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感染艺术-

语文教学中的感染艺术-

语文教学中的感染艺术

陆金海

摘要: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语文教师只要以丰富的知识、可亲的态度、生动的语言,加之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去影响学生,那么就一定能在教学中传授知识、培养智能。

关键词:语文教学;感染艺术;方法

作者简介:陆金海,任教于江苏省吴江市芦墟二中。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上课幽默诙谐,妙语迭出,使学生敬佩叹服;有的教师上课语言精练,思路清晰,环环相扣,能带领学生神游知识的大观园;还有的教师上课时善于把知识融贯在一个个自然生动的小故事里,使学生入神入境;也有的教师善于以自己的感情带动学生的情感,使之振奋,时而热烈地参与讨论,时而甚至争论起来——这样的课,无疑能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产生一种悦人心目、牵人情思的引力,形成一种扣人心弦、催人奋进的感染力。教师之心与作家之心、学生之心,达到心心相印、情情相通,这也就是课堂教学中的感染艺术。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感染艺术,不是像艺术家那样把人的美、人的诚实及崇高的品质表现在色彩、文字、音乐、形式之中,而是通过已经物化的人的心灵美去塑造美的心灵。如果把教材比作一座沟通心灵的桥梁,那么教师之心与学生之心就应该在这座桥上相遇。这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那样,“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交流。”语文教学感染的艺术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这里就几种主要的方法阐述如下:

一、激趣法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也是学生学好语文课的入门向导。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追求优异的成绩——不但同我们教什么有关系,而且同我们怎样教和怎样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关系。”可以试想,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不管什么文体、什么内容,一味采用那种“介绍作者、交代背景——注音、释词——朗读、分段——讨论内容、归纳中心——分析特色、巩固练习”的固定程式进行教学,学生能不觉得索然无味吗?

众所周知,作家在写作的时候,只有自己被感动,才能写出感动读者的作品。语文教学和文学创作在这一点上也有相似相通之处:在课堂上能够感染学生的感情,往往只能是教师自己体验过的感情;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验,实质上就是学生之心对跃动于作品字里行间的作家之心的接触、撞击。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做到动之以情、授之以趣,用知识本身去吸引学生,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教师要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以故事情节吸引学生;以写作的角度引起学生的兴趣;以耐人寻味的题目入手;引起悬念的问题设计;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演员”与“导演”的配合;学习语文知识与画图结合起来;教诗歌散文或以对话为主的小说,就让学生作表情朗读课文或分角色朗读课文等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课堂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想象法

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并不仅仅停留在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上,而是必然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想象、联想和补充,使文学作品的形象丰富、充实起来,从而收到以小见大、寓虚于实、借形传神、由此及彼的良好效果。

如果学生不善于进行积极的想象与联想,或缺乏必要的生活感受,那么再美的文学形象对他也没有多大意义。“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唐诗中一些脍炙人口、富有表现力的诗句所勾画的种种意境,在感受、想象能力很差的学生眼里,也可能是平淡无奇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应当引导学生根据作品的内容展开积极的思维,引导学生反复品味,字字咀嚼,达到感受和理解的有机统一。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采取多种形式,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并进行多角度的比较、思考,分析、归纳,以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

三、共鸣法

这种方法是指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文学作品的时候,通过作品的形象表达出来的思想情操,能够强烈地打动学生,引起学生思想感情的回旋激荡。语文教材本身就是感情的海洋,或者说是感情的火山,而学生纯真、敏感的心灵又洋溢着对美的事物、美的形象、美的心灵强烈的渴求。所选的范文中所创造的艺术境界,既是具体的、活生生的客观现实世界的艺术再现,又大多浸透了作者热烈深沉的爱憎之情,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即学生在阅读现代作品、当代作品时,教师稍加引导,学生便会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展现的世界,为作品抒发的感情所感动。而当学生在阅读那些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作品时,引起学生产生共鸣就将受到一定的阻碍。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语文教师则必须首先使自己的心通过作品与作家的心发生共振共鸣,然后通过作品与学生的心发生共振共鸣,并使之在这种共振共鸣中得到净化、美化。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通过时代背景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矛盾,调动学生日常生活中相同的生活境遇,使学生身临其境,去体验作品中文学形象的情感。

四、审美法

语文教学除了在德育、智育等方面培养学生外,教师往往还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生动优美的文学形式引起学生的美感,培养学生爱美、感受美、理解美的强烈愿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才能。这是因为作品中人物的行为、命运和种种生活情景,能够在学生的感情上产生强烈的反应,引起优美的或丑恶的、崇高的或卑劣的、悲惨的或可笑的等等感觉,从而在精神上得到愉悦和陶冶,增强对生活中的是非、美丑的判断能力。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美的感受能力,有着高低强弱的差异。如果语文教师能以自己精湛的教学艺术作为学生审美的对象,激起学生审美的体验,同时,把科学美与艺术美有机结合,产生一种适合学生的教学美,并熔语言、造型、视听艺术于一炉,以作品作媒介,在他们心中架起感受生活美、享受艺术美的桥梁,这样,就能既发展学生的视、听器官,又发展他们的审美知觉,丰富他们的审美情感,健全他们的审美判断力,进而发展他们的审美创造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钻研教材时,要使自己从“境”中见到“形”,从“形”中感到“美”,进而从“美”中产生“情”。教师入情了就能唤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乐意入境,主动领情。同时,在课堂上教师要像有经验的导游人,引导学生去探幽寻美,打开学生美的心灵窗口,启发学生自己去采撷美的智慧花朵。

五、表现法

在戏剧教学中采用“表现法”是一种既省时省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培养他们钻研、理解、运用剧本的综合能力及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好方法。采用这种方法,能使戏剧教学由过去平淡的分析讲解式变成有声、有色、有形、有立体感的表演式;由过去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枯燥乏味变为学生在积极、活跃的精神状态中吸取知识、受到教育。同时,这种“表演”,能够让剧中人物真正地活起来,既活现了戏剧所反映的生活画面,又使戏剧教学更具有直观性和感染力。

由于这种“表演法”寓乐、寓趣于教学,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每人都有参与意识,同时,通过读、导、演、看、评等几个环节之后,课文给学生的形象是完整的、鲜明的、深刻的,学生在表演中理解,在表演中表达,在表演中开发了自己的潜能,因此,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的整个过程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施教的基础是热爱。语文教师只要以自己丰富的知识、可亲的态度,生动的语言,加之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去影响自己的工作对象,那么就一定能在教学中传授知识、培养智能,而且能够开阔学生心灵的视野,拓展学生心灵的空间,进而美化学生的心灵。

参考文献:

[1]课堂教学中的“飞白”艺术[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4).

[2]萧笃宋.语文教学的艺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市芦墟二中

邮政编码:215211

OnInfectiousArtinChineseTeaching

LuJinhai

Abstract:Teachingprocessisabilateralactivity.Chineseteachersshouldinfluencestudentswithextensiveknowledge,friendlyattitudeandvividlanguage;onlyinthiswaycantheyimpartknowledgeandcultivateability.

Keywords:Chineseteaching;infectiousart;methods

标签:;  ;  ;  

语文教学中的感染艺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