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学校教育角色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学校教育角色化,教育行动者,社会行动者,生存心态
学校教育角色化论文文献综述
杨光海[1](2014)在《学校教育角色化的生存心态根源》一文中研究指出生存心态是实践活动的"强有力的生成机制"。学校教育角色化有其广泛而深刻的生存心态根源。教育行动者的生存心态是教育场域中导致学校教育角色化的直接生存心态根源,社会行动者的生存心态是导致学校教育角色化问题的深层社会生存心态根源,国家的生存心态与教育价值取向是导致学校教育角色化的终极生存心态根源。(本文来源于《教育文化论坛》期刊2014年05期)
杨光海[2](2013)在《学校教育角色化的消解》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效率的公正"意味着坚持效率的基础性,强化公正的导向性。以"基于效率的公正"作为消解学校教育角色化的应然价值取向,是基于对我国社会发展历史的反思和社会发展现实的审察,更是基于对我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与所处的国际境遇的考量。学校教育角色化的消解,在路径选择上需要采取基于应然价值取向的社会场域整体的转型性变革。其具体策略是:学校应回归教育诸功能的本然关系,恪守育人价值的首要地位;教育行政部门应实现政绩观的调整与职能角色的转换;政府应切实加快、加大教育投入,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国家应着力加快推进社会用人制度与薪酬制度的改革。(本文来源于《教育理论与实践》期刊2013年25期)
杨光海[3](2013)在《学校教育角色化的教育场域结构根源》一文中研究指出学校教育角色化有其教育场域结构根源。层级化、等级化的学校系统是学校教育角色化的教育场域静态结构根源,基于选拔性考试制度与技术选择的竞争性资本获取机制则是学校教育角色化的教育场域动态结构根源。教育场域结构与教育场域行动者的生存心态交互作用是导致学校教育角色化的教育实践逻辑。(本文来源于《现代教育管理》期刊2013年04期)
胡志坚[4](2011)在《探讨教育功能问题的一篇力作——评《教育功能的偏失与匡正——学校教育角色化问题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杨光海博士的新着《教育功能的偏失与匡正——学校教育角色化问题反思》已于2010年8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从学校教育角色化的概念界定入手,首先分析了学校教育角色化问题的实质、后果及其实践表征,进而对导致学校教育角色化问题的教育(本文来源于《当代教育科学》期刊2011年14期)
赵长林[5](2011)在《基础教育现实功能问题的深度审视——《教育功能的偏失与匡正——学校教育角色化问题反思》评介》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功能的偏失与匡正——学校教育角色化问题反思》一书,以学校教育角色化为视点,对基础教育功能偏失的实质、后果及其根源进行了深度审视,并提出了对其匡正的建议。该书为分析基础教育领域一直顽固存在的精英教育取向问题,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和分析思路。(本文来源于《基础教育》期刊2011年03期)
杨光海[6](2010)在《学校教育角色化:实质、后果及其消解——学校教育现实功能问题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学校教育角色化是指学校教育以培养未来社会精英角色为主要甚至是唯一追求目标的实践活动,其实质是学校教育选拔功能对育人功能的僭越,基于升学主义的应试教育行动是其实践表征。学校教育角色化窄化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化功能,异化了学校教育的角色学习功能,排挤了学校教育的个性化功能,导致学校教育的育人功能式微。学校教育应回归其促进"人的发展"的本原,恪守育人功能的首要地位。(本文来源于《现代教育管理》期刊2010年11期)
杨光海[7](2009)在《学校教育角色化问题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学校教育角色化是指学校教育以培养未来社会精英角色为主要甚至是唯一追求目标的实践活动,其实质是学校教育选拔功能对育人功能的僭越,基于升学主义的应试教育行动是其实践表征。学校教育角色化窄化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化功能、异化了学校教育的角色学习功能和放逐了学校教育的个性化功能,导致学校教育的育人功能式微。学校教育角色化问题有其直接的教育场域根源,更有着广泛和深刻的社会场域根源,其教育场域根源乃是教育场域的客观结构与场域中行动者据此客观结构而生成的生存心态;其社会场域根源则是社会场域的客观结构和社会场域中的行动者的生存心态。学校教育角色化问题的教育场域根源是教育场域的客观结构与教育场域中的诸行动者的生存心态。其中层级化等级化的学校系统是学校教育角色化问题的静态教育结构根源,而考试制度与技术选择的竞争性资本获取机制则是学校教育角色化的动态教育结构根源;而教育场域中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对资本搏取与利益追求的欲求是导致学校教育角色化问题的生存心态根源。基于教育场域客观结构的利益安排和相关行动者追求利益的生存心态是导致学校教育角色化问题的实践逻辑。学校教育角色化问题更有着其深刻的社会场域根源。首先,追求体面而有尊严的“好生活”的社会价值取向和搏取为实现这种价值取向所需的以“高学历、高文凭”教育资格为标志的兑换价值较高的优质文化资本而争夺优质教育资源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生存心态。其次,社会场域的客观结构——生产方式的变革及其影响、经济体制的改革及其影响、分化的职业体系与不断扩大的行业收入差距、以职业分化与资源占有为标准的社会阶层分化和从“身份”标准到“成就”标准的职业获得与流动机制的变革则是导致学校教育角色化问题的深层社会客观结构根源。学校教育角色化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从当下社会与教育发展现实与趋势来看,学校教育角色化问题存在进一步加剧的可能。学校教育角色化问题的消解则有赖于包括教育场域在内的社会场域的客观结构根本性改革的整体推进、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生存心态的调适和继之而来的行动改变,这无疑将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消解学校教育角色化问题亟需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首先,学校应回归教育诸功能之本然关系,恪守育人功能的首要地位;其次教育行政部门应实现政绩观的调整与角色的转换;再次,政府应加快加大教育投入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最后,国家应着力加快推进社会用人制度与薪酬制度的变革。(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9-04-01)
华桦[8](2005)在《反思学校教育的角色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功能,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出现了以角色化取代社会化的倾向,忽视了学生承担社会角色的多样性,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来源于《教育科学》期刊2005年04期)
学校教育角色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效率的公正"意味着坚持效率的基础性,强化公正的导向性。以"基于效率的公正"作为消解学校教育角色化的应然价值取向,是基于对我国社会发展历史的反思和社会发展现实的审察,更是基于对我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与所处的国际境遇的考量。学校教育角色化的消解,在路径选择上需要采取基于应然价值取向的社会场域整体的转型性变革。其具体策略是:学校应回归教育诸功能的本然关系,恪守育人价值的首要地位;教育行政部门应实现政绩观的调整与职能角色的转换;政府应切实加快、加大教育投入,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国家应着力加快推进社会用人制度与薪酬制度的改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学校教育角色化论文参考文献
[1].杨光海.学校教育角色化的生存心态根源[J].教育文化论坛.2014
[2].杨光海.学校教育角色化的消解[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
[3].杨光海.学校教育角色化的教育场域结构根源[J].现代教育管理.2013
[4].胡志坚.探讨教育功能问题的一篇力作——评《教育功能的偏失与匡正——学校教育角色化问题反思》[J].当代教育科学.2011
[5].赵长林.基础教育现实功能问题的深度审视——《教育功能的偏失与匡正——学校教育角色化问题反思》评介[J].基础教育.2011
[6].杨光海.学校教育角色化:实质、后果及其消解——学校教育现实功能问题反思[J].现代教育管理.2010
[7].杨光海.学校教育角色化问题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9
[8].华桦.反思学校教育的角色化[J].教育科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