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社会行为主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共情,亲社会行为,利他主义,道德
社会行为主义论文文献综述
陈军[1](2019)在《共情神经科学:探索亲社会行为、利他主义和道德的生物学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上共情被认为是人类独有的能力,所以长期以来该领域一直由"共情人类中心论"所统治。结合近十年来动物共情研究的突破性进展和共情词源与定义的演化,本文成功地梳理出一条新的"共情生物进化"时空发展线索,并用生物进化的观点重新定义了共情;沿着道德哲学、社会学、生物学和神经科学的发展轨迹,论证了共情是亲社会行为、利他主义和道德的生物学基础;提出在"生物—社会心理—脑—行为"的范式下,结合现代神经科学技术去开展共情研究,为共情神经科学的发展开拓了美好前景。(本文来源于《学习与探索》期刊2019年07期)
梁虹[2](2018)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政课教学培养大学生亲社会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亲社会行为的养成有助于社会和谐关系的形成。亲社会行为的产生主要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引领。在大学生中培养亲社会行为,主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以思政课教学为主渠道展开。(本文来源于《科教文汇(下旬刊)》期刊2018年09期)
阳群[3](2018)在《高中生物质主义、社会责任心与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关系及干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亲社会行为是指在不求报偿的情况下,做出的符合社会期望,同时对他人、集体以及社会有利的所有行为。亲社会行为不仅有利于个体的身心发展,同时对于良好、和谐社会秩序的建设和维护具有重要意义。高中生正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正确引导高中生亲社会意识的形成及行为的发展是帮助其顺利完成社会化的重要手段。但是,在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物质财富逐渐成为日常生活中谈论的热点话题。在大环境的影响下,高中生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这种物质思潮的影响。因此,探究高中生物质主义与亲社会行为倾向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并对高中生物质主义和亲社会行为进行干预,这对于促进高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包括两个研究:研究一:对边城高级中学700名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高中生物质主义、社会责任心与亲社会行为倾向之间的关系。研究二:在研究一的基础上,从高一年级筛选出30名物质主义得分较高的学生为被试,随机分为实验组(15人)和控制组(15人)。然后对实验组进行高中生物质主义团体辅导干预,探讨在物质主义团体辅导的作用下,高中生物质主义、社会责任心以及亲社会行为的改变情况。本研究的结论如下:(1)高中生物质主义在年级变量上的差异显着,即物质主义水平随着年级的上升而不断提高,其中高叁学生的得分显着高于高一学生。(2)高一年级男生在亲社会行为倾向上的得分显着高于高一年级女生。(3)高中生物质主义与亲社会行为倾向显着负相关;与社会责任心显着负相关;社会责任心和亲社会行为倾向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4)高中生社会责任心在物质主义和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关系间起部分中介作用。(5)通过对被试进行物质主义团辅干预后,实验组被试的物质主义得分显着降低,而在社会责任心水平和亲社会行为倾向水平显着提高。(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闫凤严[4](2018)在《马基雅维利主义与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一年期追踪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青少年群体中运用横向数据验证马基雅维利主义对于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并验证通情和道德脱离在其中所起到的多重中介作用;并运用纵向数据分析验证通情和道德脱离在其中起到的纵向多重中介作用。方法在郑州市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了两所中学的541名初中生,采用儿童马基雅维利主义量表(KMS)、长处与困难问卷(SDQ)、道德脱离问卷(MDS)和基本通情量表(BES-C)进行实测,历时一年,追踪两次,时间分别是2014年10月(Time 1)和2015年10月(Time 2),收集并整理有效数据。利用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主要采用的统计方法包括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分层回归分析、中介效应检验等。结果(1)在两个时间段上男性的马基雅维利主义得分高于女性,但差异不显着,女性通情、认知通情和情感通情得分高于男性,差异显着(p<0.01);男性道德脱离得分高于女性,但T1差异不显着(t=0.66,p>0.05),T2差异显着(t=2.83,p<0.01);在两个时间段中,女性亲社会行为得分高于男性,差异显着(T1:t=-2.60,p<0.05;T2:t=-4.52,p<0.01)。(2)T2马基雅维利主义得分显着高于T1(t=-2.88,p<0.01);T2通情得分显着高于T1(t=-5.46,p<0.01);T2认知通情得分显着高于T1(t=-2.44,p<0.05);T2情感通情得分显着高于T1(t=-4.42,p<0.01);T1道德脱离得分高于T2,但差异不显着(t=0.52,p>0.05);T2亲社会行为得分高于T1,但差异不显着(t=0.02,p>0.05)。(3)在女性群体中,马基雅维利主义与T1、T2道德脱离呈显着正相关,与T1、T2亲社会行为呈显着负相关;T1、T2道德脱离得分均与亲社会行为呈显着负相关;T1马基雅维利主义得分与T1、T2的通情不存在显着相关,T2马基雅维利主义与T2通情、情感通情存在显着负相关;在两个时间段中,通情与亲社会行为呈显着正相关,通情与道德脱离不存在显着相关。(4)在男性群体中,马基雅维利主义与两个时间段的通情、认知通情、情感通情、亲社会行为均呈显着负相关,与两个时间段的道德脱离呈显着正相关;两个时间段的通情、认知通情、情感通情得分和T2道德脱离呈显着负相关;T2道德脱离得分与T2亲社会行为呈显着负相关。(5)交叉滞后分析显示,在男性群体中,T1马基雅维利主义能够负向预测T2亲社会行为,T1通情能够正向预测T2亲社会行为。(6)采用分层回归分析及Bootstrap法发现,T1通情在T1马基雅维利主义和T2亲社会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16.49%;T2通情在T1马基雅维利主义和T2亲社会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26.4%;T1道德脱离在T1马基雅维利主义和T2亲社会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10.4%;T2道德脱离在T1马基雅维利主义和T2亲社会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17.2%。(7)在马基雅维利主义影响亲社会行为的过程中,通情和道德脱离起纵向多重中介作用。结论(1)高马基雅维利主义者,由于其冷酷无情、操纵、狡猾的人格特质以及独特的信念,实施亲社会行为的可能性非常小。但也存在性别差异。(2)对于男性来说,高马基雅维利主义者,不能够从认知上和情感上体验到他人的情绪情感,似乎为其操纵别人、实施欺骗策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前提。(3)马基雅维利主义特质意味着比较少的亲社会行为,而通情特质却是亲社会行为的推动器。(4)马基雅维利主义特质既可以通过通情特质的作用,也可以通过道德脱离的作用,做出较少的亲社会行为。(5)马基雅维利主义特质可以经由通情和道德脱离的作用对亲社会行为产生负向影响。(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8-05-01)
李光明[5](2015)在《倡导亲社会行为 促进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文中研究指出亲社会行为弱化是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显着问题,它不仅损害了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且也影响了他们自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笔者在论证亲社会行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本质上有着紧密的逻辑关联后,提出要通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运用道德榜样引领、实施移情训练和塑造隐性教育环境等方式倡导大学生践行亲社会行为,从而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认同。(本文来源于《高等职业教育党建与思政工作研究》期刊2015年00期)
梁虹[6](2015)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政课教学促大学生亲社会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亲社会行为的养成,有助于大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更有助于社会和谐关系的形成。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思政课对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面临许多挑战。从教学实际入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寻求改善现阶段培养现状的有效对策,促大学生亲社会行为。(本文来源于《科教文汇(中旬刊)》期刊2015年11期)
祝大鹏,单曙光,赵鹏[7](2015)在《青少年运动员成就目标、完美主义对体育运动中亲社会行为与反社会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238名青少年运动员(男性139人、女性99人)为被试,通过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检验运动员成就目标、完美主义与运动中亲社会行为与反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青少年运动员运动中的亲社会行为与反社会行为在性别、成就目标和完美主义上存在显着性差异;(2)年龄和训练年限对运动员运动中亲社会行为具有显着负向预测效应;(3)完美主义的个人标准和知觉教练压力可以有效预测青少年运动员运动中亲社会行为与反社会行为;知觉父母压力对运动员的亲社会(队友)行为具有显着预测效应;(4)追求成功(追求掌握和追求成绩)的成就目标可以有效预测运动员运动中亲社会行为与反社会行为。回避失败(回避掌握和回避成绩)的成就目标仅对运动员的反社会行为具有显着性正向预测效应。(本文来源于《中国运动医学杂志》期刊2015年03期)
祝大鹏[8](2014)在《青少年运动员成就目标、完美主义和比赛中亲社会行为与反社会行为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成就目标指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和成功完成任务的潜能的认识。Elliot和Mc Gregor(2001)提出了成就目标模型。根据对能力的定义标准(成绩或掌握)及其效价的理解不同(追求或回避),该模型将成就目标分为追求掌握、追求成绩、回避掌握、回避成绩4种类型。Frost和Marten认为,完美主义是个人对自我表现要求完美,而且呈现出过度在乎错误,过度怀疑行为,设定过高个人标准,苛求一切事情整洁有秩序,并且感觉到父母对自己设定很高的标准以及过度要求自己的倾向。以往研究发现,运动领域完美主义与运动员的目标定向有密切关系,相对于任务定向的运动员,自我定向的运动员具有更高水平的完美主义倾向。Eisenberg和Fabes(1998)从行为上对道德进行解释,认为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表现出的能够帮助他人或对他人有利的行为,反社会行为指的是对他人不利或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目前国内关于青少年运动员比赛中亲社会行为与反社会行为的研究较少,而关于运动员完美主义特质与比赛中亲社会行为与反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处于空白状态。本研究以青少年运动员为被试,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检验性别、成就目标、完美主义对青少年运动员比赛中亲社会行为与反社会行为的影响,探讨影响青少年运动员比赛中亲社会行为与反社会行为发展的个体心理因素,为制定青少年体育道德教育措施,促进青少年运动员体育道德素质的提高提供科学参考。研究方法:研究以238名青少年运动员(男性139人,女性99人)为被试,通过问卷调查(运动成就目标问卷,运动完美主义量表和体育比赛中的亲社会行为与反社会行为量表)和数理统计等方法检验运动员成就目标、完美主义与比赛中亲社会行为与反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与结论:1.青少年运动员比赛中的亲社会行为与反社会行为存在显着性别差异,女运动员的体育道德行为水平整体上显着高于男运动员;年龄和训练年限对运动员体育道德行为具有显着预测效应;2.青少年运动员的成就目标对其比赛中亲社会行为与反社会行为具有显着影响效应,运动员的完美主义对其反社会行为具有显着影响效应;3.完美主义的个人标准和知觉教练压力可以有效预测青少年运动员比赛中的亲社会行为与反社会行为;知觉父母压力对运动员的亲社会(队友)行为具有显着预测效应;4.追求成功(追求掌握和追求成绩)的成就目标可以有效预测运动员比赛中的亲社会行为与反社会行为。追求掌握的成就目标可以正向预测亲社会行为,负向预测反社会行为,而追求成绩的成就目标可以负向预测亲社会行为,正向预测反社会行为。回避失败(回避掌握和回避成绩)的成就目标仅对运动员的反社会行为具有显着性正向预测效应。(本文来源于《第五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期刊2014-09-24)
陈军瑛[9](2014)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青少年犯罪、青少年的冷漠行为、以自我为中心等现象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这体现出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缺乏。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并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它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对人类的生存和进步具有极其(本文来源于《汕尾日报》期刊2014-09-09)
宋世杰[10](2013)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行为选择的价值理念认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一文中研究指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个人层面价值观要求的集中表述,是中国这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应当树立的基本价值追求和应当遵循的根本道德准则,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核心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追求和公民道德行为的本质属性。(本文来源于《今日中国论坛》期刊2013年05期)
社会行为主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亲社会行为的养成有助于社会和谐关系的形成。亲社会行为的产生主要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引领。在大学生中培养亲社会行为,主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以思政课教学为主渠道展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社会行为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1].陈军.共情神经科学:探索亲社会行为、利他主义和道德的生物学基础[J].学习与探索.2019
[2].梁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政课教学培养大学生亲社会行为[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8
[3].阳群.高中生物质主义、社会责任心与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关系及干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
[4].闫凤严.马基雅维利主义与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一年期追踪研究[D].郑州大学.2018
[5].李光明.倡导亲社会行为促进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高等职业教育党建与思政工作研究.2015
[6].梁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政课教学促大学生亲社会行为[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5
[7].祝大鹏,单曙光,赵鹏.青少年运动员成就目标、完美主义对体育运动中亲社会行为与反社会行为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5
[8].祝大鹏.青少年运动员成就目标、完美主义和比赛中亲社会行为与反社会行为的关系[C].第五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2014
[9].陈军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培养[N].汕尾日报.2014
[10].宋世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行为选择的价值理念认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J].今日中国论坛.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