航及水工建筑物安全等均会产生较大影响。运用平面二维数学模型,概化河道采砂有关影响因素后,模拟并探讨了矩形采沙坑对河床产生的不同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沙坑改变了局部河道的水流结构和含沙浓度分布,在不同河段、不同方向上,沙坑对河床床面变形影响是不一样的。对沙坑变形影响的细致分析有助于进行科学采砂规划。(本文来源于《人民长江》期刊2008年02期)
毛劲乔[8](2003)在《顺直河道采沙坑水流的叁维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各向异性叁维代数应力紊流数学模型(ASM)克服了各向同性紊流模型的缺点,模拟出顺直河道中次生流现象;与实验成果的比较分析证明了该叁维紊流模型有良好的准确性。运用该数学模型对采沙坑周围水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床上出现采沙坑后不但沿主流会造成纵向涡旋的坑上游缘口冲刷,横断面坑内次生流亦对河床有横向侵蚀,原有流态的变化迫使河床变形调整以趋向新的平衡。运用该数学模型能阐明次生流以及纵向涡旋对河床变形的作用,可模拟分析河道采沙对河床形态调整的影响,对河道采沙的科学决策和管理有积极意义。(本文来源于《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期刊2003年05期)
叶玮[9](1998)在《顺直河道中沉积物的粒度及重矿物分布规律——室内大型水槽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型室内水槽重复实验表明,在顺直河道中,分选作用导致了从上游至下游表层沉积物粒径变细、重矿物含量增加。不同河床微地形对重矿物的富集能力不同。在平面上,深槽和浅滩迎水坡为重矿物富集区。在剖面上,则存在表层富集层、埋藏富集层和残留富集层叁种富矿层。重矿物在河道中的富集规律表明。侵蚀作用在重矿物富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色。(本文来源于《沉积学报》期刊1998年02期)
王韦,蔡金德[10](1990)在《顺直河道漫滩水流滩槽流量分配的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顺直河道漫滩水流,本文在总结现有的滩槽流量分配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两种新的计算方法—断面迭加法和谢汉祥修正法。室内及野外资料的验证表明,本文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本文来源于《成都科技大学学报》期刊1990年06期)
顺直河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研究顺直河道垂线流速分布,本文采用水槽实验数据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使用EXCEL软件绘制顺直水槽垂线流速分布曲线,通过基于实验数据绘制的顺直水槽垂线流速分布曲线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并提出流体力学中几种流速分布公式,以便于与本次实验研究得到结论对比,从而验证研究合理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顺直河道论文参考文献
[1].刘祥玉,刘晓辉,高清洋,杨阳.长江中下游顺直河道水流冲刷引发崩岸的模拟试验[J].水运工程.2019
[2].谢佳明.顺直河道垂线流速分布实验研究[J].科学中国人.2017
[3].张玮,刘博雅,卓家军,Wolfgang,SUMMER.顺直河道低水生态修复工程的数值模拟[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2016
[4].张玮,卓家军,刘博雅,WOLFGANG,Summer.顺直河道低水生态修复理念与方法[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5
[5].王茜.水库下游沙质顺直河道演变过程及阻力特性试验研究[D].长江科学院.2015
[6].游慕贤,夏艳军.顺直河道建港的可行性[J].水运工程.2010
[7].李健,杨文俊.顺直河道采砂效应平面二维数值模拟[J].人民长江.2008
[8].毛劲乔.顺直河道采沙坑水流的叁维数值模拟[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2003
[9].叶玮.顺直河道中沉积物的粒度及重矿物分布规律——室内大型水槽实验[J].沉积学报.1998
[10].王韦,蔡金德.顺直河道漫滩水流滩槽流量分配的计算[J].成都科技大学学报.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