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铂纳米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铂纳米簇,过氧化物模拟酶,荧光寿命,pH
铂纳米簇论文文献综述
孟筝[1](2018)在《新型铂纳米簇的制备及分析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属纳米簇因其独特的光学性质以及超小的纳米尺寸近年来成为了生物、材料、物理、化学、医学等众多学科交叉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广泛应用于生物传感、生物成像、生物催化以及环境监测等领域。其中,铂纳米簇(Pt NCs)作为金属纳米簇材料中的一种,因为较高的催化活性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也引起了国内外科学家的广泛关注。但是相对于金、银纳米簇材料,关于铂纳米簇的研究应用报道还相对少见。发展新方法和新技术以制备铂纳米簇,并在此基础上,研究纳米结构对铂纳米簇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探索其在生物医药传感方面的潜在应用,对纳米技术及生命分析领域的快速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中,我们探索利用酵母味素为模板制备了酵母味素保护的Pt NCs材料。并在此基础上,借助Pt NCs的过氧化物模拟酶催化活性及pH响应的荧光特性,成功构建了一种基于Pt NCs的可以检测血清中葡萄糖含量的葡萄糖比色传感器和一种基于Pt NCs的荧光寿命检测环境溶液中pH变化的pH传感器,实现了对特定生物小分子和模拟生理环境溶液中pH的检测。本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第一部分工作:利用铂纳米簇的过氧化物模拟酶特性,比色检测人体血清中葡萄糖的含量。利用酵母味素作为稳定剂和还原剂,通过简单、绿色的一锅法,制备了一种超小尺寸的Pt NCs材料。实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Pt NCs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和稳定性,同时拥有过氧化物模拟酶特性,可以有效地催化TMB-H2O2体系发生显色反应。通过催化机理的考察,我们推测Pt NCs过氧化物模拟酶的催化活性可能源于其加速TMB和H2O2之间的电子转移的特性。Pt NCs催化反应的动力学遵循典型的米氏方程理论模型。基于此,我们发展了一种基于Pt NCs的比色检测葡萄糖的新方法,葡萄糖的线性检测范围为0-200μM,检测限为0.28μM(S/N=3),其值与以往文献报道的葡萄糖比色检测方法具有可比性,并可成功用于人体血清中葡萄糖含量的检测。Pt NCs作为一种高效的过氧化物模拟酶在疾病诊断、制药及环境化学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第二部分工作:基于铂纳米簇荧光寿命变化高灵敏监测环境中pH的变化情况在本次工作中,我们首次发展了一种基于Pt NCs的荧光寿命检测溶液中pH变化的新方法。相对于荧光法而言,荧光寿命的应用可以有效的避免溶液环境、探针浓度等外界干扰因素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基于Pt NCs的荧光寿命传感器在生理pH范围内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在pH 6.02~7.54范围内,Pt NCs的荧光寿命与环境pH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τ=-4.9584pH+48.728,R2=0.997。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将该方法成功用于监测类似细胞培养基溶液的pH变化情况。(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8-06-30)
徐娜[2](2017)在《新型铂纳米簇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几个或几十个金属原子所组成的金属纳米簇(Nanoclusters,NCs)由于其很好的荧光性质、纳米尺寸以及低毒性等特点被认为是替代有机荧光团和量子点的新型荧光探针。相对于Au NCs,Ag NCs,Cu NCs等纳米簇,PtNCs的荧光量子产率更高,是未来荧光NCs的发展方向之一。目前,制备PtNCs通常采用加热、搅拌或刻蚀等技术,其耗时较长且产品很不稳定。同时,目前PtNCs在应用方面仍局限在生物成像等单一领域。所以开发、设计新型的制备方法,获得高发光效率产品以及拓宽其应用是PtNCs荧光探针发展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基于此,本文分别以牛血清蛋白(BSA)和聚乙烯亚胺(PEI)作为配体,采用超声、水热等方法快速、稳定地合成出具有高荧光量子产率的PtNCs以及双金属Au/PtNCs。基于配体与待检测物之间的强特异性识别相互作用,成功地将上述荧光NCs分别应用到S~(2-)、硝基咪唑以及四环素类抗生素的检测中,取得的研究成果概括如下:(1)以抗坏血酸作为还原剂,牛血清白蛋白作为配体,采用超声辅助的方法成功合成出高荧光量子产率(QY=17%)的Pt16NCs@BSA;该产品具有很稳定的荧光性质以及生物相容性。相对于传统的制备PtNCs方法,该方法可一步完成,且具有原料廉价及反应时间短等优势。同时,Pt16NCs@BSA可以作为荧光探针对溶液中的S~(2-)进行特异性检测,其线性范围为50~1000μM,检测限为50μM。(2)采用水热法一步合成PEI保护的、高发光强度的PtNCs(PtNCs@PEI)。分别采用UV–vis吸收光谱(Abs spectra),荧光光谱(FL spectra),X射线电子能谱(XPS),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等对合成产物进行了光学性质和形貌表征。通过计算得到该PtNCs具有高达28%的荧光量子产率。此方法可在较短的时间内(<1 h)一步合成出PtNCs,与其他传统合成手段相比大大节约了制备时间。此外,PtNCs@PEI具有较宽的斯托克斯位移(~150 nm);在各种极端pH、高离子强度,以及长时间紫外光照射下都具有较好的结构和光学稳定性。最后,作为一种荧光探针,PtNCs@PEI被用来检测甲硝唑(MTZ),其线性范围为0.25~300μM,检测限为0.1μM。通过对此荧光猝灭机理的分析,可以进一步设计出检测人体中硝基咪唑类药物残留的新型纳米簇荧光探针。(3)采用水热一步合成法成功制备出基于PEI保护的双金属Au/Pt纳米簇(Au/PtNCs@PEI),且反应时间短(<1 h)。对合成的Au/PtNCs@PEI分别进行了HR-TEM、XPS、荧光寿命与稳态光谱、UV/Vis/NIR吸收光谱以及荧光光谱的表征。结果发现:双金属Au/PtNCs@PEI具有很大的斯托克斯位移(~150 nm),可以在各种极端pH以及高离子强度下稳定存在,并且在紫外光照射下具有极好的耐光性,从而为进一步的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此外,该荧光探针能够通过荧光猝灭响应对四环素类抗生素(TCs)药物进行检测;并且通过加入Al~(3+)使溶液的荧光再增强,从而可将CTC与其他几类TCs区别开。对CTC检测的线性响应范围是从0.5μM到150μM,检测限为0.5μM。最后,这种研究思路被成功地应用于牛奶中的CTC含量检测,其回收率在97.2%~102.7%。(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7-06-01)
陈东华[3](2015)在《铂纳米簇的合成及其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是人类死亡的最大杀手之一,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是减少肿瘤死亡率的最有效途径。近年来,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大量新型纳米材料的出现为肿瘤的诊治开辟了新的思路。在肿瘤的诊断方面,以荧光纳米材料为探针的细胞活体成像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发展无毒、荧光强度优良、靶向性好的纳米材料显得更加有意义;在肿瘤的治疗方面,利用纳米材料作为药物输送载体,利用纳米材料作光敏剂进行光动力和光热辅助治疗等都取得很好的效果。铂纳米材料除了用作传统意义上的催化剂外,近年来也有一些研究关于在肿瘤的成像检测和治疗方面的应用,本论文主要探讨和研究了铂纳米簇的合成新方法及其在生物成像、抗肿瘤、光催化等方面的应用。木论文的工作分为如下叁个部分:1.铂纳米簇的化学合成新方法及其在肿瘤的成像和光热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我们利用还原性谷胱甘肽、抗坏血酸(维生素C)的协同和保护作用一步法快速制备了荧光铂纳米簇,方法简单绿色环保,经过表征发现这种铂纳米簇的生物相容性非常好、荧光稳定、靶向性强,能用于肿瘤细胞的特异性识别,并且发现在红外光照下能有效地杀死肿瘤细胞,这表明它在肿瘤的早期诊断和光热治疗中有着潜在的应用前景。2.铂纳米簇的原位生物合成方法及其在肿瘤的精确成像和光动力学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我们发现肿瘤细胞能够特异性地诱导H2PtCl6还原并且原位生物合成荧光铂纳米簇,而在正常细胞中不能合成相关荧光纳米簇,以此发现了一种全新的肿瘤成像新方法。同时,在加入卟啉衍生物后进行红外光照,发现能够有效地协同抑制肿瘤的增长,在肿瘤的光动力学治疗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3.铂金银复合纳米簇材料的合成新方法及其催化性能的研究我们利用还原性谷胱甘肽、抗坏血酸的协同和保护作用快速制备了铂金纳米簇和铂金银复合纳米簇。经过表征发现这种复合纳米材料能够高效地催化对硝基苯酚还原为对氨基苯酚,同时由于其优良的荧光性能,无毒的生理特性,可潜在地被用于生物成像探针。(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5-04-01)
李琳,翟豪,张爱清,秦君[4](2013)在《接枝改性壳聚糖负载铂纳米簇杂化膜催化苯加氢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壳聚糖(CS)进行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的接枝改性,并与Pt纳米簇进行杂化,制备出Pt/CS-g-GMA杂化膜。采用TEM、XRD、1HNMR和XPS等手段对杂化膜结构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其对苯液相加氢反应的催化性能。结果显示:相对于壳聚糖负载铂纳米簇杂化膜催化剂(Pt/CS),使用Pt/CS-g-GMA杂化膜催化苯加氢反应,苯的转化率大幅度提高,从0.54%增加到了2.14%,环己烯的选择性一直保持在55%左右。而使用纯铂纳米簇催化剂时,产物中没有环己烯生成。因此,CS-g-GMA膜在控制苯选择性加氢反应中起到了重要作用。GMA基团的引入改变了壳聚糖的结晶度,增加了膜在苯中的溶胀度,详细讨论了杂化膜的结构、膜的溶胀度以及催化性能之间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化学试剂》期刊2013年03期)
范萌,刘文娟,刘巧玲,武宏娟,卞伟[5](2012)在《铂纳米簇荧光探针测定铁离子(Ⅲ)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为还原剂和保护配体,制备了DMF-PtNCs铂纳米簇(PlatinumNanoclusters,PtNCs),基于Fe3+对其有规律的荧光猝灭作用,建立了测定Fe3+的荧光猝灭新方法。在最佳实验条件下,Fe3+的线性检测范围为1.0×10-6~3.5×10-4mol/L,检出限为1.3×10-7mol/L,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3%。干扰实验表明,在众多的金属离子中,Fe3+对DMF-PtNCs的荧光猝灭有高的选择性,进一步应用于自来水、湖水、雨水中Fe3+的回收实验,回收率为91%~107%。(本文来源于《化学传感器》期刊2012年04期)
李琳,秦君,张爱清[6](2012)在《超支化聚酰胺负载铂纳米簇杂化膜催化剂在苯加氢反应中的活性寿命》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溶液缩聚合成了超支化聚酰胺,制备了超支化聚酰胺负载铂纳米簇杂化膜催化剂,对比新鲜和使用11次后的杂化膜催化剂,考察了催化剂在苯加氢反应中的活性寿命问题,并结合了透射电流(TEM)、X-射线衍射(XRD)、X-射线能谱(XPS)等手段对催化剂表征.结果表明:杂化膜型催化剂比传统粉末型催化剂寿命更长、活性更好;在杂化膜型催化剂中,使用超支化聚合物作为贵金属的载体,比线性聚合物作载体时苯的转化率高.起主要催化作用的可能是杂化膜表面的铂纳米颗粒.(本文来源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2期)
刘晓晨,王果冲,梁汝萍,邱建丁[7](2012)在《卟啉/石墨烯/铂纳米簇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愈演愈烈的能源危机不但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冲击,而且严重威胁生态环境和地区安全。因此,大力开发和利用来源广、效率高、污染低的新型能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燃料电池是一种不经过燃烧直接以化学反应的方式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能量装置,具有能量转化密度高、污染小等优点,已受(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0分会场摘要集》期刊2012-04-13)
李琳,张良,翟豪,张爱清,杨阳[8](2012)在《铂纳米簇/N-己基化壳聚糖杂化膜催化苯加氢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壳聚糖进行了N-己基化改性,并在此基础上制备了铂纳米簇/N-己基化壳聚糖杂化膜,研究了该杂化膜催化剂在苯加氢反应中的催化性能。利用FT-IR、TEM、XRD和XPS等手段对杂化膜催化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TEM结果显示,铂纳米粒子平均直径约为5 nm,XPS结果表明,Pt与壳聚糖中的N和O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配位。用N-己基化壳聚糖负载铂纳米簇杂化膜催化苯液相加氢反应,部分加氢产物环己烯的选择性可达60.3%,而单独以Pt纳米簇作为催化剂无壳聚糖膜时,没有环己烯生成。结合催化剂表征结果和催化性能分析,杂化膜在反应体系中的溶胀过程以及Pt与N、O之间的配位作用等因素是控制苯加氢反应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化学试剂》期刊2012年03期)
秦君,张爱清,李琳,刘汉范,翟豪[9](2011)在《超支化聚酰胺负载铂纳米簇杂化膜催化苯加氢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制备了一系列不同结构的超支化聚酰胺及其负载铂纳米簇杂化膜催化剂,研究了该催化剂对苯液相加氢反应的催化性能。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对铂纳米簇以及负载催化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铂纳米颗粒分散均匀,粒径为3~5 nm;催化剂中的Pt与超支化聚酰胺上的N和O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配位。对比没有负载的纯铂催化剂,用超支化聚酰胺负载铂纳米簇杂化膜催化剂催化苯液相加氢反应,苯的转化率提高了约13倍,且产物中出现了部分加氢产物环己烯,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活性和一定的环己烯选择性。(本文来源于《功能高分子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翟豪[10](2011)在《铂纳米簇/壳聚糖及其衍生物杂化膜的制备表征及在催化苯部分加氢制备环己烯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己烯具有活泼的双键,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在制药工业和石油工业中都有广泛的用途。尤其是在高聚物领域,以环己烯为原料生产尼龙6和尼龙66,具有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的特点。环己烯为苯加氢反应的中间产物,由于最终产物环己烷的热力学稳定性比环己烯要高得多,所以苯加氢反应很难被控制在环己烯阶段,而是倾向于生成最终加氢产物环己烷。因此,苯部分加氢制备环己烯反应的催化剂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Pt、Pd、Ru、Ni等金属均可以作为苯加氢催化剂,其中Pt的加氢活性最高,其储量相对较大,且铂类催化剂工业使用寿命大于5年。在铂催化苯加氢反应中,进行适当的催化剂改性可以提高中间产物环己烯的选择性。P. Dini等提出铂/尼龙类的复合催化剂用于苯加氢反应时有环己烯产物生成,在其研究中,当环己烯的选择性达到48%时,苯的转化率为0.4%,而当苯的转化率达到25.9%时,环己烯的选择性仅为0.1%。另外,D. Francisco等用0.5%铂负载在硅土/氧化铝上催化苯加氢反应,只能得到唯一产物环己烷。本课题组先前研究了用聚酰亚胺包裹铂纳米簇制备杂化膜,及其催化苯加氢反应性能,其中环己烯选择性可达到72.4%。由此可见,利用液态反应物苯以溶胀的方式与杂化膜中的催化活性中心相接触,通过控制膜的溶胀程度以及膜的化学组成来控制液态反应物和生成物在膜中的停留时间,从而可达到控制苯加氢的程度、选择性生成环己烯的目的。但是,由于聚酰亚胺膜的制备过程较为复杂、成本较高,因此,本文选用价廉易得的天然高分子壳聚糖作为包覆材料,其具有良好的成膜性能和生物可降解性等特点,且主链上含有大量氨基和羟基,对金属离子具有较强的螯合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以聚乙烯基吡咯烷酮为保护剂、乙二醇为还原剂和溶剂,在微波加热条件下,通过化学还原方法还原氯铂酸,制备了铂金属簇。用壳聚糖为包裹材料,制备了铂纳米簇/壳聚糖杂化膜,用IR、TEM、XRD、XPS和TG对空白膜以及杂化膜进了表征。TEM和XRD显示铂纳米簇能在壳聚糖膜中均匀分散的同时,依然保存完整晶型;XPS和TG显示杂化膜中氮氧原子与铂纳米簇存在螯合作用的同时,杂化膜的热学性能良好。催化苯部分加氢实验显示,当Pt负载量为10%反应2h时,环己烯的选择性最大,达到68%。2.在壳聚糖酸溶液中用不同质量的丙醛、己醛、十二碳醛反应生成西弗碱,再用硼氢化钠还原,从而得到烷基化壳聚糖,IR、NMR结果显示不同取代度并且不同碳链长度的烷基成功的接枝到了壳聚糖上。制备了铂纳米簇/烷基化壳聚糖杂化膜,并用XPS、XRD对其进行了表征。支链的引入改变了壳聚糖薄膜的结晶程度以及苯等非极性溶剂在其中的溶胀度。丙基化壳聚糖负载铂纳米簇催化苯加氢反应显示,随着丙基化壳聚糖取代度的增加,苯的转化率逐渐升高,而环己烯的选择性则出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取代度为28.9%时,环己烯的选择性达到最大值—85.2%。己基化壳聚糖负载铂纳米簇催化苯加氢反应显示,随着己基化壳聚糖取代度的增加,苯的转化率逐渐升高,而环己烯的选择性也出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取代度为32%时,环己烯的选择性可达60.3%。十二碳基化壳聚糖负载铂纳米簇催化苯加氢反应显示,随着十二碳基化壳聚糖取代度的增加,苯的转化率逐渐升高,而环己烯的选择性出现减小的趋势。3.在壳聚糖分子链上引入疏水性基团GMA,并对其进行了IR、NMR、XRD和XPS表征。疏水性基团GMA的引入改变了CS-g-GMA薄膜的结晶程度的同时使得非极性溶剂,如苯、环己烯和环己烷等,在其中的溶胀度明显增加。苯分子在Pt/CS-g-GMA杂化膜中流动速度的增加,直接使得苯加氢反应的转化率明显增加,而环己烯选择性还基本维持在55%左右。(本文来源于《中南民族大学》期刊2011-05-24)
铂纳米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由几个或几十个金属原子所组成的金属纳米簇(Nanoclusters,NCs)由于其很好的荧光性质、纳米尺寸以及低毒性等特点被认为是替代有机荧光团和量子点的新型荧光探针。相对于Au NCs,Ag NCs,Cu NCs等纳米簇,PtNCs的荧光量子产率更高,是未来荧光NCs的发展方向之一。目前,制备PtNCs通常采用加热、搅拌或刻蚀等技术,其耗时较长且产品很不稳定。同时,目前PtNCs在应用方面仍局限在生物成像等单一领域。所以开发、设计新型的制备方法,获得高发光效率产品以及拓宽其应用是PtNCs荧光探针发展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基于此,本文分别以牛血清蛋白(BSA)和聚乙烯亚胺(PEI)作为配体,采用超声、水热等方法快速、稳定地合成出具有高荧光量子产率的PtNCs以及双金属Au/PtNCs。基于配体与待检测物之间的强特异性识别相互作用,成功地将上述荧光NCs分别应用到S~(2-)、硝基咪唑以及四环素类抗生素的检测中,取得的研究成果概括如下:(1)以抗坏血酸作为还原剂,牛血清白蛋白作为配体,采用超声辅助的方法成功合成出高荧光量子产率(QY=17%)的Pt16NCs@BSA;该产品具有很稳定的荧光性质以及生物相容性。相对于传统的制备PtNCs方法,该方法可一步完成,且具有原料廉价及反应时间短等优势。同时,Pt16NCs@BSA可以作为荧光探针对溶液中的S~(2-)进行特异性检测,其线性范围为50~1000μM,检测限为50μM。(2)采用水热法一步合成PEI保护的、高发光强度的PtNCs(PtNCs@PEI)。分别采用UV–vis吸收光谱(Abs spectra),荧光光谱(FL spectra),X射线电子能谱(XPS),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等对合成产物进行了光学性质和形貌表征。通过计算得到该PtNCs具有高达28%的荧光量子产率。此方法可在较短的时间内(<1 h)一步合成出PtNCs,与其他传统合成手段相比大大节约了制备时间。此外,PtNCs@PEI具有较宽的斯托克斯位移(~150 nm);在各种极端pH、高离子强度,以及长时间紫外光照射下都具有较好的结构和光学稳定性。最后,作为一种荧光探针,PtNCs@PEI被用来检测甲硝唑(MTZ),其线性范围为0.25~300μM,检测限为0.1μM。通过对此荧光猝灭机理的分析,可以进一步设计出检测人体中硝基咪唑类药物残留的新型纳米簇荧光探针。(3)采用水热一步合成法成功制备出基于PEI保护的双金属Au/Pt纳米簇(Au/PtNCs@PEI),且反应时间短(<1 h)。对合成的Au/PtNCs@PEI分别进行了HR-TEM、XPS、荧光寿命与稳态光谱、UV/Vis/NIR吸收光谱以及荧光光谱的表征。结果发现:双金属Au/PtNCs@PEI具有很大的斯托克斯位移(~150 nm),可以在各种极端pH以及高离子强度下稳定存在,并且在紫外光照射下具有极好的耐光性,从而为进一步的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此外,该荧光探针能够通过荧光猝灭响应对四环素类抗生素(TCs)药物进行检测;并且通过加入Al~(3+)使溶液的荧光再增强,从而可将CTC与其他几类TCs区别开。对CTC检测的线性响应范围是从0.5μM到150μM,检测限为0.5μM。最后,这种研究思路被成功地应用于牛奶中的CTC含量检测,其回收率在97.2%~102.7%。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铂纳米簇论文参考文献
[1].孟筝.新型铂纳米簇的制备及分析应用研究[D].西北大学.2018
[2].徐娜.新型铂纳米簇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7
[3].陈东华.铂纳米簇的合成及其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D].东南大学.2015
[4].李琳,翟豪,张爱清,秦君.接枝改性壳聚糖负载铂纳米簇杂化膜催化苯加氢反应研究[J].化学试剂.2013
[5].范萌,刘文娟,刘巧玲,武宏娟,卞伟.铂纳米簇荧光探针测定铁离子(Ⅲ)的研究[J].化学传感器.2012
[6].李琳,秦君,张爱清.超支化聚酰胺负载铂纳米簇杂化膜催化剂在苯加氢反应中的活性寿命[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7].刘晓晨,王果冲,梁汝萍,邱建丁.卟啉/石墨烯/铂纳米簇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0分会场摘要集.2012
[8].李琳,张良,翟豪,张爱清,杨阳.铂纳米簇/N-己基化壳聚糖杂化膜催化苯加氢反应研究[J].化学试剂.2012
[9].秦君,张爱清,李琳,刘汉范,翟豪.超支化聚酰胺负载铂纳米簇杂化膜催化苯加氢反应[J].功能高分子学报.2011
[10].翟豪.铂纳米簇/壳聚糖及其衍生物杂化膜的制备表征及在催化苯部分加氢制备环己烯中的应用[D].中南民族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