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层地位论文-叶鹏飞

阶层地位论文-叶鹏飞

导读:本文包含了阶层地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农民工,阶层,社会地位,评价分析

阶层地位论文文献综述

叶鹏飞[1](2019)在《新时期农民工群体的阶层地位及其保障》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时期农民工阶层的地位保障和提升问题尤显突出。阶层地位的评价分析涉及政治地位、社会经济地位和自我评价等不同维度。目前农民工的政治地位体现为一种国家意志,实际政治权利仍有待提高,社会经济地位处于较低层次,同时对应着较低社会地位的自我评价。农民工的阶层地位还呈现明显的结构差异和群体差异。应对新的社会矛盾,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需要国家和社会各界关注农民工阶层,从民主参与、权益保护、素质提升、公共服务和社会舆论等多个维度提升其阶层地位。(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张海东,刘晓曈[2](2019)在《我国居民阶层地位认同偏移对社会政治态度的影响——基于CGSS2010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客观阶层源于研究者的建构,阶层地位认同则反映了人们对于所处社会结构位置的实际感知,而阶层地位认同比客观阶层地位更能确定一个人的社会心理身份。不可否认,许多人形成了与他们在客观阶层结构中相一致的地位认同。然而,探究阶层地位认同与客观阶层立场之间的差异,有助于理解二者的分化可能会导致怎样的社会政治态度和行为后果。通过对CGSS2010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阶层地位认同向上偏移的群体更可能表现出积极的社会政治态度,反之则更消极,从而证实了阶层地位认同偏移呈现出具有社会学意义的模式,是一个解释人们社会政治态度和行为倾向的有效变量。(本文来源于《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9期)

焦杰,胡娜[3](2019)在《唐代士族之家在室女家庭地位与权利述论——以唐代士族阶层的墓志为核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代士族之家的在室女生活并不受传统性别制度"男尊女卑"的影响。因为某些特殊的原因,聪明伶俐、乖巧懂事、多才多艺的在室女在家庭中极受关爱。她们可以参与家庭日常生活的管理,训育弟妹,还可以"奉祭主丧"。其中长女的权力更大,在父母双亡以后可以支撑门户,承担抚养和照顾弟妹的重任,并极受家人尊重。在室孤女也会被本家或外家宗亲收养,享受温暖的家庭生活,但寄人篱下的处境往往使她们表现得较为早熟,性格也比较内向。(本文来源于《华中国学》期刊2019年01期)

赵斯嘉[4](2019)在《试析幕藩体制下武士阶层的政治经济地位》一文中研究指出德川幕府在江户时代对日本实行武家政权统治,使得武士阶层成为当时日本最受关注的阶层,他们在政治上有着统治者的身份和地位,但是他们却始终没有土地所有权,最后逐渐成为食禄报恩的社会阶层,这在日本武士阶层发展历史中有其特殊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德川幕府时期不同政策对武士阶层的影响,来探究当时该阶层政治地位与经济地位的不对等性。(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9年21期)

李育[5](2019)在《高考地位松动跃升阶层的难度正在提升》一文中研究指出"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一年一度的高考季,伴随着老生常谈和新颖话题如约到来。曾几何时,高考被看成"鱼跃龙门"的归途,如若跨越这一道闪耀着神圣光环的门槛,一个人的命运即可改写。从农村户口到城市户口,从耕田种地到分配工作,二十年前,能够获得"铁饭碗"的高考,是莘莘学子们头悬梁、锥刺股的动力所在。然而时代发展的今天,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似乎使得高考的地位显着下降。尤其在(本文来源于《留学》期刊2019年11期)

白英娇[6](2019)在《社会经济地位、主观社会阶层流动感与生育意愿》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CGSS2015的数据,运用有序Probit(Ordered Probit)模型探究社会经济地位、主观社会阶层流动感对生育意愿的影响,且进一步分组考察生育意愿是否存在性别、城乡差异。研究发现:(1)若无政策限制,约七成居民有生育两个孩子的意愿;(2)总体上,收入对生育意愿有负向影响但不显着,教育程度对生育意愿有负向影响且显着;主观社会阶层流动感对生育意愿有正向影响且显着;(3)收入对男性的生育意愿有正向影响且显着,对女性的生育意愿有负向影响且显着;对城市居民的生育意愿有负向影响但不显着,对农村居民的生育意愿没有显着影响;(4)教育程度对女性的生育意愿有负向影响且显着,对男性的生育意愿有负向影响但不显着;对城市居民的生育意愿有负向影响且显着,对农村居民的生育意愿有负向影响但不显着;(5)过去主观社会阶层流动感对男性的生育意愿有正向影响且显着,对女性的生育意愿有正向影响但不显着;对城市居民的生育意愿有正向影响且显着,对农村居民的生育意愿有正向影响但不显着。未来主观社会阶层流动感对女性的生育意愿有正向影响且显着,对男性的生育意愿有正向影响但不显着;对城市居民的生育意愿有正向影响且显着,对农村居民的生育意愿有正向影响但不显着。(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9-06-01)

李蒙[7](2019)在《俄罗斯沙龙文化中的贵族阶层地位和作用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8世纪法国文化迎来它的春天,巴黎成为启蒙运动无可争议的中心。在启蒙运动时期,沙龙是社会活动的中心,是传播自由思想的场所。沙龙促进了启蒙思想的传播和启蒙运动的发展,同时启蒙运动丰富了沙龙的内容和形式,促进了法国沙龙的繁荣。18世纪法国文化影响遍布世界各地,很多国家开始进行欧化改革。18世纪在法国的影响下俄罗斯开始进行彼得改革,改革触及社会方方面面。在彼得大帝执政时期,俄罗斯文化开始蓬勃发展,首先是贵族文化。在法国文化和彼得大帝改革的影响下,俄罗斯沙龙文化于18世纪产生,并在19世纪繁荣发展。沙龙是俄罗斯文化史上重要的文化现象,与俄罗斯社会紧密相连,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在18世纪和19世纪上半叶的俄罗斯,沙龙成为上流社会智力交流的场所和社会交际的方式。沙龙作为贵族阶层和有才能的知识分子集聚的地方,人们在沙龙里谈论文学、艺术、政治、社会问题等。俄罗斯沙龙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与那个时代的社会文化阶层密切相关,也就是俄罗斯贵族阶层。作为俄罗斯的特权阶层,贵族阶层使得俄罗斯沙龙在俄罗斯文化发展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作为俄罗斯沙龙文化的主体,富有、空闲、有吸引力的俄罗斯贵族阶层成为沙龙的主人,沙龙主人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客人的才能来挑选客人。主人和客人的配合保证了沙龙活动的成功。同时,沙龙也是多功能的。沙龙满足了俄罗斯贵族阶层的需要,巩固了贵族阶层在文化领域的特权和优越性。但是在19世纪下半叶随着农奴制的废除和新的资产阶级关系的发展,俄罗斯贵族阶层失去了自己的特权和优越性。平民知识分子登上历史舞台,导致俄罗斯沙龙文化失去自己的精英性,开始逐渐衰落。前人关于沙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史角度,没有学者研究俄罗斯贵族与沙龙文化的具体联系。本文在把俄罗斯沙龙作为文化现象研究的基础上,以18世纪-19世纪上半叶的俄罗斯沙龙为例,研究俄罗斯贵族阶层与俄罗斯沙龙之间的联系,分析贵族阶层在俄罗斯沙龙中的地位和作用。首先,通过对沙龙文化的概念、起源、特点和流程的分析,探讨沙龙文化在俄罗斯的传入和发展。然后,以18世纪和19世纪上半叶俄罗斯最着名的沙龙为例,指出俄罗斯沙龙文化的民族特点:精英性和庄园沙龙文化。通过对沙龙动态发展过程的分析,指出俄罗斯沙龙的繁荣与衰落和俄罗斯贵族的地位变化密切相关。最后具体分析俄罗斯贵族在沙龙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6-01)

张顺,梁芳,李姚军[8](2019)在《城市居民阶层地位认同偏移:流动观与网络观的双重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流动观与网络观的双重视角,全新解释了城市居民阶层地位认同偏移现象。我国城市居民的阶层认同主要受到两种因素影响:其一,"认同惯性"机制使得人们的地位认同偏向父代地位,即代际向上流动者地位认同偏下,向下流动者地位认同偏上。其二,人际网络中的"镜像机制"使得人们阶层认同发生偏移。当人们社会网络的平均阶层地位低于自身,意味着他们大多与低于自己阶层地位的居民交往,与低地位者交往,将降低人们对其阶层地位认同,导致阶层地位认同向下偏移;反之,则阶层认同向上偏移。因此,城市居民阶层地位认同偏移现象不但具有社会结构根源,也是反映我国城市社会开放性与稳定性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来源于《山东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吴婧,郑逸芳,许佳贤,罗晓芳[9](2019)在《性别意识、社会经济地位与女性阶层认同——基于CGSS 2015数据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运用有序Logit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性别意识和社会经济地位对女性阶层认同的影响及其城乡差异。研究发现:性别意识整体上显着影响女性阶层认同,社会经济地位显着正向影响女性阶层认同;性别意识对女性阶层认同影响的城乡差异显着,社会经济地位对女性阶层认同影响的城乡差异不显着。据此,提出健全法律法规以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提升女性素养以夯实女性的能力基础、强化权利意识以推进性别平等常态化等对策,以期不断促进女性阶层认同的提升。(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苏宝财,李文,陈祥,范水生[10](2019)在《乡村振兴中小农阶层的核心地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未来重点实施的重大战略。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尽管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农民的主体地位,依然有很多人在战略实施过程中将小农阶层边缘化。主要从3个角度阐述和强调小农阶层在乡村振兴中的核心地位:一是小农阶层体量庞大、脆弱性明显,从社会公平角度,要摆正他们的主体地位;二是小农阶层的内生性力量极具潜力,是乡村振兴事业成功的基础;叁是小农生产方式是社会和历史在实践中做出的选择,小农阶层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最后,根据分析结果对小农阶层未来可以担当的角色做了3种假设:一是健全"叁农"社会化服务体系下绿色生态农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者;二是适度规模的现代农业经营者;叁是城乡一体化下的要素供给者。(本文来源于《农业展望》期刊2019年04期)

阶层地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客观阶层源于研究者的建构,阶层地位认同则反映了人们对于所处社会结构位置的实际感知,而阶层地位认同比客观阶层地位更能确定一个人的社会心理身份。不可否认,许多人形成了与他们在客观阶层结构中相一致的地位认同。然而,探究阶层地位认同与客观阶层立场之间的差异,有助于理解二者的分化可能会导致怎样的社会政治态度和行为后果。通过对CGSS2010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阶层地位认同向上偏移的群体更可能表现出积极的社会政治态度,反之则更消极,从而证实了阶层地位认同偏移呈现出具有社会学意义的模式,是一个解释人们社会政治态度和行为倾向的有效变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阶层地位论文参考文献

[1].叶鹏飞.新时期农民工群体的阶层地位及其保障[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2].张海东,刘晓曈.我国居民阶层地位认同偏移对社会政治态度的影响——基于CGSS2010的实证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3].焦杰,胡娜.唐代士族之家在室女家庭地位与权利述论——以唐代士族阶层的墓志为核心[J].华中国学.2019

[4].赵斯嘉.试析幕藩体制下武士阶层的政治经济地位[J].长江丛刊.2019

[5].李育.高考地位松动跃升阶层的难度正在提升[J].留学.2019

[6].白英娇.社会经济地位、主观社会阶层流动感与生育意愿[D].广西大学.2019

[7].李蒙.俄罗斯沙龙文化中的贵族阶层地位和作用探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9

[8].张顺,梁芳,李姚军.城市居民阶层地位认同偏移:流动观与网络观的双重视角[J].山东社会科学.2019

[9].吴婧,郑逸芳,许佳贤,罗晓芳.性别意识、社会经济地位与女性阶层认同——基于CGSS2015数据的实证分析[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10].苏宝财,李文,陈祥,范水生.乡村振兴中小农阶层的核心地位分析[J].农业展望.2019

标签:;  ;  ;  ;  

阶层地位论文-叶鹏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