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温盐分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南黄海冷水团,温度,盐度,水平分布
温盐分布论文文献综述
石晓梦,黄磊[1](2019)在《南黄海温盐水平分布季节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黄海是中国与韩国间围绕的边缘海,是一个近似南北向的半封闭海域,黄海环流主要由黄海暖流和黄海沿岸流组成。黄海冷水团以低温为其主要特征,温差大、盐差小,是一种低温高盐的独特水文现象。冷水团的存在,对黄海、渤海甚至东海的捕捞、养殖、经济建设和军事活动都有极大的影响,因此对于该冷水团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托"东方红2"综合科考船实验平台,根据近几年积累的大量关于黄海温度、盐度、海流资料和有关观测结果,开展对黄海冷水团变化规律及机制分析的研究。(本文来源于《科技视界》期刊2019年32期)
胡士国,许柳雄,王腾,唐浩,周成[2](2019)在《2017年秋季南奥克尼群岛海域南极大磷虾垂直分布与光照及垂向温盐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南极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a Dana)行为变化规律,基于2017年3月25日—4月3日在南奥克尼群岛海域43个站位点收集的声学和CTD数据,提取250 m以浅水层南极大磷虾群的深度和对应的温、盐信息,分析不同光照条件下南极大磷虾昼夜垂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黎明时段(6∶00—8∶00)磷虾群分布较分散,20~60 m(35.72%)和200 m以深(33.65%)虾群相对较多;白天时段(8∶00—16∶00)磷虾群则较多分布在40~120 m(58.52%)水层,多聚集在温跃层(54.55%)和盐跃层(63.64%)内;黄昏时段(16∶00—18∶00),温盐跃层内虾群减少;夜间时段(18∶00—次日6∶00)磷虾群主要分布在20~40 m(49.55%)和180 m以深(31.51%)两个水层,多聚集在温跃层(75%)和盐跃层(70%)外。本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南极大磷虾的迁徙规律和资源分布。(本文来源于《海洋渔业》期刊2019年02期)
朱梦琪,史洁,郭新宇,高会旺[3](2019)在《对马海峡水团组成对日本海温盐分布影响的季节及年际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WOD13(World Ocean Database 2013)的温盐观测资料,分析了对马海峡断面和日本海内一断面上温盐分布的季节变化特征,并利用水团组成混合比的方法探讨了对马海峡断面处的水团组成对日本海内断面上温盐分布的影响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研究表明:对马海峡断面上水团组成呈现显着的季节变化。冬季,整个水层被高盐水占据;夏季,对马海峡表层出现高温低盐水,底层为高盐水,次表层为表层低盐水和底层高盐水的混合水体;春秋为过渡季节。日本海断面上,秋季温盐分布最为复杂,表层为高温低盐水,次表层为高盐水,其下为低温高密水。两个断面季节变化对比可以看出,夏季对马海峡断面处的水团组成会影响秋季日本海断面上的温盐分布。夏季对马海峡表层和次表层水是秋季日本海断面表层50m以浅出现低盐水的主要原因;对马海峡深层高盐水主要影响秋季日本海断面50~150m水层,混合比可达0.82;其下为日本海固有水。夏季对马海峡处水团组成的年际变化也会影响秋季日本海断面上温盐分布的年际变化。长江流量较大的年份,夏季对马海峡表层和次表层低盐水的核心盐度值偏低,秋季其在日本海断面上的混合比就高于其他年份;对马海峡底层高盐水在日本海断面上混合比的年际变化则决定于其影响水层上的流场结构和温盐分布。(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胡士国,许柳雄,王腾,唐浩[4](2017)在《南奥克尼群岛海域南极磷虾昼夜垂直分布与垂向温盐变化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极磷虾具有昼夜垂直移动的行为特性,其垂直方向分布与环境变化关系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南极磷虾行为变化规律。本文基于2017年3月南极海洋生物资源探捕期间在南奥克尼群岛海域采集的43个站位点声学数据和CTD数据,应用Echoview软件对声学数据进行处理,提取250m以上水层南极磷虾群体的深度信息,结合相应深度区间内温盐变化趋势,分析南极磷虾昼夜垂直分布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夜间南极磷虾分布在20~70m和180~250m水层,该水层温度和盐度变化较小,且该水层温度随水深呈非线性变化(R~2<0.85),50%站位点盐度呈非线性变化,磷虾喜好处在温度变化速率小于0.02℃/m和盐度变化速率小于0.002m~(-1)的水层。白天南极磷虾则分布在70~180m水层,该水层温盐变化较快,温度盐度随水深呈线性变化(R2>0.85),磷虾喜好处在温度变化速率大于0.02℃/m和盐度变化速率大于0.002 m~(-1)的水层,和夜间刚刚相反,温度最高变化速率可达0.08℃/m。本研究丰富环境因子与磷虾分布关系研究的内容,为今后南极磷虾迁徙规律、资源分布和养护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2017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11-08)
王颖杰,刘娜,林丽娜,陈红霞[5](2017)在《2012年夏季白令海峡附近海域温盐分布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CTD资料,分析了2012年夏季包括白令海陆架区和楚科奇海在内的白令海峡附近海域水文特征:1)白令海峡南侧的白令海陆架区按照不同的水团性质,可以分为圣劳伦斯岛以南和圣劳伦斯岛以北两个区域。圣劳伦斯岛以南海域,东部有阿拉斯加沿岸水流过,水体垂向混合均匀,具有高温低盐的分布特征。向西在25m深度附近存在温跃层,跃层以下温度分布出现层化现象。西南部陆架区存在低温的白令海陆架水,其下方靠近白令海陆坡区存在高盐的白令海陆坡流水。圣劳伦斯岛以北海域,东部是高温低盐的阿拉斯加沿岸水,西部是低温高盐的阿纳德尔水。2)白令海峡北侧,入流水对楚科奇海环流影响较大,高温低盐的阿拉斯加沿岸水仍沿东侧近岸海域向北运动。西侧是低温高盐的阿纳德尔水,但至69°00′N附近,该低温高盐信号消失,断面层化现象逐渐显着。随着水团继续向北运动,温度逐渐降低,盐度逐渐升高。(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进展》期刊2017年01期)
魏晓[6](2015)在《台湾东南海域的温盐分布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实测的温盐深数据对台湾东南海域夏季的温盐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受黑潮的影响,研究区海域表层温度在28℃以上,呈北低南高、西高东低的特征;表层盐度在32.3~34.7 psu左右,与温度分布特征呈反相关,高温区域盐度较低,低温区域盐度较高。由于黑潮的影响深度可达数百米,因此区域内的温跃层和盐跃层的位置较深,层化不显着,厚度较大且强度不均匀。且存在着厚度较大的障碍层,厚度一般在50 m以上。通过断面数据可知,表层温度基本都在较高的范围内,且高温水层很厚,通过盐度的变化可知,在100~400 m的水深范围内,断面内都存在一个高盐水层,走向基本为南北向,最厚的区域分布在122°E~124°E之间,向西巴士海峡一侧和向东西菲律宾海盆一侧逐渐递减,表现出黑潮流经的典型特征。(本文来源于《南海地质研究》期刊2015年00期)
苗庆生,杨锦坤,杨扬,曹英志[7](2016)在《东海30°N断面冬季温盐分布及年际变化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东海30°N断面1976—2013年历年2月份表、底层温度、盐度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OF)、谱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断面温盐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断面温度空间变化趋势可分为西段和东段,盐度变化可分为西段、中段和东段;表层温度第一模态呈现准平衡趋势且近海比外海温度变化幅度大,底层温度第一模态呈现下降趋势;表层盐度有降低趋势且近海比外海降低趋势大,底层盐度在近年来表现出降低趋势。该断面水温年际变化和El Nio关系密切;盐度短期震荡和El Nio有关系,而长期变化与PDO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6期)
曾祥倚,李游,温雅[8](2016)在《基于体绘制的海洋温盐空间分布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体绘制技术应用于探究海洋温盐的空间分布特征。提出一种二维颜色传递函数的设计方法,在该颜色空间中根据颜色色调差异判断海水温度的高低,根据颜色亮度的差异判断海水盐度的高低。采用太平洋中部海域的温盐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种可视化方法在叁维空间中展示了海洋温度和盐度的分布特征,为探究两者的空间分布关系提供了支持。(本文来源于《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期刊2016年01期)
林宏阳,安佰超,陈照章,孙振宇,陈海阳[9](2016)在《叁沙湾夏、冬季节温、盐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2012年8月和2013年1月在叁沙湾开展的2个航次调查所获得的温度、盐度资料,分析叁沙湾夏季和冬季温度、盐度的水平和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叁沙湾夏、冬季节在湾口均为低温高盐水、湾顶为高温低盐水,这主要是受陆地径流的影响导致的;但是湾顶与湾口的温、盐差异在冬季相比夏季要小很多,温度差在冬季变小主要是受太阳辐射的季节差异导致的,而盐度差变小则是由于浙闽沿岸水在冬季向南转向经潮流进入叁沙湾导致的;温、盐的垂直分布图表明叁沙湾冬季海水混合相对均匀,混合层深度比夏季要深,这与季风强度的季节差异有关.(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3期)
魏晓,高红芳[10](2015)在《南海中部海域夏季水团温盐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海中部海域夏季水团的实测温盐深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受南海暖池的影响,海域表层温度在28~31.5℃左右,呈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特征;表层盐度在32~34.1psu左右,整体上呈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低盐区域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北部,与高温区域呈现重合的特点。综合研究表明,研究区受夏季风和海面净热通量的影响,海水层化作用较强,整体上混合层的厚度不大,温跃层比较发育,导致跃层的厚度比较大,最高可达170m,强度也较高,大部分区域温度梯度在0.09~0.12℃/m之间;盐跃层的上界深度和厚度整体上都低于温跃层。结合表层温度和盐度的分布特征推测研究区东部和南部表层海水存在着较厚的低温高盐水层。(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前沿》期刊2015年08期)
温盐分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解南极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a Dana)行为变化规律,基于2017年3月25日—4月3日在南奥克尼群岛海域43个站位点收集的声学和CTD数据,提取250 m以浅水层南极大磷虾群的深度和对应的温、盐信息,分析不同光照条件下南极大磷虾昼夜垂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黎明时段(6∶00—8∶00)磷虾群分布较分散,20~60 m(35.72%)和200 m以深(33.65%)虾群相对较多;白天时段(8∶00—16∶00)磷虾群则较多分布在40~120 m(58.52%)水层,多聚集在温跃层(54.55%)和盐跃层(63.64%)内;黄昏时段(16∶00—18∶00),温盐跃层内虾群减少;夜间时段(18∶00—次日6∶00)磷虾群主要分布在20~40 m(49.55%)和180 m以深(31.51%)两个水层,多聚集在温跃层(75%)和盐跃层(70%)外。本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南极大磷虾的迁徙规律和资源分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温盐分布论文参考文献
[1].石晓梦,黄磊.南黄海温盐水平分布季节变化分析[J].科技视界.2019
[2].胡士国,许柳雄,王腾,唐浩,周成.2017年秋季南奥克尼群岛海域南极大磷虾垂直分布与光照及垂向温盐关系[J].海洋渔业.2019
[3].朱梦琪,史洁,郭新宇,高会旺.对马海峡水团组成对日本海温盐分布影响的季节及年际变化[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胡士国,许柳雄,王腾,唐浩.南奥克尼群岛海域南极磷虾昼夜垂直分布与垂向温盐变化关系[C].2017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7
[5].王颖杰,刘娜,林丽娜,陈红霞.2012年夏季白令海峡附近海域温盐分布特征分析[J].海洋科学进展.2017
[6].魏晓.台湾东南海域的温盐分布特征研究[J].南海地质研究.2015
[7].苗庆生,杨锦坤,杨扬,曹英志.东海30°N断面冬季温盐分布及年际变化特征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8].曾祥倚,李游,温雅.基于体绘制的海洋温盐空间分布探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6
[9].林宏阳,安佰超,陈照章,孙振宇,陈海阳.叁沙湾夏、冬季节温、盐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10].魏晓,高红芳.南海中部海域夏季水团温盐分布特征[J].海洋地质前沿.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