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廊道优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生态位适宜度,道路生态廊道,景观格局优化
廊道优化论文文献综述
赵岩,陈紫园[1](2019)在《基于生态位适宜度评价的道路生态廊道景观格局优化研究——以353省道(仪征段)两侧生态廊道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评价道路生态廊道的生态位适宜度,可为确定各类景观面积和布局提供科学依据,从而优化道路生态廊道的景观格局。本次研究区为近郊型道路353省道(仪征段)两侧各1km范围的生态廊道,道路绿化景观有机拓展和融入周边的农田、湿地、丘陵和乡村,形成景观、产业、旅游的统筹规划和建设,是一条以线带面、综合规划的道路生态廊道建设综合体。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手段进行景观格局分析,通过建立生态涵养、旅游经济、农业生产叁个方面相关生态位适宜度评价体系和模型,对研究区各区段的功能定位进行量化赋值研究,取其最大赋值作为该区段的主要功能发展方向,并由此确定景观的面积、布局和内容,实现景观格局的科学优化配置,促进景观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现代城市研究》期刊2019年10期)
赵晨洋,李卫正,仲启铖[2](2019)在《基于生态廊道构建的南京仙林绿地网络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廊道是指连接斑块的带状空间,能确保生态过程的连续性,有利于维持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功能,减少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的不利影响,可兼顾环生态、景观和人文等层面,极大增强新城的吸引力。本文以南京仙林新城为研究对象,首先调查分析仙林新城绿色基础设施状况,总结仙林绿地发展现状与问题,基于GIS平台,采用最小路径(LCP)方法,确定潜在生态廊道;并通过重力模型的计算,提取重要生态廊道,构建新城的生态廊道网络,并对廊道网络指标进行分析和评价;再结合各片区的具体绿地规划的要求与特点,构建新城绿地多层级、多元功能要求的综合绿地生态网络;最终总结并提出新城绿地生态网络的优化策略。(本文来源于《现代城市研究》期刊2019年10期)
陈娟,徐蒙,周怡,李凤玲[3](2019)在《大坝廊道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布局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满足灌浆过程智能化监控要求,综合考虑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有效覆盖率以及节点能量均衡消耗,研究了大坝廊道复杂环境无线传感器节点布局方法。通过改进LEACH协议,对廊道内无线传感器节点网络节点分蔟策略和布局方法进行了分析;将影响簇头选举的因素:节点间距离、节点剩余能量和节点到基站的距离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簇头选举策略,提出了基于权值的无线传感器节点布局方法:通过计算各因素所占比重,优化选举公式,选取最合理的簇头节点。结合现场实验对网络剩余节点数、网络能耗以及数据传输能力进行了对比分析,实验证明:在灌浆廊道施工条件下,基于权重和有效网络覆盖率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布局方法适用于灌浆廊道通信。(本文来源于《传感器与微系统》期刊2019年09期)
于乐,蒋一心[4](2019)在《基于城乡样条断面的城市绿色廊道生态服务功能优化与规划管控》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过程中,自然资源保护、恢复与开发受到较大关注,绿色廊道因可有效串联自然与人工环境而受到极大关注。面对当下城市绿色廊道建设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从生态本底出发,立足于绿色廊道生态服务功能与自然人工过程耦合下的线性空间载体,借鉴迭加日趋成熟的城乡样条空间断面分区方法,更好地满足国土空间高质量开发下廊道沿线所涉及自然生境、乡村地区与城区复合土地利用类型的多元诉求。本文结合景观生态学、生态学等基础理论,探寻绿色廊道生态服务评价定性内容转换为具有实施可操作性的规划策略指标体系,以此为基础展开自然保护与优化利用并举的规划管控与生态修复技术方法研究,尝试更好地应对当下国土空间全域资源保护管控开发利用建设等问题。(本文来源于《2019城市发展与规划论文集》期刊2019-08-27)
郭金喜,杨雪萍[5](2019)在《基于廊道经济竞争的地方科创政策优化研究——兼以浙江金华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廊道经济应区域经济的扩张与组合而生,是市场演进与公共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以廊道经济建设提升区域竞争力,就是要识别增长极在经济空间内集聚与扩散的核心通道、以积极的一体化政策培育和壮大产业集群体系。金华市科创政策的制定,应走出补贴性竞争困境,聚焦于激活创新要素、培育"创新空间"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上。(本文来源于《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李玉臻,刘璐[6](2019)在《叁峡遗产廊道空间构建及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遗产廊道是国际遗产保护领域受到认可的遗产保护新模式,在遗产保护与开发中具有重要价值。如何在遗产集中区建立遗产廊道,实现复合型遗产的整体保护已逐渐成为国内外遗产领域的研究热点。以叁峡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运用地理学方法,使用GIS空间分析技术,从节点、通道、网络3个方面对叁峡文化遗产空间结构进行分析,按照廊道空间—构建方法—指标体系的逻辑顺序,构建叁峡遗产廊道空间结构。研究结论对未来叁峡文化遗产的开发和保护以及国内其他大型遗产区的保护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饶士立,郑艳梅,吴凡[7](2019)在《隔河岩电厂大坝廊道排水控制系统改造及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隔河岩电厂原大坝廊道排水控制系统在长久运行之后凸显的各种设备故障及运行缺陷问题,针对该控制系统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本文详细介绍了大坝廊道排水控制系统改造的相关背景及设计思路,简述了设备改造后的系统功能、系统结构、回路分析及软件设计。新系统在控制、检测、通信等方面,都进行了较大升级,在具备常规功能的基础上,也实现了各种功能冗余,保证了系统的稳定运行。(本文来源于《水电与新能源》期刊2019年02期)
张思源[8](2018)在《基于城市绿地系统空间布局优化的城市通风廊道规划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的加深,人们对城市功能的要求逐渐的提高。由于环境日渐恶劣,城市中的热岛效应和雾霾已经成为了困扰我国城市环境的重点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提高城市内部的空气流通速度、缓解城市内部的环境问题在基于城市绿地系统下的城市通风廊道的设计十分的重要。城市内部的通风廊道能够充分的发挥城市绿地的多种功能,本文主要以某城市为例,在分析城市通风潜力的格局后,探索了基于城市绿地系统空间优化的通风廊道设计方案,希望能给为城市内部通风廊道规划设计提供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低碳世界》期刊2018年12期)
卢卓[9](2018)在《省域生态廊道构建方法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省域生态廊道具有促进能量和物质流动、保持生态基础服务、指导生态空间规划、土地利用发展等功能。近年来城市快速扩张导致省域生态空间破碎和生态服务下降。亟需建设具备导向和不可替代特性的省域生态廊道来进行提升。学术研究和政策导向均为其研究和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但在构建方法层面,尚存在不能进行空间管控和落地的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优化研究。传统的廊道构建方法多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MCR),分为“源地选取-阻力面构建-路由识别”叁步,能够较为科学地识别生态廊道路由,但要实现对土地和空间的管控,仍存在如下问题:(1)源地、阻力值和宽度判定受到较强的主观影响,缺乏客观依据;(2)识别得到的廊道路由存在冗余;(3)不能与土地利用规划契合,不易建设管理。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文搭建综合评价因子体系,结合边介数和土地利用因子,在MCR模型的基础上提出MCR-IEL模型(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Impact factor-Edge betweenness-Land use,MCR-IEL):(1)从空间格局、网络结构和生态服务叁方面筛选省域生态廊道功能影响因子,搭建综合指标体系,减少模型中主观因素的影响;(2)基于廊道边介数提取MCR方法识别得到的潜在路由中的骨干部分,完成省域生态廊道的概念规划;(3)本着多规合一的思想,基于土地利用因子计算生态廊道宽度,使其能够与土地利用规划和其他管控规划契合,最终完成概念性规划向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转变,实现省域生态廊道对省域土地和空间的管控。本研究提出的MCR-IEL模型优化了MCR模型用于省域生态廊道建设时存在的“主观、冗余、概念化”的问题,提供了更加科学、简明可指导省域生态廊道建设的构建方法。本文以广东省为范例,识别省域骨干路由,构建省域不可替代生态廊道,通过实践和对比验证了MCR-IEL模型的可行性和优越性。分析省域生态廊道空间分布特征,提出了“应平衡生态源地在省内的分布,注重建设用地聚集区的生态修复”的优化策略。为我国省域及相近尺度的生态廊道构建提供了借鉴和示范,为完善生态廊道构建方法体系提供了理论补充和实践验证。(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8-12-01)
郭寅枫[10](2018)在《优化水系,激活“老城厢”生态廊道》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昨天下午1时许,走进诸家桥浜黑臭河道整治施工现场,扑面而来的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浅绿色的挖土机凿开地面,直径约2米宽的管道被埋入地下。“工程结束后,原本‘断头’的诸家桥浜就能‘活’过来。”梁溪区住建局局长万建农介绍,按照新制定的《梁溪区水系(本文来源于《无锡日报》期刊2018-08-24)
廊道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生态廊道是指连接斑块的带状空间,能确保生态过程的连续性,有利于维持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功能,减少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的不利影响,可兼顾环生态、景观和人文等层面,极大增强新城的吸引力。本文以南京仙林新城为研究对象,首先调查分析仙林新城绿色基础设施状况,总结仙林绿地发展现状与问题,基于GIS平台,采用最小路径(LCP)方法,确定潜在生态廊道;并通过重力模型的计算,提取重要生态廊道,构建新城的生态廊道网络,并对廊道网络指标进行分析和评价;再结合各片区的具体绿地规划的要求与特点,构建新城绿地多层级、多元功能要求的综合绿地生态网络;最终总结并提出新城绿地生态网络的优化策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廊道优化论文参考文献
[1].赵岩,陈紫园.基于生态位适宜度评价的道路生态廊道景观格局优化研究——以353省道(仪征段)两侧生态廊道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9
[2].赵晨洋,李卫正,仲启铖.基于生态廊道构建的南京仙林绿地网络优化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9
[3].陈娟,徐蒙,周怡,李凤玲.大坝廊道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布局优化[J].传感器与微系统.2019
[4].于乐,蒋一心.基于城乡样条断面的城市绿色廊道生态服务功能优化与规划管控[C].2019城市发展与规划论文集.2019
[5].郭金喜,杨雪萍.基于廊道经济竞争的地方科创政策优化研究——兼以浙江金华为例[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6].李玉臻,刘璐.叁峡遗产廊道空间构建及优化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9
[7].饶士立,郑艳梅,吴凡.隔河岩电厂大坝廊道排水控制系统改造及优化设计[J].水电与新能源.2019
[8].张思源.基于城市绿地系统空间布局优化的城市通风廊道规划设计研究[J].低碳世界.2018
[9].卢卓.省域生态廊道构建方法优化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
[10].郭寅枫.优化水系,激活“老城厢”生态廊道[N].无锡日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