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肿瘤外科的回顾及憧憬(论文文献综述)
邓豪[1](2021)在《结直肠癌患者辅助化疗依从性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
祁学峰[2](2021)在《基于校正MEWS评分构建术后患者院内转运分级方案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根据麻醉术后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制定基于校正MEWS评分预警转运分级方案,依据患者病情分级方案配备相应转运人员及装备,并探讨其临床应用效果,为降低术后患者转运风险,保证转运安全提供依据。方法:1.本研究通过查阅指南、文献分析和个人深度访谈确定麻醉术后患者转运分级的相关内容,对转运分级的构成和各条目具体内容进行讨论和初步设计;2.本研究采用焦点专家小组质性访谈法,通过专家小组会议的方式进行讨论,汇总专家意见,运用医学统计学方法分析相关资料,确定规范的具体条目,建立一套较为实用、科学的术后患者院内转运分级方案;3.本研究选取2020年9月-2020年12月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医院进行术后转运、符合纳入标准的290例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患者进入手术室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分组,2020年9-10月符合纳入标准的术后患者作为对照组,2020年11-12月符合纳入标准的术后患者为试验组。对照组按照传统的术后患者转运方式进行转运,试验组在传统转运的基础上,按照基于校正MEWS评分构建的麻醉术后患者院内转运分级方案护送病人。通过分析比较两组麻醉术后患者的整体转运时长、转运期间发生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及转运医护合作水平,验证构建的术后转运分级方案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使用SPSS 26.0统计软件工具统计分析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进行计量资料的统计描述,统计推断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算;以例数(n)、百分比(%)进行计数资料的统计描述,并采用检验或Fisher检验进行统计推断。取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试验组患者转运到病房和ICU的转运时间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转运期间不良事件总体发生率由29.66%下降至10.34%,不良事件下降了 19.32%,其中病情变化类不良事件下降了 6.2%,技术类不良事件下降了 13.1%,结果表明试验组病情变化类不良事件、技术类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转运医护合作水平总分为(97.10±5.58)分,试验组术后转运医护合作水平总分为(101.90±1.93)分,两组对比分析,试验组术后转运医护合作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规范化的术后患者转运方案流程有效提高了医护合作水平。结论:(1)本研究基于校正MEWS评分构建了术后患者院内转运分级方案,符合临床需求,为今后术后患者分级转运模式的研究提供参考。(2)本研究将基于校正MEWS评分构建术后患者院内转运分级方案用于临床实践,提高了转运效率,降低了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同时增加了医护合作程度,取得了良好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危兴邦[3](2021)在《乳腺癌术后即刻乳房重建手术早期并发症与满意度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回顾性分析研究2012-2020年共9年间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外科诊治的乳腺癌术后即刻乳房重建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通过比较数种不同乳房重建方式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满意度,探讨各类影响因素与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的相关性,指导更多乳腺癌乳房切除术后重建手术的开展。方法:对2012-2020年共9年间在我科进行的乳腺癌乳房切除术后即刻假体及自体重建的71例病人进行研究,查阅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问卷及门诊随访的方式,收集患者满意度评分,分析影响术后并发症及满意度的因素。根据设定的排除与纳入标准剔除失访病例7例,最终纳入64例患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自体组织乳房重建与植入物乳房重建各亚组非参数检验,年龄与BMI在手术方式选择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自体皮瓣行乳房重建手术时长更长,术中出血量更多,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更长。乳房重建术后早期并发症单因素分析提示手术方式、BMI≥27、手术时长与术中出血量即刻乳房重建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具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手术方式是并发症发生率的相对独立影响因素。满意度调查中,BMI、保留NAC、并发症与一般满意度具有相关性。手术方式、保留NAC与形体满意度具有相关性。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保留NAC是一般满意度和独立满意度的相对独立影响因素,手术方式是形体满意度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1.乳房切除术后即刻自体组织乳房重建相较于植入物乳房重建的并发症发生率更高。2.并发症并非患者满意度的独立影响因素。自体组织乳房重建患者形体满意度优于植入物乳房重建患者。3.保留NAC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且能提高乳房重建患者满意度。
张瑶[4](2021)在《妊娠合并宫颈癌的临床特征及诊疗现状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Meta分析,分析关于妊娠合并宫颈癌临床病理特点和治疗方法对预后的影响,为妊娠合并宫颈癌治疗方案的优化提供一定的循证医学的依据。方法:截止至2020年09月,综合检索中文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CNKI)、万方、VIP期刊数据库,外文数据库包括:Pub 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并追踪检索其相关的参考文献,收集有关妊娠合并宫颈癌的临床特征及诊疗现状相关的文献。由两名研究者严格执行纳入指标及排除标准分别进行文献的检索、筛选、以及质量评价,应用Rev Man5.4软件对提取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12篇英文、1篇中文,共计13篇,纳入的所有文献评分均在7分以上(NOS量表的标准)。分别对纳入本研究的每个因素分别Meta分析,结果如下:(1)年龄<35岁的患者与≥35岁相比,5年生存率无显着差异(>0.05)。(2)FIGO分期<IB2期组患者与≥IB2期组相比,≥IB2期组明显降低5年生存率(OR=4.69,95%CI[2.59,8.49],<0.00001)。(3)妊娠期组的患者与产后组相比,产后组明显降低5年生存率(OR=4.12,95%CI[1.76,9.64], = 0.001 < 0.05)。(4)妊娠组的患者与非妊娠组的患者相比,5年生存率无显着差异(>0.05)。(5)妊娠早期的患者与妊娠中晚期相比,妊娠中晚期明显降低5年生存率(OR = 7.25,95%CI[1.18,44.55], = 0.03 < 0.05)。(6)经阴道分娩组的患者与剖宫产组相比,经阴道分娩组明显降低5年生存率(OR = 0.25,95%CI[0.10,0.62], = 0.003 < 0.05);(7)<4cm组的患者与≥4cm组相比,≥4cm组明显降低5年生存率(OR=71.69,95%CI[8.49,604.97],<0.0001);(8)延迟分娩组的患者与非延迟分娩组相比,5年生存率无显着差异(>0.05),但结果不稳定,需要进一步验证。结论:(1)妊娠合并宫颈癌患者早期一般症状不明显,常见的临床症状与产科某些相关症状相似,所以应重视孕前检查、产前保健时宫颈癌筛查和妊娠期妇科检查。(2)年龄、妊娠因素对妊娠合并宫颈癌患者生存率无影响。(3)分娩时机对妊娠合并宫颈癌患者生存率无影响,但结论可靠性低,需要进一步验证。(4)FIGO分期(≥IB2期组)、宫颈癌诊断时间(产后组)、孕周(妊娠中晚期)、分娩方式(阴道分娩)、肿瘤直径(≥4cm)是妊娠合并宫颈癌患者远期生存不良因素。
孙家和[5](2021)在《cN0期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及其临床病理特征与NLR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cN0期PTMC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CLNM的危险因素,并分析cN0期PTM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术前NLR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外科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20例cN0期PTMC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分析cN0期PTMC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CLNM的危险因素。应用ROC曲线预测术前NLR对CLNM的影响。根据截点值将术前NLR分为低NLR组和高NLR组,并分析术前NLR与cN0期PTMC患者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结果:120例cN0期PTMC患者中有51例(42.5%)发生CLNM,其隐匿性CLNM率较高。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LNM与肿瘤直径、伴有包膜侵犯、多灶性、术前NLR和术前PLR有关(P<0.05),而与性别年龄、及肿瘤位置无关(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肿瘤直径(OR=3.608,95%CI=1.326~9.816,P=0.012)、多灶性(OR=2.733,95%CI=1.021~7.318,P=0.045)和包膜侵犯(OR=3.217,95%CI=1.193~8.674,P=0.021)以及NLR(OR=2.838,95%CI=1.080~7.458,P=0.034)是cN0期PTMC患者CLNM的危险因素;术前NLR预测CLNM的AUC值为0.845(95%CI 0.774~0.916),截点值为1.8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NLR与肿瘤直径和CLNM的数目有关(P<0.05),而与性别、年龄、肿瘤位置、多灶性、包膜侵犯无关(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术前NLR与患者的肿瘤直径呈显着正相关(r=0.434,P<0.001)。结论:cN0期PTMC患者CLNM与多种因素有关,对于存在此种高危因素的患者应行PCND;术前NLR预测cN0期PTMC患者CLNM的截点值为1.89;术前NLR与cN0期PTMC患者的肿瘤直径及CLNM数目有关,且与肿瘤直径呈正相关。
彭燕[6](2021)在《基于微信的延续护理对育龄期乳腺癌术后患者希望水平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构建育龄期乳腺癌术后患者延续护理微信小程序,探究基于该平台的延续护理干预对患者希望水平及生活质量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构建育龄期乳腺癌术后患者延续护理微信小程序。1.通过回顾近5年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育龄期乳腺癌术后患者延续护理服务的内容与需求。2.运用质性研究方法,与11位育龄期乳腺癌术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半结构式深度访谈,了解其术后内心希望感和对生活质量的感受,探究提高患者术后希望水平及生活质量的需求和针对性策略。3.综合上述两部分研究结果,设计延续护理微信小程序的模块和功能。参考国内外相关指南、专家共识、文献、书籍等,整理小程序各模块具体推送内容。最后与网络技术公司合作开发育龄期乳腺癌术后患者延续护理微信小程序。第二部分为基于微信的延续护理服务对育龄期乳腺癌术后患者希望水平及生活质量的应用研究。选取2020年8月~2021年1月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肿瘤外科收住的育龄期乳腺癌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的先后顺序进行分组,将2020年8月~2020年10月收住的患者30例纳入对照组,2020年11月~2021年1月收住的患者30例纳入观察组。两组患者均接受肿瘤外科常规乳腺癌术后护理和出院健康指导。对照组实施3次电话随访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基于微信平台的延续护理。干预1个月,分别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希望水平及生活质量的得分情况,并统计患者对微信小程序的应用情况。结果:1.育龄期乳腺癌术后延续护理微信小程序“乳此福康”构建完成。包括“首页”、“我的咨询”、“我的”三个模块。“首页”主要为患者提供一些图文、视频、音频类健康教育内容。共有7大类别,分别是日常生活、功能康复、疼痛管理、导管护理、义乳、乳房自检、性与生育。“我的咨询”为患者提供向医生或护士咨询的平台。“我的”模块包括我的资料、我的提醒、心灵垃圾桶、打卡四大功能板块。2.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共纳入60例患者,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0例。两组患者年龄、婚姻状况、文化水平、手术方式、肿瘤临床分期、医疗付费方式、家庭人均月收入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两组患者希望水平得分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希望水平处于低水平阶段,量表总得分及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个月后,观察组患者希望水平总得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与观察组患者干预前后希望水平总得分及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干预前后希望水平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差值均大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得分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总得分及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总得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与观察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总得分及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总分及各维度得分(除附加关注维度)差值均大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基于微信的延续护理可纠正育龄期乳腺癌术后患者的疾病认知,缓解负性情绪,提高社会支持利用度,继而提升其希望水平。2.基于微信的延续护理可以改善育龄期乳腺癌术后患者的生理状况、社会/家庭状况、情感状况、功能状况,附加关注其对性与生育和形体改变的忧虑,继而提高其生活质量。3.基于微信的延续护理相较于常规电话随访在提高育龄期乳腺癌术后患者希望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效果更优。
张国超[7](2021)在《食管鳞癌不同新辅助治疗模式对比及lncRNA分子模型在新辅助放化疗疗效预测中的价值研究》文中提出背景:我国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已属中晚期,预后极差。新辅助治疗联合手术已成为局部进展期ESCC的标准治疗模式。然而,新辅助治疗的最佳方案尚存在争议。目的:为了比较新辅助放化疗(neo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NCRT)和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chemotherapy,NCT)治疗ESCC在围手术期结果、术后病理缓解情况和长期生存结局等方面的差异,从而为ESCC制定新辅助治疗最佳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01-2018年间在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NCRT或NCT联合食管切除术的ESCC患者资料。比较NCRT组和NCT组的基本临床特征、病理缓解程度、手术治疗情况、围手术期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无复发生存时间(relapse-free survival,RFS)。采用Cox 比例风险模型、亚组分析和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matching,PSM)分析减少由于潜在的混杂导致的偏倚。结果:研究共筛选出344例符合条件的ESCC患者,其中NCRT组207例,NCT组137例。经过PSM分析共匹配出186例患者(每组各93例)。在术后病理缓解程度上,NCRT组的完全病理缓解(complete pathologic response,pCR)率明显高于NCT组(PSM 前:33.3%vs.5.8%,P<0.001;PSM 后:37.6%vs.5.4%,P<0.001)。在围手术期治疗结果方面,两组患者匹配前后的30天或90天死亡率相当,但NCRT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延长(PSM前:P<0.001,PSM后:P=0.012),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增加(PSM前:P<0.001,PSM后:P=0.026),尤其是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PSM前:P=0.001,PSM后:P=0.013)。匹配前两组之间的5年OS或5年RFS均无统计学差异(OS:P=0.369;RFS:P=0.527),但匹配后NCRT组具有生存获益趋势[OS:76.9%vs.59.3%,风险比(hazardratio,HR)1.59,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90-2.82;P=0.110;RFS:58.6%vs.50.4%,HR1.72;95%CI 0.98-3.02,P=0.059]。多因素分析显示,无论匹配前还是匹配后,新辅助治疗后病理T分期(ypT)和新辅助治疗后病理N分期(ypN)都是影响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与NCT相比,接受NCRT的ESCC患者具有更高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尽管NCRT组患者获得更高的pCR率,但两组患者在生存获益方面无明显差异。未来仍需要更多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进一步比较新辅助化疗和新辅助放化疗在ESCC中的治疗效果。背景与目的:新辅助放化疗联合手术已经成为局部中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arcinomacell,ESCC)的标准治疗模式,但患者接受新辅助放化疗后的完全病理缓解(complete pathologic response,pCR)率不足50%。而目前的策略还不足以预测ESCC患者新辅助治疗前的病理缓解情况。在本研究中,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对来自中国多中心的食管癌人群进行分析,开发一种新的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分子模型,用于预测ESCC患者接受新辅助放化疗pCR和生存结果。方法:首先对广州队列中28例治疗前内镜活检的肿瘤组织测序结果进行差异表达分析,并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的方法在北京队列发现组的30例治疗前内镜活检的肿瘤组织进行验证,筛选出pCR组与非pCR组差异表达的lncRNAs分子。然后对北京队列训练组中67例样本进行 Fisher 线性判别分析(Fisher’s 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FLDA),建立预测模型。再用一个北京队列内部验证组和来自郑州、安阳的外部验证队列来验证模型预测的准确性。同时,评估该模型对患者预后判断的预测价值。结果:从广州队列中筛选出12个差异表达的lncRNA分子,并在北京队列发现组中进一步验证,筛选出6个差异表达的lncRNA分子。最终通过北京队列训练组筛选出3个差异表达的lncRNA分子,建立了一个基于3个lncRNA分子(SCAT1、PRKAG2-AS1和FLG-AS1)的预测模型。在北京队列训练组中该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952,并在北京队列内部验证组和外部验证队列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其AUC值分别为0.856和0.817。此外,风险预测的判别式得分是获得pCR的唯一独立预测因子。判别式得分越高的患者总生存期和无复发生存期明显延长(P<0.05)。结论:我们开发了首个可用于预测ESCC患者接受新辅助放化疗pCR和预后的lncRNA分子模型,该模型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并在多中心ESCC队列中得到进一步验证。
吴炅,王永胜,柳光宇,李俊杰,范照青,方仪,聂建云,郭宝良,李南林,张强,陈益定,宋传贵,刘雁冰,李凯,水若鸿,肖勤,尤超,胡娜,史京萍,杨昭志,裘佳佳[8](2020)在《保留乳房治疗专家共识(2020年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前言1.1背景2016年,1篇发表在国际着名肿瘤学期刊LancetOncol上的文章引起了医学界广泛的关注,文章报道了一项基于荷兰国家癌症登记数据库2000—2004年的真实世界数据所进行的大型队列研究,结果发现,早期乳腺癌患者接受保乳手术加放疗的10年乳腺癌相关生存率优于接受全乳切除的患者;而保乳手术加放疗的10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的优势可见于T1N0患者,但在更高分期的患者中则未发现[1]。
程晨[9](2020)在《T1-2期1至3个腋窝淋巴结阳性乳腺癌患者术后放疗疗效观察和预后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目的: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术后放疗对全乳切除术后腋窝淋巴结阳性数为13个患者的价值一直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术后放疗可以提高局部肿瘤控制率并带来生存获益,反对者则认为在乳腺癌现代系统治疗规范完善的当下,患者的复发风险很低,术后放疗可能弊大于利。因此,在既能提高患者生存获益又不增加放疗毒性反应的同时,是否能个性化在这部分人群中选择高危患者进行术后放疗,从而最大程度的发挥术后放疗的价值有待进一步探索。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改良根治术后腋窝13个淋巴结阳性的早期乳腺癌患者术后放疗临床疗效,并通过临床及病理特征进一步寻找影响患者预后的不良因素,探讨术后放疗在预后不良亚组中的价值,为术后放疗在早期乳腺癌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33例于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就诊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外科和肿瘤放疗科的T1-2期改良根治术后伴有1-3个腋窝淋巴结阳性的乳腺癌女性患者的生存预后,运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明确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再依据预后因素进行分层分析,研究放疗对不同高危亚组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随访时间为13111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63个月。全组患者5年LRR为7.5%,5年OS为88.8%,5年DM为13.8%。放疗组与未放疗组的5年LRR分别为4.2%和11.1%(P=0.062),5年OS分别为93.1%和84.9%(P=0.157),5年DM分别为8.8%和17.9%(P=0.122),两组生存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P=0.046)、三阴型(P=0.001)、术后放疗(P=0.035)是影响患者LRR的独立预后因素,未放疗患者的LRR风险是放疗的5.508倍。肿瘤大小(P=0.014)、三阴型(P=0.002)同时也是影响患者OS的独立预后因素。对预后因素分组分析后显示,放疗使肿瘤≥3cm患者的LRR降低了17.9%(4%和21.9%,P=0.010),OS提高了21.4%(90.7%和69.3%,P=0.039)。而在肿瘤<3cm、三阴型、非三阴型亚组中,放疗并未带来显着生存获益。结论:术后放疗可以降低T1-2期1至3个腋窝淋巴结阳性乳腺癌患者的局部区域复发风险,但无明显生存受益。肿瘤≥3cm及三阴型是13个淋巴结阳性患者预后的不良因素。术后放疗可以显着改善肿瘤≥3cm患者的预后,但在三阴型患者中无明显应用价值。
李笑秋[10](2020)在《3D打印技术在复杂鼻颅底肿瘤手术中应用的初探索》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术前使用3D打印技术对复杂鼻颅底肿瘤患者创建出个性化颅底肿瘤模型,研究3D打印技术在鼻颅底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资料和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1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鼻科复杂鼻颅底肿瘤16例,其中3D打印组8例,对照组8例,3D打印组为实验组,术前采用3D打印技术三维重建患者个体化的含肿瘤及毗邻重要血管、颅底骨质的颅底模型;对照组术前采取常规二维医学影像检查,比较3D打印组与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长、住院时长、肿瘤全切率等手术效果。结果16例复杂鼻颅底肿瘤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3D打印组8例复杂鼻颅底肿瘤的模型均成功重建,模型均能清晰显示肿瘤与血管、毗邻骨质的位置关系,3D打印组手术时间为(175.67± 11.361)min,对照组为(192.00±10.733)min,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即3D打印组患者手术时长较对照组短;3D打印组住院时长为(15.38±1.188)d,对照组为(17.13±1.356)d,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3D打印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长较对照组短;3D打印组肿瘤全切率为100%(8/8),对照组为75.0%(6/8),P=0.467>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3D打印组肿瘤的切除率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结论1.本研究运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患者病变部位的实体模型,能清晰显示肿瘤与毗邻血管、颅骨、眼眶等重要解剖结构的位置关系,能计算出肿瘤的实际体积、表面积、最长径等数值,从而更有效地规划手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及患者住院时长,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及精确性。2.3D打印鼻颅底肿瘤的实体模型将病变部位1:1实物还原,将在临床教学及与患者的术前沟通上起到积极的作用,鉴于本研究样本量有限,3D打印技术在我科的应用需要在更多的临床应用中得到证实。3.实现个性化精准医疗并在最大程度减轻患者病痛是耳鼻喉科的未来发展方向,3D打印技术的应用将是耳鼻喉头颈外科发展精准医疗的重要手段。
二、肿瘤外科的回顾及憧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肿瘤外科的回顾及憧憬(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校正MEWS评分构建术后患者院内转运分级方案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意义 |
4 相关概念 |
5 技术路线 |
6 理论基础 |
第一部分 基于校正MEWS评分构建术后患者院内转运分级方案 |
1 文献分析 |
2 个人深度访谈 |
2.1 访谈对象 |
2.2 资料收集 |
2.3 资料分析 |
2.4 质量控制 |
2.5 伦理道德 |
2.6 研究结果 |
3 焦点小组访谈 |
3.1 确定访谈目的 |
3.2 选择访谈小组人员 |
3.3 资料准备 |
3.4 访谈的实施 |
3.5 资料分析 |
3.6 结果 |
4 基于校正MEWS评分构建术后患者院内转运分级方案终稿 |
5 讨论 |
第二部分 基于校正MEWS评分构建术后患者院内转运分级方案的临床实践研究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及内容 |
1.3 评价工具 |
1.4 评价指标 |
1.5 质量控制 |
1.6 伦理原则 |
1.7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在院内转运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3)乳腺癌术后即刻乳房重建手术早期并发症与满意度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临床材料 |
2.2 手术方法 |
2.3 观察及评价指标 |
2.4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研究结果 |
3.1 纳入病例临床资料 |
3.1.1 纳入病例一般资料 |
3.1.2 纳入病例并发症状况 |
3.2 不同手术方式的研究结果 |
3.2.1 自体皮瓣与植入物乳房重建的比较 |
3.2.2 背阔肌皮瓣与腹直肌皮瓣乳房重建的比较 |
3.2.3 假体与扩张器乳房重建的比较 |
3.3 并发症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
3.3.1 并发症发生率单因素分析 |
3.3.2 并发症发生率多因素分析 |
3.4 满意度调查 |
3.4.1 满意度单因素分析 |
3.4.2 满意度多因素分析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乳房重建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
参考文献 |
(4)妊娠合并宫颈癌的临床特征及诊疗现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文献综述 |
1.3.1 流行病学 |
1.3.2 临床表现 |
1.3.3 筛查与诊断 |
1.3.3.1 液基薄层细胞(TCT)检测 |
1.3.3.2 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 |
1.3.3.3 阴道镜检查及宫颈活检 |
1.3.3.4 宫颈锥切术 |
1.3.4 影像学检查 |
1.3.4.1 电离成像技术 |
1.3.4.2 非电离成像技术 |
1.3.5 治疗 |
1.3.5.1 孕周小于22~25 周组 |
1.3.5.2 孕周大于22~25 周组 |
1.3.5.3 NACT的时机与新生儿预后 |
1.3.5.4 关于妊娠合并宫颈癌的国家和国际建议 |
1.3.6 分娩时机和分娩方式的选择 |
1.3.6.1 分娩时机 |
1.3.6.2 分娩方式 |
1.3.7 预后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纳入标准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研究类型 |
2.1.3 纳入研究指标 |
2.2 排除标准 |
2.3 文献检索 |
2.3.1 检索范围 |
2.3.2 检索词 |
2.4 文献筛选 |
2.5 资料数据提取 |
2.6 质量评价 |
2.7 统计学分析 |
2.7.1 异质性分析 |
2.7.2 敏感性分析 |
2.7.3 发表偏倚分析 |
2.7.4 效应量的选择 |
第3章 结果 |
3.1 检索结果 |
3.2 纳入文献的基本资料及NOS评分 |
3.3 文献质量评价 |
3.4 Meta分析结果 |
3.4.1 年龄对妊娠合并宫颈癌患者生存率的影响 |
3.4.2 FIGO分期对妊娠合并宫颈癌患者生存率的影响 |
3.4.3 宫颈癌诊断时间对妊娠合并宫颈癌患者生存率的影响 |
3.4.4 妊娠因素对妊娠合并宫颈癌患者生存率的影响 |
3.4.5 孕周对妊娠合并宫颈癌患者生存率的影响 |
3.4.6 分娩方式对妊娠合并宫颈癌患者生存率的影响 |
3.4.7 肿瘤直径对妊娠合并宫颈癌患者生存率的影响 |
3.4.8 分娩时机对妊娠合并宫颈癌患者生存率的影响 |
3.5 Meta分析结果汇总 |
第4章 讨论 |
4.1 本次Meta分析的临床意义 |
4.2 年龄与预后的关系 |
4.3 FIGO分期与预后的关系 |
4.4 宫颈癌诊断时间与预后的关系 |
4.5 妊娠因素与预后的关系 |
4.6 孕周与预后的关系 |
4.7 分娩方式与预后的关系 |
4.8 肿瘤直径与预后的关系 |
4.9 分娩时机与预后的关系 |
4.10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cN0期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及其临床病理特征与NLR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引言 |
2.资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6.参考文献 |
7.致谢 |
8.附录 |
附录 A 英语术语(缩略词对照) |
附录 B 个人简历及发表论文情况 |
附录 C 综述 甲状腺术中神经监测技术的进展 |
参考文献 |
(6)基于微信的延续护理对育龄期乳腺癌术后患者希望水平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2 研究目的及目标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目标 |
3 研究假设 |
4 关键词及定义 |
4.1 育龄期 |
4.2 乳腺癌 |
4.3 微信 |
4.4 延续护理 |
4.5 希望 |
4.6 生活质量 |
5 文献回顾 |
5.1 乳腺癌延续性护理的国外进展 |
5.2 乳腺癌延续性护理的国内进展 |
5.3 乳腺癌术后患者希望水平的研究进展 |
5.4 乳腺癌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进展 |
5.5 理论依据 |
临床研究 |
第一部分 构建育龄期乳腺癌术后患者延续护理微信小程序 |
1 文献回顾 |
1.1 文献纳入标准 |
1.2 文献检索策略 |
2 质性研究 |
2.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2.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2.2.1 纳入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3 研究步骤及方法 |
2.4 访谈资料的转录分析 |
3 育龄期乳腺癌术后患者延续护理微信小程序开发 |
4 技术路线图 |
5 质量控制 |
5.1 文献回顾阶段 |
5.2 质性研究阶段 |
5.3 微信小程序开发阶段 |
6 伦理原则 |
结果 |
1 文献检索结果 |
2 访谈结果 |
2.1 访谈对象的一般资料 |
2.2 访谈资料分析结果 |
3 育龄期乳腺癌术后患者延续护理微信小程序“乳此福康”设计 |
第二部分 基于微信的延续护理服务对育龄期乳腺癌术后患者希望水平及生活质量的应用研究 |
1 研究设计 |
2 研究对象 |
2.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2.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2.2.1 纳入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2.3 脱落标准 |
2.3 样本量的计算 |
3 研究工具 |
3.1 一般资料调查表 |
3.2 Herth 希望指数量表(Herth hope index, HHI) |
3.3 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测定量表(Function Assessment of Cancer Therapy-Breast cancer, FACT-B) |
3.4 微信小程序应用情况统计 |
4 研究步骤及方法 |
5 资料分析方法 |
6 技术路线图 |
7 质量控制 |
7.1 设计阶段 |
7.2 实施阶段 |
7.3 数据录入阶段 |
8 伦理原则 |
结果 |
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
2 基于微信的延续护理对育龄期乳腺癌术后患者希望水平的影响 |
3 基于微信的延续护理对育龄期乳腺癌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
4 观察组患者对微信小程序的使用情况 |
讨论 |
1 基于微信的延续护理有助于提升育龄期乳腺癌术后患者的希望水平 |
1.1 患者干预前低希望水平原因分析 |
1.2 根据访谈结果探讨提高患者希望水平的策略 |
1.3 本研究干预提高患者希望水平的有效性分析 |
2 基于微信的延续护理有助于提升育龄期乳腺癌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 |
3 基于微信平台开展延续护理服务的优势分析 |
3.1 基于微信的延续护理相较于常规电话随访的优势分析 |
3.2 本研究开发的微信小程序相较于已有移动健康技术形式(微信公众号、APP等)的优势分析 |
结论与展望 |
创新性及局限性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7)食管鳞癌不同新辅助治疗模式对比及lncRNA分子模型在新辅助放化疗疗效预测中的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的食管鳞癌新辅助放化疗与新辅助化疗对比研究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食管癌流行病学特点与病理类型 |
二、食管鳞癌治疗进展 |
三、食管鳞癌新辅助治疗 |
病人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病理学结果评估 |
三、治疗方案 |
四、临床相关检查与随访 |
五、统计分析 |
研究结果 |
一、患者基本临床病理特征 |
二、手术治疗情况 |
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围手术期死亡率 |
四、术后病理结果 |
五、肿瘤复发模式与死亡原因分析 |
六、总生存率与无复发生存率 |
七、亚组分析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基于内镜活检组织的lncRNA分子模型在预测食管鳞癌新辅助放化疗疗效及预后中的价值研究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食管癌流行病学特点与治疗现状 |
二、食管癌新辅助放化疗 |
三、lncRNAs在食管癌中的作用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一、患者来源与样本特征 |
二、新辅助放化疗方案 |
三、生存定义与随访 |
四、病理结果评估 |
五、样本RNA提取与鉴定 |
六、qPCR检测 |
七、数据库信息挖掘与分析 |
八、模型构建 |
九、统计分析 |
实验结果 |
一、患者基本临床病理特征 |
二、pCR组和非pCR组之间差异表达的lncRNA分子 |
三、lncRNA分子模型的验证 |
四、新辅助放化疗后获得病理缓解的预测因素 |
五、lncRNA分子模型的预后预测价值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表 |
基金资助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
文献综述 食管癌新辅助放化疗疗效及预后相关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保留乳房治疗专家共识(2020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1.1 背景 |
1.2 中国保乳手术现状 |
1.3 现有指南与规范 |
1.4 指南要点、形式与内容特点 |
1.5 共识的证据级别 |
2 保乳指征 |
2.1 共识要点 |
2.2 文献数据解读 |
2.2.1 保乳治疗的适应证 |
2.2.2 保乳治疗的绝对禁忌证 |
2.2.3 保乳治疗后与局部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 |
3 保乳手术的影像学评估 |
3.1 共识要点 |
3.2 文献数据解读 |
3.2.1 保乳术前影像学评估 |
3.2.2 术前影像学引导下乳房和腋窝活检 |
3.2.2. 1 影像学引导下对临床不可触及乳房病灶的定位活检 |
3.2.2. 2 超声引导下区域淋巴结细针穿刺 |
3.2.2. 3 超声引导下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 lymphnode biopsy,SLNB) |
3.2.3 新辅助化疗前、后乳房和腋窝病灶的定位方式 |
3.2.3. 1 新辅助化疗患者乳房病灶的定位 |
3.2.3. 2 新辅助化疗患者腋窝转移淋巴结放置标记物 |
3.2.3. 3 标记物放置时机 |
3.2.3. 4 标记物放置数量 |
3.2.3. 5 标记物放置影像学方法选择 |
3.2.4 术中影像学引导的保乳手术及组织标本的影像学评估 |
3.2.4. 1 术中超声引导的保乳手术 |
3.2.4. 2 超声检查在术中标本评估中的作用 |
3.2.4. 3 乳腺X线检查在术中标本评估中的作用 |
4 保乳手术的病理学评估 |
4.1 共识要点 |
4.2 文献数据解读 |
5 保乳手术技术 |
5.1 共识要点 |
5.2 文献数据解读 |
5.2.1 常规保乳技术 |
5.2.1. 1 常规保乳手术切口 |
5.2.1. 2 常规保乳手术残腔的处理 |
5.2.1. 3 常规保乳手术后的引流 |
5.2.1. 4 保乳术区瘤床标记 |
5.2.2 OPS技术在保乳手术中的应用 |
5.2.2. 1 定义 |
5.2.2. 2 分类 |
5.2.2. 3 适应证 |
5.2.2. 4 安全性 |
5.2.3 肿瘤整形技术分类 |
5.2.3. 1 容积移位技术 |
5.2.3. 2 容积替代技术 |
5.2.3. 3 乳房缩小术联合乳房提升术的手术方式需去除乳腺表皮并切除大量腺体 |
5.2.3. 4 乳头乳晕复合体重建 |
6 保乳术后的放疗 |
6.1 共识要点 |
6.2 文献数据解读 |
6.2.1 WBI的必要性 |
6.2.2 WBI剂量分割方式 |
6.2.3 瘤床加量 |
6.2.4 PBI |
6.2.5 特定低危复发患者的豁免放疗 |
6.2.6 区域淋巴结放疗 |
6.2.7 前哨淋巴结阳性避免腋窝清扫 |
7 乳腺癌保乳术后局部复发及其处理 |
7.1 共识要点 |
7.2 文献数据解读 |
7.2.1 保乳术后局部复发的危险因素 |
7.2.2 保乳术后局部复发的类型 |
7.2.3 保乳术后IBTR的手术治疗 |
7.2.4 保乳术后局部复发的系统性治疗 |
7.2.4. 1 可切除浸润性病灶的根治性局部手术后系统治疗 |
7.2.4. 2 根据不同分子分型的系统治疗具体原则 |
7.2.4. 3 新辅助治疗后保乳术后复发的处理 |
7.2.4. 4 不可切除的复发病灶或尝试进行复发病灶的术前系统治疗 |
7.2.4. 5 可切除原位癌病灶的系统治疗 |
7.2.5 乳腺癌保乳术后局部复发的预后 |
7.2.5. 1 保乳术后复发属于潜在可治愈,预后明显高于转移性乳腺癌 |
7.2.5. 2 预测远处复发的预后因素 |
8 DCIS的保乳治疗 |
8.1 共识要点 |
8.2 文献数据解读 |
8.2.1 DCIS术前活检方式 |
8.2.1. 1 超声引导粗针穿刺活检 |
8.2.1. 2 X线引导粗针活检 |
8.2.1. 3 开放性活检 |
8.2.2 DCIS手术切缘 |
8.2.2. 1 安全手术切缘 |
8.2.2. 2 切缘评估 |
8.2.3 影响DCIS保乳术后复发的因素 |
8.2.3. 1 术后放疗 |
8.2.3. 2 手术切缘 |
8.2.3. 3 患者特征和肿瘤特性 |
8.2.4 DCIS局部复发风险的预测 |
8.2.4. 1 Van Nuys预后指数(USC/VNPI) |
8.2.4. 2 基于21基因的Oncotype DX DCIS评分系统 |
8.2.4. 3 其他预后预测系统 |
8.2.5 DCIS保乳术后放疗 |
8.2.5. 1 术后WBI |
8.2.5. 2 术后放疗时机及放疗计划 |
8.2.5. 3 加速部分乳腺照射(accelerated partial breast irradiation,APBI)的研究 |
9 新辅助治疗后的保乳手术 |
9.1 共识要点 |
9.2 文献数据解读 |
9.2.1 新辅助治疗后保乳手术的安全性 |
9.2.2 新辅助治疗后保乳手术的影响因素 |
9.2.3 新辅助化疗后保乳手术的实施 |
9.2.4 新辅助治疗后手术时间选择 |
9.2.5 p CR与非手术时代 |
1 0 妊娠期乳腺癌的保乳治疗 |
1 0.1 共识要点 |
1 0.2 文献数据解读: |
1 0.2.1 妊娠期乳腺癌的影像学检查的选择 |
1 0.2.2 妊娠期乳腺癌保乳手术 |
1 0.2.3 妊娠期乳腺癌保乳术后的辅助治疗 |
1 1 保乳手术后的随访 |
1 1.1 共识要点 |
1 1.2 文献数据解读 |
1 1.2.1 保乳术后IBTR的时间 |
1 1.2.2 保乳术后IBTR的模式 |
1 1.2.3 保乳术后与全乳切除术后局部复发的差异 |
1 1.2.4 利用前瞻性数据登记项目开展真实世界研究 |
1 1.2.5 保乳术后患者满意度评估 |
1 1.2.6 保乳术后患者生活质量评估 |
1 1.2.6. 1 EORTC QLQ-C30和QLQ-BR23 |
11.2.6.2 FACT-B |
1 1.2.6. 3 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测定量表(QLICP-BR) |
(9)T1-2期1至3个腋窝淋巴结阳性乳腺癌患者术后放疗疗效观察和预后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 A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附录 B 个人简历 |
附录 C 综述 |
参考文献 |
(10)3D打印技术在复杂鼻颅底肿瘤手术中应用的初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临床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3D打印技术在耳鼻喉科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四、肿瘤外科的回顾及憧憬(论文参考文献)
- [1]结直肠癌患者辅助化疗依从性及影响因素分析[D]. 邓豪. 南华大学, 2021
- [2]基于校正MEWS评分构建术后患者院内转运分级方案与应用研究[D]. 祁学峰.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3]乳腺癌术后即刻乳房重建手术早期并发症与满意度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D]. 危兴邦. 南昌大学, 2021(01)
- [4]妊娠合并宫颈癌的临床特征及诊疗现状Meta分析[D]. 张瑶. 吉林大学, 2021(01)
- [5]cN0期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及其临床病理特征与NLR的相关性研究[D]. 孙家和.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6]基于微信的延续护理对育龄期乳腺癌术后患者希望水平及生活质量的影响[D]. 彭燕. 陕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7]食管鳞癌不同新辅助治疗模式对比及lncRNA分子模型在新辅助放化疗疗效预测中的价值研究[D]. 张国超.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8]保留乳房治疗专家共识(2020年版)[J]. 吴炅,王永胜,柳光宇,李俊杰,范照青,方仪,聂建云,郭宝良,李南林,张强,陈益定,宋传贵,刘雁冰,李凯,水若鸿,肖勤,尤超,胡娜,史京萍,杨昭志,裘佳佳. 中国癌症杂志, 2020(11)
- [9]T1-2期1至3个腋窝淋巴结阳性乳腺癌患者术后放疗疗效观察和预后因素分析[D]. 程晨. 蚌埠医学院, 2020(01)
- [10]3D打印技术在复杂鼻颅底肿瘤手术中应用的初探索[D]. 李笑秋. 郑州大学, 2020(08)